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关键。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一点对于初中阶段十几岁的学生来说,具有更为现实的意义。处于初中年龄段的孩子们,自身对外界事物充满了好奇心。但是好奇心并不等于兴趣,要想学好自身不了解的事物,仅有好奇心是不行的,必须要有兴趣,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学习动力。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需要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进一步的引导。
关键词:数学创新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一、影响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1、流于形式,对教学内容与活动两者有机统一的处理不够恰当。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1]有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活动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实效性、目的性不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通过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
2、过分的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教学思想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很多地方的观念就是,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不先进,就是传统,这样就导致了只追求形式不重视内容,就会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培养了。
3、教师不能及时的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实际上,重视学生本身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让学生“动”起来,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但是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时间难以把握,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另外,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5、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市初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愈加突显,主要表现在三个“不”上:即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师素质不过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6、评价体系不够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对高考、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考改”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改其实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因为教材变了,教学的方式方法理应随之而变,但是一级级的教学评估仍然以一张试卷论成败。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要使课改按预期方向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最基本的就是必须重新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不变,课程改革就无法进行。[2]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情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最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这种情境,学生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索“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一定要知道的欲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很容易厌倦,激发不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更无从谈起。设置悬念最易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为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点起学生创意的火花。
如:用6根小棒如何组成4个三角形?学生受过去惯性的影响,只限于在一个平面,他们会怀疑:4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来组成这可能吗?《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教师稍作点拨:是否可以尝试将小棒竖起来?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会很快获得成功。[3]
2、提倡质疑问难,萌生创新意识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难,那么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提出“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游戏要画一个大圆怎么画?”也有学生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是不是一定要装在圆心的位置?”“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句话是错误的?”等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对学生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难进行释疑。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释疑”,而且通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理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并养成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萌生了创新意识。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验证勾股定理”时,我在引导学生重温“勾股定理”后,先让学生拿出四个相同形状的直角纸板进行实验,实验前启发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动手用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看谁的方法多,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再引导学生想办法用火柴盒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用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创新者”,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创新意识。
三、结语
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数学在初中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书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冉晓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讯,2007,(14)
关键词:数学创新培养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经济竞争的核心;当今社会的竞争,与其说是人才的竞争,不如说是人的创造力的竞争。如何培养青少年的创新能力,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都必须面对的艰巨任务。
一、影响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主要因素
1、流于形式,对教学内容与活动两者有机统一的处理不够恰当。教师已经有意识地把新课程引入课堂,但是,仔细观察就会发现,在部分教师的课堂上,只是一种形式,缺乏实质性改变。[1]有的课堂表面上看起来很活跃,活动花样形式较多,但是与教学内容的关联处理显得很生硬,实效性、目的性不强,这样的结果可能会冲淡主题,给课堂教学带来负面影响,使课堂管理失控,给人的感觉是为了活动而活动,而不是通过活动来达到教学目的。
2、过分的强调教学手段的现代化而忽视教学思想的现代化。现代教学技术和手段的推广使用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育事业的发展。但教师在使用上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现在很多地方的观念就是,不采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就是不先进,就是传统,这样就导致了只追求形式不重视内容,就会与新课程的理念背道而驰,就更谈不上学生的创新培养了。
3、教师不能及时的介入学生的学习活动。现在的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强调把时间还给学生,把课堂的空间还给学生,我们的很多老师都这样做了。但实际上,重视学生本身发展的教学过程中,并不意味着教师作用的降低,相反,这其实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部分教师不能很好的驾驭课堂。新课标要求以学生为主体,鼓励让学生“动”起来,可是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学生积极参与到学习中,课堂气氛也空前活跃,但是课堂纪律难于控制,教学时间难以把握,教学任务难于完成。另外,教师应提高对本学科知识的整合能力,提高对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5、师资力量相对薄弱。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我市初中师资力量薄弱的问题将愈加突显,主要表现在三个“不”上:即教师学历不达标、学科教师不配套、教师素质不过硬,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6、评价体系不够科学。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推进,国家对高考、中考改革的力度也在不断加大,“考改”直接关系到课程改革的成败。新课改其实没有走出应试教育的窠臼,这是因为教材变了,教学的方式方法理应随之而变,但是一级级的教学评估仍然以一张试卷论成败。要全面推进课程改革,要使课改按预期方向发展,必须有相应的政策支持、制度保障。最基本的就是必须重新建立合理的考试制度和课程评价体系,课程评价体系不变,课程改革就无法进行。[2]
二、如何培养中学生数学的创新思维能力
1、设置情境,点燃创新思维的火花
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学生最易产生身临其境之感,置身这种情境,学生常会自觉或不自觉地思索“是什么”、“为什么”的答案,产生一定要知道的欲望。如果教师只是照本宣科地讲,学生很容易厌倦,激发不了兴趣,在这种情况下,创新就更无从谈起。设置悬念最易达成“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因为这样能刺激学生的兴奋点,点起学生创意的火花。
如:用6根小棒如何组成4个三角形?学生受过去惯性的影响,只限于在一个平面,他们会怀疑:4个三角形用6根小棒来组成这可能吗?《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学生如果不是经过冥思苦想而又想不通时,就不去启发他;如果不是经过思考并有所体会,想说却说不出来时,就不去开导他。在学生“愤”、“悱”的状态下,教师稍作点拨:是否可以尝试将小棒竖起来?以拓宽学生的思维空间,他们会很快获得成功。[3]
2、提倡质疑问难,萌生创新意识
科学家爱因斯坦说得好:“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究底追求问题罢了。”如果学生在学习中有了疑难,那么说明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思维在积极活动。因此教师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大胆质疑,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从而让学生在质疑、释疑中培养创新意识。
例如,在学生掌握了圆的相关知识后,有学生提出“在操场上进行体育游戏要画一个大圆怎么画?”也有学生提出“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的?”“车轴是不是一定要装在圆心的位置?”“为什么说‘圆的半径是直径的一半’这句话是错误的?”等等。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首先表扬他们善于思考、善于提问的精神,接着放手让大家充分展开讨论,让学生各抒己见,教师在学生讨论中进行适时的点拨,对学生暂时无法解决的疑难进行释疑。这样不仅使学生通过合作交流“释疑”,而且通过质疑问难,学生对新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了进一步理解,促进对数学知识的全面掌握和运用,并养成勇于思考、善于思考的好习惯,学生萌生了创新意识。
3、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
把数学知识融入实际生活,培养学生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和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使学生思维能力、应用能力得到训练和提高,通过对不同问题的观察、分析、讨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开放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数学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在教学“验证勾股定理”时,我在引导学生重温“勾股定理”后,先让学生拿出四个相同形状的直角纸板进行实验,实验前启发同学们发挥聪明才智,动手用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看谁的方法多,哪种方法最好。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大胆实践,探索出多种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再引导学生想办法用火柴盒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这样教学,课堂气氛活跃,学生情绪高涨。用拼图的方法来验证勾股定理的过程,既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使学生真正当了一次“小创新者”,让学生品尝到了成功的喜悦,提升了创新意识。
三、结语
总之,创新思维是创造力的核心,学生的创新是一个自我激励的过程。数学在初中阶段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数学教学与思维密切相关,数学能力具有和一般能力不同的特性,因此,在教书过程中,更要加强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多给学生自由思维的空间,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培养有创新意识和创造才能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郭思乐,喻纬.数学思维教育论[S].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
[3]冉晓渊.浅谈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科技咨讯,2007,(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