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中承担了资源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指导工作。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我们按照“市级统筹、区县为主、学校实施”的基本原则,协调和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依托和统筹全市各个区县,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努力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课程资源群,努力开发课程并指导教师实践课程,帮助中小学校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有效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激发和调动了社会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并建立了一种社会资源支持和服务中小学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1.政策引领。为有效指导学校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工作,北京市教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明确了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这为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典型示范。为有效发挥各社会资源单位为学校课程教学活动服务的作用,指导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基地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我们根据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北京市社会资源基地情况,一是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要点》,简明分析了各学科利用社会资源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课程与社会资源结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服务;二是确定100家课程教学实验基地,开发“课程表”,从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具体明确的课程与教学导向。
3.全员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工作,促使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第一次形成合作团队,共同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单位的资源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的特点,利用这些资源既需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与社会资源单位教学人员、学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4.方法多样。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探索出三种课程开发的有效方式:一是学科课程拓展的方法。选择与校内本学科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拓展校内课程学习领域。二是多学科协作开发的方法。社会基地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为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交叉与重叠,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组成研究团队,2—3个学科教师合作对课程进行开发。三是主题或专题内容开发的方法,结合社会资源基地场馆的内容以及学校、年级主题和专题教育内容研发课程。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方法,结合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开发。
5.构建模式。通过对每个社会资源单位的环境与资源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围绕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整合成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效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得到了区县教委、教研部门和社会资源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并取得初步成效。
1.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模式。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努力,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部门主管行政管理者之间、行政管理者与所属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学校管理者与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通力合作、成果共享是资源开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2.促使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对每个资源单位的环境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变为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3.创新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连接校内外、课内外课程,整合学科之间联系的新型的课程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在学校课堂上获得的认知经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整合为一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4.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贾美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一、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有效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激发和调动了社会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并建立了一种社会资源支持和服务中小学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1.政策引领。为有效指导学校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工作,北京市教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明确了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这为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典型示范。为有效发挥各社会资源单位为学校课程教学活动服务的作用,指导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基地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我们根据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北京市社会资源基地情况,一是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要点》,简明分析了各学科利用社会资源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课程与社会资源结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服务;二是确定100家课程教学实验基地,开发“课程表”,从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具体明确的课程与教学导向。
3.全员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工作,促使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第一次形成合作团队,共同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单位的资源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的特点,利用这些资源既需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与社会资源单位教学人员、学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4.方法多样。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探索出三种课程开发的有效方式:一是学科课程拓展的方法。选择与校内本学科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拓展校内课程学习领域。二是多学科协作开发的方法。社会基地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为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交叉与重叠,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组成研究团队,2—3个学科教师合作对课程进行开发。三是主题或专题内容开发的方法,结合社会资源基地场馆的内容以及学校、年级主题和专题教育内容研发课程。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方法,结合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开发。
5.构建模式。通过对每个社会资源单位的环境与资源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围绕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整合成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效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得到了区县教委、教研部门和社会资源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并取得初步成效。
1.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模式。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努力,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部门主管行政管理者之间、行政管理者与所属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学校管理者与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通力合作、成果共享是资源开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2.促使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对每个资源单位的环境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变为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3.创新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连接校内外、课内外课程,整合学科之间联系的新型的课程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在学校课堂上获得的认知经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整合为一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4.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贾美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