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听人间脚步声(散文)

来源 :鹿鸣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qier11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春日的午后,我被家里人叫到伯父家的院子里。院子中间的大椿树已枝繁叶茂,在微醺的春风里摆弄着枝梢上的嫩叶,花牛则安静卧在小猪圈边的桑树下。
  大椿树底下端端正正摆着一张小板凳,一块说不清楚是什么颜色的围巾软搭搭地趴在上面,板凳四周是一圈零乱的碎发,离板凳不远的地方则是一群头顶着“西瓜壳”或“茶壶盖”发型的哥哥、弟弟或大侄子,板凳的后面是理发师之泰伯伯。
  听老人们说之泰伯伯大概五六岁时被一阵阴风扫过,遂两条腿发育不良,成年后虽能走动但是姿势不雅,一瘸一拐地往前挪动。之泰伯伯平时话很少,留着一脸须青的络腮胡茬,可能是小时候在摇篮里睡得太久的缘故,头有点扁,而脸自然就显得长了些。好在他少年时拜了同村剃头匠李氏为师学了一门糊口的手艺。农闲时在村子里帮人剃头,秋收之后挨家收几斤粮食,再开些荒地种菜,也能顾得住老婆孩子一大家人。
  我见到他总觉得有说不出的别扭,尤其是每次剃头像过堂,心里必定默默地念十二声“老扁头!”再念十二遍村里口口相传的童谣“老扁头,吃芋头;屙屎屙到门后头,爹爹打,奶奶揉,我滴乖乖老扁头……”可是伯伯和父亲每次见到他时必定亲热地喊声“之泰哥”。
  此时的之泰伯伯正在一个荡刀布上荡剃刀,一个敞开掉了漆的暗红色小木箱倚在他的脚边。闭上眼都知道箱子底无非是几把破手工推子,一把长口的剪刀,两把长柄木梳子,一块旧海绵,还有两小块洋胰子。几柄剃刀排在一个皮革袋子里,还有一个小袋里则是两柄小巧的耳朵耙子,那可是他的看家宝贝。箱子盖上则用小绳子拴着一面塑料底的镜子,一块比外面略新一些的荡刀布。
  伯母和母亲早就烧了几锅热水,打上一盆搁在洗脸架上,两家的暖水壶像列兵一样规规矩矩地立在一旁,再就是半木桶井水,用来兑热水洗头的。
  极不情愿地爬上板凳,我的小脑袋已与之泰伯伯的肩平齐了。伯父马上叫我下来,把板凳放倒,我坐在板凳的木衬上,之泰伯伯再把那块带着重重脑油味的破围巾罩在我身上。此时的我心中不由地再微叹一声,莫不又是一个“茶壶盖”!明天去学校定是要被那帮女同学笑话的。
  之泰伯伯却毫不理会我的情绪,拿起推子和剪刀便开始干了起来。先顺着脑袋自下而上一轮狠推,随着一阵呼嚓呼嚓的声音,我那乌黑光亮的头发纷纷落在地上。由于推得太快,手工推子夹得我头皮发麻,也不知道头皮上有没有渗出血丝来。好歹第一轮手工推子撑下来了,大剪刀又晃在眼前了。脑门上几缕引以为傲的长发也被无情地几下咔嚓掉,头顶上再划拉几剪子便算基本完工了。随后,之泰伯伯操起那块旧海绵围着我的脖子一顿狠抹,抖掉围巾,一个新的“西瓜壳”便成了。
  母亲把我的头按在洗脸盆里一顿搓洗。拿洗脸手巾擦干,再跑过去用箱盖里的小镜子一照,配上绿色的褂子,嗯,还凑合吧,至少比“葫芦头”强上许多。
  待我转过身去时,叔祖父也走了过来。这下之泰伯伯好似突然来了精神,双腿努力撑着上身向上挺着,双手一扬破围巾系在叔祖父的脖子后,抖出新的荡刀布拴紧洗脸架,抽一柄剃刀轻快地来回荡了两下便开工,平日里不便的双腿也仿佛利索了许多。我们乡下老一辈人都是清一色的光头,他们的说法是省事省心,刮一次可以顶很多天。我却一直认为多半是他们心中的那块袁大头烙印太深的缘故。小时候祖母从柜子里拿出给我看过的袁大头就是脑袋上光光的,但祖母说这可是好东西,对着边上吹口气分明还能听到响亮的回声。祖母一直不肯把袁大头给我们玩,还用布裹了几层放在衣柜最里层。
  叔祖父的头发全部刮光时,之泰伯伯拿出洋胰子沾上水在他的腮边涂起一圈泡沫,再换上第二把剃刀。胡子彻底清理完后,叔祖父仍然坐在凳子上没挪屁股,我心里直嘀咕,叔祖父不用洗头吗?还是光头好啊。
  哪知之泰伯伯又抽出一柄耳朵耙子探着脑袋在叔祖父边上动作起来。我只觉得此时的春日斜晖射在叔祖父的葫芦脑袋上分外耀眼。
  “我伯,可如适?”
  “管,管,哎哟,好,再往左边一点……”
  “右边可掏了?”
  “一伙弄了吧。”
  “管!”
  待到叔祖父满意地起身离去,之泰伯伯便开始收拾家伙。在场众人一齐招呼留下吃晚饭,他却摆摆手挎起了小木箱。
  暮色中,我只看见之泰伯伯那蓝布褂子下面深埋着的瘦小背影,而他每迈出一步,就让斜靠在石墙边上的乡村少年周身泛起一阵强烈的震荡。
  2
  已记不清这是入冬后的第几场雪了,村子被白雪遮盖得严严实实,院子里的杨树下、房檐下悬着明晃晃的冰棱,牛棚前的大水缸里早已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冻。
  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家里人有的去喝喜酒,有的去串門,偌大的堂屋就我一个懒得走动的人偎在煤炉前看书。北风敲打着西头屋的窗户,寒气如同一个小偷悄悄从虚掩的门缝往里钻。小煤炉上坐着水,我把一只小凳侧放在煤炉前,再脱了棉鞋,把双脚搭在凳子上。倒了一杯热茶,偶尔啜上两口,我轻轻地翻着一本不算太厚的闲书,壁上的石英钟不紧不慢地打着圈。
  院子外面突然响起一个声音:“大侄子,快开门!”当我披衣套上鞋子走出堂屋门的时候,院子里已站进一个人和满满一架车蜂窝煤。他是我的一位本家叔叔,素日里在路上遇到,他一定停下车和我叙几句话。而他谈的最多的还是大女儿的学习情况。他家本不宽敞,兄弟又多,所以分家时没有得到多少家产。家里连生了两个丫头,最后终于来了一个小子,小子从小很调皮,好在两个丫头很争气,学习成绩很棒。他的大女儿比我小一岁,从小学到初中都是同一个学校。虽然叔叔自己学历不高,但不肯亏待孩子,夫妻两个靠给周边几个村子送煤供她们读书。
  “你爸早上讲家里煤球快烧完了,要我先送两百斤”!
  他一边说一边解下肩头姆指粗的麻绳,再用两手把洗得掉色的囫囵套在头上的线帽子翻到头顶,露出眼睑来。他那双线手套除了手背部分露出一点白的意思之外,其他部分全是黑黑的,军绿色的大衣前襟一半是油光光的一半是黑乎乎的。他的脚上还算利索,那是一双黄色的旧老保棉鞋,但鞋帮全是雪以及煤球厂里沾上的煤渣。唯有在说话时紧紧盯着你的炯炯有神的眼睛,让你感觉到那是一个内心善良而又乐观的过来人。
其他文献
赛汗塔拉城中草原  春风放牧白云,马儿  在白云里浮动  蒙古包随风摇曳  春雨霏霏,草儿青青  将天地拉得很近  草原披上新装,马头琴的悠扬  在晨練者指尖放牧  孩子顽皮的笑脸,感染  奔腾的小鹿  弯弯的羊肠小道,让人与自然  构成,一幅幅  和谐的三D版图  桃林,桃花竞相绽放  粉嘟嘟的脸庞,璀璨了  油菜花河  蒙古族的旗袍姐妹,踩着云朵  笑容,穿梭在美轮美奂的  鹿城迷都……  赛
期刊
“乐土以居,佳山川以游,二者尝不能兼,唯大理得之。”所幸,这个僻远偏安之地留下过徐霞客的足印;所憾,《滇游日记十三》在鸡足山悉檀寺落笔,自此,游记再无记;所慰,一方灵秀山水安抚过旅人疲病的身心。  抵达,从最早叫“云南”的地方开始  因为迟到的几百年,今天看到的云南驿更冗杂梗塞。驿站、马帮、滇缅路是相冲相克的,煮拢在一起药性大;打翻了药罐罐,药汤顺着地上的沟坎爬,愈发清晰的掌纹是云南驿条条缕缕的旧
期刊
1974年出生于湖南平江。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91年开始发表作品,至今已在《散文》《山东文学》《四川文学》《广西文学》《湖南文学》《啄木鸟》《星火》《延河》《芳草》《青春》《芒种》《青海湖》《文学港》《延安文学》等刊发表小说、散文近百万字,有作品被《小说选刊》选载。出版有小说集《地下的辉煌》《沿着一条河流回家》,散文集《深埋的竹笋在唱歌》。现供职于媒体。  村庄里遍布各种各样的毒物,它们似乎是鬼
期刊
山泉,用叮咚呼唤纯净  山泉,用叮咚,呼唤纯净。  丛林里,一群小鸟趁风不留意间,叽叽喳喳着闲言碎语。  传播的方式很轻巧,将石头一样沉重的话题轻描淡写成了水漂漂,顶多漩涡一下,便打了圆场。  真实得干干净净的细节,也掺杂了虚构,很多关键的地方也出现了误差。  心灵,奢望着寂静。  也许,在我心里早已没有净地了,哪怕最后一叶知秋的利落,也会闪过不干不净的阴影。  我知道,在冬天即将来临之际,所有的
期刊
生命中的正蓝旗  在一首诗里行走  是你的自由  在一部诗集中行走  是你给我的自由  那天,天很蓝  对应着正蓝旗的蓝  所有的风也是蓝的  生命中少有的天籁入境  仿佛置身在云端  随着云卷云舒虚无  蓝色的背景下,从此  白云自由地行走  一只蝴蝶与三条拖地的长裙  漂移沉迷低语  混合着青涩的气息  感觉不到久远的陌生  只是把现实带进了  超现实的油画  芬芳开始弥漫  诗歌的加入想入非
期刊
西藏,是我心中的天国。独闯西藏,是我一生的梦想。从2013年到2018年的5年间,我三次进藏,终于将梦想变作现实。相比飞机,我更愿意乘坐火车进藏,一则可以从容饱览青藏高原的壮美风光,再则也是想通过火车在海拔逐渐升高的行进过程中,自然解决高原反应。  1  2013年7月,我第一次进藏。本来打算乘坐北京到拉萨的列车,当时可以提前20天网上购票,早7:00点开网,6点30分我就坐在电脑前等着,结果连续
期刊
女,现居湖北孝感。中国作协会员,湖北省作协文学院签约作家,《槐荫文学》编辑。小说作品散见于《长江文艺》《芳草》《滇池》《延河》《朔方》《创作与评论》等刊。出版散文集《水蓝风清》、中短篇小说集《两地分居》。其中,小说集《两地分居》获第十届屈原文艺奖。  1  不是精神分裂,更不是吸毒者,当花洒里的水顺着鲜嫩的身体流到地砖上时,云晓月突然出现了幻听:晓月,晓月!  她的心拧成一团,下意识关掉花洒,打开
期刊
她是滑雪场的“炸雪人”  为迎接阿尔卑斯世界滑雪锦标赛的到来,2016年11月3日,圣莫里茨要为参赛者们举办一场预热赛。  江衍宋被教练从房间里拉出来透气,说要缓解赛前焦虑。  他们走着走着看见一座小木屋,上面挂着两盏红灯笼,灯笼上用毛笔字写着大大的“茶”字。  进门时,他撞倒了一个女孩,她身穿一件不起眼的灰色羽绒服,裤子十分臃肿,除了头上那顶比头大了许多的帽子十分扎眼外,没有任何特别。她头垂得很
期刊
1  工厂是有表情的。但是,我发现,我除了自己之外,根本看不清工厂其他人。  这些年,有很多写工厂而出名的人。他们到工厂蹲点、采风,扮成工人的形象参与工作或者与工人交流,要么喝酒吃饭,有蜻蜓点水式的,有的暂时寄居式的,一两年都在工厂流水线工作的也有。所见所闻所得,非常有限,而从写作者出发的写作,本身就已经与工厂的现实背道而驰。他们写工厂的噪音、恶劣的工作环境以及生而为人又不能完全活得像人的遭遇等等
期刊
二宝,当然是行二,他上面有个哥哥,不知其名,按习惯,应该叫大宝,这个也许叫大宝的哥哥大二宝好几岁,极少在家里出现,听说是上山下乡到东北当了知青,即使春节回家住几天,大宝也很少在小街上露面,几乎不与外人接触,悄无声息,行踪莫测,像是家里没有这个人一样,邻居们对他都没有什么印象。  二宝似乎成了獨生子,和姥姥两个人生活。这就很奇怪,他的父母呢?为什么从来没见过?人们传说的版本不一样,有的说死了,有的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