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外出务工人员急剧增加,据不完全统计,常年留在农村的实际人口占总农村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其中25%是未成年人中的农村留守青少年,而针对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教育少之又少。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截至目前,国家政府有关部门(特别是国家人口与计生委)批准了几十项与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和服务相关的研究,本文对此热点问题从基层角度出发进行了探讨。
1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1.1 学校教育不到位:一是农村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没有或很少开设针对性强,专业性和有效性的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使农村留守青少年完全接受,良性互动受到限制。三是农村和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健康风险问题。
1.2 家庭教育缺失:一是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孩子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多数家长观念陈旧,没有及时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渴求。三是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讲,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为零。
1.3 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问题更趋严重:在很多农村校园中,几乎都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即便开了也形同虚设。这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失去了获得青春期成长知识的正当渠道和重要机会。和城市的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青少年对自身成长的知识贫乏,因此更容易产生一些性健康问题。
13.1 由于不能获得科学的生长发育知识,加之学生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学生渴望去了解性知识,甚至千方百计地去猎取、去搜寻有关“性”的书籍和资料。造成课堂上老师拼命地禁、堵,学生在课后千方百计地猎奇,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1.3.2 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性的最基本的正确认识,性知识的缺乏,给孩子造成两个明显危害:第一,无知造成压力。如女孩初潮,乳房发育和男孩的遗精、性梦,手淫等诸多问题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会使孩子在无知情况下做出错误行为,导致性过错,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1.3.3 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异性交往行为的不当评价和制止:青春期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善于自我控制这种情感。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施教,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异性间情。很多家长一旦有男女同学交往即当作恋爱予以“封杀”,采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措施来制止,反而使孩子对异性的正常情感变得扭曲,严重甚至出现变态心理。
2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从性知识到性道德,循序渐进地进行。 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
2.2 性教材匮乏: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
2.3 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唯一能講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3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对策建议
以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带动并引导家庭做好关键的家庭教育,共同构建农村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体系。
3.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青春期教育走上课堂。虽然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农村家长的自身文化修养差、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很难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任,因此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编制适合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读本。
3.2 家长要切实担负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为子女树立人生的坐标:由于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与隐秘性,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近、随意。对不便向教师提及的涉及自身的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孩子可毫无顾忌地向家长提出,而家长应该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具体指导,切实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
对孩子进行示范性教育。孩子对异性的态度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教导,还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父母要扮演好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父母及其亲友,邻居异性交往行为要检点。
坦诚相见,善于沟通。平时要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各种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理话,帮助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目光调整自己行为。让孩子知道少年青春情怀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反应,学会用理智处理感情。
3.3 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传媒手段适时、适度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考虑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农村留守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结合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特点,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读物和视听产品。
3.4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依托人口学校、家长学校、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站(室)和农村留守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提供性与生殖健康资料、讲座,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亲切温馨和易于接受的生殖健康服务,引导农村留守青少年树立起对性与生殖健康及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育观。
作者单位:322304 浙江省磐安县大盘镇计生服务站
1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现状
1.1 学校教育不到位:一是农村中小学偏重应试教育,缺少对学生性生理、性心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没有或很少开设针对性强,专业性和有效性的相关课程,不能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个性化的需求。二是农村留守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整体素质偏低,传统的宣传教育方式方法不能使农村留守青少年完全接受,良性互动受到限制。三是农村和流动人口中的农村留守青少年受教育程度相对较低,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不强,面临着比同龄人更多、更复杂的性健康风险问题。
1.2 家庭教育缺失:一是父母往往只把眼光盯在孩子的学习成绩上,缺乏对孩子性知识方面的教育和引导。二是多数家长观念陈旧,没有及时满足农村留守青少年对于生殖健康知识的渴求。三是对于农村留守青少年来讲,家长与孩子相处的时间少之又少,对孩子的性教育几乎为零。
1.3 来自家庭、社会等方面的不良影响使问题更趋严重:在很多农村校园中,几乎都没有开设青春期教育课程,即便开了也形同虚设。这使得农村留守青少年失去了获得青春期成长知识的正当渠道和重要机会。和城市的初中生相比,农村留守青少年对自身成长的知识贫乏,因此更容易产生一些性健康问题。
13.1 由于不能获得科学的生长发育知识,加之学生对性知识的一知半解,使得学生渴望去了解性知识,甚至千方百计地去猎取、去搜寻有关“性”的书籍和资料。造成课堂上老师拼命地禁、堵,学生在课后千方百计地猎奇,造成一种强烈的反差。
1.3.2 农村留守青少年缺乏对性的最基本的正确认识,性知识的缺乏,给孩子造成两个明显危害:第一,无知造成压力。如女孩初潮,乳房发育和男孩的遗精、性梦,手淫等诸多问题给孩子带来很大压力。第二,会使孩子在无知情况下做出错误行为,导致性过错,危及孩子的健康成长。
1.3.3 家长和社会对孩子异性交往行为的不当评价和制止:青春期男女之间的爱慕之情,是性心理发展的正常表现,但由于孩子的心理发育不成熟,不善于自我控制这种情感。教育者进行正确的施教,引导孩子进行有效的异性间情。很多家长一旦有男女同学交往即当作恋爱予以“封杀”,采取一些不可理喻的措施来制止,反而使孩子对异性的正常情感变得扭曲,严重甚至出现变态心理。
2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
2.1 性教育对象存在局限:性健康教育应该是一个终身教育的过程,从小学到大学,从性知识到性道德,循序渐进地进行。 国家规定的课程安排中,性教育从初中二年级开始,主要对象是青春期的中学生、大学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成熟时间比10年前提早了近一岁,不少学生小学未毕业就出现了遗精和月经,小学高年级学生和初一学生成了被性教育“遗忘的角落”。农村留守青少年的性健康教育处于关怀少、宣传教育滞后的状态。
2.2 性教材匮乏:完整的性教育应该包括性生理、性心理和性道德教育,用专业的人才和技术手段解决年轻人“成长的烦恼”。中学课堂现有的性教育课本基本上只有《生理卫生》教科书,课本内容陈旧,主要停留在健康教育的层次上。
2.3 性教育还在说“悄悄话”:在广大农村地区学校,性心理教育几乎是一个禁区。目前我国10至24岁年龄段的农村留守青少年人数超过3亿,但针对他们的性教育仍处在“半地下”状态。唯一能講到“性”的《生理卫生》课,也是“老师挑着讲,学生偷着看”,甚至把男女学生分开来讲。
3 农村留守青少年性教育对策建议
以优良的社会环境为基础,充分发挥学校的主体性,带动并引导家庭做好关键的家庭教育,共同构建农村初中生青春期性教育体系。
3.1 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使青春期教育走上课堂。虽然家庭在青春期性教育方面有特殊的优势,但由于农村家长的自身文化修养差、教育理念的缺失以及教养方式简单粗暴,很难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这一重任,因此农村青春期性教育首先要发挥学校教育的主渠道作用;编制适合农村学生的家庭教育读本。
3.2 家长要切实担负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为子女树立人生的坐标:由于性问题本身具有高度的个体性与隐秘性,家长与子女的关系比较亲近、随意。对不便向教师提及的涉及自身的问题,如自身的生理变化、恋爱问题、异性交往问题等,孩子可毫无顾忌地向家长提出,而家长应该及时而有效地加以具体指导,切实担负起青春期性教育的责任。
对孩子进行示范性教育。孩子对异性的态度不仅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的正确教导,还来源于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父母要扮演好家庭和社会中的性别角色。父母及其亲友,邻居异性交往行为要检点。
坦诚相见,善于沟通。平时要常与孩子沟通,及时了解各种情况,以真诚帮助之心使孩子说出心理话,帮助孩子分析利弊,以长远目光调整自己行为。让孩子知道少年青春情怀是每个人成长过程中的生理,心理反应,学会用理智处理感情。
3.3 充分发挥媒体、网络优势:利用电视、广播、报刊和网络等传媒手段适时、适度开展农村留守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考虑农村留守青少年的兴趣爱好,加强网上正面宣传,为广大农村留守青少年创造良好的网络文化氛围;要结合农村留守青少年的特点,精心策划选题,创作、编辑、出版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强的图书、音像制品和电子出版物等读物和视听产品。
3.4 建立健全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立体的教育模式:依托人口学校、家长学校、计划生育生殖保健服务站(室)和农村留守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场所,提供性与生殖健康资料、讲座,为农村留守青少年提供科学准确、亲切温馨和易于接受的生殖健康服务,引导农村留守青少年树立起对性与生殖健康及相关问题的正确看法和态度,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恋爱观和婚育观。
作者单位:322304 浙江省磐安县大盘镇计生服务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