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对于学校普遍存在的学困生问题,教师不可忽视他们的存在。在新课改理念下,教师走在改革的前线应怎样更好的顺应时代潮流,更有效的转化学困生?本文旨在通过理清学困生产生原因,站在教师的角度,转换教师的传统教育教学角色,让每位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的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 教师 角色
现实的教学状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各种智力因素存在个体差异,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必然会出现“学优生”和“学困生”。根据教学实践来看,学困生在校不能得到正常发展或帮助的话,极有可能会逐渐后退为后进生,并会继续影响其他人,那么他们以后对学校的管理,对社会的贡献就更不能有所期望!今日的学困生在我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势必会充当主力军之一,倘若我们对他们置之不理,那么他们以后将如何融入社会,又怎能对社会做到更大的贡献呢?
由此,我们都开始了对这部分“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研讨,进而认为教师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转换他们的传统角色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一、理清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就学困生自身来说,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美國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在学习中表现出心理情绪变化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等症状。另一方面,学困生由于以前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再加上诸如环境变化、不良学习习惯等因素,很容易在现在的知识构建中遭受挫折,形成新的知识缺陷。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对策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鉴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这部分学生的具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得在课堂上创立英语的课堂环境,结合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切合他们内心的教学活动。
(1)在课堂上提出适度期望,设计不同阶梯,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先学后教、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的“用语言做事”的任务型活动教学,学生不单纯是在学习知识,他们也成为了教学教材中的“文本”,在活动中和教师、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创造,在活动中获得自我满足,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活动中不懈努力,寻求出路主动转化自己。
(2)教师有目的的采用多手段在课内外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习惯,锻炼他们勇于斗争、顽强奋斗的毅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我反思、师生沟通等技巧培养和完善“自我”意识,也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蕴藏更多的潜力。
2.在教师当中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缺点或所犯错误应该正确看待。他们出现‘差’的原因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能轻易地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可塑造的”观念,在教学中就会正确看待和适度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凭借一定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自我奋斗的意识,不久立足于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树立“学生是情态、活泼的生命体”的观念,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设法调动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和教师的人格上是平等的”观念,与学生在求知中同呼吸共悲欢,共同品味其中的艰辛和幸福,让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建立新型的教学观和独特的教案编写。将活动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树立活动教学观。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对教学实行多层次目标设计,对教材灵活地删减,增补,改编或重组,在活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创造“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学校教育、知识学习和学生的精神发展真正地相关联,充分理解和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整体教育,帮助他们真正地认知“自我”,在头脑中形成“自我”意识。教案编写过程中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实际出发,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课堂适度目标,有目的的将学生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现行教材。
(3)建立新型的自我反思性教学。站在新课改前沿的教师势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角色,准确定位,实现为了“不教”而“教”,尤其以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型教师(参加工作五年以内)。①坚持写反思日记。及时地把教师的课堂实践体会和感受作诚实。客观地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案。②写反思后记。教学任务完成后,针对教案和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教学对象、教材目标、教材顺序、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性反思,如学生群的基础及对该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握情况,重难点是否到位,教学疑难与解决方案等。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提出某一教学问题和同事通过直接的对话交流获得反馈,共同思考,探求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进。
(4)建立新型的“家长学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不论他们是否愿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学校和教师对初进中学的学生的家长增强各方面的宣传,让家长及早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该成长阶段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并提醒他们做及早的准备,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从萌芽阶段减少学困生的产生;在学生读书期间,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新家长克服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避免错误更多更大地发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现实问题,教师在教育上用爱构建师生“无障碍交流”,一切从心开始,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上通过因人因班制宜,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在活动中体验成功。
【关键词】学困生 教师 角色
现实的教学状况告诉我们:学生的学习基础不同,学习能力各不相同,各种智力因素存在个体差异,在现在传统教学模式下必然会出现“学优生”和“学困生”。根据教学实践来看,学困生在校不能得到正常发展或帮助的话,极有可能会逐渐后退为后进生,并会继续影响其他人,那么他们以后对学校的管理,对社会的贡献就更不能有所期望!今日的学困生在我们以后的社会生活中势必会充当主力军之一,倘若我们对他们置之不理,那么他们以后将如何融入社会,又怎能对社会做到更大的贡献呢?
由此,我们都开始了对这部分“弱势群体”进行关注和研讨,进而认为教师在转化他们的过程中转换他们的传统角色是有着深远的影响的。
一、理清学困生的产生原因
就学困生自身来说,形成学困生的主要原因不是智力因素,而是非智力因素所造成的,美國教育学家布鲁纳指出:“学生的学习兴趣、动机、态度、好奇心以及情感在促进学生智力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他们往往在学习中表现出心理情绪变化大,缺乏良好的意志品质,自觉性和自制力差等症状。另一方面,学困生由于以前的知识体系不够完整,再加上诸如环境变化、不良学习习惯等因素,很容易在现在的知识构建中遭受挫折,形成新的知识缺陷。
二、教师的教育教学对策
1.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摸索出适合学生的教育教学模式
鉴于高中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这部分学生的具体特点,教师在教学中自然得在课堂上创立英语的课堂环境,结合新教材和学生的实际生活,设计切合他们内心的教学活动。
(1)在课堂上提出适度期望,设计不同阶梯,整个教学过程实行先学后教、小组学习、师生互动的“用语言做事”的任务型活动教学,学生不单纯是在学习知识,他们也成为了教学教材中的“文本”,在活动中和教师、同学一起学习一起创造,在活动中获得自我满足,激发学习动力和兴趣,在活动中不懈努力,寻求出路主动转化自己。
(2)教师有目的的采用多手段在课内外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和良好习惯,锻炼他们勇于斗争、顽强奋斗的毅力。在活动中,学生通过自身努力、自我反思、师生沟通等技巧培养和完善“自我”意识,也为他们终身学习和持续发展蕴藏更多的潜力。
2.在教师当中形成新的教育教学观念
(1)建立新型的学生观。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德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教师对学生成长的不同阶段的缺点或所犯错误应该正确看待。他们出现‘差’的原因不尽相同,教师要善于根据不同情况来关心他们,帮助他们,而不能轻易地将他们划分为三六九等。树立“学生是发展中的可塑造的”观念,在教学中就会正确看待和适度宽容学生所犯的“错误”。凭借一定手段有意识地创设环境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增强自我奋斗的意识,不久立足于学生的当前发展,而且考虑到学生的终身发展。树立“学生是情态、活泼的生命体”的观念,在教学中营造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课堂充满活力,设法调动不同学习基础的同学的积极性。树立“学生和教师的人格上是平等的”观念,与学生在求知中同呼吸共悲欢,共同品味其中的艰辛和幸福,让学生在温暖的环境中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建立新型的教学观和独特的教案编写。将活动教学引入到课堂中,树立活动教学观。在师生平等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现实生活,对教学实行多层次目标设计,对教材灵活地删减,增补,改编或重组,在活动教学中和学生共同创造“文本”,激发学生学习的学习动机,增强他们学习的内驱力。让学校教育、知识学习和学生的精神发展真正地相关联,充分理解和关心帮助他们,让他们在活动中得到整体教育,帮助他们真正地认知“自我”,在头脑中形成“自我”意识。教案编写过程中将教学目标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学过程有机的统一起来。教师充分了解学生的认知水平,从实际出发,备课时充分考虑学生认知水平和能力的培养,提出不同的课堂适度目标,有目的的将学生现实生活与课堂教学联系起来,充分开发和利用现行教材。
(3)建立新型的自我反思性教学。站在新课改前沿的教师势必要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教学角色,准确定位,实现为了“不教”而“教”,尤其以刚毕业参加工作的新手型教师(参加工作五年以内)。①坚持写反思日记。及时地把教师的课堂实践体会和感受作诚实。客观地描述和分析,并提出相关问题的研究方案。②写反思后记。教学任务完成后,针对教案和教学实践活动过程及效果进行教学对象、教材目标、教材顺序、教学组织和教学设计等方面的综合分析性反思,如学生群的基础及对该课堂教学活动的掌握情况,重难点是否到位,教学疑难与解决方案等。在教师的教研活动中,提出某一教学问题和同事通过直接的对话交流获得反馈,共同思考,探求进一步的课堂教学改进。
(4)建立新型的“家长学校”。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本质并不是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学生生活在现实社会里,不论他们是否愿意,社会生活的各方面每时每刻都在各个渠道潜移默化的影响着他们。”学校和教师对初进中学的学生的家长增强各方面的宣传,让家长及早了解自己的孩子在该成长阶段中可能会出现的心理变化,并提醒他们做及早的准备,使学校和家庭形成合力,从萌芽阶段减少学困生的产生;在学生读书期间,加强教师与家长之间的沟通交流,新家长克服面临的各种教育难题,避免错误更多更大地发生,促进学困生的转化。
“学困生”问题在我们的教育教学中是一个不可小觑的现实问题,教师在教育上用爱构建师生“无障碍交流”,一切从心开始,和学生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在教学上通过因人因班制宜,分层次教学,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体验,在活动中体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