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学困生这个层次,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通过学生的“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课堂活动 学困生 教学策略
一、B层次学生令人担忧的英语学习现状
我校在英语学科实施分层次教学,即以相邻的两个班级作为整体,实施捆绑式教学,将两个班级中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重组成一个英语教学班,称为A层次班级;其余学生重组成另一个教学班,称为B层次班级。
在接手B层次教学班级时,我发现,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将自己定性为英语成绩差且学不好。他们明显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加之学习氛围不佳,因而听课效率低下,课堂参与度较低,测试成绩也不理想。而成绩的不理想,又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全班44名学生中,成绩中等的有10多人,成绩平平的有20多人,其余10多人则是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其中,成绩中等的那部分学生属于较为努力型,但是学习不得法,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不懂得融会贯通,因而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成绩平平的那部分学生属于完成任务型,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完成作业,自我要求不高,“60分”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余下的那部分学生属于得过且过型,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课堂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全凭心情,家长对他们已经基本放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B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必然是失败的
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肯定是失败的。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当采用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密切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4 TV programmes时,学生的表现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备课时,我曾经信心满满,觉得这个话题学生非常熟悉,而且一定非常喜欢,因而预设问题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种种热闹的参与场景。上课后,我希望通过问题的方式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为进入新授课的学习热身。我提问学生:“What do you often do in your spare time?”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Do lots of exercises.”“What else do you do?”我没有放弃,继续追问。“Nothing else.”又是异口同声。这让我感到很无奈,学生的课余生活多么单调。我还是不甘心,又问道:“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我多么希望学生能给出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的回答仍然令我失望。“Nothing interesting. Because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what my parents ask me to do.”一位学生回答道,其他学生则是点头表示赞同。我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酸楚。可是,课还要继续上,于是,我更换了问题:“If you have a choice,what things do you want to do?”“老师,不要假设了,现实中得不到的。想象只会令人感到更加痛苦。”一位学生干脆用中文回答我,看得出,他们想要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学生的抵触,课前的种种预设变成了课堂上的“沉默与被动接受”。这节课,我在自问自答中教完了相关的电视节目名称及其内容,学生也只是跟着我读读记记。整堂课,师生之间既没有交流,也没有碰撞。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是过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此外,我也未能充分考虑B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课堂活动设计没有很好的铺垫,未能运用循序渐进法。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因而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投其所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我在后面的备课时,在设计完各种活动后,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学生,先体验一下参与这个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做好铺垫。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2 Robots时,我充分地投学生所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运用语言知识。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用英语表达机器人能为人类做的事情。上课伊始,我就提问学生:“What things do you want to do least?”“Homework.”学生的回答正中我下怀。我接着发问:“How can you solve this problem?”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写作业是自己每天必做之事,怎么会有办法解决呢?看着他们为难的表情,我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上跳出来一个机器人,嘴边还有一句话:“I’m your true friend. I can help you do everything.”原本沉寂的课堂突然有了生机,学生的表情也渐渐轻松起来。我对他们说:“I give you a chance. Today,you can ask this robot to do everything for you. Try to think of as many things as you can. I’ll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No homework today.”听说今天没有家庭作业,学生立刻来劲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把他们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6人一组,要求他们自己明确分工,做到人人参与,如果谁不参与,则机器人有权让他做一件事。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我还设计了一份表格供他们参考(表1)。
各小组热烈讨论时,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经过充分讨论,每个小组均上交了一份内容满满的表格,并推选代表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或为“英雄所见略同”而会心一笑,或为其他小组呈现的“奇思妙想”而热烈鼓掌,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临近下课时,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心愿卡,让他们在上面写下最希望机器人帮助自己做的事情,至少写3句。尽管学生知道机器人不会真的满足他们的心愿,但他们仍然很乐意写下自己的心愿,并展现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我把这些凝聚了学生课堂参与、体验的卡片制成了班级心愿墙,它将成为鼓舞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四、体验后的成就感让教学成绩初显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感知所学知识,是亲身经历后留下的感悟。体验到的东西会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备课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所学知识,切不可以教师一言堂的形式,以讲代练,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通过强行记忆获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导致学生在家庭作业和定期检测中犯各种错误,而经常性的挫败感又会令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学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主体的重要表现,“投其所好”的课堂活动设计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增进师生间的情谊,融洽课堂气氛,消除学困生的紧张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现在,我的课堂已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这里开口发表观点、上台展示自我,在每天的体验中慢慢收获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进步着。无论阶段性检测还是期中、期末测试,这些B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有近1/3的学生甚至可以与A层次的学生较较劲了。这些,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格外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教师)
分层教学法是指在学生的知识基础、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存在明显差异的情况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采用不同的教学法,从而达成教学目标。针对学困生这个层次,教师需要格外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通过学生的“动”来达成教学目标。
关键词
分层教学 课堂活动 学困生 教学策略
一、B层次学生令人担忧的英语学习现状
我校在英语学科实施分层次教学,即以相邻的两个班级作为整体,实施捆绑式教学,将两个班级中英语成绩较好的学生重组成一个英语教学班,称为A层次班级;其余学生重组成另一个教学班,称为B层次班级。
在接手B层次教学班级时,我发现,班级中的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将自己定性为英语成绩差且学不好。他们明显对自己的学习能力缺乏信心,加之学习氛围不佳,因而听课效率低下,课堂参与度较低,测试成绩也不理想。而成绩的不理想,又使得他们对英语学习更加没有兴趣,从而形成了恶性循环。
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我发现,全班44名学生中,成绩中等的有10多人,成绩平平的有20多人,其余10多人则是对英语学习毫无兴趣。其中,成绩中等的那部分学生属于较为努力型,但是学习不得法,他们认为英语学习就是背单词,不懂得融会贯通,因而感到学习枯燥、乏味;成绩平平的那部分学生属于完成任务型,他们认为学习英语就是完成作业,自我要求不高,“60分”就是他们的学习目标;余下的那部分学生属于得过且过型,他们对英语学习没有任何兴趣,课堂听讲、课后完成作业全凭心情,家长对他们已经基本放弃。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但是,B层次学生的英语学习现状着实令人担忧。
二、没有学生参与的课堂必然是失败的
课堂上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肯定是失败的。要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培养学习的自主性,教师应当采用与学生的生活相对密切的教学方式。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A Unit 4 TV programmes时,学生的表现令我感到非常意外。备课时,我曾经信心满满,觉得这个话题学生非常熟悉,而且一定非常喜欢,因而预设问题时,脑海中不断浮现出种种热闹的参与场景。上课后,我希望通过问题的方式展开师生间的交流,为进入新授课的学习热身。我提问学生:“What do you often do in your spare time?”问题抛出后,学生的回答几乎一致:“Do lots of exercises.”“What else do you do?”我没有放弃,继续追问。“Nothing else.”又是异口同声。这让我感到很无奈,学生的课余生活多么单调。我还是不甘心,又问道:“What interesting things do you do in your spare time?”我多么希望学生能给出不同的答案,然而,他们的回答仍然令我失望。“Nothing interesting. Because I have no choice but to do what my parents ask me to do.”一位学生回答道,其他学生则是点头表示赞同。我心中产生了一种莫名的酸楚。可是,课还要继续上,于是,我更换了问题:“If you have a choice,what things do you want to do?”“老师,不要假设了,现实中得不到的。想象只会令人感到更加痛苦。”一位学生干脆用中文回答我,看得出,他们想要以这样的方式表达自己的不满。
因为学生的抵触,课前的种种预设变成了课堂上的“沉默与被动接受”。这节课,我在自问自答中教完了相关的电视节目名称及其内容,学生也只是跟着我读读记记。整堂课,师生之间既没有交流,也没有碰撞。
课后,我进行了教学反思。新课程标准提出:活动的内容和形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符合学生的认识水平和生活经验;要尽可能地接近现实生活中语言使用的实际情况。这节课,我未能很好地考虑学生的生活实际,而是过多地站在教师的角度设计课堂活动;此外,我也未能充分考虑B层次学生的学习现状,课堂活动设计没有很好的铺垫,未能运用循序渐进法。种种因素的叠加,导致了课堂上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不到充分体现,因而教学效率低下,教学目标无法达成。
三、“投其所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有了之前失败的教训,我在后面的备课时,在设计完各种活动后,总是把自己想象成学生,先体验一下参与这个活动可能遇到的问题,事先做好铺垫。这样,才能尽可能地走进他们的内心。
例如,教学译林版牛津初中英语9B Unit 2 Robots时,我充分地投学生所好,让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掌握并运用语言知识。
这节课的主要任务是用英语表达机器人能为人类做的事情。上课伊始,我就提问学生:“What things do you want to do least?”“Homework.”学生的回答正中我下怀。我接着发问:“How can you solve this problem?”学生面面相觑,不知如何回答。因为在他们看来,写作业是自己每天必做之事,怎么会有办法解决呢?看着他们为难的表情,我点击鼠标,电脑屏幕上跳出来一个机器人,嘴边还有一句话:“I’m your true friend. I can help you do everything.”原本沉寂的课堂突然有了生机,学生的表情也渐渐轻松起来。我对他们说:“I give you a chance. Today,you can ask this robot to do everything for you. Try to think of as many things as you can. I’ll make your dream come true——No homework today.”听说今天没有家庭作业,学生立刻来劲了,一个个跃跃欲试。我把他们按照学习能力的不同分成6人一组,要求他们自己明确分工,做到人人参与,如果谁不参与,则机器人有权让他做一件事。为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实效性,我还设计了一份表格供他们参考(表1)。
各小组热烈讨论时,我在各小组间巡视,及时帮助学生解决遇到的困难。经过充分讨论,每个小组均上交了一份内容满满的表格,并推选代表进行了交流。交流过程中,学生或为“英雄所见略同”而会心一笑,或为其他小组呈现的“奇思妙想”而热烈鼓掌,真正成了课堂学习的主体。
临近下课时,我给每一位学生发了一张心愿卡,让他们在上面写下最希望机器人帮助自己做的事情,至少写3句。尽管学生知道机器人不会真的满足他们的心愿,但他们仍然很乐意写下自己的心愿,并展现自己本节课的收获。
课后,我把这些凝聚了学生课堂参与、体验的卡片制成了班级心愿墙,它将成为鼓舞学生不断前行的动力。
四、体验后的成就感让教学成绩初显
体验就是在实践中认识事物,感知所学知识,是亲身经历后留下的感悟。体验到的东西会使学生感到真实,并在大脑中留下深刻的印象。
在日常备课中,我们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能力,设计各种让学生感兴趣的活动,让学生通过参与活动,掌握所学知识,切不可以教师一言堂的形式,以讲代练,让他们被动地接受所学知识。通过强行记忆获得的知识很容易遗忘,导致学生在家庭作业和定期检测中犯各种错误,而经常性的挫败感又会令他们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信心,久而久之,便会形成恶性循环。
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是学生融入课堂、成为课堂主体的重要表现,“投其所好”的课堂活动设计符合这一年龄段学生争强好胜的性格特征,可以大大激发他们的学习潜能,增进师生间的情谊,融洽课堂气氛,消除学困生的紧张感。
通过一段时间的尝试,现在,我的课堂已成为学生向往的地方,他们愿意在这里开口发表观点、上台展示自我,在每天的体验中慢慢收获着,在不知不觉中渐渐进步着。无论阶段性检测还是期中、期末测试,这些B层次的学生都能取得令自己满意的成绩,有近1/3的学生甚至可以与A层次的学生较较劲了。这些,给了他们继续前行的动力。
综上所述,学生的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作为教师,我们要积极回应学生的学习需求,针对他们不同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教学方式,格外关注课堂活动的设计,以此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活动参与度。这样,才能真正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
(作者为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新城初级中学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