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研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oxxji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日本作家中上健次在其“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以部落民问题为主题描绘了纪州熊野地区一个“部落”共同体的故事。“部落”的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的血缘关系非常复杂,“部落”里接连不断地发生着各种事件。“部落”是部落民生命的依托和生产生活的平台,同时也是导致他们命运多舛的根本原因。虽然“部落”消失在了社会发展的潮流之中,但部落民背负着沉重的负面包袱,他们难逃被时代进步所淘汰的宿命。
  关键词: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地缘;血缘;部落;部落民
  作者简介:骆灿(1991-),女,汉族,湖北武汉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2015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文学;刘家鑫(1958-),男,汉族,天津市人,天津理工大学外国语学院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文学博士,主要研究方向:日本近现代史、日本现当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8)-05-0-03
  中上健次,是日本战后出生的第一位芥川奖获得者。其重要的代表作《岬》、《枯木滩》和《地之尽头,至上之时》,被称为“纪州长篇三部曲”。该三部曲的依托点是“部落”,描绘的都是“部落民”的故事。这三部作品的男主人公是同一人,名叫秋幸。作者勾画了秋幸等几个主要人物的形象,叙述了发生在他們身上的故事。作品中,在部落这一极其特殊的环境下,接连发生了多起事件。那么,在沉闷的气氛下,是什么因素左右着部落民们深陷泥潭而不能自拔,他们能否避免悲剧的继续发生并扭转自己的命运呢?笔者将从地缘关系、血缘关系和部落及部落民等角度解读该三部曲的内涵。
  一、地缘关系
  在小说《岬》的开头部分,中上健次描绘了纪州地区的现实情况。“这片土地,被山川河流阻断,被海阻断,人们像虫子、像狗一样在那儿生活。”[1]纪州在纪伊半岛的南部,相当于和歌山县和三重县的南部。从地理上看,纪州被北部的纪伊山地所隔断,交通极其不便。纪州面朝大海的陆地一侧,也由于海浪侵蚀,形成大量岬角和险滩,非常不适合渔业的发展。其次,还有许多山峰与河流,都很不利于纪州与外界的交流与自身的发展。
  在这种封闭的部落中,人们的性格异常狂躁。“在这个四面都被海和山环绕的封闭地段儿里,吵架、打架都是家常便饭。火灾常发,杀人案件也很多。吵架、打架不过是一些小事而已。”[2]住在部落里的人们,都感觉自己被封闭的土地所囚禁。人们文化低,少见识,坐井观天,视野狭窄。不知道向外部寻求解放,而是愚昧无知地实行自我救赎。因而,杀人、放火、自杀、精神病,甚至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频频发生。
  在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兄自杀,继姐也罹患精神病,秋幸与继妹近亲相奸,安雄杀害古市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此外,在第二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继弟,继姐女儿美智子与五郎私奔,徹强奸白痴女孩等悲剧还在不断上演。另外,在第三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铁男杀人未遂反弑父,秋幸的继父因此而自杀。作者将这种“家常便饭”的原因归结为“被山河海所包围,被太阳蒸烤的这个地段儿的地理状况。”[3]
  在这种封闭的自然环境中,人们仿佛中了部落的魔咒,深陷泥沼之中而又不能自拔。部落所处的地理位置犹如枷锁一般,束缚着人们的手脚,囚禁着人们的灵魂。在封闭的背景之下,部落民的心理状态很不正常,头脑中的性冲动难以控制,性格也异常扭曲执拗。即使部落民想要与命运抗争,试图改变人生,还是难以避免悲剧的再次发生。
  二、血缘关系
  小说《岬》中的作品人物郁夫,是秋幸同母异父的哥哥。秋幸8岁时,母亲改嫁,只带着秋幸一人住到了继父竹原家中。郁夫认为自己被母亲抛弃了,于是威胁要杀死母亲和弟弟秋幸。但后来,24岁的郁夫,年纪轻轻的就在自家院里的树上上吊自杀了。郁夫死后,“房子经过了多次的改装,早就没有了当年的样子。”[4]现在,美惠夫妇仍然住在这个家里。虽然已经没有了当年的模样,但郁夫死亡的阴影始终笼罩着这个家。“郁夫仿佛潮湿的空气”[5]飘荡在美惠的家中。而秋幸也感觉到,自己的精神被郁夫的灵魂所支配。“秋幸觉察到,美惠看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身后那个24岁就死去了的哥哥的影子。”[6]
  秋幸为了打破这种不愉快的血缘关系,跟疑似是自己妹妹的妓女打情骂俏,并发生了两性关系。秋幸想通过与假想中的妹妹进行性交而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我凌辱那个男人的孩子,也就是凌辱了那个男人。不仅如此,我还要凌辱我的母亲、姐姐、哥哥,还有所有与自己有血缘关系的人。我要凌辱世界上的一切。”[7]于是,小说《岬》的作品故事,在部落里代代相传的近亲相奸的循环往复中结束。
  然而,在小说《枯木滩》中,秋幸假想的那个妓女妹妹真的就是自己同父异母的妹妹里子。由此,原本就复杂的血缘关系变得更加错综复杂起来。出于对自己的生父滨村龙造的复仇心理,秋幸将自己近亲相奸的秘密告诉了滨村龙造。此前,秋幸由于不想成为滨村龙造那样的人,因而一直逃避与其接触。此举是秋幸与滨村龙造正面冲突的开始。不成想,滨村龙造对此却不以为然,一笑而过。生父的平静反应让秋幸始料不及,给了秋幸以极大的打击。盂兰盆节的时候,秋幸与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就滨村龙造的事情发生冲突。秋幸无法抑制对滨村龙造的憎恨之情,失手杀死了同父异母的弟弟秀雄。
  对秋幸来说,弑弟这一行为拥有三重含义。一是,在潜意识中,秋幸完成了继兄郁夫未完成的弑弟的愿望。“秋幸代替郁夫,将自己杀死。秀雄就是14年前的自己。”[8]其次,弑弟相当于弑父,弑弟是弑父的代理行为。在秋幸看来,秀雄就是“理念化的父亲”[9]。再有,最重要的是,秋幸希望借此逃离复杂的血缘关系。弑弟,是秋幸长时间被囚禁在复杂的血缘关系中所爆发出来的冲动性行为。由此,秋幸感觉到自己杀害的不仅是弟弟秀雄,更是处死了哥哥郁夫和生父滨村龙造,摆脱了让自己无限厌恶的血缘关系的阴影。   三、“部落”里的真相
  “部落”一词的原本含义,是原始社会民众由若干血缘相近的宗族、氏族结合而成的集体。但日本近世以后,“部落”的含义逐渐出现了变化。日本近代以来,“差别部落”便以贱民聚集的集落及地区的含义固定下来,简称为“部落”。2011年3月4日,日本部落解放同盟在第68次全国大会上通过了《部落解放同盟纲领》。该《纲领》,将“部落”的含义做了如下的定义:“差别部落,就是近代以后的秽多及非人等身份、职业、居住地受到差别对待的人们,由于历史的关系目前集中居住的地方。”[10]日本学者和贺正树希望人们能正视部落的存在。他认为:“正是从正史中剔除的部分,才寄存着人们所希望看到的真相。”[11]
  在“纪州长篇三部曲”中,中上健次生动地讲述了部落的故事。通过解读“纪州长篇三部曲”,读者可以深入了解部落里的真相和部落民的生存状况。
  (一)“生”与“死”
  小说《岬》中,秋幸的继姐美惠住在重新改装过的房子里。虽说家里已经看不出当年的模样了,但死去的继兄的影子似乎仍然飘荡在这个家庭的空气里。待在这个家里,总让人感觉有些不快,好像逝者的灵魂仍在影响着生者。古市夫妇也是住在已过世的父亲的房子里,他们家的旁边就是公共墓地。可以说,这两家人都被笼罩在了逝者的阴影里。
  《岬》中的“生”与“死”相互交错并保持着某种平衡。然而,某一天安雄杀害古市的事件打破了这种平衡。该事件直接导致了生与死的对决。对决中,死占了上风。杀人事件发生后,秋幸的继姐美惠精神崩溃。看着疯癫的姐姐,秋幸联想起死去的继兄郁男。作为生者的秋幸,却不断被已逝去的郁男所侵蚀。为了摆脱死者的束缚,秋幸前往郁夫生前经常光顾的酒吧,与继妹发生关系。由此,主人公的生死观出现了问题。
  在生与死的交错中,秋幸的心里逐渐失去了原有的秩序。生者与死者本应保持着自己的秩序,相互交织但原则上应是分离的。然而,杀人事件和近亲相奸的发生,致使秋幸精神世界出现了问题,他在生与死的认识方面产生了严重的错乱。
  (二)“性”与“暴力”
  小说《岬》中,部落的秩序开始走向崩溃。在其后的小说《枯木滩》中,“性”与“暴力”的问题又逐渐浮出水面。性的方面,发生了如下的事件:美惠的孩子美智子与五郎私奔、结婚、怀孕;徹强奸白痴幼女;秋幸与纪子交往并发生关系等。在暴力方面,《枯木滩》中也有不少例子,比如:郁男威胁说要杀死生母和秋幸;秋幸的继弟秀雄打伤五郎;徹欺负幼小的洋一;秋幸杀害继弟秀雄。在《枯木滩》中,爆炸性场景频繁出现,性与暴力不断上演,将作品的故事情节一步步地推向高潮。
  徹是秋幸继父竹原的哥哥竹原任一郎与其妾所生。徹同秋幸一样,血缘关系极其复杂。但不同的是,秋幸选择将自己的性与暴力向外发泄出来。比如《岬》中的近亲相奸,以及《枯木滩》中的弑弟等行为。秋幸通过外部宣泄达到凌辱自己的血缘关系之目的。与其相反的是,徹则选择向自己的内面发泄,他压抑自己潜在的性与暴力因素,他的性转变为幼女癖及收集内裤的爱好,其暴力则转化为暗中欺凌弱小的行为。
  在《枯木滩》中,秋幸杀害秀雄后自首入狱。自此,主人公秋幸退出了作品舞台。《枯木灘》的最后,由徹担当了收尾的角色。“石阶向山顶的入口,白痴女孩咧开嘴,望着徹笑着,发出呵呵的笑声。徹露出黑色的虫牙,往山上追去。山峰发出呜呜的低鸣声。徹听着山间的低鸣,站起身来,露出微笑,朝着白痴女孩招了招手。”[12]这就是《枯木滩》的结局。秋幸选择向外部发泄自己被压抑的性和暴力而获得救赎。但是,在部落里,许多像徹一样无法发泄的部落民们,依旧深陷泥沼之中而无法自拔。
  (三)“部落”的消失
  在小说《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作者主要讲述了部落消失的话题。秋幸服刑期满后,回到了家乡——部落。而部落正经历着史无前例的地区开发热。在滨村龙造牵头的热潮中,秋幸记忆中的家乡永远地消失了。地段儿里的房屋被推倒,部落变成了空地,现代化的设备也被陆续运来并安装。“这里50公里内决定建立3个核电站。围绕纪伊半岛一周的高速公路正式动工。这块地方整个变了样。”[13]土地被铲平,地表被翻新,生养秋幸的部落已渺无踪迹。这,在心理上给了秋幸一个巨大的打击。“仿佛从出生起到现在,所有事情都是幻觉。这片土地已经不见了,山也无影无踪了。土地被整个翻过来,露出红色的内皮。”[14]
  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吉兄被自己的儿子杀害,秋幸的生父也因此而自杀,这些都只不过是部落消失影响下的一个个小插曲而已。《地之尽头,至上之时》里所有事件的发生,都是源于部落的消失,而与地缘关系和血缘关系不再相关。部落的地缘关系及血缘关系对部落民已经不再产生影响。部落上的土地开发不仅破坏了部落民的房屋,也在心理上摧毁了他们的精神家园。更主要的是,金钱的力量逐渐地侵蚀了人们的内心世界。部落民跟不上社会发展的步伐,他们的内心支柱真正地崩塌了。
  结语:
  在中上健次“纪州长篇三部曲”中,部落的地理位置极其偏僻,地缘关系极其恶劣,部落民被地缘关系所束缚,行尸走肉般的活着。其次,部落民中多有杂婚、乱伦的情况,造成近亲繁殖,或疑似近亲繁殖的现象。“部落”的环境极端特殊,在此背景下人间悲剧不断重演。杀人、放火、自杀、发疯、近亲相奸等悲惨事件接连发生。部落民长期生长于部落沉闷的气氛之中,他们心理扭曲变形,他们性冲动难以抑制。
  “部落”经历了《岬》的“生”与“死”,《枯木滩》的“性”与“暴力”,最终在《地之尽头,至上之时》中迎来了部落的终焉。部落这一特殊地段儿孕育了部落民,同时也侵蚀了部落民的精神世界。他们渴望扭转自己的命运,却难以避免悲剧的持续发生,陷入恶性循环的泥沼而不能自拔。作为一种精神包袱,部落社会遗留下来许多负面的遗产。在部落历史之惯性的作用下,部落民很难从不幸的宿命中逃离出来。
  注释:
  [1]中上健次著,《岬》,日本:文艺春秋,1978年版,P188。
  [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日本:河出书房新社,1980年版,P63。
  [3]中上健次《岬》,P228。
  [4]中上健次《岬》,P177。
  [5]中上健次《枯木滩》,P66。
  [6]中上健次《枯木滩》,P49。
  [7]中上健次《岬》,P264。
  [8]中上健次《枯木滩》,P264。
  [9]河中郁男著,《中上健次论(第一卷)》,日本:鸟影社,2014年版,P694。
  [10]第68次全国大会《部落解放同盟纲领》,2011年。
  [11]和贺正树,《熊野·差别蓝调:田畑稔和中上健次的路地啊》,日本:现代书馆,2010年版,P6。
  [12]中上健次著,《枯木滩》, P300。
  [13]中上健次著,《地之尽头,至上之时》,日本:新潮社,1993年版,P13。
  [14]中上健次《地之尽头,至上之时》,P554。
  参考文献:
  [1]原田伴彦.差别部落的历史[M].日本:朝日新闻社,1973年版.
  [2]高泽秀次.评传中上健次[M].日本:集英社,1996年版.
  [3]叶渭渠.日本文学思潮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
其他文献
秋风瑟瑟又一年,  年年南辕。  只此南辕,  幸得棠与良辰眠。  春水涟漪染九千,  思蕊难见。  苞含夢远,  执子手共佳期盼。
摘 要:《德伯家苔丝》是英国著名诗人、作家托马斯·哈代最富盛誉的作品之一,也是世界文学史中的灿烂瑰宝。小说讲述了俊俏懵懂的乡村少女苔丝在不幸被诱奸后惨遭丈夫抛弃最后愤然杀死凶手的故事。其中的情节冒犯了许多维多利亚的时代的道德观念,在当时引起强烈冲突,可小说所表达的反对封建宗教、反对封建道德、反对资产阶级法律的精神却引起众多读者的共鸣,其反抗精神及追求人性解放的做法在今天仍具有深远意义。本文将从弗洛
摘 要:《郑伯克段于鄢》深刻阐释了郑庄公及其母、弟共叔段为争夺权力而互相残杀的现象,明确的体现出作者对宗法制度的厌恶和道德沦丧的悲叹。并认为其中最该批判的就是郑庄公,因为郑庄公残忍、阴险、无道德。“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对一直受争议的郑庄公加以一定分析。  关键词:郑庄公;政治评价;社会背景  作者简介:徐学婧(1999.7-),女,黑龙江佳木斯人,云南师范大学文理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所受于书中种种智慧,归算起来,已是历史长河中无数经典的概述。而《论语》所传,历经世纪风霜巨浪,耳目相传,纸笔更替,所凝汇而成终于是经典中的源泉,智慧中的山峰。  幼时便熟知“三人行,则必有我师”。而今师从大学之门,从无知迈入有知,致以有知界限,所触及种种,才知所知更是渺小,书读万卷,道途万里,才知古人智慧所累积,皆是不易。多有智慧,就多有愁烦。加增知识的,亦加增忧伤。圣人那般悲天悯人之广袤胸怀,非
摘 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徐志摩不仅是诗人和作家,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徐志摩翻译过很多诗歌,并且还提出了自己对翻译理论的独到见解。然而,对于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后人仍然知之甚少。本文以《翻译家徐志摩研究》为视角,将阐述徐志摩的翻译理论,并对其理论加以补充和说明。  关键词:徐志摩的翻译理论;《翻译家徐志摩研究》  作者简介:侯翠平,吉林大学公共外语教育学院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H315.9 [
课题项目:此论文属于湖南省吉首大学大学生研究性学习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课题名:视角转换下《赎罪》的不确定性表现,指导老师:符韵。  摘 要:英国作家麦克尤恩的著作《赎罪》以小说中的女主人公布里奥尼因年少无知而偏执地指控仆人罗比是强奸犯,随着年龄的增长,布里奥妮逐渐认识到自己所犯下的“罪”并为求得自我救赎作出了一系列的努力为主体,同时贯穿着一对青年男女脆弱而又凄美的爱情故事,在昏暗压抑的第二次世界大
摘 要:电影台词运用修辞艺术可以使语言更幽默、风趣、辛辣、准确、富有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运通过分析常见的修辞格,比喻、夸张、反复、谐音、双关等在电影台词中的运用,展现了修辞艺术在台词语言中运用的绝妙之处,本文选择从修辞学的角度,展现《驴得水》这部电影台词运用的美妙之处。  关键词:《驴得水》;修辞格  作者简介:马琳(1993-),女,汉族,河南开封人,洛阳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学
摘 要:世称杜牧与李商隐为“小李杜”,与杜牧齐名的李商隐,是晚唐诗坛上诗歌成就最高、最为人传诵的诗人之一。在李商隐现存的六百多首诗歌作品中,其创作的爱情诗最富特色,并开创了晚唐诗歌创作的新境界。李商隐的爱情诗笔调曲折隐晦、情韵深婉缠绵、意蕴朦胧隽永、神思跌宕起伏、耐人寻味,特别是他在爱情诗歌上所呈现出来的语言风格在中国诗歌史上堪称独树一帜。  关键词:李商隐;爱情诗;语言;风格  作者简介:张兰英
摘 要:《最后一片叶子》是欧·亨利最著名的优秀作品之一。一个身患肺炎生命垂危的女孩,一位志同道合的朋友,一位看似不近人情却又心怀爱心的老人,三个人因为对绘画的钟情而紧密联系在一起。鲜明的人物形象,扣人心弦的故事情节,高尚、动人的情感,欧·亨利以其独特的写作手法,对人性的真善美给予了高度赞扬。  关键词:欧·亨利;《最后一片叶子》;人物塑造;善与美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摘 要:孙悟空作为我国古典名著《西游记》里的经典人物,在影视作品中被多次改编,其形象随着时代变迁不断变化。本文搜集了20世纪90年代以来主要刻画孙悟空形象的中国电影,将这些电影进行分析归类,发现因地域文化差异,电影对孙悟空形象的勾勒呈现出截然相反的情况,香港电影偏向于解构孙悟空神话,而大陆电影偏向于重构孙悟空神性,本文将以《大话西游》和《西游记之大圣归来》为例,详细论述两地各自解构与重构背后的缘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