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在新课程条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真正的更新概念缩短师生距离。
【关键词】 新课程 师生关系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90-01
教育的革新改革势在必行。新教程的标准出台又使我们的教育理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新课程条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将再也不是单纯的传授者、指挥者和领导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关于新课标的学习,我感觉:作为新时代、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真正的更新概念,缩短师生距离。而这一思想的产生,正是来源于对新课程价值观的思考。
1 培养师生情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姿态始终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心理学课程曾讲过,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就英语而言,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了解、倾听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学生的看法。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思想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2 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转变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个性发展、充分发展的人,那将是新课程的理想境界。教师都知道,我们的学生既不是一个装水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动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有发展和培养能力。不单有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观强调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突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内在价值。
3 避免“一刀切”,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看待学生。新课程学生观认为,要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就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个性是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
4 重视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利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5 “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重过程,轻结果
新课程的教学观,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特别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是新课程教学观的亮点。
传统的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要讲清讲对现成的结论,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师不只是讲解知识和告诉答案,而是把学习结论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指导每一位学生去认识去把握去调控去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体验等。
新课程教学观给教学的基本定位,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描述: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
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6 推陈出新,不拘泥于“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兴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田宝军,王硕旺,编著.
【关键词】 新课程 师生关系 教学观念
【中图分类号】 G4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6-5962(2013)02(b)-0190-01
教育的革新改革势在必行。新教程的标准出台又使我们的教育理念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在新课程条件下,为适应新时代的需要,作为知识传授者-教师的角色将发生变化。教师将再也不是单纯的传授者、指挥者和领导者。通过一段时间的关于新课标的学习,我感觉:作为新时代、新理念、新课程标准下的教师,应该重新定位自己的角色,真正的更新概念,缩短师生距离。而这一思想的产生,正是来源于对新课程价值观的思考。
1 培养师生情感,建立平等融洽的师生关系
在以往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姿态始终是“我教你学”、“我讲你听”,学生完全任教师摆布,受教师的灌输,教师处于居高临下的地位,师生之间的关系显然是不平等的。
心理学课程曾讲过,学生的学习存在两个心理:一个是感觉-思维-知识、智慧的过程;另一个是感受-情绪-意志。性格的过程。前者是一种认知过程,是智力活动;后者是情感过程,是非智力活动。两者密不可分。只看重认知过程,却忽略情感过程,是当前学生厌学和课堂效率低的一个重要原因。
教学过程中最活跃的是师生之间的关系,教师和学生都是有情感、有思维的教学统一体,就英语而言,教师应通过特定情境的创设,着眼于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想象进入一种情境,让学生尽情体验某个典型角色或特殊事件的过程。教学中教师充分地接近、了解、倾听每一个学生,强化民主轻松的教学气氛学生的看法。师生在教学中情感交融、气氛和谐,才能达到师生情感上的共鸣,才能建立新型的、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实现知识。能力、思想三者统一的教学目标。
2 由注重传授知识向注重发展能力转变
新课程的学生观认为,在新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如果能使每个学生都成为一个个性发展、充分发展的人,那将是新课程的理想境界。教师都知道,我们的学生既不是一个装水的容器,也不是一个没有情感的动物,而是一个活生生的。有思想、有自主能力的人。只重视对知识的传授、忽视“人”的发展,这种做法是错误的。教师应以人为本,呼唤人的主体精神,注重人的主观能动性。教学过程不仅要使学生掌握知识,而且要有发展和培养能力。不单有对知识的认知能力,同时,还要有获取知识的能力、运用知识的能力、创新能力。也就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习,既学习掌握知识,又必须得到情操的陶冶、智力的开发,同时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
教学过程应该既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又是一个身心发展,潜能开发的过程。从而使人的个性得到自由和谐的发展。新课程的价值观强调把人的发展放在第一位,突出了教育的根本价值,内在价值。
3 避免“一刀切”,正视学生的“差异性”
新课程价值观的一个重要体现,就是什么是好学生,怎么衡量看待学生。新课程学生观认为,要是每一位学生都能全面和谐地发展,都能使个性得到充分发展,都能终身学习、终身发展。这就是新课程价值的最高体现。个性是由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各功能要素构成的独特性格。每一个人都有与众不同的个性,这种个性在一刀切、一勺烩、一锅煮的传统教学中不可能实现。只有在多元互动教学中才有可能实现。教师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尊重学生不同的个性选择。
4 重视学生的“学”,强调学生的主动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被学生牵着走,学生围绕教师转,这种以教师“讲”为中心的教学,使学生处于被动状态,不利于学生潜能开发和身心发展。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新课程提倡,教就是为了学生的学,树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重视学生的主体利用,根据教材内容,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的所见所闻的社会现象以及新鲜事、新难点、新社会热点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及争论,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起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
5 “过程与方法”的和谐统一,重过程,轻结果
新课程的教学观,不仅重结论,更要重过程,特别把“过程与方法”作为新课程三维目标之一明确提出来,是新课程教学观的亮点。
传统的教学观重结果轻过程,教师只要讲清讲对现成的结论,学生只需听讲和记忆,就算完成了教学任务。新课程教学观强调,教师不只是讲解知识和告诉答案,而是把学习结论和学习过程紧密结合起来,指导每一位学生去认识去把握去调控去完善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习行为、学习心理、学习策略、学习体验等。
新课程教学观给教学的基本定位,可以用一副对联来描述: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教“学中做”、学、做、教互动合一;
先做后导、以做论导,导“做中学”、做、学、导协调发展。
6 推陈出新,不拘泥于“模式化”,向教学“个性化”转变
教师不能墨守成规,而是勇于创新、积累、总结、提高。教学是一种创造性活动,未来新兴的课堂教学应该是不拘泥于一种形式或一种模式,由于模式往往容易禁锢教师与学生的交流,影响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因此,只要达到教学目的的、能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学习,收到最佳的教学效果,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是可取的。教师要灵活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对教材进行创造性处理,编制和优化教法,形成富有个性的教学风格,培养有智慧、有创造性的一代新人。
参考文献
[1] 《新课程理念与教学策略》,王义堂,田宝军,王硕旺,编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