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关键是要转变教师的教育观念,运用现代的教学方法。其中,让学生动起来,还他们一个主动权,让他们真正地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目前教育中必须解决的问题。本文就从转变教师教育观念、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指导学生做好预习、博览群书、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教学活动等方面入手,进行一一阐述。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教学 改革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要培养高而尖的人才,关键是教育。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部分与时代发展步伐不相吻合,亟需改革,于是,新课程改革便应运而生了。那么,在举国上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去教好母语,学生又该如何去学好母语,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话题。“让学生乐学,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学会”应该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首先要转变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自觉地向素质教育转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去认识和占领这一主阵地,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整体性发展的目标上。贯彻大纲精神,面向全体,克服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丢掉大多数学生的做法,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为全体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机会。突出八个重视:重视知识差异;重视因材施教;重视思维坡度;重视方法多样;重视练习设计层次;重视后进生的发展;重视全体的主动参与;重视适当拓宽知识面。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口味,确保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信息量,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以教师深厚的素质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做到德育、智育、情感一起抓,优、中、差一起抓,教与学一起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一起抓,才能实现课堂素质化的目标。正如柳斌同志所说:“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认识活动,学习过程是认识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各自学习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学得就主动,就会全神贯注,觉得心灵手巧;没有兴趣,被动应付,就会精神涣散,感到头脑迟钝。在教学中,要不断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为学生创造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学习上的屡次失败,必然导致心理的严重障碍,两极分化主要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取得成功。在创设认知情境时,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在创设矛盾情境时,在静态的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能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在创设竞争氛围时,开展小型多样的语文知识竞赛,不仅满足于学生的愉悦和激发竞争意识,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长,让学生学得快乐,取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一般的做法有:①多种媒体组合优化加强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产生共鸣。②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增强学习体验。③探索合作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提高表达能力。④增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利用色彩线条等增强感知的清晰度。⑤变“静”为“动”,让“死”的知识“活”起来,使教学内容生动而有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用耳、用眼、用口、用手、用心去学,学中有乐,乐中求学。
3.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时间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在课内认真地看一看教学内容,学生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考虑问题则不深、不细,起不了什么作用。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综合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成立学习小组(每4人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每天抽出半小时对第二天的新课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写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并规定每天由课代表收齐预习本上交。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针对他们提出的疑点进行备课。在备课时,紧扣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拟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能够集中精力。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吗?事实恰恰相反,课外预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造成了良好循环。因此,这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因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减轻了负担。
4.教师精讲学生多读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要认真备课,做好精讲多读。笔者认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由于抓住了学生这一头的预习,教师备课势必要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同样一节课,学生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是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解答他的疑问,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提的问题恰到好处,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结构,重视诵读。所谓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但它与朗读又不完全等同,朗读是表演给人看(听),它有较多的对技巧的自觉追求,是为了感染别人;诵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技巧相对显得次要,而感受是第一位的。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诵读,并把它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一般来说,一堂课的结构应做到:教师讲课时间20分钟左右,学生诵读、提问时间20分钟左右,在学生诵读深化的同时,教师可从中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后5分钟,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小结,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学得就比较轻松,效果又好。
5.教师应创造语文教学美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语文学科存在着科学美、艺术美,如古诗词、散文等,而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从语文宝库中提炼出知识并把它浓缩成教案,然后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通过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上片内容看,因作者政治上失意,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伤感之情,“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在下片中却一反常态,由伤感跃变为乐观、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表达自己对兄弟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胸襟显得非常开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感染着学生。为此,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如何把那些抽象深奥的知识变成形象有趣的具有一定可感性的知识,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感到轻松、活泼,使其在乐中学到知识。
6.杜绝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练习能使学生巩固知识,熟中生巧,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同类型的题目强制性地多做多练,若是这样,学生做练习做得头昏脑胀,苦不堪言。其他各科也将受到排挤,各科教师心中不满,议论纷纷,学生偏科现象自然明显,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不但不会提高,相反会走向倒退。即使是高分,也将成为低能,与推进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题海战术必须停止,布置作业时,应尽量避免重复,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具有一定灵活性与难度的题目,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基础知识操作题,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学业成绩,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7、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课外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完全自主、全凭个人兴趣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它对扩大学生认识领域、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许多的隐性效益。因为各种类型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显现其潜能的良好氛围,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的内驱力。如笔者开展了《雏鹰》写作兴趣小组,迫使每位同学争着去阅读书籍,积极投稿,惟恐自己落后于他人,这样,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此外,还与学生商定每周三早晨朗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每周各个学习小组出一份板报,进行竞比等等。这样,学生读写的积极性都上来了,何愁学习成绩不会提高呢?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述各方面内容的阐述,仅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与做法。值此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之际,笔者愿与广大同仁一起为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关键词 新课改课堂教学 改革
21世纪是人才竞争的时代,要培养高而尖的人才,关键是教育。而我国传统的教学方法有部分与时代发展步伐不相吻合,亟需改革,于是,新课程改革便应运而生了。那么,在举国上下进行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教师如何去教好母语,学生又该如何去学好母语,这是一个值得认真探究的话题。“让学生乐学,教学生会学,使学生学会”应该是目前初中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方法和途径。笔者根据多年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1.转变教师教育观念
要减轻学生过重负担,首先要转变教育者自身的教育观念,从传统的应试教育自觉地向素质教育转轨。课堂教学的主阵地,能否在正确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用现代教学论的观点去认识和占领这一主阵地,是实施新课改的关键所在。为此,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着眼点应放在整体性发展的目标上。贯彻大纲精神,面向全体,克服只重视少数尖子生而丢掉大多数学生的做法,应把教学的着眼点放在大多数学生身上,为全体学生创设思考问题的机会。突出八个重视:重视知识差异;重视因材施教;重视思维坡度;重视方法多样;重视练习设计层次;重视后进生的发展;重视全体的主动参与;重视适当拓宽知识面。以此来适应不同学生的口味,确保后进生吃得了,中等生吃得饱,优等生吃得好,让全体学生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较充分的发展。
课堂教学中促进学生整体性发展的关键是教师,这就要求教师具有较强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有较高的业务水平和教学能力,不但要提高自身的文化修养,丰富自身的信息量,还要掌握心理辅导的技巧和方法,运用引人入胜的语言,以教师深厚的素质底蕴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
总之,课堂教学只有从整体着眼,才能做到德育、智育、情感一起抓,优、中、差一起抓,教与学一起抓,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一起抓,才能实现课堂素质化的目标。正如柳斌同志所说:“要全面进行新课程改革,需要解决许许多多的问题,我想最重要的问题,仍然是转变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
2.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习是特定条件下的一种认识活动,学习过程是认识主体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使学生有各自学习的主动权。而要做到这一点,须从培养学生兴趣入手,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影响学生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直接因素。学生对学习有无兴趣,学习效果是截然不同的,有兴趣,学得就主动,就会全神贯注,觉得心灵手巧;没有兴趣,被动应付,就会精神涣散,感到头脑迟钝。在教学中,要不断点燃学生主动学习知识的好奇之火,激发学生对知识渴求的动机。
课堂教学中对教师最有意义的是学生学习动机的激发,为学生创造获得学习上的成功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重要一环。学习上的屡次失败,必然导致心理的严重障碍,两极分化主要是由这个因素引起的。在教学中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因材施教,欲高先低,欲快先慢,让学生在学习中步步取得成功。在创设认知情境时,选择新知识的发生、发展,抓住新旧知识连接点,使学生感到新知识不新,从而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新知的欲望和兴趣;在创设矛盾情境时,在静态的信息中设置矛盾,巧妙设疑,使学生“心求通而未能达,口欲言而未能言”,从而使学生学习情绪一开始就进入最佳状态;在创设竞争氛围时,开展小型多样的语文知识竞赛,不仅满足于学生的愉悦和激发竞争意识,还有利于语文能力的增长,让学生学得快乐,取得成功。
在课堂教学中设法调动学生多种感官,是确保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方法。一般的做法有:①多种媒体组合优化加强教师的演示实验,使学生的听觉和视觉产生共鸣。②给予学生动手操作实践的机会,增强学习体验。③探索合作教学模式,让每个学生有发表自己见解的机会,提高表达能力。④增强感知对象与背景的差异,利用色彩线条等增强感知的清晰度。⑤变“静”为“动”,让“死”的知识“活”起来,使教学内容生动而有趣。这样的教学使学生用耳、用眼、用口、用手、用心去学,学中有乐,乐中求学。
3.指导学生做好预习
预习时间以课内为主还是以课外为主?一堂课45分钟,如果让学生在课内认真地看一看教学内容,学生有一个动脑思考的过程,这样少则需要十几分钟多则半个小时,势必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如果让学生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学生考虑问题则不深、不细,起不了什么作用。针对以上情况,笔者综合江苏省洋思中学的教学经验,尝试了以课外为主的预习方法,成立学习小组(每4人为一组,每组设立一个组长,全面负责本组同学的学习),要求每个学生准备一本预习本,每天抽出半小时对第二天的新课进行预习,并要求他们在预习时写出重点、难点和疑点,并规定每天由课代表收齐预习本上交。这样,教师就可以了解学生的预习情况,然后针对他们提出的疑点进行备课。在备课时,紧扣学生提出的疑难点拟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使学生能够产生兴趣,能够集中精力。有些人可能会认为,这不是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吗?事实恰恰相反,课外预习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效率,久而久之,习惯成自然,造成了良好循环。因此,这不但没有增加学生的负担,反而因为提高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而减轻了负担。
4.教师精讲学生多读
为了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切实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教师不但要求学生做好预习,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更要认真备课,做好精讲多读。笔者认为施教之功,贵在引导,重在转化,妙在开窍。由于抓住了学生这一头的预习,教师备课势必要针对学生在预习中所提出的问题,这样,教师不但要研究教法,更要研究学法。同样一节课,学生预习了,他上课的“兴奋点”就是集中精力听取教师解答他的疑问,在这种状态下,教师提的问题恰到好处,就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
此外,还要合理安排好课堂结构,重视诵读。所谓诵读,就是熟读成诵,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练的程度,最终烂熟于心,不期然而然地背诵出来。但它与朗读又不完全等同,朗读是表演给人看(听),它有较多的对技巧的自觉追求,是为了感染别人;诵读是一种自我体验,是沉浸其中,达到设身处地、身临其境,技巧相对显得次要,而感受是第一位的。著名古代教育家朱熹曾说:“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是要多诵遍数,自然上口,久远不忘。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谓读得熟,则不待解说,自晓其义也。”“余尝谓: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浪漫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三到’之中,心到最急。心既到矣,眼口岂不到乎?”因此,教师应充分重视诵读,并把它落实到每一堂课,每一篇文章。一般来说,一堂课的结构应做到:教师讲课时间20分钟左右,学生诵读、提问时间20分钟左右,在学生诵读深化的同时,教师可从中对不同学生出现的问题及时加以纠正辅导,做到因材施教,对症下药;最后5分钟,教师对这一节课进行小结,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及注意事项。这样学生学得就比较轻松,效果又好。
5.教师应创造语文教学美
人们常说:“成功的教学给人以一种美的享受。”语文学科存在着科学美、艺术美,如古诗词、散文等,而教学活动是师生双边的共同活动,一方面教师从语文宝库中提炼出知识并把它浓缩成教案,然后通过教学的方式传递给学生;另一方面,在教学的过程中,学生增长了知识和聪明才智,显示了自己的本质力量。因此,语文教学过程不仅仅是学生个体的认识过程和发展过程,而且是在教师指导下的一种特殊审美过程。通过语文教学的审美活动,可以激发学生的情感,净化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如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就上片内容看,因作者政治上失意,字里行间隐隐透出伤感之情,“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而在下片中却一反常态,由伤感跃变为乐观、豁达,“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并表达自己对兄弟良好的祝愿,“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胸襟显得非常开阔。这样,就自然而然地感染着学生。为此,教师备课不仅仅要备教法、学法,还要备如何把那些抽象深奥的知识变成形象有趣的具有一定可感性的知识,让学生上每一节课都感到轻松、活泼,使其在乐中学到知识。
6.杜绝题海战术,减轻学生负担
练习能使学生巩固知识,熟中生巧,提高分析解答问题的能力。但这并不意味着同类型的题目强制性地多做多练,若是这样,学生做练习做得头昏脑胀,苦不堪言。其他各科也将受到排挤,各科教师心中不满,议论纷纷,学生偏科现象自然明显,这是不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学生的总体成绩不但不会提高,相反会走向倒退。即使是高分,也将成为低能,与推进素质教育背道而驰,因此,题海战术必须停止,布置作业时,应尽量避免重复,同时要兼顾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基础较好的学生,布置具有一定灵活性与难度的题目,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布置基础知识操作题,使其学得轻松、愉快。这样,既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又能提高学业成绩,真正达到减轻学生负担,推进素质教育之目的。
7、开展课外语文活动
课外语文活动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学生完全自主、全凭个人兴趣的综合性较强的实践活动。它对扩大学生认识领域、陶冶学生思想情操、培养学生语文实践能力有许多的隐性效益。因为各种类型的自主活动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选择余地,易形成诱发学生显现其潜能的良好氛围,从而产生学好语文的强烈的内驱力。如笔者开展了《雏鹰》写作兴趣小组,迫使每位同学争着去阅读书籍,积极投稿,惟恐自己落后于他人,这样,便形成了你追我赶的竞争氛围。此外,还与学生商定每周三早晨朗诵《三字经》、《唐诗三百首》;每周各个学习小组出一份板报,进行竞比等等。这样,学生读写的积极性都上来了,何愁学习成绩不会提高呢?真是一举多得。
当然,语文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上述各方面内容的阐述,仅是笔者个人的见解与做法。值此新课程改革全面启动之际,笔者愿与广大同仁一起为新课改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