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的曙光丰富活动内容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hael_lv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实社会
  
  社会是一个不断变化的空间,这使得语文实践活动的主题内容显现出一种动态式的教育。通过进入社会,接触社会现实,参与社会活动等途径,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基本活动过程,积累一定的生活经验,产生问题意识。尤其是要立足乡土,利用当地的社会人文资源,将学生的语文学习融入生活。
  我们江苏省海安县是地处里下河水乡的全国有名的禽蛋之乡、茧丝绸之乡,并有着青墩遗址、韩紫石故居等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因此,我们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漫步海安,解读家乡。学生们的足迹遍布海安大地,通过参观、采访、记录,学生们在学习语文的同时,充分运用已有的语文知识,多方面、多角度地点击海安。同时,引导他们用美好生动的语言讲述活动中的故事和感受。通过“我为海安做名片”、“我为海安绘蓝图”等主题活动,使学生展开想像的翅膀,畅想海安美好的明天,表达自己对家乡的认识、理解和情感,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得到锻炼,语文素养也在活动中得到积累和提升。
  
  二、感悟地域文化
  
  不同地区的文化应该成为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的重要内容。一般来说,地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体现着一个地区人们的精神风貌。假如我们把语文实践活动引进来,更能让学生体验文化的丰富性与多样性。
  例如。我们可以充分发掘各地传统节日的文化内涵,丰富学生的语文素养。中国的传统节日众多:春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着各地不同的引人入胜的典故传说和独特的风俗习惯,与之相关的古诗词更是数不胜数。活动中,我们以节日为载体,开展一些专题性实践活动。如春节,开展“过大年”的专题性实践活动,让学生向爷爷奶奶们打听“年”的来历,过年有哪些风俗习惯;搜集几条自己最喜欢的春联,尝试着自己编写一条春联;搜集有关辞旧迎新的古诗词……
  再如,每到喜庆的日子,我们这儿的人家都会编织或购买一些中国结饰品,用来装点自己的家。中国结是我国特有的民间手工编结装饰品,其历史贯穿于人类历史始终。漫长的文化沉淀使得中国结渗透着中华民族特有的、纯粹的文化精髓,富含丰富的文化底蕴,体现着人们追求真、善、美的良好愿望。我们让学生了解中国结艺术,学做简易的中国结,引导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结丰富的人文内涵,关注中国结的发展,扩大眼界,把语文学习的触角伸向社会生活的每一个角落。
  
  三、关注自然环境
  
  通过和自然的接触,领悟自然的神奇与博大,学生对自然产生热爱之情,形成探究的兴趣,并关注周边的自然环境。形成语文与生活密切联系的探究课题。我在教学完《访问环保专家方博士》一文后,组织学生对我们周边的环保情况进行了调查,特别是对学校周边的一些小河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学生分析了这些小河今昔不同的原因,提出了“保护小河生态”的建议,最终形成研究报告。这种形式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容,对自然环境的研究是一种真实的研究体验。在观察与研究中,同学们领悟到自己的生活与环境息息相关,懂得人们的生产、生活对环境的各种影响,并熟悉了环境保护的常识,掌握了基本的环保技能。这样,学生的语文能力在活动中得到展示和提高的同时,环保意识也得到培养。
  
  四、捕捉即时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问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为重要。”激发学生浓厚的参与欲望是语文实践活动实施的重要步骤,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自己选择的内容感兴趣,才会愿意用心去积极参与。因此,教师必须及时捕捉学生学习、生活中的一些即时情境,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引发思考,形成探究的主题。
  班上一位同学带来的一片用枫叶制作的卡片引起了同学们的好奇。于是,我将计就计,围绕叶子组织开展了专题实践活动。同学们通过采集各种不同的叶片,查阅了解有关叶子的知识,搜集描写叶子的优美词语、名诗名句,讲述围绕叶子发生的故事传说,制作叶子贺卡、树叶帖画进行展示等,畅游在叶子文化丰富的世界里。
  抓住学生感兴趣的即时情境,引领学生亲身经历这样的语文实践活动,从中获得参与活动的发展性体验,正是我们小学语文综合性实践活动永恒的价值追求。
其他文献
新课标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口语交际教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正因如此,怎样把学生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落到实处,进而让他们在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中终身受用,这无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笔者从以下三个方面作了一些尝试。    一、激发兴趣,营造良好的交际氛围    口语交际是以交际为核心,交际双方通过口头语言进行沟通的动态过程,它绝不是听与说的简单相加,而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先生曾经说过:“宇宙之大,粒子之微,火箭之速,化工之巧,地球之变,日用之繁,无处不用数学。”“让数学回归生活”是我们教学数学的真谛。下面结合小学第九册教材中的“积的近似值”的教学谈谈自己的做法。    一、联系价格单位,引导学生保留两位小数    小学五年级数学P29例5:张丽、李华到布店买布,花布每米8.7元,白布每米3.6元。张丽买了1.85米花布,李华买了2.64米白布,她们
课堂瞬间    学习《三顾茅庐》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人物刘备做分析总结,以便概括人物的性格。因为同学看过电视剧或书本的《三国演义》,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概括比较贴切。比如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富有才华、学识渊博、关心时政、淡泊名利等。我准备小结本课,便例行询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没有,我们就请同学来做本课的小结。”  这时,平时思维活跃,见解总是另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折射出了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程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  生(齐):“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