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以素体诗写就的莎士比亚戏剧,兼有戏剧和诗歌双重性质。翻开莎士比亚的每一部剧作,意象比比皆是。雨果曾称赞道,“他的每一个字都有形象,每一个字都有对照,每一个字都是白昼和黑夜”(张228)。确实,这些种类繁多的意象不仅增添了莎剧语言的生动性,也激发了读者的无限想象。本文旨在通过对比梁实秋、朱生豪、方平这三位译者对于莎剧中一些经典意象的不同处理策略,探讨莎剧中意象翻译的传承与变迁。通过分析,以期能帮助读者更好地感知莎剧中的意象。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翻译;传承与变迁
一、引言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早在南朝的 《文心雕龙·神思篇 》中,刘勰就把对意象的把握看作是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于195)。在译界,意象的翻译更被视为一种审美艺术。“意象”二字,本身由“意”与“象”两方面构成,“言”明“象”,“象”表“意”,“意”因“象”而起,“象”乃是“意”中之“象”,两者互相融合,难以分割(夏230)。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丰富,包括各类意象,如动植物意象,圣经意象,颜色类意象等等,准确理解这些意象,并在翻译时妥善传承与变迁,无疑对于读者理解莎剧精髓会有莫大帮助。
二、莎剧意象翻译的传承——等值传递
意象的传承主要是指“象”的等值传递,也就是源语之“象”在目的语中得到保留(仇86)。事实上,“等值”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等同”,形式上的对等易于实现,而绝对意义上的“等同”则较难实现。针对莎剧中的意象翻译,在达到形式上的“意象”对“意象”的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传承原意,则可采取直译加释义的策略。
直译加释义,即在文中直接将意象的“象”和“意”同时传递,保留“象”的同时也将“意”和盘托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目的语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以下举出《哈姆雷特》中的一个意象: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称即将上演的“戏中戏”是“鱼子酱”。
Eg,…It was caviareto the general.(《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朱:它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鱼子酱;……
梁:对于一般人是腌鱼子;…… (caviare 系俄人喜食之腌鲟鱼卵,未惯食者恒不喜之。)
方:是一盘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鱼子酱。
在处理“caviare” (鱼子酱) 这一意象时,朱译本和方译本都采用了直译加释义的方法,即在直译“鱼子酱”的同时,将这一意象背后的信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东西”——也一同译出,让不熟悉这一意象的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加快速地“观象取意”。这样,无疑更好地传承了原意。
三、莎剧意象翻译的变迁——改值传递
所谓意象翻译的变迁,指的是译者用目的语中的另一个“象”取代了源语之“象”(仇103)。这种情况下,源语意象在“象”和“意”上的契合点并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而在汉语中,恰巧有另外一个“象”能够与源语意象之“意”相契合,此时改译的做法能让目的语读者更顺利地获得对“象外之意”的审美求解。具体来讲,意象的变迁可采用“改值传递”的做法。
改值传递,即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仅发生“象”的变形,“意”依然保持基本不变。此时,目的语读者仍能凭借“新象”观得“原意”。以下选取一个典型例子。
Eg,…Pray God your voice, like a pieceof uncurrent gold, be not cracked withinthe ring.(《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朱:求求上帝,但愿您的喉咙不要沙嘎得像一面破碎的铜锣才好!
梁:要祷告上帝,你的喉音可别像费金币似的在中间发生裂痕。(指童伶倒嗓时沙沙之音。金币上有圆线,线内有元首之像,金币如有裂痕侵入线内,则不能行使。)
方:求上帝保佑你的嗓子吧,别成了破嗓子,像一枚边缘磨损的金币,不通用了。(意谓不希望童伶还没到发育期变了声,破了嗓子,就没法扮演女角了。)
此段话中出现了“uncurrent gold”(不通用的费金币)这样一个意象。在朱译本中,这个意象被崭新的意象“破碎的铜锣”所取代。对比梁译本和方译本中保留源语意象并辅之于注解的做法,不难发现,朱译本更简洁生动。不需任何解释,读者即可从“破碎的铜锣”这样一个新意象中感知源语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方便了读者直接观象取意的审美求解过程。
四、结语
结合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这三位译者在翻译莎剧意象时的不同处理策略,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莎剧意象翻译时的传承与变迁。一方面,当源语意象与目的语意象可以等值传递时,则妥善传承,同时,可视具体情况辅之以“直译加释义”的策略;另一方面,当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没有找到合适意象时,则应灵活变迁、采取改值传递的策略。总而言之,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莎剧中的意象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在翻译时,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还原莎士比亚戏剧精髓,则一定要妥善传承与灵活变迁!
【参考文献】
[1]方平译.新莎士比亚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仇蓓玲.美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5]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张泗洋,孟宪强.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时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7]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文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可,1990年5月2日出生,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
关键词:莎士比亚戏剧;意象翻译;传承与变迁
一、引言
意象是文学作品的灵魂。早在南朝的 《文心雕龙·神思篇 》中,刘勰就把对意象的把握看作是 “驭文之首术,谋篇之大端 ”(于195)。在译界,意象的翻译更被视为一种审美艺术。“意象”二字,本身由“意”与“象”两方面构成,“言”明“象”,“象”表“意”,“意”因“象”而起,“象”乃是“意”中之“象”,两者互相融合,难以分割(夏230)。莎士比亚戏剧中意象丰富,包括各类意象,如动植物意象,圣经意象,颜色类意象等等,准确理解这些意象,并在翻译时妥善传承与变迁,无疑对于读者理解莎剧精髓会有莫大帮助。
二、莎剧意象翻译的传承——等值传递
意象的传承主要是指“象”的等值传递,也就是源语之“象”在目的语中得到保留(仇86)。事实上,“等值”并非绝对意义上的“等同”,形式上的对等易于实现,而绝对意义上的“等同”则较难实现。针对莎剧中的意象翻译,在达到形式上的“意象”对“意象”的同时,为了尽可能的传承原意,则可采取直译加释义的策略。
直译加释义,即在文中直接将意象的“象”和“意”同时传递,保留“象”的同时也将“意”和盘托出,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简化了目的语读者“观象取意”的过程。以下举出《哈姆雷特》中的一个意象:在这部剧中,哈姆雷特称即将上演的“戏中戏”是“鱼子酱”。
Eg,…It was caviareto the general.(《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朱:它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鱼子酱;……
梁:对于一般人是腌鱼子;…… (caviare 系俄人喜食之腌鲟鱼卵,未惯食者恒不喜之。)
方:是一盘不合一般人口味的鱼子酱。
在处理“caviare” (鱼子酱) 这一意象时,朱译本和方译本都采用了直译加释义的方法,即在直译“鱼子酱”的同时,将这一意象背后的信息——“不合一般人口味的东西”——也一同译出,让不熟悉这一意象的目的语读者能够更加快速地“观象取意”。这样,无疑更好地传承了原意。
三、莎剧意象翻译的变迁——改值传递
所谓意象翻译的变迁,指的是译者用目的语中的另一个“象”取代了源语之“象”(仇103)。这种情况下,源语意象在“象”和“意”上的契合点并不为目的语读者所熟知,而在汉语中,恰巧有另外一个“象”能够与源语意象之“意”相契合,此时改译的做法能让目的语读者更顺利地获得对“象外之意”的审美求解。具体来讲,意象的变迁可采用“改值传递”的做法。
改值传递,即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仅发生“象”的变形,“意”依然保持基本不变。此时,目的语读者仍能凭借“新象”观得“原意”。以下选取一个典型例子。
Eg,…Pray God your voice, like a pieceof uncurrent gold, be not cracked withinthe ring.(《哈姆雷特》第二幕第二场)
朱:求求上帝,但愿您的喉咙不要沙嘎得像一面破碎的铜锣才好!
梁:要祷告上帝,你的喉音可别像费金币似的在中间发生裂痕。(指童伶倒嗓时沙沙之音。金币上有圆线,线内有元首之像,金币如有裂痕侵入线内,则不能行使。)
方:求上帝保佑你的嗓子吧,别成了破嗓子,像一枚边缘磨损的金币,不通用了。(意谓不希望童伶还没到发育期变了声,破了嗓子,就没法扮演女角了。)
此段话中出现了“uncurrent gold”(不通用的费金币)这样一个意象。在朱译本中,这个意象被崭新的意象“破碎的铜锣”所取代。对比梁译本和方译本中保留源语意象并辅之于注解的做法,不难发现,朱译本更简洁生动。不需任何解释,读者即可从“破碎的铜锣”这样一个新意象中感知源语意象,从某种程度上讲,这也方便了读者直接观象取意的审美求解过程。
四、结语
结合朱生豪、梁实秋、方平这三位译者在翻译莎剧意象时的不同处理策略,本论文重点探讨了莎剧意象翻译时的传承与变迁。一方面,当源语意象与目的语意象可以等值传递时,则妥善传承,同时,可视具体情况辅之以“直译加释义”的策略;另一方面,当源语意象在目的语中没有找到合适意象时,则应灵活变迁、采取改值传递的策略。总而言之,翻译是一门艺术,而莎剧中的意象翻译更是一门艺术。在翻译时,如果想要最大限度的还原莎士比亚戏剧精髓,则一定要妥善传承与灵活变迁!
【参考文献】
[1]方平译.新莎士比亚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
[2]梁实秋译.莎士比亚全集(第八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1995
[3]仇蓓玲.美的变迁[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4]夏之放.文学意象论[M].汕头:汕头大学出版社,1993
[5]于民.中国美学史资料选编(上)[M].北京:中华书局,1980
[6]张泗洋,孟宪强.莎士比亚在我们的时代[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1
[7]朱生豪译.莎士比亚文集[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李可,1990年5月2日出生,女,汉族,籍贯陕西省西安市,现就读于西安外国语大学研究生部2013级英语语言文学专业。主要研究方向:英美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