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
关键词: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地缘;血缘;部落;部落民
作者简介:骆灿(199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刘家鑫(1958-),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史、日本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3
中上健次,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获得者。其重要的代表作《岬》、《枯木滩》和《地之尽头,至上之时》,被称为“纪州长篇三部曲”。该三部曲的依托点是“部落”,描绘的都是“部落民”的故事。这三部作品的男主人公是同一人,名叫秋幸。作者勾画了秋幸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叙述了发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作品中,在部落这一极其特殊的环境下,接连发生了多起事件。那么,在沉闷的气氛下,是什么因素左右着部落民们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他们能否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并扭转自己的命运呢?笔者将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部落及部落民等角度解读该三部曲的内涵。
一、地缘关系
在小说《岬》的开头部分,中上健次描绘了纪州地区的现实情况。“这片土地,被山川河流阻断,被海阻断,人们像虫子、像狗一样在那儿生活。”[1]纪州在纪伊半岛的南部,相当于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南部。从地理上看,纪州被北部的纪伊山地所隔断,交通极其不便。纪州面朝大海的陆地一侧,也由于海浪侵蚀,形成大量岬角和险滩,非常不适合渔业的发展。其次,还有许多山峰与河流,都很不利于纪州与外界的交流与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封闭的部落中,人们的性格异常狂躁。“在这个四面都被海和山环绕的封闭地段儿里,吵架、打架都是家常便饭。火灾常发,杀人案件也很多。吵架、打架不过是一些小事而已。”[2]住在部落里的人们,都感觉自己被封闭的土地所囚禁。人们文化低,少见识,坐井观天,视野狭窄。不知道向外部寻求解放,而是愚昧无知地实行自我救赎。因而,杀人、放火、自杀、精神病,甚至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频频发生。
在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兄自杀,继姐也罹患精神病,秋幸与继妹近亲相奸,安雄杀害古市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此外,在第二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继弟,继姐女儿美智子与五郎私奔,徹强奸白痴女孩等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另外,在第三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铁男杀人未遂反弑父,秋幸的继父因此而自杀。作者将这种“家常便饭”的原因归结为“被山河海所包围,被太阳蒸烤的这个地段儿的地理状况。”[3]
在这种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仿佛中了部落的魔咒,深陷泥沼之中而又不能自拔。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犹如枷锁一般,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囚禁着人们的灵魂。在封闭的背景之下,部落民的心理状态很不正常,头脑中的性冲动难以控制,性格也异常扭曲执拗。即使部落民想要与命运抗争,试图改变人生,还是难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二、血缘关系
小说《岬》中的作品人物郁夫,是秋幸同母异父的哥哥。秋幸8岁时,母亲改嫁,只带着秋幸一人住到了继父竹原家中。郁夫认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了,于是威胁要杀死母亲和弟弟秋幸。但后来,24岁的郁夫,年纪轻轻的就在自家院里的树上上吊自杀了。郁夫死后,“房子经过了多次的改装,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样子。”[4]现在,美惠夫妇仍然住在这个家里。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但郁夫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家。“郁夫仿佛潮湿的空气”[5]飘荡在美惠的家中。而秋幸也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被郁夫的灵魂所支配。“秋幸觉察到,美惠看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那个24岁就死去了的哥哥的影子。”[6]
秋幸为了打破这种不愉快的血缘关系,跟疑似是自己妹妹的妓女打情骂俏,并发生了两性关系。秋幸想通过与假想中的妹妹进行性交而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我凌辱那个男人的孩子,也就是凌辱了那个男人。不仅如此,我还要凌辱我的母亲、姐姐、哥哥,还有所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我要凌辱世界上的一切。”[7]于是,小说《岬》的作品故事,在部落里代代相传的近亲相奸的循环往复中结束。
然而,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假想的那个妓女妹妹真的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里子。由此,原本就复杂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起来。出于对自己的生父滨村龙造的复仇心理,秋幸将自己近亲相奸的秘密告诉了滨村龙造。此前,秋幸由于不想成为滨村龙造那样的人,因而一直逃避与其接触。此举是秋幸与滨村龙造正面冲突的开始。不成想,滨村龙造对此却不以为然,一笑而过。生父的平静反应让秋幸始料不及,给了秋幸以极大的打击。盂兰盆节的时候,秋幸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就滨村龙造的事情发生冲突。秋幸无法抑制对滨村龙造的憎恨之情,失手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
对秋幸来说,弑弟这一行为拥有三重含义。一是,在潜意识中,秋幸完成了继兄郁夫未完成的弑弟的愿望。“秋幸代替郁夫,将自己杀死。秀雄就是14年前的自己。”[8]其次,弑弟相当于弑父,弑弟是弑父的代理行为。在秋幸看来,秀雄就是“理念化的父亲”[9]。再有,最重要的是,秋幸希望借此逃离复杂的血缘关系。弑弟,是秋幸长时间被囚禁在复杂的血缘关系中所爆发出来的冲动性行为。由此,秋幸感觉到自己杀害的不仅是弟弟秀雄,更是处死了哥哥郁夫和生父滨村龙造,摆脱了让自己无限厌恶的血缘关系的阴影。 三、“部落”里的真相
“部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但日本近世以后,“部落”的含义逐渐出现了变化。日本近代以来,“差别部落”便以贱民聚集的集落及地区的含义固定下来,简称为“部落”。2011年3月4日,日本部落解放同盟在第68次全国大会上通过了《部落解放同盟纲领》。该《纲领》,将“部落”的含义做了如下的定义:“差别部落,就是近代以后的秽多及非人等身份、职业、居住地受到差别对待的人们,由于历史的关系目前集中居住的地方。”[10]日本学者和贺正树希望人们能正视部落的存在。他认为:“正是从正史中剔除的部分,才寄存着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真相。”[11]
在“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中上健次生动地讲述了部落的故事。通过解读“纪州长篇三部曲”,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部落里的真相和部落民的生存状况。
(一)“生”与“死”
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姐美惠住在重新改装过的房子里。虽说家里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但死去的继兄的影子似乎仍然飘荡在这个家庭的空气里。待在这个家里,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快,好像逝者的灵魂仍在影响着生者。古市夫妇也是住在已过世的父亲的房子里,他们家的旁边就是公共墓地。可以说,这两家人都被笼罩在了逝者的阴影里。
《岬》中的“生”与“死”相互交错并保持着某种平衡。然而,某一天安雄杀害古市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平衡。该事件直接导致了生与死的对决。对决中,死占了上风。杀人事件发生后,秋幸的继姐美惠精神崩溃。看着疯癫的姐姐,秋幸联想起死去的继兄郁男。作为生者的秋幸,却不断被已逝去的郁男所侵蚀。为了摆脱死者的束缚,秋幸前往郁夫生前经常光顾的酒吧,与继妹发生关系。由此,主人公的生死观出现了问题。
在生与死的交错中,秋幸的心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秩序。生者与死者本应保持着自己的秩序,相互交织但原则上应是分离的。然而,杀人事件和近亲相奸的发生,致使秋幸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他在生与死的认识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错乱。
(二)“性”与“暴力”
小说《岬》中,部落的秩序开始走向崩溃。在其后的小说《枯木滩》中,“性”与“暴力”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性的方面,发生了如下的事件:美惠的孩子美智子与五郎私奔、结婚、怀孕;徹强奸白痴幼女;秋幸与纪子交往并发生关系等。在暴力方面,《枯木滩》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郁男威胁说要杀死生母和秋幸;秋幸的继弟秀雄打伤五郎;徹欺负幼小的洋一;秋幸杀害继弟秀雄。在《枯木滩》中,爆炸性场景频繁出现,性与暴力不断上演,将作品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
徹是秋幸继父竹原的哥哥竹原任一郎与其妾所生。徹同秋幸一样,血缘关系极其复杂。但不同的是,秋幸选择将自己的性与暴力向外发泄出来。比如《岬》中的近亲相奸,以及《枯木滩》中的弑弟等行为。秋幸通过外部宣泄达到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目的。与其相反的是,徹则选择向自己的内面发泄,他压抑自己潜在的性与暴力因素,他的性转变为幼女癖及收集内裤的爱好,其暴力则转化为暗中欺凌弱小的行为。
在《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秀雄后自首入狱。自此,主人公秋幸退出了作品舞台。《枯木灘》的最后,由徹担当了收尾的角色。“石阶向山顶的入口,白痴女孩咧开嘴,望着徹笑着,发出呵呵的笑声。徹露出黑色的虫牙,往山上追去。山峰发出呜呜的低鸣声。徹听着山间的低鸣,站起身来,露出微笑,朝着白痴女孩招了招手。”[12]这就是《枯木滩》的结局。秋幸选择向外部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性和暴力而获得救赎。但是,在部落里,许多像徹一样无法发泄的部落民们,依旧深陷泥沼之中而无法自拔。
(三)“部落”的消失
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作者主要讲述了部落消失的话题。秋幸服刑期满后,回到了家乡——部落。而部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地区开发热。在滨村龙造牵头的热潮中,秋幸记忆中的家乡永远地消失了。地段儿里的房屋被推倒,部落变成了空地,现代化的设备也被陆续运来并安装。“这里50公里内决定建立3个核电站。围绕纪伊半岛一周的高速公路正式动工。这块地方整个变了样。”[13]土地被铲平,地表被翻新,生养秋幸的部落已渺无踪迹。这,在心理上给了秋幸一个巨大的打击。“仿佛从出生起到现在,所有事情都是幻觉。这片土地已经不见了,山也无影无踪了。土地被整个翻过来,露出红色的内皮。”[14]
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吉兄被自己的儿子杀害,秋幸的生父也因此而自杀,这些都只不过是部落消失影响下的一个个小插曲而已。《地之尽头,至上之时》里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部落的消失,而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不再相关。部落的地缘关系及血缘关系对部落民已经不再产生影响。部落上的土地开发不仅破坏了部落民的房屋,也在心理上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更主要的是,金钱的力量逐渐地侵蚀了人们的内心世界。部落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内心支柱真正地崩塌了。
结语:
在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中,部落的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被地缘关系所束缚,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其次,部落民中多有杂婚、乱伦的情况,造成近亲繁殖,或疑似近亲繁殖的现象。“部落”的环境极端特殊,在此背景下人间悲剧不断重演。杀人、放火、自杀、发疯、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部落民长期生长于部落沉闷的气氛之中,他们心理扭曲变形,他们性冲动难以抑制。
“部落”经历了《岬》的“生”与“死”,《枯木滩》的“性”与“暴力”,最终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迎来了部落的终焉。部落这一特殊地段儿孕育了部落民,同时也侵蚀了部落民的精神世界。他们渴望扭转自己的命运,却难以避免悲剧的持续发生,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作为一种精神包袱,部落社会遗留下来许多负面的遗产。在部落历史之惯性的作用下,部落民很难从不幸的宿命中逃离出来。
注释:
[1]中上健次著,《岬》,日本:文艺春秋,1978年版,P188。
[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0年版,P63。
[3]中上健次《岬》,P228。
[4]中上健次《岬》,P177。
[5]中上健次《枯木滩》,P66。
[6]中上健次《枯木滩》,P49。
[7]中上健次《岬》,P264。
[8]中上健次《枯木滩》,P264。
[9]河中郁男著,《中上健次论(第一卷)》,日本:鸟影社,2014年版,P694。
[10]第68次全国大会《部落解放同盟纲领》,2011年。
[11]和贺正树,《熊野·差别蓝调:田畑稔和中上健次的路地啊》,日本:现代书馆,2010年版,P6。
[1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 P300。
[13]中上健次著,《地之尽头,至上之时》,日本:新潮社,1993年版,P13。
[14]中上健次《地之尽头,至上之时》,P554。
参考文献:
[1]原田伴彦.差别部落的历史[M].日本:朝日新闻社,1973年版.
[2]高泽秀次.评传中上健次[M].日本:集英社,1996年版.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关键词: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地缘;血缘;部落;部落民
作者简介:骆灿(199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刘家鑫(1958-),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史、日本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3
中上健次,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获得者。其重要的代表作《岬》、《枯木滩》和《地之尽头,至上之时》,被称为“纪州长篇三部曲”。该三部曲的依托点是“部落”,描绘的都是“部落民”的故事。这三部作品的男主人公是同一人,名叫秋幸。作者勾画了秋幸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叙述了发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作品中,在部落这一极其特殊的环境下,接连发生了多起事件。那么,在沉闷的气氛下,是什么因素左右着部落民们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他们能否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并扭转自己的命运呢?笔者将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部落及部落民等角度解读该三部曲的内涵。
一、地缘关系
在小说《岬》的开头部分,中上健次描绘了纪州地区的现实情况。“这片土地,被山川河流阻断,被海阻断,人们像虫子、像狗一样在那儿生活。”[1]纪州在纪伊半岛的南部,相当于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南部。从地理上看,纪州被北部的纪伊山地所隔断,交通极其不便。纪州面朝大海的陆地一侧,也由于海浪侵蚀,形成大量岬角和险滩,非常不适合渔业的发展。其次,还有许多山峰与河流,都很不利于纪州与外界的交流与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封闭的部落中,人们的性格异常狂躁。“在这个四面都被海和山环绕的封闭地段儿里,吵架、打架都是家常便饭。火灾常发,杀人案件也很多。吵架、打架不过是一些小事而已。”[2]住在部落里的人们,都感觉自己被封闭的土地所囚禁。人们文化低,少见识,坐井观天,视野狭窄。不知道向外部寻求解放,而是愚昧无知地实行自我救赎。因而,杀人、放火、自杀、精神病,甚至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频频发生。
在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兄自杀,继姐也罹患精神病,秋幸与继妹近亲相奸,安雄杀害古市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此外,在第二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继弟,继姐女儿美智子与五郎私奔,徹强奸白痴女孩等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另外,在第三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铁男杀人未遂反弑父,秋幸的继父因此而自杀。作者将这种“家常便饭”的原因归结为“被山河海所包围,被太阳蒸烤的这个地段儿的地理状况。”[3]
在这种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仿佛中了部落的魔咒,深陷泥沼之中而又不能自拔。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犹如枷锁一般,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囚禁着人们的灵魂。在封闭的背景之下,部落民的心理状态很不正常,头脑中的性冲动难以控制,性格也异常扭曲执拗。即使部落民想要与命运抗争,试图改变人生,还是难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二、血缘关系
小说《岬》中的作品人物郁夫,是秋幸同母异父的哥哥。秋幸8岁时,母亲改嫁,只带着秋幸一人住到了继父竹原家中。郁夫认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了,于是威胁要杀死母亲和弟弟秋幸。但后来,24岁的郁夫,年纪轻轻的就在自家院里的树上上吊自杀了。郁夫死后,“房子经过了多次的改装,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样子。”[4]现在,美惠夫妇仍然住在这个家里。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但郁夫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家。“郁夫仿佛潮湿的空气”[5]飘荡在美惠的家中。而秋幸也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被郁夫的灵魂所支配。“秋幸觉察到,美惠看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那个24岁就死去了的哥哥的影子。”[6]
秋幸为了打破这种不愉快的血缘关系,跟疑似是自己妹妹的妓女打情骂俏,并发生了两性关系。秋幸想通过与假想中的妹妹进行性交而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我凌辱那个男人的孩子,也就是凌辱了那个男人。不仅如此,我还要凌辱我的母亲、姐姐、哥哥,还有所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我要凌辱世界上的一切。”[7]于是,小说《岬》的作品故事,在部落里代代相传的近亲相奸的循环往复中结束。
然而,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假想的那个妓女妹妹真的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里子。由此,原本就复杂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起来。出于对自己的生父滨村龙造的复仇心理,秋幸将自己近亲相奸的秘密告诉了滨村龙造。此前,秋幸由于不想成为滨村龙造那样的人,因而一直逃避与其接触。此举是秋幸与滨村龙造正面冲突的开始。不成想,滨村龙造对此却不以为然,一笑而过。生父的平静反应让秋幸始料不及,给了秋幸以极大的打击。盂兰盆节的时候,秋幸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就滨村龙造的事情发生冲突。秋幸无法抑制对滨村龙造的憎恨之情,失手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
对秋幸来说,弑弟这一行为拥有三重含义。一是,在潜意识中,秋幸完成了继兄郁夫未完成的弑弟的愿望。“秋幸代替郁夫,将自己杀死。秀雄就是14年前的自己。”[8]其次,弑弟相当于弑父,弑弟是弑父的代理行为。在秋幸看来,秀雄就是“理念化的父亲”[9]。再有,最重要的是,秋幸希望借此逃离复杂的血缘关系。弑弟,是秋幸长时间被囚禁在复杂的血缘关系中所爆发出来的冲动性行为。由此,秋幸感觉到自己杀害的不仅是弟弟秀雄,更是处死了哥哥郁夫和生父滨村龙造,摆脱了让自己无限厌恶的血缘关系的阴影。 三、“部落”里的真相
“部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但日本近世以后,“部落”的含义逐渐出现了变化。日本近代以来,“差别部落”便以贱民聚集的集落及地区的含义固定下来,简称为“部落”。2011年3月4日,日本部落解放同盟在第68次全国大会上通过了《部落解放同盟纲领》。该《纲领》,将“部落”的含义做了如下的定义:“差别部落,就是近代以后的秽多及非人等身份、职业、居住地受到差别对待的人们,由于历史的关系目前集中居住的地方。”[10]日本学者和贺正树希望人们能正视部落的存在。他认为:“正是从正史中剔除的部分,才寄存着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真相。”[11]
在“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中上健次生动地讲述了部落的故事。通过解读“纪州长篇三部曲”,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部落里的真相和部落民的生存状况。
(一)“生”与“死”
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姐美惠住在重新改装过的房子里。虽说家里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但死去的继兄的影子似乎仍然飘荡在这个家庭的空气里。待在这个家里,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快,好像逝者的灵魂仍在影响着生者。古市夫妇也是住在已过世的父亲的房子里,他们家的旁边就是公共墓地。可以说,这两家人都被笼罩在了逝者的阴影里。
《岬》中的“生”与“死”相互交错并保持着某种平衡。然而,某一天安雄杀害古市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平衡。该事件直接导致了生与死的对决。对决中,死占了上风。杀人事件发生后,秋幸的继姐美惠精神崩溃。看着疯癫的姐姐,秋幸联想起死去的继兄郁男。作为生者的秋幸,却不断被已逝去的郁男所侵蚀。为了摆脱死者的束缚,秋幸前往郁夫生前经常光顾的酒吧,与继妹发生关系。由此,主人公的生死观出现了问题。
在生与死的交错中,秋幸的心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秩序。生者与死者本应保持着自己的秩序,相互交织但原则上应是分离的。然而,杀人事件和近亲相奸的发生,致使秋幸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他在生与死的认识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错乱。
(二)“性”与“暴力”
小说《岬》中,部落的秩序开始走向崩溃。在其后的小说《枯木滩》中,“性”与“暴力”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性的方面,发生了如下的事件:美惠的孩子美智子与五郎私奔、结婚、怀孕;徹强奸白痴幼女;秋幸与纪子交往并发生关系等。在暴力方面,《枯木滩》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郁男威胁说要杀死生母和秋幸;秋幸的继弟秀雄打伤五郎;徹欺负幼小的洋一;秋幸杀害继弟秀雄。在《枯木滩》中,爆炸性场景频繁出现,性与暴力不断上演,将作品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
徹是秋幸继父竹原的哥哥竹原任一郎与其妾所生。徹同秋幸一样,血缘关系极其复杂。但不同的是,秋幸选择将自己的性与暴力向外发泄出来。比如《岬》中的近亲相奸,以及《枯木滩》中的弑弟等行为。秋幸通过外部宣泄达到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目的。与其相反的是,徹则选择向自己的内面发泄,他压抑自己潜在的性与暴力因素,他的性转变为幼女癖及收集内裤的爱好,其暴力则转化为暗中欺凌弱小的行为。
在《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秀雄后自首入狱。自此,主人公秋幸退出了作品舞台。《枯木灘》的最后,由徹担当了收尾的角色。“石阶向山顶的入口,白痴女孩咧开嘴,望着徹笑着,发出呵呵的笑声。徹露出黑色的虫牙,往山上追去。山峰发出呜呜的低鸣声。徹听着山间的低鸣,站起身来,露出微笑,朝着白痴女孩招了招手。”[12]这就是《枯木滩》的结局。秋幸选择向外部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性和暴力而获得救赎。但是,在部落里,许多像徹一样无法发泄的部落民们,依旧深陷泥沼之中而无法自拔。
(三)“部落”的消失
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作者主要讲述了部落消失的话题。秋幸服刑期满后,回到了家乡——部落。而部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地区开发热。在滨村龙造牵头的热潮中,秋幸记忆中的家乡永远地消失了。地段儿里的房屋被推倒,部落变成了空地,现代化的设备也被陆续运来并安装。“这里50公里内决定建立3个核电站。围绕纪伊半岛一周的高速公路正式动工。这块地方整个变了样。”[13]土地被铲平,地表被翻新,生养秋幸的部落已渺无踪迹。这,在心理上给了秋幸一个巨大的打击。“仿佛从出生起到现在,所有事情都是幻觉。这片土地已经不见了,山也无影无踪了。土地被整个翻过来,露出红色的内皮。”[14]
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吉兄被自己的儿子杀害,秋幸的生父也因此而自杀,这些都只不过是部落消失影响下的一个个小插曲而已。《地之尽头,至上之时》里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部落的消失,而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不再相关。部落的地缘关系及血缘关系对部落民已经不再产生影响。部落上的土地开发不仅破坏了部落民的房屋,也在心理上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更主要的是,金钱的力量逐渐地侵蚀了人们的内心世界。部落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内心支柱真正地崩塌了。
结语:
在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中,部落的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被地缘关系所束缚,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其次,部落民中多有杂婚、乱伦的情况,造成近亲繁殖,或疑似近亲繁殖的现象。“部落”的环境极端特殊,在此背景下人间悲剧不断重演。杀人、放火、自杀、发疯、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部落民长期生长于部落沉闷的气氛之中,他们心理扭曲变形,他们性冲动难以抑制。
“部落”经历了《岬》的“生”与“死”,《枯木滩》的“性”与“暴力”,最终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迎来了部落的终焉。部落这一特殊地段儿孕育了部落民,同时也侵蚀了部落民的精神世界。他们渴望扭转自己的命运,却难以避免悲剧的持续发生,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作为一种精神包袱,部落社会遗留下来许多负面的遗产。在部落历史之惯性的作用下,部落民很难从不幸的宿命中逃离出来。
注释:
[1]中上健次著,《岬》,日本:文艺春秋,1978年版,P188。
[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0年版,P63。
[3]中上健次《岬》,P228。
[4]中上健次《岬》,P177。
[5]中上健次《枯木滩》,P66。
[6]中上健次《枯木滩》,P49。
[7]中上健次《岬》,P264。
[8]中上健次《枯木滩》,P264。
[9]河中郁男著,《中上健次论(第一卷)》,日本:鸟影社,2014年版,P694。
[10]第68次全国大会《部落解放同盟纲领》,2011年。
[11]和贺正树,《熊野·差别蓝调:田畑稔和中上健次的路地啊》,日本:现代书馆,2010年版,P6。
[1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 P300。
[13]中上健次著,《地之尽头,至上之时》,日本:新潮社,1993年版,P13。
[14]中上健次《地之尽头,至上之时》,P554。
参考文献:
[1]原田伴彦.差别部落的历史[M].日本:朝日新闻社,1973年版.
[2]高泽秀次.评传中上健次[M].日本:集英社,1996年版.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