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小华:马华文坛一幽兰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hj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戴小华的名字在马来西亚几乎无人不晓,她不仅是海外著名华文女作家,更是被公认的马来西亚与中国两岸文化交流使者。她祖籍在河北沧州,生长于台湾,婚后定居马来西亚。她常说自己生活在“三度空间”:在思想上大陆是我的祖先,宝岛台湾是我的父母,马来西亚是我丈夫。她大学新闻系毕业,当过空姐,后在美国旧金山大学获公共行政硕士学位。
  从戴小华几十年来的生活经历中,可以让人感悟她的不同凡响。她在《何处是家园》的散文中说道:“马来可爱,台湾可恋,大陆可亲”,最后她确认:“虽然身上流着华族的血,但我的心和魂属于马来西亚”;“我们现在虽是种族上的华人,却是国籍上的所在国人。”因此她首先把“大爱”奉献给马来西亚,为马国的发展、社会的和谐、华族与友族间的团结殚精竭虑,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由于她为国家的发展作出贡献,为马国与中国的友好往来作出成绩,1999年马来西亚最高元首颁授给她“护国勇士”KMN荣衔。
  华族占马来西亚总人口的26%(600多万),是马国仅次于马来族的第二大民族。一个民族当然首先由血统组成,但民族灵魂却是文化。戴小华自1998年担任马来西亚华人文化协会总会长(以前是署理会长)以来,为了推动、振兴、弘扬华族文化不辞辛劳,成绩斐然。她的《黑风洞的祭典》《失落的伊班族》等作品,被选编入马国华文中学教材。她在兼任马华作协会长期间,主编出版了《当代马华文存》《马华文学大系》两部巨著,计1000万字,被马华社会誉为“文化史上的双峰塔”。
  戴小华生活在马国,同样热爱中华民族。1999年10月1日她作为贵宾上了天安门观礼台。目睹新中国50周年庆祝大典,她用激情写出了《走进十月的阳光》,为中华民族的复兴放声欢唱。她殷切地盼望中国两岸统一。
  戴小华是位被公认的海外华文美女作家。前不久《人民日报》海外版白舒荣的一篇文章提到,18年前她“第一眼看到的小华,恍若是从琼瑶小说与影视中走出来的女主角……记得当年小华第一次站在广州中山港台海外华文文学国际研讨会的讲坛上,她让整个会场顿觉一亮,严肃的学者们突然纷纷起立,闪光灯此起彼伏,相机镜头齐刷刷朝她瞄准”。不过戴小华并不喜欢别人对她冠以“美女”、“明星”这类称呼,想当年台湾曾有名导演邀她入行演艺界,并保证使她成为大明星,然而这些都被小华婉拒。她认为一个人的美,不仅在于品位和仪表,更要与心灵、语言、行为等等的完美结合,特别是干事要干得漂亮、出色,也许这样才算真正的美!
  
  作为作家,她的作品确实很美,因而作品在大马、台海两边多次获奖,由她主编出版的50本著作,获得了华文文坛的美誉。1990年4月,戴小华像只报春的燕子,翩然从南洋飞到中国,成为中马两国民间往来解禁前第一位正式受邀访华文化使者。此后18年来,她频频穿梭于马中之间,除了促成两国文化交流之外,还竭力推进双边旅游和经济贸易。在马中建交30周年的2004年5月,她荣获由马国副首相签署颁发的“马中友好贡献奖”。如今,她是山东省政协港澳台侨外委顾问和省荣誉公民、南昌荣誉市民,还受聘为广州暨南大学客座研究员、南昌大学和西安交通大学客座教授。
  在戴小华的众多作品中,弘扬善心是个重要主题,她的获奖作品《阿春嫂》,讴歌的就是善。她在马国组织为贫困子弟筹募助学金,在中国的江西省以其母亲名义捐款30万元给希望小学。1998年她还积极参与“稿费救(水)灾”活动,把爱撒在中华大地上。
其他文献
美国东部时间2007年11月29日中午,奥运雕塑国际巡展在华盛顿乔治·梅森大学湖边广场隆重举行,中国驻美大使周文重在该校校长梅尔坦的陪同下出席了开幕式。展场周边停满了数百辆嘉宾的靓车,广场上龙腾狮跃,鼓乐齐鸣,万人欢呼,掌声雷动。北京的奥运气氛洋溢在大洋彼岸,尤其在十余万华人中反应强烈。  这是继北京、天津、厦门、长春、兰州、西安、郑州、太原、石家庄、南宁、宁波、深圳、广州和澳门、香港、台湾之后,
期刊
故居耐人寻味    无锡市新街巷30号是著名学者、作家钱钟书的故居。故居小巷原名“七尺场”,现统称为“新街巷”。新街巷在标有“30号”门牌的一幢旧式民居左右墙角处,至今留存着“钱绳武堂”四个阴刻红字花岗岩界石两方。修竣的钱钟书故居粉墙黛瓦,竹丝镶门,是座典型的江南庭院式民居。竹丝板门两侧,挂着一幅“文采传希白,雄风经射潮”对联,故居内所陈列的家具,均为清末民初的物品,匾额楹联的内容形制也按原样恢复
期刊
浙江瑞安于2000年举行“孙诒让研究国际研讨会”,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著名学者许嘉璐亲临会议,中国训诂会会长及各个国家的一大批学者也纷纷赶赴瑞安与会。这让人想起孙诒让当年逝世时,从日本到北京、从上海到浙江纷纷举行悼念的情景,凭吊者达8000之众,章太炎为他写了传,末代状元张謇为他写墓表,《清史稿》有他的传记。    读书藏书终身治学    温州瑞安市区的玉海楼广场,“站”着一鼻架小圆眼镜、手握
期刊
朱小如(以下简称“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你的《林斤澜说》,反响很大。这书最初我推荐给别人读,后来有不少朋友向我推荐,这书卖得相当好。北京作协最近授予林老终身成就奖。其实,这几年一直有人提议要给林老一个类似诺贝尔奖的中国文学奖,我听说还曾与你们温州作家一起策划过。你认为林斤澜的意义是什么?  程绍国(以下简称“程”):《林斤澜说》反响还可以,何立伟、阿成、刘庆邦、李国涛、陈忠、王手等专门写了评论
期刊
木雕、石雕、竹雕、根雕等等,人们已经知道得很多,然而雕刻师郑剑夫用埋藏于水底千百年的乌木作为雕刻材质,却显得别出心栽,他用这种独特的材质和独特的雕刻艺术所雕刻出来的作品,成了人们收藏的珍品,以致许多收藏界人士对古沉木雕刻品作出这样的评价:“家有珠宝一筐,不如乌木一方”。  乌木就是古沉木,又称炭化木,是千百年前深埋在江河湖泊底层的枯木残根。随着岁月的逝去,枯木残根在水底泥沙中经浸泡和磨压,便逐渐改
期刊
4月2日,在中国美院80周年华诞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美术学院院长许江说:“中国美术学院80年的发展历程,与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始终紧密相连。”“80年来,中国美术学院始终站在时代艺术的前沿,饱含振兴民族艺术的历史使命感和责任感,充满了与世界艺术积极对话的理性精神,对中国当代视觉文化艺术的创新和拓展形成重要的影响。”    名师辈出的美育中心    80年前的1928年4月9日,也是在这样一个春光明媚的日
期刊
女作家范小青是个写作上的“拼命三郎”,传说她十几天能写出一部20万字的长篇,一个月能写十几个中篇!她在写作时简直“不食人间烟火”,只认得一个“写”字,一直就这么写、写、写……  在江南一个阴雨霏霏的午日,被颈椎病折磨着的范小青写下了她的一个随笔《快不过命运之手》,她在这个随笔里坦言她写作时的一些感受:“其实,我常常觉得头脑里只有一个‘写’字,只知道自己在不停地拼命地写,但心里常常很茫然,在人生的路
期刊
编者按:9月20日,日本著名女书法家南鹤溪率领百余人的大型书法访华团,在西湖美术馆举行“西泠印社、日本天溪会书法交流展”,梁平波、沈祖伦、陆国灏、马以芝、郭仲选、刘江等领导和书法名家300余人出席了开幕式。应本刊约请,著名作家叶文玲写了这篇文章。    金秋的西子湖畔,万物葳蕤,活色生香;笼罩在湖光山色中的西湖美术馆,因有西泠印社与日本天溪会在此举办书法交流展的盛会美事,更倍添风华。  西泠印社是
期刊
清脆的铜锣响起来,悠扬的二胡拉起来,一声“开茶园喽!”台上走出了一位胭脂粉面的采茶妹子。只见她抖抖手帕,扭扭腰身,便开唱了:“正月采茶是新年,今年小姐点茶园,点得茶园十二亩,当官劝姐还茶钱……”霎时间,一群美丽的采茶姑娘从后台依次而出。她们手上提着个茶篮、头上戴着朵鲜花,哼唱着,舞动着,那充满江南韵味的腔调、婀娜多姿的台步让人仿佛看到了那翠绿茶山上如花似玉的采茶女,她们灵巧的手指在碧绿的茶树梢轻盈
期刊
朱阿婆是上海市浦东新区北蔡镇一位普通老妇,她种了30多年的地,生有两儿一女,晚年生活平静安逸。可是,周围邻居却发现,朱阿婆身边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孙子,这小家伙皮肤墨黑,头发蜷曲,一眼看上去像个非洲人。这个长相特别的孙子,给朱阿婆一家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  朱阿婆的像非洲人的这个孙子名叫朱军龙,小名宝宝,今年8岁。他黑黑的皮肤,卷卷的头发,厚厚的嘴唇,虽然很多邻居都是看着这个黑宝宝一点点长大的,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