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心理效应的高中历史教学探析

来源 :中学历史教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_b_c_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活动以揭示学生身心健康发展规律的心理科学为基础,积极而科学地学习、掌握和运用现代心理学基本原理,熟悉心理活动与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特点、成长与发展的规律,只有这样,才能够科学有效地教书育人。[1]历史教师关注学生心理发展,把历史教育与心理学效应结合的教学方式,响应课改的号召,符合教育规律。历史教师从学生心理角度出发,用全新的教学理念,良好的教学氛围,使高中历史课堂变单一为多样、枯燥为活跃、传统为现代。但如何把历史教学与心理效应有效结合,需要不断探索。本文就5种心理效应,以《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为例,进行大胆尝试,如有不足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蔡格尼克效应:课堂导入设置悬疑,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人们对于未完成任务的记忆比已经完成任务的记忆保持得更好。这种现象被称为“蔡格尼克效应”[2]。研究者认为,在蔡格尼克效应中,对未解决问题的持续操作使被测试者对问题有更好的关注和记忆,在顿悟的酝酿阶段能更好地从环境中提取对解决问题有帮助的信息。[3]这种效应使得人们对于未完成的事情处于困惑状态,会不自觉寻求事情结果。
  学生学习历史阶段,无论是对历史知识的理解,还是核心素养的培养,都与学生心理密切相关。历史学科异于其他学科,学生学习的历史事件具有连续性,而前期历史片段为后期历史事件铺垫,这需要历史教师把握课与课、单元与单元之间的联系。蔡格尼克效应中的“未完成性”启示历史教育者,用已学知识来引起“未知历史”的兴趣,激发学生求知欲。基于蔡格尼克效应的内容和作用,教学伊始,通过制造悬念,保持学生学习动机。在《全球航路的开辟》学习中,教师截取央视网纪录片《世界历史》[4]——“欧洲人的新航路开辟与早期殖民”2分钟视频片段为切入点。选取模拟历史情境纪录片,使学生对新航路开辟初步了解,但新航路的探索過程对学生而言是神秘的未知事件,这时学生求知欲愈加浓厚。在纪录片播放完毕后,教师提出问题:视频中的航海人物是哪位?如何扬风远航呢?这一时期航海家为何会远航?教师意在通过“问题设疑”引发学生思考,使其产生主动探究本课的学习兴趣。根据蔡格尼克效应的未完成性,学生此刻对问题答案求知若渴,利于在新课讲授环节集中精力,这也对后面知识的学习起辅助作用。
  二、多种心理效应交互:新课讲授形式多样,提供心理基础
  (一)南风效应:创设良好教学情境
  南风效应指:“教师要顺应学生的内在需要,采用和风细雨的教育方法,消除学生的紧张对立情绪,创造心理相容条件,让学生打开心扉,保持良好心境,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实现自我的突破与发展。”[5]这启示教师在高中历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高中历史课堂,会引入史料培养史料实证素养,教师引入史料方式一旦错误,可能会使得历史课堂枯燥、单一、严肃。这就需要历史教师通过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缓和史料教学单一性。教育教学顺利开展需要良好的师生关系,历史教师要积极构建自由、民主、和谐、平等的教学关系,以此来实现“亲其师,信其道”的教学氛围。历史教育者通过抓住受教育者的心理特征,将南风效应与历史课堂融合,让学生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动创造者,从而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进而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作为教学重难点,在这一环节将采用小组合作。通过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调动学生已有知识结构阅读课本,带着疑问找出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体会航海家们可能遇到的艰难险阻,完成如下表格。
  新航路开辟的过程容易理解,把这一环节主动权交于学生,始终秉持课程改革核心。且上述表格答案不难寻找,学生通过自主阅读教科书,对航行路线逐步深入,有利于学生主体意识养成。这一活动的开展,就是对南风效应的有效运用,围绕学生组织教学活动,真正实现以学生学习活动作为整个教学活动中心。接着,教师出示世界地图,找4位同学沿着地图,再次领悟500多年前4位航海家航行路线图。最后,用多媒体动画形式重现四位航海家航行路线,并且出示地理大发现纪念碑、探险家、基本资料的相关图片。
  在这一环节中,以世界地图为底本,在还原历史的进程中,让学生体会当年航海家创造历史、“发现” 世界的艰辛和敢为人先的精神。在不经意间培养学生时空观念和学习航海家坚持不懈优良品质。“以生为本”是南风法则给予教师启示,课堂上教师要时刻关注学生,调动学生积极性。一堂生动历史课程,需要学生参与互动,才能落实“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理念。
  (二)克服“超限效应”:教学中适当留白
  超限效应指由于刺激过多,过强或作用时间过久,而产生不耐烦或逆反的心理现象。[6]传统教学理念影响下,历史教师讲述时间过长,单调的语言、沉默的课堂、一成不变的教学策略引发学生不好学、不爱学、不想学的超限心理。《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版)》中提及:“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教学内容的逻辑、教学过程的环节以及学生的认知特点等,更重要的是在教学理念上要以学生的学习与发展为教学的本位、重点。”[7]课标强调要注重学生认知特点,即学生对新事物认知存在一定的容量,教学内容一旦超过此容量,学生会产生疲劳、厌倦的情绪。为了使学生能够对新知识接收有效,在时间和任务数量上不宜占据过多留给学生思考、消化、建构的时间。因此,超限效应对于历史教学意义深远,历史教育者既要遵循学生最近发展区,又应在课程学习环节适度留白。
  新航路探索的原因难以理解,学生关注度和持久度会减弱,为了克服“超限效应”,将采用史料、图片、教材辅助教学,引导学生得出原因。新航路开辟的原因为教学重点,若引用史料过于枯燥,会导致学生注意力分散,产生超限效应。因此,教师通过引导,使得学生在课本内容与旧知识结构之间建立新联系,并且播放图片在视觉上冲击学生感官,缓和超限效应的影响。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宜输出过多,留出时间让学生参与,学生始终是课堂主体,这也利于对“超限效应”的克服。
  (三)突破“思维定势”:培养学生理性思维   思维定势指影响和决定同类后继心理活动的趋势或形成心理活动的准备状态。即按一种固定的思路去考虑问题,表现出思维的方向。[8]思维定势一旦形成,则一方面会大大提高解决同类问题的速度和能力——积极影响,另一方面会因固定方法的限制,而妨碍对新课题的具体分析,甚至产生错误结论——消极影响。[9]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发挥思维定势的积极影响,突破思维定势带来的消极影响。
  因学生受固有思维影响,对历史知识理解简单化、历史现象片面化,为了改变这一现状,需要历史教师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提高学生理性思维。对于《全球航路的开辟》一课来说,突破“思维定势”的表现就在于“全球”二字。这一时期,除四位航海家外,其他国家航海家也在探索航行路线。由于学生受思维定势和认知的影响,对四位航海家印象深刻,对其他航路知之甚少。作为课程最后内容,将采用表格与地图从时间、空间角度,补充其他航路的探索。除此之外,把中国郑和下西洋与西欧新航路作比较,这也是打破学生固有思维模式的体现。这样的教学活动有利于打破学生原有认知,避免思维定势对学生的阻碍;有利于培养学生全面看待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理性认识。
  三、登门槛效应:巩固练习由易到难,增强学生问题探究能力
  一个人如果接受了他人一个小要求后那么就有可能接受一个同类性质的更高的要求,心理学上称这种现象为登门槛效应。[10]心理学家认为,人们很难接受较高较难的任务,如果要求由低而高,在完成了较易任务后,人们容易接受较难的任务。根据“登门槛效应”,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发展水平,制定不同层次目标,使学生经过努力能够达到。因此,教师在教育过程中,可将知识传授与巩固练习结合,增强学生探究能力。
  教师根据登门槛效应对历史教学影响,先制定简单学习目标,进而加深学习目标,在学生能够回答陈述性知识习题后,过渡到情感类习题。如学习《全球航路的开辟》时,先出示谁发现了新大陆的知识类选择题,再到培养冒险精神等情感类习题,这样设置即可落实学习目标,又符合登门槛效应对学生心理影响。但历史教师开始不宜选择难度较高的练习题,应先提出大多数学生都能完成且难度较小的練习题,当学生达到要求后,再逐步提高习题难度,这样才符合学生认知基础。
  四、结语
  心理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应用十分重要,教师应普遍关注。心理效应与历史教学相互交叉,利于激发课堂活力,创设良好教学环境,转变学生思维方式,循序渐进巩固历史知识。心理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应根据历史教学情境、教学内容、学情发生变化,除上述五种心理效应外,其他历史教学环节也可以运用不同心理效应。心理学与历史学交叉的教学方式,也为历史教师跨学科挖掘教学资源提供便利。总之,心理效应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具有其他教学策略不可替代的作用。
  【注释】
  [1]林乐波、毕一星:《教育心理效应解密》,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2008年,第1页。
  [2]高觉敷:《西方近代心理学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2年,351—352页。
  [3]Tang xiaochen、Pang jiaoyan,"Zeigarnik effect in insight problem solving:Hemispheric difference in brain activities following problem solving and during hint presentation(in Chinese)",Chinese Science Bulletin,2009.
  [4]http://tv.cntv.cn/video/C23987/3f0df5ee59b246bb7e50c1809f0da3d5
  [5]付晓慧:《巧用“南风效应”,开启心灵之窗》,《中国教师》2017年第13期,第78页。
  [6] 徐晓东:《把握心理效应,提升批评技巧》,《基础教育课程》2007年第1期,第48页。
  [7]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2017年版)》,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年,第50页。
  [8]宋书文:《心理学名词解释》,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234页。
  [9]许杭芳:《感人心者莫乎情——历史课堂教学中心理效应的运用》,《文教资料》2012年第9期,第190页。
  [10] 朱汉林:《初中数学新课标背景下心理效应的教学应用与探究》,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第8页。
其他文献
概括能力是高考历史主观题(含材料解析题、开放性试题和综合题)考查中的最基本、最重要的能力。据统计,2016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13次,2017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2018年全国卷三套试题中“概括(述)”设问的作答指令动词出现8次。特别是近两年随着高考历史试题难度的下降,概括能力的重要性愈加明显。那么,我们在高三历史教学中如何具体地培养学
民間传统工艺品庆阳香包,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成为当地百姓特别是妇女脱贫致富的产业。  38岁的任艳艳是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人,2017年,她发挥自身在香包刺绣方面的特长,创办庆阳妙丽香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短短几年,工坊发展成了一个拥有兼职刺绣女工348名、香包刺绣专业技工36名的专业文化产业团队。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任艳艳先后在4个乡镇创办巾帼扶贫生产车间4个,在16个乡镇举办民间手工艺
2020年10月15、16日,广东省义务教育历史学科教师培训在珠海隆重举行。作为培训活动的议程之一,我们有幸代表东莞历史教研团队,进行以“文景之治”内容为依托,“国家一统,人民至上”为主题的片段教学展示。  一、在教学追求中寻找突破方法  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创造社会物质财富的主体,同时参与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他们不仅创造社会财富,而且创造并变革社会生活。”[1]与人
为顺应国际教育改革趋势,增强国家核心竞争力,提升我国人才培养的质量,教育部于 2014年3月印发了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明确提出将“发展学生核心素养体系”的研制与构建作为推进课程改革深化发展的关键环节,以此来推动教育发展。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学习历史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思维品质和关键能力,是历史知识、能力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作为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内容之一,历史解释是指以史料为依据,以历史理解为基础,对历史事物进行理性分析和客观评判的态度、能力与方法。2020年修订版的《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指出,“所有历史叙述在本质上都是对历史的解释。”[1]西方史学理论家托波尔斯基明确将历史解释分为“描述性解释”(通过叙述历史事实而回答“是什么”的问题)、“发生性解释”(指出给定现象的起源,回答“是怎样发生的”)、“结构性解释
伴随着信息化时代,全球化时代的带来,初中学生的见闻增广,身边的历史知识的信息越来越多,生活中的历史知识的来源越来越广。于是,初中学生从影视媒体,网络游戏,历史演义,社交软件等处获得了许多前设性的历史知识,却又常常与课本中,课堂上老师讲授的后设性的历史知识是不一致的,是相互冲突的。这种知识性冲突,在我的教学实践中时有发生,也引起我深深的思考。  一、冲突的类型  1. 史是冲突,即什么是历史,从哪里
目前,初中统编教材与高中《中外历史纲要》存在着高重复率的现实问题。如以本课《全民族浴血奋战与抗日战争的胜利》为例,高中阶段内容一共涉及初中四节课内容,且绝大部分内容完全相同。高中教学一课面临着如此繁多,且绝大多数与初中高度重合的教学内容,如何在有限的课时内完成教學任务,达成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实施衔接初中的高中教学设计可能是破解目前高中教学困境的有效途径之一。  一、借用教学工具,实现初高中知
以史料为依据、用史料说话,是具有说服力地还原历史的主要手段。选择契合初中生理解的史料,则是初中历史教学中培养“史料实证意识”的重要途径。  以《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一课为例,新课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是:“知道东晋南朝的更替,初步了解人口的南迁和江南地区的开发”;对中国古代史在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总的要求是:“不断增强学习祖国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加深对祖国历史文化
“真正意义地探索实现患者从基层医疗机构到上级医院就诊,患者信息能够互联、互通、共享,让医联体为患者提供连续一体化诊疗服务。”  3月21日,北京天壇医院血管神经病学3病区,患者赵力民正在打点滴。住院多天,他实实在在感受到了天坛医院的智慧。  “看这个Pad,可以查到我的病历,还可以直接在上面订餐。床垫是智能的,只要你在上面躺着超过一小时,护士就会来给你翻身。输液也完全不用家属陪同,护士站直接就能监
人类社会的历史,就是人活动的历史。因此,历史人物是历史教学内容中的主角,是中学课堂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近年来,随着新课改的推进,教育工作者已经开始关注历史人物在教学中的地位,但大多侧重于“怎么教历史人物”,对于“怎么用历史人物教”仍然缺少较为深入的探讨。因此,本文拟以人教版必修一第19课《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的教学设计为例,探讨历史人物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一、精选历史人物,确定教学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