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电影既是一种艺术形式,又是一项发明,更是一门技术。在传播学中,电影作为一种媒介,向广大的受众传递着编剧以及导演希望传播的思想和情感。如今,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影已经成为大众生活中日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其传递的信息和价值观在现代社会上的影响也与日俱增。以往受困于技术手段,电影摆脱不了大众传播只能单向传播的“通病”。本文从传播学的视角,阐述了电影媒介发展的历程。运用了议程设置理论、“涵化”理论、使用与满足理论,从电影媒介对大众的影响及大众对电影媒介的反作用分析,当前电影媒介与大众之间越来越紧密的联系。
关键词:电影;传播学;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
一、电影媒介对大众的影响
(一)电影剧本题材的议程设置功能强大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见诸于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依附于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十分显著,其效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一部好的电影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好的剧本的基础上,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人,导演运用摄像机的镜头表达是肉,而编剧的台词剧本则是这个人的骨。一名导演在选择剧本时可能只是出于自己对某个题材或剧本的兴趣喜爱,然而随着现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对电影的热衷,一部电影足以在受众当中引起巨大的设置议事的功能,并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以及舆论领袖的作用,进而在整个社会上掀起对该议题的重视及讨论,从而达到某些的效果。
例如韩国电影《熔炉》,《熔炉》的上映,在很大范围和时间内引起了人们对未成年人性侵问题的广泛关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韩国政府与立法机构出台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也废止了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前官礼遇”。不难看出,一部好电影的议程置功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电影对受众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觑
涵化作用,又称培养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格伯纳对电视受众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的理论,其观点指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格伯纳在“涵化”理论中,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而今,电影媒介涵化作用在大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形成这种共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拍摄量、电影院、电影宣传力度的增加,使得电影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青少年成为观影的主力军,因此,电影对青少年受众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覷。随着电影院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已经具备了其他媒介所无法提供的,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以及冲击力。使得受众在观影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在受众脑中,电影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混淆。
二、大众对电影媒介的影响
(一)“受众即市场”
传播学家麦奎尔将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他认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这一理论如果单纯用在一般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可能还不是很恰当。但用于电影媒介中则是在合适不过了。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本身就是市场导向型产业。电影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很典型的“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而电影也是通过一种商品的形式被提供给大众,大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电影。所以,如何使自己的电影作品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换言之,如何使更多的人愿意花钱进入电影院来观看自己的电影,则成为了众多电影投资方和导演孜孜以求的。
如今,一部电影的成功,通常表现为“叫好又叫座”。“叫好”通常表现在观众在豆瓣网上影评或者人际传播中的口碑,“叫座”则表现在影片的观影人数及上映之后的票房上。围绕着这个衡量标准,一部电影从剧本的选择、演员的挑选、取景地、服装、灯光、拍摄手法、剪辑、配音等后期制作以及后期的宣传造势、上映日期的选择上无不讲究。毕竟,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观众的审美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满足。但也正是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刺激了电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受众“使用与满足”心理造就电影地位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也主要出于以下几种需求。第一,心绪转换效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而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获得情绪上的放松和解放。第二,人际关系,一方面,观众对电影中的不断出现演员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另一方面,通过谈论电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圈。从一定程度善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需求。第三,自我确认效用,电影中展示出的人物、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以及其解决方法,能够给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观众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反思进而调节自己的观念和行为。
关键词:电影;传播学;议程设置;使用与满足
一、电影媒介对大众的影响
(一)电影剧本题材的议程设置功能强大
“议程设置功能”理论最早见诸于1972年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肖在《舆论季刊》上发表的一篇论文——《大众传媒的议程设置功能》。其理论的主要内容是: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传媒的新闻报道和信息传达活动依附于各种“议题”,不同程度的显著性的方式,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的判断。
电影的议程设置功能十分显著,其效果在社会上的影响也是十分巨大。一部好的电影往往是建立在一个好的剧本的基础上,如果把电影比作一个人,导演运用摄像机的镜头表达是肉,而编剧的台词剧本则是这个人的骨。一名导演在选择剧本时可能只是出于自己对某个题材或剧本的兴趣喜爱,然而随着现今新媒体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对电影的热衷,一部电影足以在受众当中引起巨大的设置议事的功能,并通过各种传播方式以及舆论领袖的作用,进而在整个社会上掀起对该议题的重视及讨论,从而达到某些的效果。
例如韩国电影《熔炉》,《熔炉》的上映,在很大范围和时间内引起了人们对未成年人性侵问题的广泛关注,更加难能可贵的是,韩国政府与立法机构出台了《性暴力犯罪法特别修正案》来保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利,也废止了在我们看来十分荒唐的“前官礼遇”。不难看出,一部好电影的议程置功能,可能会给社会带来非常积极的现实意义。
(二)电影对受众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觑
涵化作用,又称培养理论,是由美国学者格伯纳对电视受众进行实证考察,得出的理论,其观点指出,社会要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存在和发展下去,就要社会成员对该社会有一种共识,也就是对客观存在的事物、重要的事物以及社会的各种事物各个部分及相互关系要有一个大体一致或者接近的认识,只有在这个基础上,人们的认识判断和行为才会有共同的基准,社会生活才能实现协调。
格伯纳在“涵化”理论中,尤其强调电视媒介在形成共识中的作用。而今,电影媒介涵化作用在大众中,尤其是青少年中形成这种共识,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近年来随着电影产业不断发展,电影拍摄量、电影院、电影宣传力度的增加,使得电影的受众范围越来越大,尤其是青少年成为观影的主力军,因此,电影对青少年受众的涵化作用不容小覷。随着电影院的设施越来越先进,已经具备了其他媒介所无法提供的,强烈的目击感、现场感以及冲击力。使得受众在观影的时候,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使得在受众脑中,电影提供的“象征性现实”与客观现实之间发生混淆。
二、大众对电影媒介的影响
(一)“受众即市场”
传播学家麦奎尔将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和大众传媒的市场,他认受众可以定义为特定的媒体或讯息所指向的、具有特定的社会经济侧面像的,潜在的消费者的集合体。这一理论如果单纯用在一般的大众传播媒介中,可能还不是很恰当。但用于电影媒介中则是在合适不过了。
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中十分重要的一环,其本身就是市场导向型产业。电影生产者和受众之间的关系是很典型的“卖方”和“买方”的关系。而电影也是通过一种商品的形式被提供给大众,大众可以通过自己的喜好选择不同的电影。所以,如何使自己的电影作品为更多的人所接受,换言之,如何使更多的人愿意花钱进入电影院来观看自己的电影,则成为了众多电影投资方和导演孜孜以求的。
如今,一部电影的成功,通常表现为“叫好又叫座”。“叫好”通常表现在观众在豆瓣网上影评或者人际传播中的口碑,“叫座”则表现在影片的观影人数及上映之后的票房上。围绕着这个衡量标准,一部电影从剧本的选择、演员的挑选、取景地、服装、灯光、拍摄手法、剪辑、配音等后期制作以及后期的宣传造势、上映日期的选择上无不讲究。毕竟,随着电影产业的不断发展壮大,观众的审美也越来越高,越来越难满足。但也正是观众的要求越来越高,为了更好地迎合大众,刺激了电影行业的进一步发展。
(二)受众“使用与满足”心理造就电影地位
“使用与满足”研究是把受众成员看做有特定“需求”的个人,把他们的媒介接触活动看作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来“使用”媒介,从而使这些需求得到“满足”的过程。
基于使用与满足理论,观众去电影院观看电影也主要出于以下几种需求。第一,心绪转换效用,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压力越来越大,而电影为人们提供了消遣和娱乐,帮助人们暂时摆脱日常生活的压力和负担,获得情绪上的放松和解放。第二,人际关系,一方面,观众对电影中的不断出现演员会产生一种熟悉感,另一方面,通过谈论电影可以拉近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寻找志同道合的朋友圈。从一定程度善满足人们对社会互动的需求。第三,自我确认效用,电影中展示出的人物、故事情节、矛盾冲突以及其解决方法,能够给观众提供自我评价的参考,观众便可以在此基础上反思进而调节自己的观念和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