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强调要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培养学生分析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显然合作学习已经成为当前课堂上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但深入课堂我们会发现,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有很多过程还流于形式,学生在合作与交流的意识上、方法上,教师进行合作学习的策略上还存在些许不足,下面就如何培养学生合作与交流能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谈谈自己一点初浅的看法。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意识和经验。他们往往按自己喜欢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求趣心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以有趣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参与到学习内容中,就能较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行合作,最终达到自主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五年级的“统计”一课中,教学时教师引导收集数据,同桌的学生随机从30厘米高处往下抛一分硬币,共抛20次,并把每次的结果画正字收集记录起来,再制成统计表。学生感到这个游戏很有趣,不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兴致高昂,主动与同座一起合作、交流,在这个自然的环节中,学生既学会了收集数据的方法,又体会了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作意识并逐渐稳定。
二、教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方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容易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其目的是什么。教师应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不会交流,合作学习就无法正常进行;然后教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建议与接纳、学会表述等诸多交往与合作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还应交给学生用围圈说、发言卡、分层说等具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交流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上述方法进行讨论;最后再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合作的认识、理解与应用,都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体会和应用。此外,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应该给与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只要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学生喜欢吃的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联欢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们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同组同学马上就能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的水果种类,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应只由一人担当,应采取轮流制,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适时搭建互动平台,有效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我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开展合作交流
课堂上,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组织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进他们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很难做到把圆剪开分成若干等份,再插入组合,分析比较,这些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如果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容易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教材没有直接引导学生用尺子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在测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手指以拃来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尺,有的用胳膊等、、、由于选择的度量工具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在学生各自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如果都用铅笔量,结果会一样吗?如果用同一只铅笔量,又会有怎样的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会更好呢?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合作与实践中,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个体思考很难考虑周全,这时组织恰当的合作交流,使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如教学一些开放课题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交往互动,通过小组交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本领,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创设学习情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作者联通:116600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滨海小学)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意识
现在的学生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许多孩子没有机会与其他孩子一同交流,缺乏合作的意识和经验。他们往往按自己喜欢的意愿活动,缺乏集体观念。这些因素不利于合作能力的形成,因此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造合作的环境和氛围。
儿童对任何事物都具有好奇心、求趣心理,在教学中,教师有意识、有目的的创设一些学生喜欢的教学情境,以有趣的形式呈现教学内容,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的创造才能,使学生以快乐的心情参与到学习内容中,就能较好地与同伴进行交流,进行合作,最终达到自主而愉快地学习新知识的目的。
例如,五年级的“统计”一课中,教学时教师引导收集数据,同桌的学生随机从30厘米高处往下抛一分硬币,共抛20次,并把每次的结果画正字收集记录起来,再制成统计表。学生感到这个游戏很有趣,不觉得枯燥无味,所以兴致高昂,主动与同座一起合作、交流,在这个自然的环节中,学生既学会了收集数据的方法,又体会了合作的乐趣。以后的每节课,教师都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必要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合作学习的机会,久而久之,学生容易在潜移默化中形成合作意识并逐渐稳定。
二、教给学生交流与合作的方法,激发学生交流的愿望
我们在课堂上经常遇到这样的现象:教师要求学生小组进行合作学习,但学生还是自己做自己的,一点看不到合作的迹象。这是由于教师没有教给学生合作的方法,容易使合作学习的环节流于形式,甚至失去了它的作用。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在合作学习之前,应该讲清合作学习的具体要求,每一个步骤该怎样做,其目的是什么。教师应通过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帮助学生明确交流的重要性,使学生认识到,如果不会交流,合作学习就无法正常进行;然后教给学生学会倾听、学会询问、学会赞扬、学会支持、学会建议与接纳、学会表述等诸多交往与合作的方法,对小学生而言,还应交给学生用围圈说、发言卡、分层说等具体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交流的具体要求,再结合具体问题,让学生尝试用上述方法进行讨论;最后再通过游戏活动等形式使学生明确在交流中应注意的问题。对于合作的认识、理解与应用,都是在学生积极参与的过程中,自己感悟、体会和应用。此外,合作学习不是一次就能成功,应该给与学生一些尝试合作的时间,教师仔细观察、及时反馈、及时总结,引导学生吸取经验再进行尝试;只要学生掌握了合作的方法,其在课堂上的学习效率就会大大提高。
小组合作交流符合儿童学习数学的特点,可以满足不同个体的学习需要。在小组合作交流中,不同程度的学生均可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学有余力的学生可以把自己掌握的知识、经验教给学困生;学困生可以在宽松的氛围中吸取经验,取长补短。如低年级学生在学习统计时,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统计本组学生喜欢吃的水果,以便决定元旦联欢会该买哪些水果。小组长请同学们准备好水果图片就可以发问:谁喜欢吃西瓜。喜欢吃西瓜的同学马上把西瓜图片摆到桌子中央,同组同学马上就能统计出喜欢吃西瓜的同学人数。这样全组同学齐心合力,可以迅速有序地统计出本组同学到底喜欢吃的水果种类,从而做出决定。值得注意的是,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小组长不应只由一人担当,应采取轮流制,给每个学生锻炼的机会,让每个学生的组织能力、表达能力都得到提高。
三、适时搭建互动平台,有效组织学生合作与交流
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很好的一种学习方式,但并不是多多益善。选择何时让学生展开交流与合作更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呢?我尝试在以下几方面进行实践:
1、不能独立解决问题时,开展合作交流
课堂上,往往会遇到学生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这时候组织合作交流,不仅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更能促进他们感受到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从而产生个体学习的动力。例如在学习“圆的面积”一课时,学生很难做到把圆剪开分成若干等份,再插入组合,分析比较,这些对于学生个体而言,是个难以解决的问题,而如果创设机会,让学生在小组内一起动手,合作交流,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就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2、在教学重难点处,组织合作交流
突破重难点是教学成功的关键,也是扫除学生学习障碍的关键。在教学重点和难点处,组织学生进行合作与交流,不仅可以攻克教学重点和难点,更容易有效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关于长度单位的认识,教材没有直接引导学生用尺子量,而是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度量工具。在测量的过程中有的学生用手指以拃来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尺,有的用胳膊等、、、由于选择的度量工具不同,结果也就不一样,在学生各自实践的基础上,教师适时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如果都用铅笔量,结果会一样吗?如果用同一只铅笔量,又会有怎样的结果?用什么工具测量会更好呢?学生在动手操作之后,在老师的点拨下,进行了行之有效的小组合作学习,在交流、合作与实践中,体验到了统一测量单位的必要性。
3、问题解决需要考虑多种因素时,组织合作交流
教学中往往会遇到某些问题涉及诸多因素,个体思考很难考虑周全,这时组织恰当的合作交流,使思维发生碰撞,相互启发,取长补短,往往使教学事半功倍。如教学一些开放课题时,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交往互动,通过小组交流,诸多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合作与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也是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的重要本领,在课堂教学中,只要教师善于创设学习情境,交给学生合作学习的方法,搭建交流与合作的平台,那么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兴趣,积极主动地探究新知,乐于合作,善于交流,进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作者联通:116600辽宁省大连开发区滨海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