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赵翠娟,一位地处北国冰城哈尔滨市道外区的普通小学的女校长。
没有亮丽的外表,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惊人之举。她不过是十几年来秉持着一种理念,靠着有些笨拙的慢工夫——读书,而引导教师不断地创新,最终把学校带出低谷,办成了全国著名的“以学习成就人生”的特色校。她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一位名校长、教育家。
如何解读赵翠娟的成功呢?如果你上网点击“赵翠娟”三个字,瞬间就会跳出近2000 条的相关信息,其中的许多版本都会提及“读书”、“学习”、“学习型组织”之类的主题词,而笔者则对赵翠娟成功中那些“原生态”的东西更感兴趣。因为笔者知道,成功的人一定会伴随着读书,而读书的人却不必然都成功,这里似乎还有更“上位”的东西在起作用;况且,在赵翠娟行动之初,学习型组织理论还没有介绍到中国来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赵翠娟校长带给我们的“原生态”的魅力吧。
用教师的眼睛看—
1994 年,赵翠娟被任命为校长时,一堆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亟待偿还的外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师队伍……孰重孰轻,该从何处入手呢?
事情到了赵翠娟那里,却也变得简单:曾经的教师身份,给了她一个基本的立场——用教师的眼睛看,循着教师的心去发问:一个教师到学校来工作,他最期盼的是什么?是成长,是进步啊!如果在这上面没有什么发展,那就是最大的悲哀,也是学校最对不起教师的地方。低素质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生命没有价值,既害了学校,也害了教师。
在赵翠娟的心目中,当了校长,岗位变了,我心依旧。于是,顺理成章,赵翠娟把自己的管理目标就定为:让教师的生命有质量,让他们走向高尚、懂得文明、事业有成;让南马路小学的学生,在学校里度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上任伊始,并没有系统地研修过学校管理学的赵翠娟,却一下子抓住了管理的核心——“人”这个基本的要素。她从尊重人的发展需要入手,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并由此走上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管理之路。
在回望中选择起点—
怎么才能让教师的生命有质量?靠什么去引导和管理教师呢?靠制度约束,靠情感驱动……都好,但赵翠娟更钟情于生活经历赐予自己的独特感受。
回望1968 —
赵翠娟被裹夹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
人往往有一种倾向:缺什么,便渴望什么;而一旦拥有,又常常不够珍惜。赵翠娟因过早地失去读书的机会,所以对读书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求。那是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啊!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精神上的迷惘,足以使人的理想与激情破灭,而这一切唯有与读书相伴走过时,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结果。
如今,当那段日子已经渐渐远去时,它赐给赵翠娟的是一种千金难求的高素养:不怕吃苦,勤奋学习,实在做事,真诚待人,心态平和,懂得感恩,对每一件经手的工作,都养成了反思与审视的好习惯……
从以往的经历中,赵翠娟坚定了自己该走的路:靠读书管理学校!
尽管现在流行“短平快”,尽管靠读书管理学校是明摆着的慢工夫——不容易整出“动静”,但赵翠娟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人心,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改变人的做事方式;人一旦通过读书收获了高素养,那么不管走到哪儿,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如同握有了一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赵翠娟的路就是这么走出来的。她当年的返城,无异于处在厚积薄发的起跳状态:在转正、调动、做课等一次次机会面前,她总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站在了小学校长的位置上。
就这样,尊重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赵翠娟照方抓药,走上了一条“由内而外”——靠读书改变人的内心,改变人自身的状态,进而凝聚人心、改进工作、管理学校的道路。结果:一路坚持,13 年之后,赵翠娟造就了一所“以学习成就人生”的优质学校。
解开自己心中的“结”—
赵校长不断地引导教师读书,使南马路小学教师队伍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们越来越添“书卷气”,越来越显“气自华”。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理解教育了。
内心的改变,早晚会外化为行为;而内容的发展,也迟早要打破旧有的形式。
伴随着教师读书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在悄悄地建立:有着相同困惑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聚在一起“嘀咕”;而承担共同任务的人,也会凑在一块儿探讨。不知不觉中,学校出现了组织学习的端倪;零散的需求,也渐渐化为共同的愿望。同伴间在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不断印证、肯定着自我,同时,也希望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教师们越来越想为学校做点什么,似乎有一股热情在心中涌动,能量越聚越足。这时,不同于个人学习的“组织学习”,在南马路小学呼之欲出。
赵校长以她特有的敏感,度出这种“新型关系”的价值:它能解
开自己心中的“结”——
长时间以来,引导教师读书,既带给赵校长无比的喜悦,也带给她一种隐忧。喜悦在于: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被普遍调动起来了;隐忧的是:教师读书的原动力似乎还是来自校长,即多数时候是靠校长不久,科任教师组成的“四海方舟”社团也诞生了。这两个社团还有自己的外围组织——“三阳拉拉队”和“推波助澜”社团。他们在支持前两个社团的同时,也独立地开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
“新叶新枝”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特点的社团,口号是“枝随叶长,叶随枝生”。“五连环”社团是由年级组长组成的,五人中有三位党员、两位积极分子。他们地位独特,在凝聚全体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鹅毛雪”社团则是以提供后勤保障、积极为大家服务为宗旨的社团……
在那段日子里,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找同伴,为社团起名字、设计标识、确定宗旨……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的好主意都在往外涌,他们的热情似乎找到了宣泄口。
教师社团的产生基于对教育困惑的思考和对工作中棘手难题的解决。很明显,这时,教师个人的学习已经变成了组织的学习、团队的学习。
在社团里,教师带着问题读书,用教育理论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并设计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至今说起那段日子,“新枝新叶”社团的召集人陈阳老师仍然激动不已:“‘058’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重要分水岭,教师自发地成立了很多社团,我也坐不住了。我特别感谢赵校长。虽然我算不得一匹千里马,但仍得到了赵校长这位伯乐的赏识,她让我当了社团召集人。我们几个成员过去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人,通常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想过要自发地干点事情。社团成立后,我们第一次组织全体教师会,主题是‘错中淘金’,心里特别激动。我们几个成员每晚 都在一起商量搞好活动的对策。结果,我们4 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承办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全校教师的支持。很多老师不光说自己的闪光处,还把自己的教训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让大家受益,效果好极了!我过去怎么就没发现自己这么有能耐、这么优秀呢!这话听起来大言不惭,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灯火社团”召集人曲训丽老师也说:学校刚出现各种社团时,我特别羡慕别人,也想加入。后来,我们成立了拉拉队社团,也变成别人羡慕的对象了。在社团里,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后来我历数了一下做过的事情,竟然把自己吓了一跳:我怎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儿呢——我是“灯火社团”的召集人、四年级语文学科组长、教学研发中心成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觉得在这个学校工作特别幸福,我相信自己会成长得非常快。
这是南马路小学教师的共同感受和体会。
推动而行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每当校长离开一段时间,教师学习的劲头就有所松懈,校长回来“忙活一阵”后,教师读书的热情就又会上去。如何变校长的个人发力,为教师的共同发力?教师共同发力的最佳形式以及适宜的渠道又是什么?如何将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融为一体?这些一直是赵校长心中的“结”。
如今,解开“心结”的钥匙,似乎就在这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中。
既然共同的难题,会让人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而“同病相怜”的人凑在一起解决问题,也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那么就大力发展、固化并升华这种“新型关系”嘛!于是,赵校长以最大的热情扶持它、引导它。
2005 年8 月,那是南马路小学特别值得纪念的一段日子,它不断地被南马路小学的教师称为“058”现象。学校出现了标志性的事件——“三阳社团”诞生了。
“三阳社团”是由部分班主任组成的社团。社团三位召集人中,有两位姓杨,剩下的一位姓孙(sun),英文是“太阳”的意思。“三阳社团”由此得名。他们为社团设计了标识,并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做好班主任工作。
这时的赵校长惊异地发现:她曾经苦恼的个人发力,已经变为共同发力了。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教师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关心并参与学校管理了。而且,当学校把难题交给社团去攻克时,学校的决策权已经在渐渐下放了。管理者与教师成为在一起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社团,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社团的作用?现实进一步呼唤着新的管理机制的出现。
不久,学校制定了“校政联席会”制度,正式让教师社团参与学校决策。
“校政联席会”由两套人马组成:一套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另一套是社团代表。他们组成教代会的常务工作机构,设首席、副首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6 个职位。“校政联席会”每周召开例会,成员在一起平等地讨论问题。学校所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联席会议讨论、通过。
至此,学校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被打破,新型的组织形式诞生了。教师社团正式成为南马路小学的决策实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被制度化和经常化了。
“让每一位士兵说话”—
教师的巨大能量通过社团活动渐渐地被释放出来。在那段日子里,每个社团都在争相承办活动,效果好极了。
不久,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引起了赵校长的特别关注: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教师变化最大。他们以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在活动中,他们精心准备、尽情展示,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福。赵校长一面感受着教师的感动,一面又习惯性地陷入对已往学校管理弊端的反思中:看来,教师缺少话语权呐!面向全校教师说话一直是领导的特权,即使有个别教师代表发言,那也是受命,是点缀而已。一定要打破这种局面,为普普通通的教师搭建话语平台,“让每一位士兵说话”!
于是,以“让每一位士兵说话”为宗旨,学校正式为教师搭建了话语平台——“智慧泉”。“智慧泉”有独特的标识,口号为:“点滴智慧,点滴成泉”。“智慧泉”每月举办一次活动,由各社团轮流承办。
从此,在“智慧泉”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话题。比如:为了养成教师审视、反思工作的好习惯,将错误教训变成资源,“新枝新叶”社团抛出了“错中淘金”的话题。针对学生挑食、偏食、肥胖者越来越多的现状,有的社团提出了“科学饮食”的话题……
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话题的内容怎么确定?怎么协调好群众参与和建立秩序的关系?应该建立哪些原则?……一时间,话题管理的问题又正式提到赵校长的议事日程上。
经研究、探索,话题管理的原则基本确定下来:
第一,话题应该来自教师的日常工作,既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又可微观操作,更对学校整体发展有意义。
第二,话题应该是生成性的,不断调整的。
就这样,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各种话题,或由社团自发产生,或由学校抛出。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智慧泉”的舞台上,宣讲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自己感兴趣话题的讨论,尽情地展示自己,并不由自主、自信地喊出“我是士兵我怕谁”的口号。
在别人最不经意的地方,赵翠娟发现、抓住并解决了学校管理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普通教师参与学校常规管理的渠道和平台。
把形式做到极致—
在学习、研究、实践中,南马路小学教师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各样改进工作的好思路和好做法纷纷往外涌:“绽放日月花”、“错中淘金”、“共饮一杯香茗”、“我对天空说”、“文思泉”、“樟树儿童读书奖”、“校园集体舞”……
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其中比较完美的一个教育形式——“我对天空说”。
这是一个班的毕业典礼活动,由三阳社团和五年级老师共同策划。谈到当时的场面,孙彦俊老师说:典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对天空说”最有创意了。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个气球,球上拴着五彩的纸条,上面写着孩子们想对天空、白云、小鸟和未来说的话。最后,活动在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结束。瞬间,200 多个五颜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孩子们仰天雀跃、大声呼喊:我的理想上天了……我当时也特别激动,太完美了!相信当时所有在场的家长、教师、学生都被感动了。我们觉得更爱孩子了,孩子也更留恋母校了。
当时也在现场的陈阳老师是以家长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的,她想让即将入学的6 岁儿子也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陈老师的儿子特别淘气,是那种很难安静地坐下来的爱动的孩子。可是就在放气球的一刹那,她发现儿子哭了,很伤心的样子。她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磕了、碰了,赶快跑过去问。儿子却说:“妈 妈,你们学校真好!我感动了,我想上学!”
面对教师被激发出来的创新热情,赵校长又习惯性地开始思考:形式太重要了,真的不能小看!好形式背后,必定是学习研究,是精心的设计和创造啊!当这些生动完美的形式被经历后,教师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不就在其中了吗,形式再造了教师的教育生活。但“在我们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常常重内容而轻形式。其实,生活也好,教育也罢,很多时候,形式就是内容。重视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没有深邃思想支撑的形式,才是形式主义;有了深邃思想的支撑,形式也是力量,形式也是生产力”。
赵校长决定,用机制鼓励教师在教育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一定要让教师的智慧和碰撞后的火花有着落。
于是,在赵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大张旗鼓地鼓励教育形式创新,设立了三组六项大奖:第一组是“原创奖”和“最佳原创奖”,用来奖励那些做法新、有创意的教师。第二组是“雕刻奖”和“最佳雕刻奖”,授予那些能够把自己或别人的创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并切实改进了工作的教师。第三组是“马谡奖”和“发现马谡奖”。这组奖项是发给那些搞了“华而不实”的项目和发现其“不科学”的(专指那些“听起来似乎很有新意,但在实战中却好看不好用”的项目)教师的。目的不是为了“挥泪斩马谡”,而是感谢“马谡”和“发现马谡者”让大家分享教训,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行,从而少走弯路。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教师深刻理解并牢牢记住:做学问、搞创新,不能搬弄名词术语,也不能刻意标新立异,要真正脚踏实地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更有力度的大奖:好创意被收录南马路小学教师思想库或思想金库。思想库的收录标准为:对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有意义、操作性强的创意。思想金库的收录标准为: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被重复使用和借鉴的创意。上面提到的“我对天空说”,就是经过全校教师认真讨论后,被正式收入思想金库的好形式之一。
想想看,自己创造的教育形式被固化为学校的一种传统,这对教师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和奖励啊!有一天,可能你已经退休离开了学校,而你曾经的思考和心血不会被浪费,后人还在应用,甚至会永远记得你……
在耕耘后的沃土中收获——
寒来暑往,在南马路小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赵校长带领着教师们读书、思考、创新。学校里没有内耗,没有空转,教师在酣畅淋漓的工作中,体会着创造的愉悦,找到了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有一种氛围在弥漫,有一种精神在凝聚——“以研究推动工作,用学习成就人生”。
让我们听听教师怎么说。
“三阳社团”的杨真芬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南马路小学不像学校,而像家;同事之间不像同事,而像兄弟姐妹。我们每个人在学校里工作,一方面自己成长,另一方面也为了这个家做贡献。我原来是教美术的,后来我对班主任工作感兴趣想转行。为了弥补语文、数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我决定竞聘学科‘登山队’员(‘登山队’是由在语文和数学教学方面愿意学习、研究的人组成的,就像攀登教学的山峰一样)。记得当时自己的脸皮特别厚,‘不要脸’地在前边说着自己的‘优势’:我是怎么在家读书和研究的,怎么借参考书、教学光碟的……结果,我真竞聘上了。其实我知道自己不够水平,但是大家信任我,给我机会。我觉得在这所学校里特别幸福。学习既成就自己,也给大家带来力量;学习使我们深刻、有底气,学习也是我们参与管理的基础。”
三年前从外校调来的李源老师说:“来这所学校前,别人曾告诉我这所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爱看书,二是教师爱加班、不爱回家。来后我都证实了。刚开始,我还没那么高的觉悟,经常在办公室里闲谈,但后来我发现,他们每天每人都读6 页书,所有的教师在办公室里都会互相问:今天你看到哪儿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这件事你怎么看?在这个氛围里,我觉得如果自己不读书就不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后来,我才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觉得只有读了书才能
和大家谈自己的观点,才有共同语言,才感到幸福。”“灯火社团”的赵明新老师也说:“我来校时间不长,但进步、成长非常快,因为大家都推着你走。这里的每一个领导、教师都在帮助你、关心你;不论你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提出来,就立刻会有人坐下来和你研讨,告你怎么做” ……
“四海方舟”社团的召集人安东来老师说:“过去,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这么有水平。但是,‘058’之后,我们信心十足,腰杆子非常硬。我觉得自己很牛!我们现在就是想怎么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老教师张萍提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有几天,所有的领导都进京开会去了,校长把学校交给了我。我觉得责任特别重大。但就是在他们走的这几天,我真的体会到了学校因建设学习型组织而带来的变化。大家都特别自觉,没人‘放羊’,下班全不走,比校长在时还认真,都把学校当家。他们查访每一个教室,关灯、关门、送走每一位学生……非常让人感动。”
“四海方舟”社团的体育老师董云说:“学校的氛围特别好,老师们都争做贡献。一年前,我们发现有的班学生走后电源没关。我们计算了一下,发现一台已经关闭但不拔电源插头的电视10 小时耗电0.06 度。如果全校所有的电脑、电视都不及时拔掉电源插头的话,那么每月至少要浪费300 余元的电费,非常可惜。于是,我们主动在电脑上设置了30 分钟自动关闭、主机2 小时关闭的功能。之后,我们又主动找校长提议:全校教师行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马路小学是一所充满后劲的、极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校,因为他们摸索并建立了一整套全校师生共同发力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更形成了“以研究推动工作,用学习成就人生”的校园文化。这些年来,随着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南马路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学校成为教育部在黑龙江省唯一的联系点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素质培训项目示范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走向新世纪特色学校、全国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学校……还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首批一类示范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劳模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马路小学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学校。因为那里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以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工作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研究、创造,因而乐趣无穷。这些年,学校先后培养了14 位省级骨干教师,其中4 人入选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全校60 多位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获 得过省市级以上奖励,有2/3 的教师获得过市级以上的教学奖……教师成才得用“一群”或“一片”的词汇来形容。
由“原生态”中引出—
赵校长所遇到的事,我们每个管理者都可能遇到:一段经历赐予的人生感悟,一种变化带来的喜悦或隐忧,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一切都似乎微不足道。她只不过是在别人“没感觉”的地方,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定格。她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人的理解,所以她能够尊重人:尊重别人的发展需要,也尊重自己的人生感悟;解放人:不适宜的就突破它,没有的就建立起来;为了人:提供平台,释放能量,完善机制;成就人:最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真正的以人为本!不牵强,没拔高,遇到什么,就面对什么、解决什么,不受框架束缚,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而然地创造与生成着,一切顺势而为——依做人做事的大道而行。
赵校长能够看到、抓住并做出来的事,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出、抓住并做出来的。这里边有眼光、有态度、有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 有对人性的理解与感悟,有人生的大智慧, 而赵翠娟恰恰是这样一个智者。这些根本的东西才是决定赵翠娟成功的“原生态”,也是比读书更“上位”的东西。赵翠娟的成功说明:抓住并守住这些根本的东西,学校就能一步步地走向辉煌。获得“根本”的主要渠道,既离不开读书,更要靠读书中的思考、审视与提升等好习惯,还要靠实践中的悟性和积累。这可绝不是一日的工夫。
赵校长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她千方百计地将个人的财富(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转化为团队的财富。换句话说,赵校长把“将学习作为个人的生活方式”转化成为“将学习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存方式”。因为赵校长认准了:在整个变革的大背景下,你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你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姑且自创一个词吧:赵校长施行的是“素质管理”。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要靠好的“养成教育”一样,一个组织的发展,同样也要靠好的“养成教育”。
赵翠娟校长不追时髦、不赶潮流,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读书——从团队的“养成教育”抓起,开发了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人的“自动力”。她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成熟校长深厚的管理功力,更让我们感受到“原生态”的无穷魅力。
人物小传
赵翠娟,女,1949 年10 月出生。1994 年至今任黑龙江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哈尔滨市第11 届、12 届、13 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樟树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特级教师、黑龙江省专家型校长、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哈尔滨市“十大杰出妇女”等称号,并兼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
没有亮丽的外表,没有显赫的背景,也没有什么特别的惊人之举。她不过是十几年来秉持着一种理念,靠着有些笨拙的慢工夫——读书,而引导教师不断地创新,最终把学校带出低谷,办成了全国著名的“以学习成就人生”的特色校。她自己也因此而成为一位名校长、教育家。
如何解读赵翠娟的成功呢?如果你上网点击“赵翠娟”三个字,瞬间就会跳出近2000 条的相关信息,其中的许多版本都会提及“读书”、“学习”、“学习型组织”之类的主题词,而笔者则对赵翠娟成功中那些“原生态”的东西更感兴趣。因为笔者知道,成功的人一定会伴随着读书,而读书的人却不必然都成功,这里似乎还有更“上位”的东西在起作用;况且,在赵翠娟行动之初,学习型组织理论还没有介绍到中国来呢。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去感受赵翠娟校长带给我们的“原生态”的魅力吧。
用教师的眼睛看—
1994 年,赵翠娟被任命为校长时,一堆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亟待偿还的外债、改善办学条件、提高教学质量、建设教师队伍……孰重孰轻,该从何处入手呢?
事情到了赵翠娟那里,却也变得简单:曾经的教师身份,给了她一个基本的立场——用教师的眼睛看,循着教师的心去发问:一个教师到学校来工作,他最期盼的是什么?是成长,是进步啊!如果在这上面没有什么发展,那就是最大的悲哀,也是学校最对不起教师的地方。低素质的工作状态,使教师的生命没有价值,既害了学校,也害了教师。
在赵翠娟的心目中,当了校长,岗位变了,我心依旧。于是,顺理成章,赵翠娟把自己的管理目标就定为:让教师的生命有质量,让他们走向高尚、懂得文明、事业有成;让南马路小学的学生,在学校里度过一生中最有意义的时光。
上任伊始,并没有系统地研修过学校管理学的赵翠娟,却一下子抓住了管理的核心——“人”这个基本的要素。她从尊重人的发展需要入手,把教师队伍建设放在了首位,并由此走上了富有特色的学校管理之路。
在回望中选择起点—
怎么才能让教师的生命有质量?靠什么去引导和管理教师呢?靠制度约束,靠情感驱动……都好,但赵翠娟更钟情于生活经历赐予自己的独特感受。
回望1968 —
赵翠娟被裹夹在知青上山下乡的滚滚洪流中。
人往往有一种倾向:缺什么,便渴望什么;而一旦拥有,又常常不够珍惜。赵翠娟因过早地失去读书的机会,所以对读书有着超乎常人的渴求。那是冰天雪地的北大荒啊!自然条件的恶劣和精神上的迷惘,足以使人的理想与激情破灭,而这一切唯有与读书相伴走过时,才会产生不同的意义和结果。
如今,当那段日子已经渐渐远去时,它赐给赵翠娟的是一种千金难求的高素养:不怕吃苦,勤奋学习,实在做事,真诚待人,心态平和,懂得感恩,对每一件经手的工作,都养成了反思与审视的好习惯……
从以往的经历中,赵翠娟坚定了自己该走的路:靠读书管理学校!
尽管现在流行“短平快”,尽管靠读书管理学校是明摆着的慢工夫——不容易整出“动静”,但赵翠娟坚信:读书能够改变人心,改变人的生活态度,改变人的做事方式;人一旦通过读书收获了高素养,那么不管走到哪儿,不管从事什么工作,都如同握有了一把开启幸福之门的金钥匙。赵翠娟的路就是这么走出来的。她当年的返城,无异于处在厚积薄发的起跳状态:在转正、调动、做课等一次次机会面前,她总能够脱颖而出,并最终站在了小学校长的位置上。
就这样,尊重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赵翠娟照方抓药,走上了一条“由内而外”——靠读书改变人的内心,改变人自身的状态,进而凝聚人心、改进工作、管理学校的道路。结果:一路坚持,13 年之后,赵翠娟造就了一所“以学习成就人生”的优质学校。
解开自己心中的“结”—
赵校长不断地引导教师读书,使南马路小学教师队伍的面貌渐渐发生了变化。教师们越来越添“书卷气”,越来越显“气自华”。更重要的是,教师的内心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他们越来越理解教育了。
内心的改变,早晚会外化为行为;而内容的发展,也迟早要打破旧有的形式。
伴随着教师读书而来的,是一种“新型的关系”在悄悄地建立:有着相同困惑的人,会不由自主地聚在一起“嘀咕”;而承担共同任务的人,也会凑在一块儿探讨。不知不觉中,学校出现了组织学习的端倪;零散的需求,也渐渐化为共同的愿望。同伴间在商讨解决问题的办法时,不断印证、肯定着自我,同时,也希望在问题解决中进一步展示自我、表现自我。
教师们越来越想为学校做点什么,似乎有一股热情在心中涌动,能量越聚越足。这时,不同于个人学习的“组织学习”,在南马路小学呼之欲出。
赵校长以她特有的敏感,度出这种“新型关系”的价值:它能解
开自己心中的“结”——
长时间以来,引导教师读书,既带给赵校长无比的喜悦,也带给她一种隐忧。喜悦在于:教师读书的积极性被普遍调动起来了;隐忧的是:教师读书的原动力似乎还是来自校长,即多数时候是靠校长不久,科任教师组成的“四海方舟”社团也诞生了。这两个社团还有自己的外围组织——“三阳拉拉队”和“推波助澜”社团。他们在支持前两个社团的同时,也独立地开展自己认为有价值的工作。
“新叶新枝”是以“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为特点的社团,口号是“枝随叶长,叶随枝生”。“五连环”社团是由年级组长组成的,五人中有三位党员、两位积极分子。他们地位独特,在凝聚全体教师的工作中发挥着先锋模范作用。“鹅毛雪”社团则是以提供后勤保障、积极为大家服务为宗旨的社团……
在那段日子里,教师们纷纷行动起来:找同伴,为社团起名字、设计标识、确定宗旨……忙得不亦乐乎。每个人的好主意都在往外涌,他们的热情似乎找到了宣泄口。
教师社团的产生基于对教育困惑的思考和对工作中棘手难题的解决。很明显,这时,教师个人的学习已经变成了组织的学习、团队的学习。
在社团里,教师带着问题读书,用教育理论来审视自己的工作,并设计出新的问题解决方案。
至今说起那段日子,“新枝新叶”社团的召集人陈阳老师仍然激动不已:“‘058’是我们学校工作的重要分水岭,教师自发地成立了很多社团,我也坐不住了。我特别感谢赵校长。虽然我算不得一匹千里马,但仍得到了赵校长这位伯乐的赏识,她让我当了社团召集人。我们几个成员过去都是不显山不露水的人,通常是领导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从来没想过要自发地干点事情。社团成立后,我们第一次组织全体教师会,主题是‘错中淘金’,心里特别激动。我们几个成员每晚 都在一起商量搞好活动的对策。结果,我们4 个普普通通的老师承办的这次活动,得到了全校教师的支持。很多老师不光说自己的闪光处,还把自己的教训毫无顾忌地说出来,让大家受益,效果好极了!我过去怎么就没发现自己这么有能耐、这么优秀呢!这话听起来大言不惭,但这是我发自内心的感受。”
“灯火社团”召集人曲训丽老师也说:学校刚出现各种社团时,我特别羡慕别人,也想加入。后来,我们成立了拉拉队社团,也变成别人羡慕的对象了。在社团里,我们开展了很多工作,后来我历数了一下做过的事情,竟然把自己吓了一跳:我怎么做了那么多的事儿呢——我是“灯火社团”的召集人、四年级语文学科组长、教学研发中心成员……这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我觉得在这个学校工作特别幸福,我相信自己会成长得非常快。
这是南马路小学教师的共同感受和体会。
推动而行的。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每当校长离开一段时间,教师学习的劲头就有所松懈,校长回来“忙活一阵”后,教师读书的热情就又会上去。如何变校长的个人发力,为教师的共同发力?教师共同发力的最佳形式以及适宜的渠道又是什么?如何将教师个人的发展和学校整体的发展融为一体?这些一直是赵校长心中的“结”。
如今,解开“心结”的钥匙,似乎就在这不同以往的“新型关系”中。
既然共同的难题,会让人有种“同病相怜”的感觉;而“同病相怜”的人凑在一起解决问题,也更容易感受到集体的力量,那么就大力发展、固化并升华这种“新型关系”嘛!于是,赵校长以最大的热情扶持它、引导它。
2005 年8 月,那是南马路小学特别值得纪念的一段日子,它不断地被南马路小学的教师称为“058”现象。学校出现了标志性的事件——“三阳社团”诞生了。
“三阳社团”是由部分班主任组成的社团。社团三位召集人中,有两位姓杨,剩下的一位姓孙(sun),英文是“太阳”的意思。“三阳社团”由此得名。他们为社团设计了标识,并确定了明确的目标:以研究的态度和方式做好班主任工作。
这时的赵校长惊异地发现:她曾经苦恼的个人发力,已经变为共同发力了。通过参与社团活动,教师越来越广泛、深入地关心并参与学校管理了。而且,当学校把难题交给社团去攻克时,学校的决策权已经在渐渐下放了。管理者与教师成为在一起学习和研究的共同体。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进一步完善教师社团,如何更好地发挥教师社团的作用?现实进一步呼唤着新的管理机制的出现。
不久,学校制定了“校政联席会”制度,正式让教师社团参与学校决策。
“校政联席会”由两套人马组成:一套是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年级组长。另一套是社团代表。他们组成教代会的常务工作机构,设首席、副首席、秘书长、副秘书长等6 个职位。“校政联席会”每周召开例会,成员在一起平等地讨论问题。学校所有重大问题,都必须经过联席会议讨论、通过。
至此,学校传统的组织结构已经被打破,新型的组织形式诞生了。教师社团正式成为南马路小学的决策实体。教师参与学校管理和决策,被制度化和经常化了。
“让每一位士兵说话”—
教师的巨大能量通过社团活动渐渐地被释放出来。在那段日子里,每个社团都在争相承办活动,效果好极了。
不久,活动中的一种现象引起了赵校长的特别关注:那些平日里默默无闻、不善言辞的教师变化最大。他们以从未有过的热情,积极为学校的发展贡献自己的思想和智慧。在活动中,他们精心准备、尽情展示,享受着从未有过的快乐与幸福。赵校长一面感受着教师的感动,一面又习惯性地陷入对已往学校管理弊端的反思中:看来,教师缺少话语权呐!面向全校教师说话一直是领导的特权,即使有个别教师代表发言,那也是受命,是点缀而已。一定要打破这种局面,为普普通通的教师搭建话语平台,“让每一位士兵说话”!
于是,以“让每一位士兵说话”为宗旨,学校正式为教师搭建了话语平台——“智慧泉”。“智慧泉”有独特的标识,口号为:“点滴智慧,点滴成泉”。“智慧泉”每月举办一次活动,由各社团轮流承办。
从此,在“智慧泉”的舞台上,出现了一个又一个有利于改进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工作的话题。比如:为了养成教师审视、反思工作的好习惯,将错误教训变成资源,“新枝新叶”社团抛出了“错中淘金”的话题。针对学生挑食、偏食、肥胖者越来越多的现状,有的社团提出了“科学饮食”的话题……
很快,新的问题又出现了:话题的内容怎么确定?怎么协调好群众参与和建立秩序的关系?应该建立哪些原则?……一时间,话题管理的问题又正式提到赵校长的议事日程上。
经研究、探索,话题管理的原则基本确定下来:
第一,话题应该来自教师的日常工作,既能引起广泛的共鸣,又可微观操作,更对学校整体发展有意义。
第二,话题应该是生成性的,不断调整的。
就这样,有利于学校发展的各种话题,或由社团自发产生,或由学校抛出。每位教师都可以在“智慧泉”的舞台上,宣讲自己的学习心得和体会。教师们兴致勃勃地参与自己感兴趣话题的讨论,尽情地展示自己,并不由自主、自信地喊出“我是士兵我怕谁”的口号。
在别人最不经意的地方,赵翠娟发现、抓住并解决了学校管理中最应该解决的问题——普通教师参与学校常规管理的渠道和平台。
把形式做到极致—
在学习、研究、实践中,南马路小学教师创新的热情空前高涨,各种各样改进工作的好思路和好做法纷纷往外涌:“绽放日月花”、“错中淘金”、“共饮一杯香茗”、“我对天空说”、“文思泉”、“樟树儿童读书奖”、“校园集体舞”……
让我们共同感受一下其中比较完美的一个教育形式——“我对天空说”。
这是一个班的毕业典礼活动,由三阳社团和五年级老师共同策划。谈到当时的场面,孙彦俊老师说:典礼的最后一个环节“我对天空说”最有创意了。每个孩子都会领到一个气球,球上拴着五彩的纸条,上面写着孩子们想对天空、白云、小鸟和未来说的话。最后,活动在张雨生《我的未来不是梦》的歌声中结束。瞬间,200 多个五颜六色的气球腾空而起,孩子们仰天雀跃、大声呼喊:我的理想上天了……我当时也特别激动,太完美了!相信当时所有在场的家长、教师、学生都被感动了。我们觉得更爱孩子了,孩子也更留恋母校了。
当时也在现场的陈阳老师是以家长的身份参加这次活动的,她想让即将入学的6 岁儿子也感受一下学校的氛围。陈老师的儿子特别淘气,是那种很难安静地坐下来的爱动的孩子。可是就在放气球的一刹那,她发现儿子哭了,很伤心的样子。她的第一反应是孩子磕了、碰了,赶快跑过去问。儿子却说:“妈 妈,你们学校真好!我感动了,我想上学!”
面对教师被激发出来的创新热情,赵校长又习惯性地开始思考:形式太重要了,真的不能小看!好形式背后,必定是学习研究,是精心的设计和创造啊!当这些生动完美的形式被经历后,教师对教育的感悟和理解不就在其中了吗,形式再造了教师的教育生活。但“在我们国人传统的价值观念中,常常重内容而轻形式。其实,生活也好,教育也罢,很多时候,形式就是内容。重视形式不等于形式主义。没有深邃思想支撑的形式,才是形式主义;有了深邃思想的支撑,形式也是力量,形式也是生产力”。
赵校长决定,用机制鼓励教师在教育形式方面的探索和创新,一定要让教师的智慧和碰撞后的火花有着落。
于是,在赵校长的主持下,学校大张旗鼓地鼓励教育形式创新,设立了三组六项大奖:第一组是“原创奖”和“最佳原创奖”,用来奖励那些做法新、有创意的教师。第二组是“雕刻奖”和“最佳雕刻奖”,授予那些能够把自己或别人的创意很好地运用到实际中并切实改进了工作的教师。第三组是“马谡奖”和“发现马谡奖”。这组奖项是发给那些搞了“华而不实”的项目和发现其“不科学”的(专指那些“听起来似乎很有新意,但在实战中却好看不好用”的项目)教师的。目的不是为了“挥泪斩马谡”,而是感谢“马谡”和“发现马谡者”让大家分享教训,知道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行,从而少走弯路。同时,这样做也是为了让教师深刻理解并牢牢记住:做学问、搞创新,不能搬弄名词术语,也不能刻意标新立异,要真正脚踏实地地改进教育教学工作。
除此之外,还有两项更有力度的大奖:好创意被收录南马路小学教师思想库或思想金库。思想库的收录标准为:对教育教学及管理工作有意义、操作性强的创意。思想金库的收录标准为:在实践中获得了很好的效果,并可以在较长时间内被重复使用和借鉴的创意。上面提到的“我对天空说”,就是经过全校教师认真讨论后,被正式收入思想金库的好形式之一。
想想看,自己创造的教育形式被固化为学校的一种传统,这对教师来说该是怎样的一种荣誉和奖励啊!有一天,可能你已经退休离开了学校,而你曾经的思考和心血不会被浪费,后人还在应用,甚至会永远记得你……
在耕耘后的沃土中收获——
寒来暑往,在南马路小学这一方小小的天地里,赵校长带领着教师们读书、思考、创新。学校里没有内耗,没有空转,教师在酣畅淋漓的工作中,体会着创造的愉悦,找到了归属感。更重要的是,学校里有一种氛围在弥漫,有一种精神在凝聚——“以研究推动工作,用学习成就人生”。
让我们听听教师怎么说。
“三阳社团”的杨真芬老师深有感触地说:“南马路小学不像学校,而像家;同事之间不像同事,而像兄弟姐妹。我们每个人在学校里工作,一方面自己成长,另一方面也为了这个家做贡献。我原来是教美术的,后来我对班主任工作感兴趣想转行。为了弥补语文、数学专业知识的不足,我决定竞聘学科‘登山队’员(‘登山队’是由在语文和数学教学方面愿意学习、研究的人组成的,就像攀登教学的山峰一样)。记得当时自己的脸皮特别厚,‘不要脸’地在前边说着自己的‘优势’:我是怎么在家读书和研究的,怎么借参考书、教学光碟的……结果,我真竞聘上了。其实我知道自己不够水平,但是大家信任我,给我机会。我觉得在这所学校里特别幸福。学习既成就自己,也给大家带来力量;学习使我们深刻、有底气,学习也是我们参与管理的基础。”
三年前从外校调来的李源老师说:“来这所学校前,别人曾告诉我这所学校有两个特点:一是教师爱看书,二是教师爱加班、不爱回家。来后我都证实了。刚开始,我还没那么高的觉悟,经常在办公室里闲谈,但后来我发现,他们每天每人都读6 页书,所有的教师在办公室里都会互相问:今天你看到哪儿了?这句话你怎么理解?这件事你怎么看?在这个氛围里,我觉得如果自己不读书就不是这个集体中的一员。后来,我才发自内心地想读书了。我觉得只有读了书才能
和大家谈自己的观点,才有共同语言,才感到幸福。”“灯火社团”的赵明新老师也说:“我来校时间不长,但进步、成长非常快,因为大家都推着你走。这里的每一个领导、教师都在帮助你、关心你;不论你出现什么问题,只要提出来,就立刻会有人坐下来和你研讨,告你怎么做” ……
“四海方舟”社团的召集人安东来老师说:“过去,我从来不觉得自己这么有水平。但是,‘058’之后,我们信心十足,腰杆子非常硬。我觉得自己很牛!我们现在就是想怎么把自己的特长发挥到极致。”
老教师张萍提到这样一件事:“去年有几天,所有的领导都进京开会去了,校长把学校交给了我。我觉得责任特别重大。但就是在他们走的这几天,我真的体会到了学校因建设学习型组织而带来的变化。大家都特别自觉,没人‘放羊’,下班全不走,比校长在时还认真,都把学校当家。他们查访每一个教室,关灯、关门、送走每一位学生……非常让人感动。”
“四海方舟”社团的体育老师董云说:“学校的氛围特别好,老师们都争做贡献。一年前,我们发现有的班学生走后电源没关。我们计算了一下,发现一台已经关闭但不拔电源插头的电视10 小时耗电0.06 度。如果全校所有的电脑、电视都不及时拔掉电源插头的话,那么每月至少要浪费300 余元的电费,非常可惜。于是,我们主动在电脑上设置了30 分钟自动关闭、主机2 小时关闭的功能。之后,我们又主动找校长提议:全校教师行动起来解决这个问题。”
……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马路小学是一所充满后劲的、极具发展潜力和竞争力的学校,因为他们摸索并建立了一整套全校师生共同发力的学校管理制度和管理机制,更形成了“以研究推动工作,用学习成就人生”的校园文化。这些年来,随着教学质量和社会声誉的提高,南马路小学的名气越来越大,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学校成为教育部在黑龙江省唯一的联系点校、全国中小学整体改革实验基地、全国中小学教师素质培训项目示范校、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基地、全国走向新世纪特色学校、全国重点课题优秀实验学校……还先后荣获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省首批一类示范校、省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市劳模单位、市教育系统先进集体标兵等荣誉称号。
我们有理由相信,南马路小学是一个人才辈出的学校。因为那里教师中的大多数人已经习惯了以学习作为自己的生活方式。对他们而言,工作不再是完成任务,而是研究、创造,因而乐趣无穷。这些年,学校先后培养了14 位省级骨干教师,其中4 人入选国家级培训骨干教师……更有说服力的数据是:全校60 多位教师中,有一半以上获 得过省市级以上奖励,有2/3 的教师获得过市级以上的教学奖……教师成才得用“一群”或“一片”的词汇来形容。
由“原生态”中引出—
赵校长所遇到的事,我们每个管理者都可能遇到:一段经历赐予的人生感悟,一种变化带来的喜悦或隐忧,一个司空见惯的场景,一次激动人心的经历……一切都似乎微不足道。她只不过是在别人“没感觉”的地方,看到了有价值的“东西”并把它定格。她所做的一切都源于对人的理解,所以她能够尊重人:尊重别人的发展需要,也尊重自己的人生感悟;解放人:不适宜的就突破它,没有的就建立起来;为了人:提供平台,释放能量,完善机制;成就人:最终实现人的自我价值。真正的以人为本!不牵强,没拔高,遇到什么,就面对什么、解决什么,不受框架束缚,该出手时就出手,自然而然地创造与生成着,一切顺势而为——依做人做事的大道而行。
赵校长能够看到、抓住并做出来的事,却不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看出、抓住并做出来的。这里边有眼光、有态度、有价值判断和取舍标准, 有对人性的理解与感悟,有人生的大智慧, 而赵翠娟恰恰是这样一个智者。这些根本的东西才是决定赵翠娟成功的“原生态”,也是比读书更“上位”的东西。赵翠娟的成功说明:抓住并守住这些根本的东西,学校就能一步步地走向辉煌。获得“根本”的主要渠道,既离不开读书,更要靠读书中的思考、审视与提升等好习惯,还要靠实践中的悟性和积累。这可绝不是一日的工夫。
赵校长最让人佩服的地方在于:她千方百计地将个人的财富(让读书成为一种习惯,成为一种生活方式)转化为团队的财富。换句话说,赵校长把“将学习作为个人的生活方式”转化成为“将学习作为一个组织的生存方式”。因为赵校长认准了:在整个变革的大背景下,你唯一持久的竞争力,就是你有能力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好。姑且自创一个词吧:赵校长施行的是“素质管理”。就像一个人的成长要靠好的“养成教育”一样,一个组织的发展,同样也要靠好的“养成教育”。
赵翠娟校长不追时髦、不赶潮流,十几年如一日,致力于读书——从团队的“养成教育”抓起,开发了学校发展不竭的动力源泉——人的“自动力”。她的成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成熟校长深厚的管理功力,更让我们感受到“原生态”的无穷魅力。
人物小传
赵翠娟,女,1949 年10 月出生。1994 年至今任黑龙江哈尔滨市南马路小学校长。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是教育部更新教育观念报告团成员,哈尔滨市第11 届、12 届、13 届人大代表。曾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宋庆龄樟树奖、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教育系统巾帼建功标兵、黑龙江省劳动模范、黑龙江省特级教师、黑龙江省专家型校长、黑龙江省优秀共产党员、哈尔滨市一级功勋教师、哈尔滨市“十大杰出妇女”等称号,并兼任黑龙江省教育学会副会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