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变化角度,分析译者的主体间性

来源 :大观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laymu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早在20世纪初,林纾就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这本书是第一本翻译成中文的美国小说。直到如今,这部小说大约有10个译本。本文以林纾,赵苕狂和李自修的译本为样本,从历史变化言角度,运用主体间性理论,解释翻译作品之间的差异。
  关键词:汤姆叔叔的小屋;主体间性理论;翻译
  一、译者的主体间性
  近几十年,学术界越来越重视主体间性理论。翻译的主体间性指的是翻译活动取决于不同主体之间流畅的交流。主体间性理论强调社会意识和观点对个人思想的影响。语言是社会的产物;尽管我们每个人都在使用语言,但是只有大多数人认可的改变,才能被认为是语言的改变。因此个人的思想与这个社会紧密相连。但是相对而言,个人的意识世界仍然是孤立的,并不能自动理解外部世界。
  许钧认为:我们可以将译者看作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狭义的主体,而作者、译者和读者是广义上的主体。陈大亮指出翻译主体的研究不应该是以译者为中心的,应该将其他主体考虑进去,包括作者和读者主体性的研究;然后从主体间性的角度,系统的讨论翻译主体。
  二、《汤姆叔叔的小屋》翻译的三个阶段
  《汤姆叔叔的小屋》是美国作家哈里特·比彻·斯托于1852年发表的一部反对奴隶制的小说。这部小说描述了奴隶的悲惨生活。《汤姆叔叔的小屋》的翻译历史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三个阶段是依据中国社会背景的巨大变化来划分的。林纾是翻译这部小说的第一人,为第一个翻译阶段;第二阶段的代表人物是赵苕狂,第三阶段是李自修。每个阶段都有很多其他译者,此处以典型译者为例。
  (一)第一个翻译阶段
  林纾在1901年第一次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当时中国内忧外患,一些知识分子逐渐觉醒,于是希望挽救中国人民于水深火热之中。
  林纾就是这些知识分子中的其中一人。他希望在意识形态领域挽救中国人民,于是开始将欧美的小说介绍给中国人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林纾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并将书名翻译为《黑奴吁天录》。
  根据翻译主体间性理论,译者必须将作者和读者全部考虑进去。林纾希望通过将黑奴的悲惨命运介绍给中国人民,以启发民智。
  对于这部小说的作者哈里特·比彻·斯托来说,小说的主题是向美国读者呈现奴隶制的残忍,呼吁美国人民废除奴隶制。对于中国读者来说,对自己身边的危机并不敏感,麻木不仁。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林纾在他的译文中运用隐喻手法,将中国人民比喻为美国黑奴,以此来警醒中国人民。
  哈里特·比彻·斯托和中国读者有不同的视界,由于在语言文化和意识形态方面的障碍,读者并不能很好的理解作者的创作目的。而作为译者的林纾将读者、作者和译者的视界结合起来,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在这个过程中,体现了译者主体间性的特性。
  而在语言方面,林纾得译本使用了文言文,其原因是文言文是当时的官方语言,大部分中国人都使用文言文。所以为了能够让读者读懂,林纾使用了这种历史悠久的语言---文言文。这是第一个翻译阶段与其后两个翻译阶段的截然不同之处。
  《汤姆叔叔的小屋》原文:
  “And so fell George’s last hope;--nothing before him but a life of toil and drudgery,rendered more bitter by every little smarting vexation and indignity which tyrannical ingenuity could devise.”(Uncle Tom’s Cabin)
  林纾的译文:“于是哲而治执役乃日厉,备人世不堪之苦,均容忍受之。”(林纾,1981;8)
  对于现代的大部分读者而言,理解林纾的这个译文是很难的。因为大部分读者都不精通文言文,尤其是繁体字文言文。简体字白话文还没有出现。
  (二)第二个翻译阶段
  第二阶段的代表译者是赵苕狂,他在1937年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并将其翻译为《黑奴魂》。
  与第一个阶段相比,在社会条件方面两者之间变化较小,因此这个阶段的翻译目的与第一个翻译阶段基本相同。译者仍试图实现自己的政治目的,号召人们为了和平、稳定和美好生活而奋斗。这个阶段的译本仍然使用隐喻手法,用美国黑奴的命运来暗示中国人民现在和未来的悲惨命运。
  1919年爆发了五四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的主题之一就是倡导使用白话文,摒弃文言文。这次运动成功地实现了白话文取代文言文的历史转变,白话文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主流语言。
  第二个翻译阶段发生在五四运动之后,所以白话文几乎是那个时代的主流语言了。但是现在的读者仍然不能很轻易地就读懂第二个阶段的译文。因为那时白话文仍然是繁体字,而现在广泛使用的却是简体字。直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繁体字才转变为简体字,也就是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语言了。
  (三)第三个翻译阶段
  与前两个阶段,这个阶段的社会背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第三个阶段处于新中国成立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社会环境稳定,人民不再遭受战争和动乱的威胁,有物力支持和精神需求去欣赏文学作品。
  于是译者的目的不再是警醒麻木的中国人民,而是单纯的文化交流。《汤姆叔叔的小屋》的题目变化最能证明这一点。在这一阶段,李自修将《汤姆叔叔的小屋》直接按字面意思进行翻译:汤姆叔叔拥有的一个小屋,而不是之前出现过的《黑奴魂》等等。
  考虑到第三个阶段社会背景发生的巨大变化,译者为新一代读者重新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社会环境的变化导致了读者视界的变化。译者必须将作者、读者和译者的视界结合起来,以实现自己的翻译目的。这就是译者的主体间性。
  在这个时期,简体字取代了繁体字,成为了广泛使用的语言。因此李自修使用了简体白话文翻译了《汤姆叔叔的小屋》。
  三、结语
  20世纪三十年代的读者不能理解文言文,所以赵笤狂没有使用文言文;同样,李自修不会使用文言文和繁体字翻译《汤姆叔叔的小屋》。社会的主流语言决定了译文使用的语言;所以译者必须考虑到读者的语言能力。只有正确的处理读者、作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的译本,才有可能是一部成功地译本。
  这也是为什么同一部作品需要不同时代不同的译本。只有与读者同时代的译者才能很好的处理作者、读者和译者之间的关系。因此,时代的变化,读者视界的变化,都要求《汤姆叔叔的小屋》新的版本的出现。这就体现了译者的主体间性。
其他文献
摘要:松本清张打破了以江户川乱步为代表的本格派和以横沟正史为代表的变格派推理小说模式,开拓了日本社会派推理小说的先河。《雾之旗》是松本清张于1961年3月由中央公论社发行的长篇小说。小说对于日本司法界的种种畸形与荒谬进行了彻底的批判的同时,也暴露了当时社会中种种人性问题。本文通过分析以《雾之旗》为代表的松本清张的推理小说中人性表现上的“善”与“恶”,来探究松本清张这一文学主题的形成根源。  关键词
期刊
摘要:“皮克斯”动画电影公司所创作的动画角色几乎不论男女老少,都能随便例举出一二。这些角色能如此的深入人心,这些单纯用画笔勾勒出的形象可以如此有血有肉的活在观众的记忆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归结于“皮克斯”创作故事的能力。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在创作好剧本的同时,“皮克斯”为笔下的角色开拓了属于它们自己的世界,让这些动画角色有了自己的灵魂,有了自己的生命。因此,我们会不断地追寻这些角色的故事,跟着这些角色
期刊
摘要:略萨以其高度的艺术创新性,在小说叙事艺术中进行了立体主义实验,成功地运用了绘画中的并置和拼贴技法,打造了一个立体化的文学世界。  关键词:略萨;并置;拼贴;立体主义  秘鲁作家略萨被视为拉美“结构现实主义”集大成者,他凭借“对权力结构制图学般的细腻描述和他对个人的抵制、反抗和挫败形象的犀利刻画”获得2010年诺贝尔文学奖。他出神入化地通过叙事的技巧立体地展示历史和现实,令人叹为观止。立体主义
期刊
摘要:历来董其昌的书画作品真伪备受争议,本文以《峰峦浑厚图》为例,先阐述董其昌的个人风格,然后从董其昌书画特点“不画很工整、细腻、"内行"的山水画,不画人物、舟车、屋宇,只画些写意的,不在行的山石、树木、房舍等。”“追求生拙之趣”,题款“亲笔书画一般用楷书,工整、规矩,秀中见拙。而代笔书画,常写行书或草书,用笔随便。”等方面进行分析,对《峰峦浑厚图》进行真伪判别。  关键词:董其昌;《峰峦浑厚图》
期刊
摘要:在科技飞速发展的信息时代里,Flash成为了越来越多的人所关注的一种数字艺术发展的趋势。简单的Flash动画在网页宣传中无疑增添了一份生动和吸引力,Flash在网页设计中开创了数字媒体艺术的一种新潮流或者是一种趋势。  关键词:Flash动画;网页制作;互动  网络以其前所未有的趋势在信息传播领域发生了根深蒂固的变化,许多企业的宣传越来越依赖于网络的宣传力度。在宣传和开发应用程序时,美化网页
期刊
摘要:本文从剪纸艺术高度概括着手、试图从高度简洁的造型特征、构图方式以及文化理念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为剪纸艺术对当代设计的启示进行较为系统的探索。使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推动设计艺术的创新。  关键词:民俗文化;剪纸艺术;美学特征  中国民族在其发展的漫长岁月中以勤劳和智慧为人类工艺文化历史创造了境界独到风范高雅,魅力永恒的工艺造物样式。剪纸是他们表达对这些周围事物的感受艺术形式之一。  一、神似的美
期刊
【本项目得到西南民族大学研究生创新型科研项目资助,项目编号:CX2015SP377】  摘要:中国山水画以笔墨为表达语言,诉说着整个山水画的发生发展和趋势,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有了雏形,隋唐时开始独立,成熟于五代北宋时期,成为中华民族文明的独特产物。21世纪是中国画繁盛发展的新世纪,其作为东方画派的主要画种,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平民精神”使得山水画在不断地发展变革中找寻到新的着力点。文章从分析谢定超先
期刊
摘要:电影《归来》弱化“文革”对人性的摧残,着重表现陆、冯二人穷尽一生的守候。采用大面积留白的叙事手法,钢琴单音配乐的形式,使得原本悲伤的故事流露出些许温情。从个体生命发掘出时代印记,展现个体的等待、坚守和期盼,突出特殊年代的人性光辉。  关键词:叙事;留白;配乐;人性  活在这个世界,我们永远无法脱离时代营造的境遇,无法拒绝时代给予的喜悦。在与时代的抗争中,岁月蹉跎了意志。归去来兮,家园将芜胡不
期刊
摘要:“文革”时期的中国历史是个敏感却常常不得不提到的话题。纪录片则是最为真实的时代影像记录。在1972年,享誉世界的电影大师安东尼奥尼受邀来到中国,拍摄了一部长达3小时40分钟的大型纪录片。这部纪录片是文革时期中国珍贵的影视记录,而拍摄前后的风波则体现了中西电文化观念的碰撞。  关键词:文革;纪录片;影像真实;文化观念  “文革”时期的中国对于今天的年轻人来说是一个陌生而熟悉的存在,陌生是我们未
期刊
摘要:“面子”是中西方文化中共有的现象,由于中西方文化的差异,在跨文化交际中常常会遇到因面子问题而引发的文化冲突。本文以电影《刮痧》、《喜宴》中的冲突为例,分析不同“面子观”影响下的言语行为差异和文化根源,促进中西方跨文化交际。  关键词:面子;文化差异;价值取向;跨文化交际  中西方文化差异是电影经常反映的素材,电影《刮痧》和《喜宴》生动形象的反映了中西方文化对“面子”的不同观点和看法。本文以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