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课堂提问的思考

来源 :中学课程辅导·教师教育(上、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luf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提问是最古老的教学方法,也是师生最重要的直接的交流方式,每一位教师都有引导学生去“真正理解,达到课堂进行目标”的愿望。侃侃而谈的教师,富有激情的主持,他们精彩的表现本质上是因为在他们的言语中有高效的提问机制。但并不是所有的提问都能获得高效的结果,作为教师,仅知道要在教学中提问学生,而不考虑如何有效提问,显然会使课堂教学僵化和低效;而正确的课堂提问能使学生达到了学习的高一层次,即不仅掌握,而且理解了所学知识。
  关键词:高中;数学课堂;提问;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66-01
  一、课堂提问的本质
  提问不是目的,而是一种教学手段,必须为数学课堂教学服务。①提问能帮助教师正确评价学生逻辑思维能力,了解学生对所学重、难点的理解和掌握程度,是否已经学会了指定的目标任务;②提问可以帮助老师活跃课堂氛围,同时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吸引学生学习的注意力从而进入学习状态。能够使学生集中精神,积极应用数学思维的技巧去解决问题。③提问能保持教师的注意力,只通过讲授的方式去进行一堂课的教学,很容易产生的后果就是教师以自我为中心去重组教材和设计提问。④提问能使教师依据学生的答案,提供即时的反馈,同时利用学生的答案设计新的变式训练,使学生更容易的接受知识、理解所传授知识点。
  二、如何进行课堂提问
  1. 优化的课堂具有“开放”的特征。课堂上的提问要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如果提出的问题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学生就犹如“雾里看花”。例如在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注意力应集中怎样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的三角函数定义和向量数量积构造出两角差,并且是余弦值。因为两角差的余弦公式是章节新出现在学生面前的公式,如果老师只随意提出思考公式的由来,而不明确提出学生的思考方向,这样很容易把学生带到“坑”里去。同时明确在推导公式过程中应运用“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这样学生就明确老师的提问,而学生对“数形结合”这一数学思想又深一层理解和巩固,在以后做题能够熟练地运用。这种提问展示了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反映出更高层次的思维水平,能激发学生思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这正是我们追求的教学目的。
  2. 课堂提问要有启发性。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发问不是随意的、无的放矢的,而需要合理地预设问题。采用启发式提问教学,学生先得认真思考,再仔细听他人回答更正、补充,启发学生思考,由浅入深,一步一步地问答。
  3. 高中数学教师准备的数学问题要立足于数学教学实际,不能脱离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在处理用解析式变换求函数的值域的问题时,教师希望学生用方程思想看待函数解析式,但学生往往难于作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提问时要把方程与函数的联系作一点解释。总体而言,数学问题的提出既能让学生容易接受,又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注重与学生数学知识的融会。与此同时,教师还要注意问题的创新环节,从合适的角度巧妙切入,使问题具有新颖性、启发性和灵活性,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學生积极的思考。
  4. 提问过程中还需注意,课堂是在不断发展的,问题要紧扣目标而层次性地展开,要让学生在解决前一问题的基础上去解决新的问题,让学生深入到知识内部中。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获得知识构建,那么,问题就应该是紧随目标而提出的,在设计问题时,教师要充分考虑当次课堂学习的目标,这样才能根据目标而逐层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展开探究活动。问题设计要能突出知识目标,能让学生在问题探究过程中掌握相应的知识点。如在“倾斜角与斜率”的教学中,重点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掌握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定义。教学中先给出图1并提问:过P的一条在直线绕P点旋转,不管旋转多少周,它对X轴的相对位置有哪些情形?既然过两点能确定一条直线,能否确定过P点的直线L的位置?它们之间又什么联系?接着追问“怎样描述直线的倾斜程度?”以图2引导学生标出直线的倾斜角并问其哪一条违背了定义。接着继续提问题“直线倾斜角是否能为0°,能否是锐角?直角?钝角?平角?大于平角?正切函数的定义域是什么?任何直线都有斜率吗?如果已经知道直线上的两点坐标,如何求其倾斜角和斜率?”在对这些问题的讨论上而总结出倾斜角的概念。
  5. 教师在进行课堂提问时,一定要注意提问的频率,掌握好一个度,切忌将课堂变成以问代讲的教学课堂。“学而不思则罔”,教师在提问过后,要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来对问题进行理解和消化,并给予学生有效的指导,让学生学会解决问题,这样才能达到教学提问的效果。与此同时,教师还要对提问出现的频率进行控制。个别教师在一节课上竟然用了四十多次“对不对”“是不是”等提问助词,其实,这很大一部分都是教师的口头语,而不是提问。久而久之,学生也习惯了回答“对”“是”等口头语,殊不知他们可能连教师所提出的问题都不知道是什么。所以,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提问时,应当多设计一些新颖、符合学生成长特点的问题,进而调动起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
其他文献
摘要:新课程方案指出,普通高中的培养目标是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着力发展核心素养。新课程标准凝练了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明确了学生所要达成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为教学指明了方向。笔者在主题式、议题式教学的基础上,尝试开展《宪法修改》项目学习,通过创设情境、问题驱动和合作探究,夯实核心素养培育的基础,培养法治意识。  关键词:项目学习;宪法修改;法治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要:陶行知先生说:“没有爱的教育将会使之枯竭,像山泉枯竭一样。”可见爱的教育思想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应该让自己的心中充满爱的阳光,用爱心精心呵护成长中的幼苗,让学生感受到爱的力量,从而激发学生创作真实故事的写作动力。本文从学会爱生活、学会爱自己、学会爱他人三个方面来探讨如何在初中语文写作教学中渗透陶行知爱的教育思想。  关键词:写作教学;爱的教育;渗透  中图分类号:G63
摘 要:数学学习中,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阻碍了学生的数学思维发展。本文对数学教学中学生的不良思维习惯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解决的策略。  关键词:不良思维习惯;数学学习;思维品质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0-082-2  当前,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小学生数学学习粗心现象仍较普遍;不少小学生独立思考意识不强,数学学习缺乏深度
摘 要:阅读与写作,两者既可以分离,也可以相结合。没有写作的阅读,就没有扎实的根基,随时都可能中断;只有当阅读指向写作的时候,才能让阅读更有“收益”,也更能促进阅读。  关键词:读写结合;指向写作;分年段  中图分类号:G623.2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8-095-1  我们经常提到语文教学要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而在听说读写这四个能力当中,写作能力是语文能力的
摘 要:数学课堂例题的选择在数学教学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很多时候决定了一堂课的成败,因此我们应该重视例题的选择。  关键词:贴近生活;有趣味性;有探究性;有开放性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6)11-044-2  思考能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的产生、发展和应用,能启发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新课程标准强调,教师要转变教育观念和教学方式,鼓
摘要:本文介绍了镇江中德中心机电一体化专业,大胆进行跨企业双元制教学模式改革,研究了班组轮换教学的问题,制定了班组轮换教学的策略,以促使学生适应企业文化,为他们成为高素质职业人奠定基础。  关键词:班组轮换教学;实施措施;多元评价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7-043-1  提升学生专业水平和职业素养,是中德跨企业培训的核心。德国“双元制”人才
摘 要:教师应精心设计课堂活动的每一个环节,让学生经历猜想、观察、实验、探究、交流、比较、发现等过程。教师应不断点燃学生探究的火花,使学生深刻感受科学探究的神奇与魅力。  关键词:设计;活动;探究  中图分类号:G633.9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11-023-1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35页。  教学过程:  一、说出液体的名称,认
摘 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习物理也不例外。因此,作为一名初中物理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学会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课堂教学中,要重视实验教学,更要联系生活实际,还要学会巧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而不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创设情景;重视实验;联系生活;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 G6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14-0
摘 要:随着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听、说、读、写在英语学习中已各占一席之地。学生的英语听力成为他们与人交往、适应现代社会生活、参与竞争和自我发展的重要能力。如何提高学生的英语听力水平,成为广大英语教师共同关注的问题。笔者认为,要使听力训练有成效,训练方法很重要。  关键词:小学英语;听力教学;训练方法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8)21-
摘 要:学生在一次函数应用的解题过程中经常会走入一些误区。为了正确解决函数应用问题,教师应该在教学中充分挖掘函数运动的全过程,做到数形(分类图形、行程示意图、函数图像)结合,细化每个特殊点,建立适当的数学模型,从而顺利地解决函数问题。  关键词:函数;动点;转化;数形结合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992-7711(2017)05-033-2  函数在初中数学中是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