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5年7月出生在贵州省惠水县。1985年毕业于贵定师范学校,后修新闻,大学本科。先后在三都水族自治县教育局、介赖乡政府、都江区政府工作,1988年调入《黔南报》,1996年加盟新华社贵州分社,1999年创办北京东方英才文化教育研究院,现为影响力文化传媒总裁(拥有北京中创时代国际文化发展中心、《影响力人物》杂志社、北京华人名家国际书画院、北京九州明星民族文化艺术团、世界华夏英才北京文化中心等机构)。至今已出版报告文学集《中国税务启示录》、《穿越贫困》、《迈向新世纪》、《阳光之旅》等。主编图书20余种,策划拍摄电视剧和电视专题10多部。其策划的主题文化活动在业内已形成知名品牌。
编前:二十世纪90年代初,报告文学在我国又重新活跃起来,而近几年来,中国的大型报告文学活动更是一个接一个,一时间,“时代主旋律”、“社会责任感”成了文学界最时髦的字眼。这些活动的策划人就是我们今天要向您介绍的影响力文化联盟总裁刘学文。
解 说:由中国报告文学学会、刘学文策划的主办、历时一年的“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2001年11月13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举行了隆重的颁奖大会,这次活动吸引了中央电视台等100多家媒体的广泛报道,创下了中国征文活动媒体关注率之最。本次征文活动的策划者刘学文,也同样成为那段时间人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我们发现您所策划的这些文化活动,很多都是弘扬主旋律的。
刘学文:90年代初,大量的报告文学披露的是社会的阴暗面,让很多的读者看不到中国的希望,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种主流的声音,来修正我们眼球的吸引力,就希望通过“共和国的脊梁”来重新拉起报告文学这面大旗,重新来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把更多的为共和国作出贡献的这些人的事迹推向全国。
记者:这些活动的成功和采用报告文学这种形式,是不是有很大的关系?
刘学文:对,因为报告文学是最能直接地表达人的情感的,是最能直接把自己的社会责任感发挥得淋漓尽致的一种文体。
解说:刘学文1965年7月出生在贵州省的惠水县,从小爱上了读书的刘学文,随着年龄的增长,文学方面的天赋也渐渐开始显现出来。1980年,读初中的他就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了第一篇文章。21岁那年,刘学文便跻身贵州省作家的阵容,成为当时贵州最年轻的作家之一。
刘学文:在《北京青年报》上发表的第一篇文章,给了我很大的激励,促使自己在文学方面不断地努力,希望在这方面有所建树。谈到天赋呢,我觉得我没有什么天赋,如果要说有天赋的话,那就是努力努力,再加倍的努力。
解说:1985年,从贵定师范学校毕业的刘学文并没有走上讲台,而是在贵州省三都水族自治县当起了基层的干部。如果说热爱文学是一种很纯粹的难解的情结,那么,农村工作的经历则加深了刘学文对国家命运的强烈关注,他创作的文学作品也更多地注入了对于人、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思考的因素。
刘学文:在这些时间里面,每天都跟农民打交道,农民的生活是非常艰难的,非常的清苦,这给了我一种震撼的力量,我就下决心要用自己的笔,去书写他们的生活,为他们能够走向富裕之路鼓与呼,这就慢慢地培养了我的一种社会责任感。
解说:1988年,刘学文在《黔南日报》做了一名记者。记者生涯不仅是他人生又一个新的起点,而且对于他一生的影响也是巨大的。1990年,刘学文一年多采访完成的长篇报告文学《中国税务启示录》掀起了90年代报告文学的一道波澜。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作家冯骥才评价他“点亮了公民的责任感”。
记者:当时写这个《中国税务启示录》,给您带来最大的启示是什么?
刘学文:我就觉得,无论我们做什么事情,只有高度站得越高,那么视线就越广,影响就越大,文学的功能所发挥的作用就越大。
解说: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刘学文又相继推出了《迈向新世纪》、《穿越贫困》、《阳光之旅》等一系列反映贵州扶贫攻坚的长篇报告文学。
记者:这些策划的成功是不是有一种成就感?
刘学文:是的,自己开始觉得自己的发展方向,自己的优势所在就在于一种新闻的综合策划,这就为自己以后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解说:1996年,刘学文加盟新华社贵州分社之后,策划、采写的《从大关看贵州希望》专题报道和“改革开放20年看中国三个村”大型宣传活动,再度成为当年传媒一道亮丽的风景,大关精神也由此传遍了全国、传遍了世界。
记者:您是怎么认识大关精神的?
刘学文:大关精神就是艰苦奋斗、自力更生、不百不挠的精神,从大关人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贵州的希望所在。
解说:然而,正当自己风光无限的时候,刘学文却突然选择了离开,1999年,刘学文只身一人开始了闯荡北京城。
记者:在这个时候您选择了离开,您不觉得可惜吗?
刘学文:我记得有这么一句话,成功与致富就像是被闪电击中的概率一样,它是非常小的,但是你不能因为自己不被击中,就不去奋斗、就不去拼搏,那么在奋斗、在拼搏当中,就得有一种坚忍不拔的信念,就是这种信念支撑了我。
解说:这一年,刘学文在极端困难的条件下,创立了北京东方英才文化教育研究院,并在2000年成功策划了“共和国的脊梁”大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
记者:您到北京来创办东方英才文化教育研究院,是不是也跟您当初学过师范有关系?
刘学文:对,因为教育是一个国家的希望,知识能改变命运,教育又能改变中国。
记者:您想通过这个东方英才文化教育研究院,做些什么事呢?
刘学文:就是通过教育文化成果的转化,与市场经济有机地结合起来,走一条符合中国特色的民营公司的文化教育之路。
解说:主旋律是时代的强音。2002年,刘学文再度推出“三个代表的忠实实践者”、“中流砥柱”大型报告文学征文活动,特别是2003年策划的“中国时代十大新闻人物”评选活动,更是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和社会反响。刘学文,这匹震动文学界的黑马,几乎成了“主旋律征文活动”的代名词。
记者:有人说您是一个策划奇才,有人说您是一个文化人,还有人说您是一个商人,您更多地希望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身份呢?
刘学文:应该更准确地说,我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文化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文化人不仅要通过文化去实现自己的人身价值,还应该通过文化去赢得更多的社会财富,这才是一个真正意义上的文化人。
编后:刘学文说,自己的事业才刚刚开始,以后更多的精力将会放在贵州的事情上,因为贵州是生他养他的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