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春日的午后,我被家里人叫到伯父家的院子里。院子中间的大椿树已枝繁叶茂,在微醺的春风里摆弄着枝梢上的嫩叶,花牛则安静卧在小猪圈边的桑树下。
大椿树底下端端正正摆着一张小板凳,一块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围巾软搭搭地趴在上面,板凳四周是一圈零乱的碎发,离板凳不远的地方则是一群头顶着“西瓜壳”或“茶壶盖”发型的哥哥、弟弟或大侄子,板凳的后面是理发师之泰伯伯。
听老人们说之泰伯伯大概五六岁时被一阵阴风扫过,遂两条腿发育不良,成年后虽能走动但是姿势不雅,一瘸一拐地往前挪动。之泰伯伯平时话很少,留着一脸须青的络腮胡茬,可能是小时候在摇篮里睡得太久的缘故,头有点扁,而脸自然就显得长了些。好在他少年时拜了同村剃头匠李氏为师学了一门糊口的手艺。农闲时在村子里帮人剃头,秋收之后挨家收几斤粮食,再开些荒地种菜,也能顾得住老婆孩子一大家人。
我见到他总觉得有说不出的别扭,尤其是每次剃头像过堂,心里必定默默地念十二声“老扁头!”再念十二遍村里口口相传的童谣“老扁头,吃芋头;屙屎屙到门后头,爹爹打,奶奶揉,我滴乖乖老扁头……”可是伯伯和父亲每次见到他时必定亲热地喊声“之泰哥”。
此时的之泰伯伯正在一个荡刀布上荡剃刀,一个敞开掉了漆的暗红色小木箱倚在他的脚边。闭上眼都知道箱子底无非是几把破手工推子,一把长口的剪刀,两把长柄木梳子,一块旧海绵,还有两小块洋胰子。几柄剃刀排在一个皮革袋子里,还有一个小袋里则是两柄小巧的耳朵耙子,那可是他的看家宝贝。箱子盖上则用小绳子拴着一面塑料底的镜子,一块比外面略新一些的荡刀布。
伯母和母亲早就烧了几锅热水,打上一盆搁在洗脸架上,两家的暖水壶像列兵一样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再就是半木桶井水,用来兑热水洗头的。
极不情愿地爬上板凳,我的小脑袋已与之泰伯伯的肩平齐了。伯父马上叫我下来,把板凳放倒,我坐在板凳的木衬上,之泰伯伯再把那块带着重重脑油味的破围巾罩在我身上。此时的我心中不由地再微叹一声,莫不又是一个“茶壶盖”!明天去学校定是要被那帮女同学笑话的。
之泰伯伯却毫不理会我的情绪,拿起推子和剪刀便开始干了起来。先顺着脑袋自下而上一轮狠推,随着一阵呼嚓呼嚓的声音,我那乌黑光亮的头发纷纷落在地上。由于推得太快,手工推子夹得我头皮发麻,也不知道头皮上有没有渗出血丝来。好歹第一轮手工推子撑下来了,大剪刀又晃在眼前了。脑门上几缕引以为傲的长发也被无情地几下咔嚓掉,头顶上再划拉几剪子便算基本完工了。随后,之泰伯伯操起那块旧海绵围着我的脖子一顿狠抹,抖掉围巾,一个新的“西瓜壳”便成了。
母亲把我的头按在洗脸盆里一顿搓洗。拿洗脸手巾擦干,再跑过去用箱盖里的小镜子一照,配上绿色的褂子,嗯,还凑合吧,至少比“葫芦头”强上许多。
待我转过身去时,叔祖父也走了过来。这下之泰伯伯好似突然来了精神,双腿努力撑着上身向上挺着,双手一扬破围巾系在叔祖父的脖子后,抖出新的荡刀布拴紧洗脸架,抽一柄剃刀轻快地来回荡了两下便开工,平日里不便的双腿也仿佛利索了许多。我们乡下老一辈人都是清一色的光头,他们的说法是省事省心,刮一次可以顶很多天。我却一直认为多半是他们心中的那块袁大头烙印太深的缘故。小时候祖母从柜子里拿出给我看过的袁大头就是脑袋上光光的,但祖母说这可是好东西,对着边上吹口气分明还能听到响亮的回声。祖母一直不肯把袁大头给我们玩,还用布裹了几层放在衣柜最里层。
叔祖父的头发全部刮光时,之泰伯伯拿出洋胰子沾上水在他的腮边涂起一圈泡沫,再换上第二把剃刀。胡子彻底清理完后,叔祖父仍然坐在凳子上没挪屁股,我心里直嘀咕,叔祖父不用洗头吗?还是光头好啊。
哪知之泰伯伯又抽出一柄耳朵耙子探着脑袋在叔祖父边上动作起来。我只觉得此时的春日斜晖射在叔祖父的葫芦脑袋上分外耀眼。
“我伯,可如适?”
“管,管,哎哟,好,再往左边一点……”
“右边可掏了?”
“一伙弄了吧。”
“管!”
待到叔祖父满意地起身离去,之泰伯伯便开始收拾家伙。在场众人一齐招呼留下吃晚饭,他却摆摆手挎起了小木箱。
暮色中,我只看见之泰伯伯那蓝布褂子下面深埋着的瘦小背影,而他每迈出一步,就让斜靠在石墙边上的乡村少年周身泛起一阵强烈的震荡。
2
已记不清这是入冬后的第几场雪了,村子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院子里的杨树下、房檐下悬着明晃晃的冰棱,牛棚前的大水缸里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冻。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家里人有的去喝喜酒,有的去串門,偌大的堂屋就我一个懒得走动的人偎在煤炉前看书。北风敲打着西头屋的窗户,寒气如同一个小偷悄悄从虚掩的门缝往里钻。小煤炉上坐着水,我把一只小凳侧放在煤炉前,再脱了棉鞋,把双脚搭在凳子上。倒了一杯热茶,偶尔啜上两口,我轻轻地翻着一本不算太厚的闲书,壁上的石英钟不紧不慢地打着圈。
院子外面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侄子,快开门!”当我披衣套上鞋子走出堂屋门的时候,院子里已站进一个人和满满一架车蜂窝煤。他是我的一位本家叔叔,素日里在路上遇到,他一定停下车和我叙几句话。而他谈的最多的还是大女儿的学习情况。他家本不宽敞,兄弟又多,所以分家时没有得到多少家产。家里连生了两个丫头,最后终于来了一个小子,小子从小很调皮,好在两个丫头很争气,学习成绩很棒。他的大女儿比我小一岁,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一个学校。虽然叔叔自己学历不高,但不肯亏待孩子,夫妻两个靠给周边几个村子送煤供她们读书。
“你爸早上讲家里煤球快烧完了,要我先送两百斤”!
他一边说一边解下肩头姆指粗的麻绳,再用两手把洗得掉色的囫囵套在头上的线帽子翻到头顶,露出眼睑来。他那双线手套除了手背部分露出一点白的意思之外,其他部分全是黑黑的,军绿色的大衣前襟一半是油光光的一半是黑乎乎的。他的脚上还算利索,那是一双黄色的旧老保棉鞋,但鞋帮全是雪以及煤球厂里沾上的煤渣。唯有在说话时紧紧盯着你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你感觉到那是一个内心善良而又乐观的过来人。
春日的午后,我被家里人叫到伯父家的院子里。院子中间的大椿树已枝繁叶茂,在微醺的春风里摆弄着枝梢上的嫩叶,花牛则安静卧在小猪圈边的桑树下。
大椿树底下端端正正摆着一张小板凳,一块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围巾软搭搭地趴在上面,板凳四周是一圈零乱的碎发,离板凳不远的地方则是一群头顶着“西瓜壳”或“茶壶盖”发型的哥哥、弟弟或大侄子,板凳的后面是理发师之泰伯伯。
听老人们说之泰伯伯大概五六岁时被一阵阴风扫过,遂两条腿发育不良,成年后虽能走动但是姿势不雅,一瘸一拐地往前挪动。之泰伯伯平时话很少,留着一脸须青的络腮胡茬,可能是小时候在摇篮里睡得太久的缘故,头有点扁,而脸自然就显得长了些。好在他少年时拜了同村剃头匠李氏为师学了一门糊口的手艺。农闲时在村子里帮人剃头,秋收之后挨家收几斤粮食,再开些荒地种菜,也能顾得住老婆孩子一大家人。
我见到他总觉得有说不出的别扭,尤其是每次剃头像过堂,心里必定默默地念十二声“老扁头!”再念十二遍村里口口相传的童谣“老扁头,吃芋头;屙屎屙到门后头,爹爹打,奶奶揉,我滴乖乖老扁头……”可是伯伯和父亲每次见到他时必定亲热地喊声“之泰哥”。
此时的之泰伯伯正在一个荡刀布上荡剃刀,一个敞开掉了漆的暗红色小木箱倚在他的脚边。闭上眼都知道箱子底无非是几把破手工推子,一把长口的剪刀,两把长柄木梳子,一块旧海绵,还有两小块洋胰子。几柄剃刀排在一个皮革袋子里,还有一个小袋里则是两柄小巧的耳朵耙子,那可是他的看家宝贝。箱子盖上则用小绳子拴着一面塑料底的镜子,一块比外面略新一些的荡刀布。
伯母和母亲早就烧了几锅热水,打上一盆搁在洗脸架上,两家的暖水壶像列兵一样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再就是半木桶井水,用来兑热水洗头的。
极不情愿地爬上板凳,我的小脑袋已与之泰伯伯的肩平齐了。伯父马上叫我下来,把板凳放倒,我坐在板凳的木衬上,之泰伯伯再把那块带着重重脑油味的破围巾罩在我身上。此时的我心中不由地再微叹一声,莫不又是一个“茶壶盖”!明天去学校定是要被那帮女同学笑话的。
之泰伯伯却毫不理会我的情绪,拿起推子和剪刀便开始干了起来。先顺着脑袋自下而上一轮狠推,随着一阵呼嚓呼嚓的声音,我那乌黑光亮的头发纷纷落在地上。由于推得太快,手工推子夹得我头皮发麻,也不知道头皮上有没有渗出血丝来。好歹第一轮手工推子撑下来了,大剪刀又晃在眼前了。脑门上几缕引以为傲的长发也被无情地几下咔嚓掉,头顶上再划拉几剪子便算基本完工了。随后,之泰伯伯操起那块旧海绵围着我的脖子一顿狠抹,抖掉围巾,一个新的“西瓜壳”便成了。
母亲把我的头按在洗脸盆里一顿搓洗。拿洗脸手巾擦干,再跑过去用箱盖里的小镜子一照,配上绿色的褂子,嗯,还凑合吧,至少比“葫芦头”强上许多。
待我转过身去时,叔祖父也走了过来。这下之泰伯伯好似突然来了精神,双腿努力撑着上身向上挺着,双手一扬破围巾系在叔祖父的脖子后,抖出新的荡刀布拴紧洗脸架,抽一柄剃刀轻快地来回荡了两下便开工,平日里不便的双腿也仿佛利索了许多。我们乡下老一辈人都是清一色的光头,他们的说法是省事省心,刮一次可以顶很多天。我却一直认为多半是他们心中的那块袁大头烙印太深的缘故。小时候祖母从柜子里拿出给我看过的袁大头就是脑袋上光光的,但祖母说这可是好东西,对着边上吹口气分明还能听到响亮的回声。祖母一直不肯把袁大头给我们玩,还用布裹了几层放在衣柜最里层。
叔祖父的头发全部刮光时,之泰伯伯拿出洋胰子沾上水在他的腮边涂起一圈泡沫,再换上第二把剃刀。胡子彻底清理完后,叔祖父仍然坐在凳子上没挪屁股,我心里直嘀咕,叔祖父不用洗头吗?还是光头好啊。
哪知之泰伯伯又抽出一柄耳朵耙子探着脑袋在叔祖父边上动作起来。我只觉得此时的春日斜晖射在叔祖父的葫芦脑袋上分外耀眼。
“我伯,可如适?”
“管,管,哎哟,好,再往左边一点……”
“右边可掏了?”
“一伙弄了吧。”
“管!”
待到叔祖父满意地起身离去,之泰伯伯便开始收拾家伙。在场众人一齐招呼留下吃晚饭,他却摆摆手挎起了小木箱。
暮色中,我只看见之泰伯伯那蓝布褂子下面深埋着的瘦小背影,而他每迈出一步,就让斜靠在石墙边上的乡村少年周身泛起一阵强烈的震荡。
2
已记不清这是入冬后的第几场雪了,村子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院子里的杨树下、房檐下悬着明晃晃的冰棱,牛棚前的大水缸里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冻。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家里人有的去喝喜酒,有的去串門,偌大的堂屋就我一个懒得走动的人偎在煤炉前看书。北风敲打着西头屋的窗户,寒气如同一个小偷悄悄从虚掩的门缝往里钻。小煤炉上坐着水,我把一只小凳侧放在煤炉前,再脱了棉鞋,把双脚搭在凳子上。倒了一杯热茶,偶尔啜上两口,我轻轻地翻着一本不算太厚的闲书,壁上的石英钟不紧不慢地打着圈。
院子外面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侄子,快开门!”当我披衣套上鞋子走出堂屋门的时候,院子里已站进一个人和满满一架车蜂窝煤。他是我的一位本家叔叔,素日里在路上遇到,他一定停下车和我叙几句话。而他谈的最多的还是大女儿的学习情况。他家本不宽敞,兄弟又多,所以分家时没有得到多少家产。家里连生了两个丫头,最后终于来了一个小子,小子从小很调皮,好在两个丫头很争气,学习成绩很棒。他的大女儿比我小一岁,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一个学校。虽然叔叔自己学历不高,但不肯亏待孩子,夫妻两个靠给周边几个村子送煤供她们读书。
“你爸早上讲家里煤球快烧完了,要我先送两百斤”!
他一边说一边解下肩头姆指粗的麻绳,再用两手把洗得掉色的囫囵套在头上的线帽子翻到头顶,露出眼睑来。他那双线手套除了手背部分露出一点白的意思之外,其他部分全是黑黑的,军绿色的大衣前襟一半是油光光的一半是黑乎乎的。他的脚上还算利索,那是一双黄色的旧老保棉鞋,但鞋帮全是雪以及煤球厂里沾上的煤渣。唯有在说话时紧紧盯着你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你感觉到那是一个内心善良而又乐观的过来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