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深度阅读教学设计初探

来源 :中学生英语·外语教学与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zxiaow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 引言


  新课程标准强调立德育人的重要性,在发展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和国际视野,注重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在此基础上,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应设计符合学生心理特征和认知水平的“综合性、关联性和实践性”教学活动。
  本文以新教材高二年级一节英语阅读课(Finding a balance: my t’ai chi experience)的教学设计为例,体现基于新课标课程内容的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设计。

2. 循序渐进,培养深度阅读能力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真实有效;运用学习策略帮助理解、整合、判断和阐释文本的能力;发散性、批判性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内化和利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的能力等,关注英语教学的“育人价值”和“学科素养”(王蔷,2016)。
  为了让学生能够从现象到本质去理解这篇文章,对输入的信息进行结构化和系统化整合,阅读理解过程的教学设计设置了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为:略读并获得结构性信息,设计如下:
  Get the students to skim the article for general ideas and answer a question:
  What’s the author’s t’ai chi experience like?
  这个环节的设置主要是为了让学生理清文章的明线,了解文章主题、体裁和大致脉络。在通读文章后学生很容易便可以发现作者对太极的态度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并关注到描述作者情感变化的词汇,教师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引导学生将一些描绘情感变化的表达标出来。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去思考作者在不同阶段对待太极的不同情感态度以及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教学设计如下:
  Get the students to read the article carefully and draw a mind map based on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After students’ presentation, show them my mind map.
  1. How did the author’s feelings change?
  2. What’s the culture behind t’ai chi?
  3. What’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authors’s feeling change and the culture behind t’ai chi?
  通过这个环节的设置,暗线被引出来。要求学生再次阅读并独立思考三个问题,然后带着三个问题小组讨论,最后绘制出独具特色的思维导图这样的做法思维量更高,相较于前一个任务难度和深度有所升级,对学生思维能力、探索创新能力等的要求更高。最后要求小组代表分享小组成果时,学生需要按照小组绘制的思维导图重述这篇文章,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慢慢完成重述的时候,他们对这篇文章的理解也已非常深刻,各方面能力也得到了提升。
  同时,这个过程也是非常有趣的,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得到了极大地激发。在课堂上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绘画才能,使思维导图非常美观,有的学生发挥自己的数学才能,将作者对太极文化的理解作为横轴,将作者情感变化作为纵轴,用数学函数图像的形式回答了上面提出的第三个问题。
  教学活动的设计应层次分明,主要是指“逻辑层次、内容层次和难易层次”(张秋菊,肖克义,王冰,2017)在前一个教学环节中,学生对文本已经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但是仍然局限于文本内,应该进一步深入挖掘与文本相关的重点信息。作者对待太极情感态度变化中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便是对阴阳平衡(balance)哲学思想的认识。这一哲学思想非常抽象,但却是这篇文章的核心。这一教学过程设计如下:
  Get the students to discuss the following questions:
  1. What’s the secret of t’ai chi?
  2. What’s yin and yang?
  3. Why is t’ai chi called “moving mediation”?
  这三个问题仍然是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太极的奥秘在于阴阳平衡,这个问题较易回答,但是什么是阴和阳?这需要学生到文本中寻找答案,也就是构成世间万物平等但对立的两种力量。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课本上给出的阴阳图去体会两者之间的关系:阴和阳相互平衡,但又相互渗透。第三个问题的难度再次升级,因为太极亦静亦动,身体在动而心是静的,头脑似乎在冥想。一动一静实际上也体现出太极这种运动本身便是两种对立面的对立与融合。因此“moving meditation”这个名字便体现出阴阳平衡的哲思。这三个问题将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从具象引向抽象。同时,学生在明暗两条线索的引领下开启了对哲学思想的深思。这对接下来引导学生将所學知识迁移运用,形成自己的价值判断和文化认同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 结语


  新课标指导下的高中英语阅读注重的是对学生的思维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语言是培养这部分能力的最佳载体。因此本文通过探究高中英语阅读的教学活动设计,旨在说明教师的教学设计在内容上应该是多层次、多维度的。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这个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语篇意识,启发学生探索主题语境,抓住细节并通过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通过创造真实有意义的学习情境,使学生能够创造性地思考和表达,并将所学迁移到生活当中,让阅读指导生活,实现知行合一。
  [1] 孙晓慧,王蔷,钱小芳. 基于英语学科核心素养的中学英语阅读教学设计理念初探[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12).
  [2] 王蔷. 核心素养背景下的中小学英语课程改革[R].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 2016.
  [3] 张秋菊,肖克义,王冰. 目标导向的英语课堂教学活动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 2017(12).
  注:江苏省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立足汉语文化环境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之行动研究”编号:L/2015/175
  (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
其他文献
科学大数据的形成以及科研模式的转变,使传统数据素养教育的内容和方式面临挑战。但是“互联网+”的出现,为面向科学大数据的数据素养教育提供了发展机遇。文章从“互联网+”视
分层教学是一种因材施教的差异化教学方法。农村初中的英语水平相差很大,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中进行分层教学是农村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积极尝试,农村英语分层教学可以有效解决成绩好的学生“吃不饱”、成绩差的学生“吃不了”等问题。所以,在新课改推动下,分层教学在农村中学得到了广泛应用。作业是分层教学的一个重要方面,分层进行作业设计和布置,是确保作业轻负高效的根本。所以,在英语分层教学中,教师一定要根据学生的情况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文化大融合背景下,弘扬我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使之走出国门、走向世界,是中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重要战略途径。据此,本文旨在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在英语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以期能进一步在教学领域推动文化大融合,提升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  笔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与外国文化在语言上存在较大差异,但是也有不少的共同点,以中国传统文化作为推动英语教学不断发展的重要力量,实则
随着全球化程度的加深,我们的工作与生活都在不断地与世界交汇。英语作为国际上主要的通用语言,是新时代中一项非常重要的语言技能,英语学习也越来越受到教师、学生和家长的重视。高中作为学生学习生涯的重要时期,也是学生进行英语学习的主要阶段,高中阶段学习的英语为未来英语的深造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1. 语法在高中英语学习中的重要作用  在英语的学习过程中,词汇是非常重要的,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词汇就像是基础
高中英语作业能够体现新课程理念,有助于高中生形成主动学习的意识,及时巩固所学知识,牢牢掌握英语教材当中的知识,所以高中英语教师应该巧妙设置学生们的课后作业,采用多种形式,让学生从多种角度提高自身的英语能力,并能够感受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在自主学习英语的时候能够有法可依,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本文主要分析高中英语课后作业在新课程实施中的时效性影响,希望能够给各位英语教育工作者一些启发。  1. 浅析
引言新的一轮高考改革已经展开,读后续写将成为山东省高考改革后英语学科的新题型之一,英语写作能力是语言知识转化为应用能力的集中体现,而读后续写,不仅要求学生对于阅读的
英语阅读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英语阅读,可以提升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提升学生的英语素质。教师要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升英语阅读课的教学效果,教师通过设计多种阅读活动,将阅读和写作相结合,提高学生英语阅读课的学习效果。下面,笔者从组织多彩的阅读活动,提升学生阅读积极性、运用小组讨论,提升学生对阅读内容的理解、阅读教学和写作结合,借助阅读提升写作能力三个方面入手,就多种教学方法提升高中英语阅读教学
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学科,对于初中学生而言,是一门比较新兴、有趣的学科,大部分学生对于英语学习都有浓厚的学习兴趣,而在初中阶段,英语学习又比较重要而且处在关键时期,作为英语教师,就应该抓住学生原本对于英语这门学科的好奇心和感兴趣的心理特点,利用精彩有趣的导入教学方式,为整个英语教学课堂拉开序幕,为整堂课教学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激情调动起来,使学生可以主动、积极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