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讨论钢板内固定术与固定架外固定治疗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疗效及对比。方法:回顾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60例,患侧共72侧。其中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患侧共31侧,外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患侧共41侧。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讨论两种治疗方法的适应症。结果:治疗一年后,对这60例患者进行复查与Gartland-Werley评分,对比结果显示,骨折类型为B2、B3以及C1型患者对比结果P<0.05,骨折类型为C2、C3型患者对比结果P>0.05。结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类型为B2、B3和C1的,采用钢板内固定效果较好,骨折类型为C2、C3的,用外固定架治疗效果较好。
关键词:钢板内固定固定架外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70-01
桡骨远端骨折分多种类型,对于不稳定骨折的呈粉碎性的骨折,骨折累及到桡骨的关节面或者同时有下尺桡关节的分离,或陈旧性的桡骨远端骨折,这些骨折情况的闭合复位是很难达到良好复位的要求的。而且闭合复位后也容易出现腕关节的活动受限情况,伴随着无力与疼痛,即畸形愈合,对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不好的影响。而以切开复位方式采取的钢板内固定,创伤大,固定后仍需复诊再开刀来取出钢板,也给患者造成了不小的痛苦。笔者就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60患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分析
1.1基本资料。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60例,患侧共72侧。其中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28例,外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共32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为44岁。根据国际内固定学会的骨折AO分型,其中B2型(桡骨远端背侧缘的骨折)的有14侧,B3型(桡骨远端掌侧缘的骨折)的有19侧,C1型(关节内简单的骨折,没有干骺端的粉碎)的有18侧,C2型(关节内简单的骨折,存在干骺端的粉碎)的有13侧,C3型(关节内有粉碎的骨折块附带有尺骨的损伤)的有8侧。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以及骨折类型、骨折的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有粉碎严重的,或者有明显的背侧移位的骨折情况有5侧,用锁定式加压钢板来内固定。在内固定之后对固定的稳定性还不满意的情况有1侧,即采用背侧石膏托来固定,使腕关节在屈腕的尺偏位固定3周左右。
外固定治疗的41侧,其中B2型的有7侧,B3型的有14侧,C1型的有5侧,C2型的有8侧,C3型的有7侧。这41侧患肢在C型臂的X线下进行牵引以及复位,其中有13侧患侧在复位后,固定的稳定性还不满意,则在骨质内保留了克氏针固定。
内固定的患侧在采取内固定术后的第一天就可以进行主动活动,包括掌指关节以及指间关节,第二天去掉引流条、换掉辅料之后即可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外固定的患侧在术后10天后,调节固定架上远端的双球关节,使外固定重新锁定在功能位,同时拔出克氏针。4个星期之后,随着外固定架的逐渐放松,腕关节也开始进行活动,待7个星期左右可拆除掉外固定架,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Gartland-Werley评分[1]安排在末次随访时,比较内固定治疗与外固定治疗的效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此次统计的60例患者都得到了有效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时间为23个月。治疗后骨折的愈合时间在6~12周,平均时间为8周。内固定的治疗组没有发生医源性并发症。外固定的治疗组见钉道感染1例,骨折部延迟愈合1例。在并发症比较上,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P<0.05)。
表1内外固定术后的腕关节功能的Gartland-Werley评分(X±S)
分组nGartland-Werley评分(分)B2型B3型C1型C2型C3型内固定组332.2±1.33.4±2.04.2±2.15.6±2.17.0±2.7外固定组513.9±1.26.2±2.47.1±2.48.1±2.38.7±2.6两组比较结果P<0.05。
3讨论
不论是内固定还是外固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关节骨性结构关系。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B2、B3和B3型骨折适用[2]。内固定术对比外固定术而言,在对骨折碎块精准的对位及固定、术后早锻炼、术后感染可能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固定架外固定治疗对C2、C3型骨折适用,对比内固定术而言,在手术操作简便度、软组织破坏程度、免疫反应、患者痛苦程度上,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或者外固定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5
[2]沈波,吴伟,黄伟杰.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J].上海医学,2006,29(8):583-584
关键词:钢板内固定固定架外固定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7.270【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7-0170-01
桡骨远端骨折分多种类型,对于不稳定骨折的呈粉碎性的骨折,骨折累及到桡骨的关节面或者同时有下尺桡关节的分离,或陈旧性的桡骨远端骨折,这些骨折情况的闭合复位是很难达到良好复位的要求的。而且闭合复位后也容易出现腕关节的活动受限情况,伴随着无力与疼痛,即畸形愈合,对治疗效果与患者的生活质量也起到了不好的影响。而以切开复位方式采取的钢板内固定,创伤大,固定后仍需复诊再开刀来取出钢板,也给患者造成了不小的痛苦。笔者就我院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60患者例进行回顾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分析
1.1基本资料。自2012年1月~2014年1月,入骨科住院治疗的确诊为桡骨远端不稳定骨折的患者60例,患侧共72侧。其中内固定(钢板内固定)治疗的患者共28例,外固定(外固定架)治疗的患者共32例。男患者37例,女患者23例,年龄在18~70岁,平均年龄为44岁。根据国际内固定学会的骨折AO分型,其中B2型(桡骨远端背侧缘的骨折)的有14侧,B3型(桡骨远端掌侧缘的骨折)的有19侧,C1型(关节内简单的骨折,没有干骺端的粉碎)的有18侧,C2型(关节内简单的骨折,存在干骺端的粉碎)的有13侧,C3型(关节内有粉碎的骨折块附带有尺骨的损伤)的有8侧。两组患者在年龄和性别以及骨折类型、骨折的合并症等方面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有粉碎严重的,或者有明显的背侧移位的骨折情况有5侧,用锁定式加压钢板来内固定。在内固定之后对固定的稳定性还不满意的情况有1侧,即采用背侧石膏托来固定,使腕关节在屈腕的尺偏位固定3周左右。
外固定治疗的41侧,其中B2型的有7侧,B3型的有14侧,C1型的有5侧,C2型的有8侧,C3型的有7侧。这41侧患肢在C型臂的X线下进行牵引以及复位,其中有13侧患侧在复位后,固定的稳定性还不满意,则在骨质内保留了克氏针固定。
内固定的患侧在采取内固定术后的第一天就可以进行主动活动,包括掌指关节以及指间关节,第二天去掉引流条、换掉辅料之后即可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外固定的患侧在术后10天后,调节固定架上远端的双球关节,使外固定重新锁定在功能位,同时拔出克氏针。4个星期之后,随着外固定架的逐渐放松,腕关节也开始进行活动,待7个星期左右可拆除掉外固定架,开始进行腕关节的功能锻炼。
Gartland-Werley评分[1]安排在末次随访时,比较内固定治疗与外固定治疗的效果。
1.3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7.0软件处理实验数据,计量资料使用X±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使用X2检验。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此次统计的60例患者都得到了有效随访,时间为6~24个月,平均时间为23个月。治疗后骨折的愈合时间在6~12周,平均时间为8周。内固定的治疗组没有发生医源性并发症。外固定的治疗组见钉道感染1例,骨折部延迟愈合1例。在并发症比较上,内固定组优于外固定组(P<0.05)。
表1内外固定术后的腕关节功能的Gartland-Werley评分(X±S)
分组nGartland-Werley评分(分)B2型B3型C1型C2型C3型内固定组332.2±1.33.4±2.04.2±2.15.6±2.17.0±2.7外固定组513.9±1.26.2±2.47.1±2.48.1±2.38.7±2.6两组比较结果P<0.05。
3讨论
不论是内固定还是外固定,最主要的目的是恢复正常的关节骨性结构关系。钢板内固定术治疗对B2、B3和B3型骨折适用[2]。内固定术对比外固定术而言,在对骨折碎块精准的对位及固定、术后早锻炼、术后感染可能上都拥有明显的优势。固定架外固定治疗对C2、C3型骨折适用,对比内固定术而言,在手术操作简便度、软组织破坏程度、免疫反应、患者痛苦程度上,有明显的优势。
总之,针对不同骨折类型,选择相应的内固定或者外固定术治疗,可取得不错的疗效。参考文献
[1]王亦璁.骨与关节损伤[M].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735
[2]沈波,吴伟,黄伟杰.桡骨远端关节内不稳定性骨折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评估[J].上海医学,2006,29(8):583-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