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推进,小学语文教师需要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逐渐加入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小学语文课本中,有许多诗词都和我国的二十四节气有关。小学语文教师应当秉承素质教育的理念,在语文教学中充分利用教材中的所蕴含的中国传统文化知识,来帮助小学生建立对传统文化知识的喜爱。本文将首先分析小学语文教材中节气诗词的分类情况,然后阐明节气诗词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节气诗词;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062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活动总结出的气候规律,至今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是诗词大国,诗主要流行于唐朝,而词主要兴盛于宋朝,所谓的“唐诗宋词”就是由此而来。我国古代有许多涉及到二十四节气内容的诗歌,我们可以将这些诗词统称为节令诗,节令诗的存在让我们可以从古代文人的视角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节令就是所谓的二十四节气,主要内容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之后又衍生出了划分更细致的节气[1]。在古代,诗人会由于每个节气不同的氛围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诗人也往往会借助节气的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节令诗的分类往往是按照时节来进行的,极少数情况下会根据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类。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对春节的描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作元旦,临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庆祝春节的方式和内容均有所增加,例如,从王安石的《元日》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宋朝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放鞭炮的春节习俗,具体表现的诗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反映了我国古代诗词对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和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下来古诗词记载较为频繁的节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那天既是节日也是节气,这是十分特殊的。我国人民自古便在清明节时期插柳、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追悼和思念。古时有这样一句说法,“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话意味着在清明节时气候就会呈现升温以及降雨的趋势,在古诗词中更有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能够展示出清明前后的气候变化[2]。
接下来就到了农历九月九的重阳节,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其日期在节气寒露之后,二九相重,又称为“重九”,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賞菊以及插茱萸等。根据文字记载,重阳节大约起始于汉代,最初是为了驱赶灾祸,之后随着岁月的演变,重阳节有了思乡的含义,在这一天,人们会登上高处遥望,喝酒赏菊,和家人一起插茱萸。在古诗词中更是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庆祝重阳节的方式。
二、节气诗词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我们研究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后,不难发现其中节令诗的占比还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节令诗对于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教授节令诗的相关内容,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范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不仅仅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更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宽以及知识层面的深化。节令诗中包含着大量有关我国古代民俗以及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将诗词中描述的节日知识进行拓展,在网上搜索关于相关节日的资料以及纪录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出来,通过有趣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讲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扩充相关方面的历史知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发扬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节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文化不断涌入我国,许多青少年都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由于较少接触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关知识,使得近些年总是出现圣诞节人人庆祝但是重阳节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小学教育中,就需要时刻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宣扬,教师通过节令诗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节日所具有的魅力,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地域文化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未来加入到发扬传承传统文化节日的队伍中,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令诗是小学语文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小学生传播着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激发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展示了我国人民自古就重情重义的品质,从而使得小学生也能够沿袭古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进一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颜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08).
[2]张晓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节气诗词[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 000(007):66.
注:“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二十四节气诗词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JCJYC 19020633 )研究成果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节气诗词;特点;意义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0)-16-062
引言
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古代广大劳动人民经过长期的生产活动总结出的气候规律,至今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着重要的参考价值。我国是诗词大国,诗主要流行于唐朝,而词主要兴盛于宋朝,所谓的“唐诗宋词”就是由此而来。我国古代有许多涉及到二十四节气内容的诗歌,我们可以将这些诗词统称为节令诗,节令诗的存在让我们可以从古代文人的视角来进一步了解我国的二十四节气。
一、小学语文教材中节令诗的分类
节令就是所谓的二十四节气,主要内容即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八节,之后又衍生出了划分更细致的节气[1]。在古代,诗人会由于每个节气不同的氛围而产生不一样的情感,诗人也往往会借助节气的特点来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节令诗的分类往往是按照时节来进行的,极少数情况下会根据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行分类。
首先,在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词中有许多对春节的描述,春节作为中华民族最为重要的传统节日之一,又被称作元旦,临近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随着时间的不断推进,中国人民庆祝春节的方式和内容均有所增加,例如,从王安石的《元日》中就可以明显看到宋朝时期,中华民族就已经有了放鞭炮的春节习俗,具体表现的诗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反映了我国古代诗词对二十四节气的记载和描述。
随着时间的推移,接下来古诗词记载较为频繁的节日就是清明节,清明节是一个特殊的传统文化节日,清明节那天既是节日也是节气,这是十分特殊的。我国人民自古便在清明节时期插柳、扫墓,以表达对祖先的追悼和思念。古时有这样一句说法,“清明前后,种瓜点豆”这句话意味着在清明节时气候就会呈现升温以及降雨的趋势,在古诗词中更有杜牧《清明》中的“清明时节雨纷纷”一句能够展示出清明前后的气候变化[2]。
接下来就到了农历九月九的重阳节,重阳节作为我国重要的传统文化节日之一,其日期在节气寒露之后,二九相重,又称为“重九”,重阳节的习俗主要有登高、賞菊以及插茱萸等。根据文字记载,重阳节大约起始于汉代,最初是为了驱赶灾祸,之后随着岁月的演变,重阳节有了思乡的含义,在这一天,人们会登上高处遥望,喝酒赏菊,和家人一起插茱萸。在古诗词中更是有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更是向我们展示了古代人们庆祝重阳节的方式。
二、节气诗词对目前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
我们研究完小学语文教材中的诗词后,不难发现其中节令诗的占比还是很大的,因此,教师在进行语文教学时一定要抓住节令诗对于语文教学所具有的优势,通过教授节令诗的相关内容,让小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拓宽小学生的知识范围
随着素质教育的发展,教师不仅仅需要将课本上的知识教授给学生,更需要重视对学生知识范围的拓宽以及知识层面的深化。节令诗中包含着大量有关我国古代民俗以及文化的相关内容,教师可以将诗词中描述的节日知识进行拓展,在网上搜索关于相关节日的资料以及纪录片,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出来,通过有趣的视频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教师还可以在讲述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扩充相关方面的历史知识,这样就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拓宽学生的视野。
(二)发扬并传承我国传统文化节日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国外的文化不断涌入我国,许多青少年都产生了崇洋媚外的心理,由于较少接触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关知识,使得近些年总是出现圣诞节人人庆祝但是重阳节却无人问津的现象。因此,我们在小学教育中,就需要时刻注意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宣扬,教师通过节令诗的内容让学生充分体会到传统节日所具有的魅力,使学生对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进行更深一步的了解,对我国的地域文化也有进一步的了解,从而对其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未来加入到发扬传承传统文化节日的队伍中,从小就培养学生的民族自信感。
三、结束语
总而言之,节令诗是小学语文诗词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向小学生传播着关于我国传统节日文化的相关知识,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些诗词,激发自身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喜爱,同时也展示了我国人民自古就重情重义的品质,从而使得小学生也能够沿袭古人所具有的美好品德,进一步研究我国传统文化节日的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颜华.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诗词教学策略[J].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12(08).
[2]张晓翠.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节气诗词[J]. 文理导航·教育研究与实践, 2018, 000(007):66.
注:“本文系2019年度河南省基础教育教学研究项目《二十四节气诗词引入小学语文课程教学的实践研究》 (JCJYC 19020633 )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