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愚蠢的零食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jiangdq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两天在乡下打橄榄。打橄榄有两种方法,一种用长竹竿打,另一种更野蛮,扔石头打。被打中和击中的橄榄纷纷落下。不管是哪一种,手持长竹竿或者手持石块向橄榄林走去,都像气势汹汹地去收拾它。
  打下来的橄榄和枝条连接处有黏液,糊在手上用洗手液都洗不掉,非要用橄榄本身的汁才能去除,可能是“原汤化原食”的道理。
  总之,橄榄是一种有性格的水果。别的水果多少都含点儿糖分,橄榄却又苦又酸又涩。它的优点是过后的余香和余甘,但你第一次吃的时候难免错愕,惊呼竟有如此不近人情的水果。当年上小学时写作文,老师让写“苦尽甘来”的主题,橄榄作为一个重要喻体,这个时候当仁不让。
  吾乡吃橄榄之风甚盛,这和喝茶似乎有共同点。二者都是苦涩的,是糖的反面,是油腻的对立者。不知道为什么吾乡先民对血液里的糖分会有如此明显的警惕。
  乡人太爱橄榄,不仅在新婚、新年这些重要日子,将它作为待客必备零食;在看电影、约会这些重要时刻,将它作为调节气氛的必备道具……不仅如此,还要以之入馔:橄榄煮粉肠、橄榄蒸鱼、橄榄煲鸡……只是,在那些菜式里,橄榄是配角,是画龙点睛的那个“睛”。还有一些菜,橄榄成为主角。
  例如橄榄糁。这是一场橄榄和南姜的相遇。将它们一起舂碎,混合辣椒和盐而成。这道菜,跟咸菜、萝卜干一起,可以被评为吾乡小菜界的“三杰”。乡人对它们的膜拜到了何种程度呢?我曾听乡间一个阿叔自豪地对我说,这新晒的萝卜干和新出的橄榄糁,吃后舍不得刷牙,第二天剔牙缝儿时还是香的。


  然而新鲜橄榄毕竟有一个激越的灵魂,就是它破碎瞬间的苦涩。这让很多人在橄榄第一次入口时十分惊愕。
  九制橄榄也许就是为了消灭这种惊愕。
  多么可笑,九制橄榄。用大量的糖,以腌制手法,九蒸九晒九折腾,驯服它激越的灵魂。消灭了这种苦涩之后的橄榄,呈现出各种水果综合或中和之后的人造的香气和甜蜜。一种“塑料感”的甜蜜。
  我想说,九制橄榄是世界上最愚蠢的零食。橄榄被迫失去它的灵魂,只剩下遗骸。它呆滞地在市场上流传,顶着一个似是而非的橄榄的身份。它确实大有市场,这让我费解,我曾想那是因为吾乡人民对橄榄本身的崇拜,人们吃的可能是它的身份。
  油橄榄也是如此。
  油橄榄,用油、盐和糖辛苦腌制过的橄榄,最后你只能吃到油、盐和糖的味道。它比九制橄榄诚恳的地方,是它由各家各户勤劳的女主人亲手制作,所以它的甜蜜比九制橄榄可信。但也正因为在家里亲手制作,所费功夫之多,更让人觉得不值。


  油就是它的原罪。但吾乡之民不这么看,妈妈不这么看。念大学时,寒暑假之后,妈妈最喜欢做油橄榄让我带回学校。
  首先舂橄榄就十分麻烦。橄榄的形状大家都知道,滑溜乱滚,乡谚里把好动的小孩形容为“橄榄屁股坐不住”。舂橄榄时,它们从大石臼里四处乱跳。
  舂好之后要花很多天的功夫,用类似九蒸九晒——也许更复杂些的方法,比如用盐水泡之类,把它的涩汁泡掉。在我的感觉里,就差上电击了。它终于被驯服,一点儿也不苦了,再加上大量的油、盐、糖,在锅里翻炒煎熬。若是豪华版,还要加白芝麻。
  最后它的味道,说起来是又甜又咸,但每个味道互相推诿。因为不充分、不痛快,味蕾和胃口都恒久地被吊着,不能放弃又不能满足,比单纯的“寡淡无味”或者“粗陋难吃”更糟糕。
  说起来我对油橄榄的反感有点儿偏见,那是因为我见识了被它消耗的劳动。这世界上有很多劳作,仿佛都是不求回报的;有很多感情,可能都是错付的,不论对方能否承受。然而,献出时间就是献出生命,对那些付出大量时间的事物,我终究不能平和视之。
  妈妈与吾乡多数女人,每天总是步履匆匆,神色焦虑,部分原因是她们需要制作各种类似油橄榄这样耗时耗力的食物。


  然后就是携带。汁汁水水,浓汤厚油,小小的一瓶,要裹无数层塑料薄膜和塑料袋,即便在裹上千层万层之后,还是难免有打翻的危险,一打翻整个书包就全完了。这个书包的“余生”永远带着油橄榄的味道,坚贞、深刻。
  那瓶油橄榄终于被打翻了。在它的制作过程、包装过程以及被带上火车之前,我一再地表示我对它的反感,然而我的反感必须被镇压。假如因为我的反感而放弃制作,那么多的牵挂和情感,何以寄托,何以附丽。假如你的反感是因为你无法领略食物被九蒸九晒的心血,我又怎么能和你一般见识。
  火车准点而我晚点,父亲带着我在站台上狂奔,我没有机会像朱自清那样端详一个背影。“火车一开走我就瘫坐在站台上。”后来父亲在电话里对我说。他把我连同笨重的行李一起推上火车。几乎同一秒钟,火车开动了,嗅觉告诉我,行李袋里那瓶油橄榄在奔跑中已被打翻。那是寒假过后新学期的开始,母亲在制作的时候想象它将收买我全宿舍同学的胃口,但现在它只能收获邻座同情的眼神,他们眼看我一路上都在持续擦拭和整理行李,并一趟趟地去洗手间。
  那是一九九六年的油橄榄。被打翻后的油橄榄,玻璃瓶里只剩下一点,没有人知道它何等沉重。我把它留在火车上。它像很多被辜负的无主的感情一样,继续在人世间流浪。
  (孤山夜雨摘自腾讯《大家》栏目,趙希岗图)
其他文献
长期以来,许多人存有一个深刻的误解:艺术是一种用来表现真善美的东西,如果背离了这些要素,就不是好的艺术。于是,这些人愤懑地发现,现当代的艺术越来越不像样,越来越乖张,越来越粗糙。  他们觉得,现在的画家不好好画画,都是在胡闹,在诈骗——真是人心不古、世风日下!但是他们从来没有想过,画家是为谁而创作,创作的目的又是什么。  当然,这是一个极为宏大的议题,我们不可能一次将它说透。但是我们要提醒每一个人
期刊
饮食文化学者邢渤涛曾经在相关文章中讲述过一个改革开放初期的故事,说香港有位富翁来到广州某酒家,甩出一万元钱,要吃一顿饭。厨师采购数千斤鲤鱼,只取用鲤鱼的须,做成一盘“龙须菜”,让数千斤的鲤鱼成了下脚料。富翁吃了之后,自诩这种龙须菜是御膳的档次,只有清代皇帝方才吃得到,满意而归。其实,就算是在清代的宫廷,御膳也绝对不会是这种吃噱头的东西。那么清代皇帝的三餐,究竟是什么样子呢?  让我们具体看看清代皇
期刊
南朝梁吴均是著名文學家、史学家,深受梁武帝赏识。其边塞诗中有“轻躯如未殡,终当厚报君”“男儿不惜死,破胆与君尝”等句,写得慷慨激昂。但据《隋唐嘉话》记载,“侯景之乱”中,梁武帝被围台城,局势危殆,向吴均问御敌之策。吴均却吓得话都说不出来,只说,投降才是上计。  (宋正怀摘自《今晚报》2018年1月4日)
期刊
Maxwell Tilse是一名插画家,2015年,他从澳大利亚搬到伦敦,成了一名自由插画家,主要涂绘伦敦及周边城市著名的历史建筑。在两年的时间里,Maxwell足不出户,将伦敦及欧洲其他地区的一些著名建筑搬上了自己的画稿。随后,他便带着自己笔下的地标出门,让它们与原版建筑来了一场遇见对比之旅。图片中,Maxwell或者将画稿与原建筑合影,或者将插画从畫稿中剪出来,恰似著名地标被他从画面中拉了出来
期刊
善恶不能以外形判断,否则,善也会因形受罚……  一天,东方的一位国王带着他的儿子——一位还很小的王子,到王宫花园的池塘边散步。  王子将脚伸到池塘中,一条蛇缠住了他的腿。  国王杀死蛇,并命令他的手下:“將池塘里的蛇全部杀死,你们做完后再来告诉我。”  随从在匆忙中分不清哪些是蛇,哪些是鳗鱼。于是,他们将蛇和鳗鱼全都杀死,然后拿给国王看。  国王看了之后说:“多么悲哀的事情啊!善者之死,竟因他们外
期刊
饮酒是一种特殊的生活方式,它无孔不入。忧愁要它,欢乐也要它;孤独要它,热闹也要它;天气好了要它,风霜雨雪也要它;爱情要它,失恋也要它;诞生要它,死亡也要它;恶人要它,善人也要它;有文化的要它,大老粗也要它。  喝不喝酒是人和野兽最大的区别……我和一部分人都不喝酒,但我们欣赏喝酒,与喝酒的人为友。我们这帮人占全世界人口的百分之七十二点四,是不喝酒的拥酒派,算不得是野兽派。  酒,我很欣赏,可惜喝一口
期刊
《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这句话的意思是:天地不感情用事,对万物一视同仁。但是,想要接受自己与万物没有本质区别的观点,对人类而言却没那么容易。  作为这个星球上的统治者,人类往往自视甚高,把自己与其他动物区别开来。然而,我们真如自己所想的那样高高在上吗?在《自私的基因》这本书里,作者告诉我们,其实我们与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并没有本质区别。  然而,此书自问世以来就一直饱受争
期刊
在一所被围困的房子里,住着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男人和女人在厨房里蜷缩着,听到了轻微的爆炸声。“是风。”女人说。“是猎人。”男人说。“是雨。”女人说。“是军队。”男人说。女人想要回家,但她已經在家里了,在这乡下的深处,一所被围困的房子里。  (横塘客摘自中信出版社《几乎没有记忆》一书)
期刊
每天早上7点,我都到我家附近的公交车站乘车去上班。我的工作单位是个不大的旅游公司,位于我所在城市的另一端。我在公司负责为赴温带国家的富裕的克里米亚人办理各种旅游证件。  半年间,每天我都看见对面的车站站着一位姑娘。这位姑娘好像没什么特别引人注目的地方,所以,很长时间我对她完全没有在意。我是个烟鬼,离了烟便活不了多久,于是我就一边吸烟一边仔细观察她。我清楚地记得那一天,早春的清晨灰蒙蒙的,天空飘着令
期刊
新春将至,每个人都忙着回顾过去的一年,同时向亲朋好友送去祝福,许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在“《读者》光明行动”的资助下,正在医院接受免费治疗的弱视孩子们也纷纷写下自己的新年愿望:希望自己的视力再提高一点;祝愿每一个小朋友都能拥有一双健康明亮的眼睛。  2017年,“《读者》光明行动”项目组共收到善款647万余元,比2016年度增加120万余元。得到的关注越多,肩上的担子也越重。项目组不敢懈怠,马不停蹄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