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阅读古今中外各类小说,从优秀的小说中汲取思想、感情和艺术的营养,丰富、深化对历史、社会和人生的认识,提高文学修养。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结构;学习效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别,在现行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小说单元集中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在必修板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不论是链接高考还是提高学生鉴赏小说水平,如何进行小说的阅读和教学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这个启开文学宝库的“金库”呢?笔者结合近年教学经验认为,小说教学的抓手在于: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向45分课堂要效益。
1 优化课堂结构设计
以前讲小说时,不管讲哪一篇,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解决生字词、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课文解读……学生做个“称职的记者”,课堂笔记“记”了好几页,想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把学生喂饱。
当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由字词句到段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教学相长,教无定法,教法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步完成,接下来就涉及课堂结构优化的问题了。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呢?
最主要的是明确重点。这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心中有数。在这里,我想以《药》为例,具体来谈谈。在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后,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情节来分析主题。
根据文本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设计好教学步骤。以《药》为例:
(1)指导学生言简意赅地概括段意。
(2)根据段意,找出明线。
(3)以茶馆议“药”为突破口,根据明线推出暗线。
(4)明、暗线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5)联系课文內容,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分析明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6)暗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7)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结构,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
到这里为止,由表入里,由感情到理性,学生很自然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药》是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小说,就内容而言,人物多而关系复杂,情节也跟以往学的小说的单线结构不同,环境也很值得分析,主题也颇有争议。
但,抓住特点(明暗双线结构),找准爆破突破口(药的多重含义),突出重难点(情节揭示主题),这样就能较好地驾驭教材,完成教学目标。
2 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
以必修二教材为例,小说单元中的小说篇幅都很长,内容也很精深。比如《祝福》有15页、《林黛玉进贾府》第12页,就其中人物的服饰、外貌都用了大量的笔墨。所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摆在老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获得高效率呢?
2.1 课前充分自主学习,能够复述小说的情节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知识补充。我们以《祝福》为例,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祥林嫂年表(例):
到鲁镇以前,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2.2课堂上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正所谓舍得,有舍有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何况小说的教学,“有所失”的好处大大多于“十指的保全”呢!像《药》重难点解决了,其余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2.3 提问要精当
在短短的45分钟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在提问时要提高“含金量”,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还是以《药》为例,“为什么作者把‘老栓家的故事’放在明线?”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方便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的重点是为了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愚昧”。
2.4 注意赏析重点句段
小说不同于应用文体,它艺术表现力强,通过赏析重点句段,可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药》为例,可以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关于“看客”的几处描写。鲁迅始终没有让夏瑜露面,即使在刑场上革命烈士被砍头的场景,也是通过老栓的眼睛从围观的看客背后看到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东西,什么都睡着”的时间,来到丁字街口的刑场,看到一幅刑场前的风俗画面,“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带着“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的“攫取”的目光,“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的“古怪的人”,这是当时社会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后半夜起来只是为了看杀人的场景,他们不关心被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官刺激,这是一群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几千年形成的国民猎奇心理凸显了灵魂的卑微和麻木、心灵的空虚和无聊,而革命不能唤醒这些极为庞大而愚昧的民众,革命者的死也就成了这些看客欣赏的道具,革命者的鲜血也就成了愚昧百姓治病的“药”。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提供“金钥匙”,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关键词】高中语文;小说教学;课堂结构;学习效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高中学生要学习鉴赏中外文学作品,具有积极的鉴赏态度,注重审美体验,陶冶性情,涵养心灵。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领悟作品的丰富内涵,体会其艺术表现力,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努力探索作品中蕴涵的民族心理和时代精神,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
小说是文学作品的一大类别,在现行苏教版必修教材中,小说单元集中在必修二、必修三、必修四中,在必修板块中占有很大的比例。因此,不论是链接高考还是提高学生鉴赏小说水平,如何进行小说的阅读和教学都是不容小觑的问题。
那么,如何教给学生这个启开文学宝库的“金库”呢?笔者结合近年教学经验认为,小说教学的抓手在于: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向45分课堂要效益。
1 优化课堂结构设计
以前讲小说时,不管讲哪一篇,总是按部就班有条不紊:解决生字词、作者介绍、创作背景、课文解读……学生做个“称职的记者”,课堂笔记“记”了好几页,想把所有知识都教给学生,把学生喂饱。
当然,学习是有规律可循的,由字词句到段篇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教学相长,教无定法,教法是可以丰富多彩的。夯实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可以分步完成,接下来就涉及课堂结构优化的问题了。
那么,如何优化课堂结构设计呢?
最主要的是明确重点。这堂课要完成什么教学目标,教师要做到心中有数,学生也要心中有数。在这里,我想以《药》为例,具体来谈谈。在检查学生的自主学习完成情况后,向学生出示:本课的学习重点是通过情节来分析主题。
根据文本难易程度和学生的认知规律,安排设计好教学步骤。以《药》为例:
(1)指导学生言简意赅地概括段意。
(2)根据段意,找出明线。
(3)以茶馆议“药”为突破口,根据明线推出暗线。
(4)明、暗线是如何交织在一起的?
(5)联系课文內容,通过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神态、语言描写,分析明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6)暗线情节揭示了什么主题。
(7)作者为什么这样安排情节结构,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主题。
到这里为止,由表入里,由感情到理性,学生很自然地完成了学习任务,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药》是一篇教学难度较大的小说,就内容而言,人物多而关系复杂,情节也跟以往学的小说的单线结构不同,环境也很值得分析,主题也颇有争议。
但,抓住特点(明暗双线结构),找准爆破突破口(药的多重含义),突出重难点(情节揭示主题),这样就能较好地驾驭教材,完成教学目标。
2 向45分钟课堂要效益
以必修二教材为例,小说单元中的小说篇幅都很长,内容也很精深。比如《祝福》有15页、《林黛玉进贾府》第12页,就其中人物的服饰、外貌都用了大量的笔墨。所以,向课堂45分钟要效益是摆在老师面前很现实的问题。如何在有限的45分钟,获得高效率呢?
2.1 课前充分自主学习,能够复述小说的情节
在学生的自主学习过程中,教师应该给学生必要的指导和知识补充。我们以《祝福》为例,此文长达万余字,要在课堂上让学生通读全文是不现实的,因此强调预习,以免课堂上出现空对空的情形。因此,布置学生在课前为“我”写日记,给祥林嫂列年表。旨在提高学生的预习效果。祥林嫂年表(例):
到鲁镇以前,二十六七岁,在卫家山和祥林结婚。
到鲁镇元年,春天死了丈夫,年底(冬初)逃到鲁镇做工。祝福时很忙。
到鲁镇二年,春天改嫁。年底生阿毛。
到鲁镇三年,卫婆子说她交了好运。阿毛两岁。
到鲁镇四年,贺老六死。
到鲁镇五年,春天阿毛被狼衔去。秋天到鲁镇。年底祭祀时很闲。
到鲁镇六年,祝福时柳妈建议她捐门槛。
到鲁镇七年,秋天捐门槛。冬天祭祀,仍不能拿酒杯和筷子。
到鲁镇八年,头发花白,记忆尤其坏。
到鲁镇九年,被赶出鲁四老爷家。沦为乞丐。
……
到鲁镇十三年,问我三个问题。死亡。
2.2课堂上要突出重点
突破难点,切忌面面俱到。正所谓舍得,有舍有得。有所得必有所失。所谓“伤其十指不如断其一指”,何况小说的教学,“有所失”的好处大大多于“十指的保全”呢!像《药》重难点解决了,其余的问题也随之迎刃而解了。
2.3 提问要精当
在短短的45分钟内只能解决某一方面的问题,在提问时要提高“含金量”,要善于抓住问题的关键。还是以《药》为例,“为什么作者把‘老栓家的故事’放在明线?”这个问题的提出,有利于学生合作探究,方便引导学生理解主题的重点是为了突出表现“人民群众的愚昧”。
2.4 注意赏析重点句段
小说不同于应用文体,它艺术表现力强,通过赏析重点句段,可以理解作品反映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探索作品蕴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以《药》为例,可以指导学生重点赏析关于“看客”的几处描写。鲁迅始终没有让夏瑜露面,即使在刑场上革命烈士被砍头的场景,也是通过老栓的眼睛从围观的看客背后看到的,“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华老栓在一个“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来,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东西,什么都睡着”的时间,来到丁字街口的刑场,看到一幅刑场前的风俗画面,“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带着“久饿的人见了食物一般”的“攫取”的目光,“三三两两鬼似的在那里徘徊”的“古怪的人”,这是当时社会一个庞大而特殊的群体,他们后半夜起来只是为了看杀人的场景,他们不关心被杀的是谁,为什么被杀,他们只关注自己的感官刺激,这是一群愚昧无知又麻木不仁的看客,他们几千年形成的国民猎奇心理凸显了灵魂的卑微和麻木、心灵的空虚和无聊,而革命不能唤醒这些极为庞大而愚昧的民众,革命者的死也就成了这些看客欣赏的道具,革命者的鲜血也就成了愚昧百姓治病的“药”。
总之,在小说教学中,要努力给学生提供“金钥匙”,让他们真正走进作品,提高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