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两种教育有机结合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wulai1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北京教科院基教研中心在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项目中承担了资源课程开发与建设的指导工作。在市教委的领导下,我们按照“市级统筹、区县为主、学校实施”的基本原则,协调和整合千余家资源单位,依托和统筹全市各个区县,积极进行课程资源建设与开发,努力打造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活动的课程资源群,努力开发课程并指导教师实践课程,帮助中小学校实现学校课堂与社会课堂的有机结合、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的有机结合。
  
  一、利用“社会大课堂”资源,有效开展课程开发与建设工作
  
  “社会大课堂”的建设激发和调动了社会资源单位服务学生的积极性,使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有机结合,并建立了一种社会资源支持和服务中小学教育的良性运行机制。
  1.政策引领。为有效指导学校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与课程实施工作,北京市教委研究制定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与利用要求》,明确了课程教学活动资源开发的主要任务,这为学校课程开发和课程教学活动实施提供了有力的政策保障。
  2.典型示范。为有效发挥各社会资源单位为学校课程教学活动服务的作用,指导各学科教师充分利用社会基地资源,促进教学活动的有效落实,我们根据中小学各学科课程内容特点,结合北京市社会资源基地情况,一是研制了《北京市中小学生“社会大课堂”教学活动实施要点》,简明分析了各学科利用社会资源基地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内容、途径和方法等,指导一线教师有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使学校课程与社会资源结合,为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提供服务;二是确定100家课程教学实验基地,开发“课程表”,从内容、教学途径和方法等方面为教师提供具体明确的课程与教学导向。
  3.全员参与。“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工作,促使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第一次形成合作团队,共同对社会资源进行整合,形成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社会资源单位的资源具有综合性、丰富性的特点,利用这些资源既需要中小学各学科教师与社会资源单位教学人员、学校内部各学科教师之间的合作,也需要相关专家、学者及学生家长之间的合作,这是课程开发的重要基础。
  4.方法多样。在课程开发实践中,探索出三种课程开发的有效方式:一是学科课程拓展的方法。选择与校内本学科课程相关的内容进行课程开发,拓展校内课程学习领域。二是多学科协作开发的方法。社会基地资源的丰富性决定了课程开发的内容往往是综合性的,为有效避免教育资源的交叉与重叠,教师在课程开发中组成研究团队,2—3个学科教师合作对课程进行开发。三是主题或专题内容开发的方法,结合社会资源基地场馆的内容以及学校、年级主题和专题教育内容研发课程。四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方法,结合不同学校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内容设计,有目的地进行课程开发。
  5.构建模式。通过对每个社会资源单位的环境与资源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围绕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整合成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二、“社会大课堂”课程开发的主要成效
  
  在市教委的领导下,基于“社会大课堂”资源的课程开发研究,得到了区县教委、教研部门和社会资源单位的大力支持和广泛参与,并取得初步成效。
  1.创建了一种新型的研究模式。市、区教研部门与社会资源单位共同努力,形成了各部门之间的合作共享机制,在教育行政部门的统一协调下,各部门主管行政管理者之间、行政管理者与所属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学校管理者与社会资源单位管理者之间通力合作、成果共享是资源开发、课程开发与实施的关键。
  2.促使社会资源转化为课程资源。通过对每个资源单位的环境分析,依据中小学生发展的需要和基础教育课程目标的总体要求,重构课程目标、组织课程内容、设计课程实践方式,使过去分散的社会教育资源变为系统而丰富的课程资源。
  3.创新了新课程教与学的方式。“社会大课堂”的建设与课程开发,为教师和学生搭建了一个连接校内外、课内外课程,整合学科之间联系的新型的课程实践平台。在这个平台上,教师可以积极引导学生将丰富的活动体验与在学校课堂上获得的认知经验更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知识、能力的发展与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整合为一体,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开展探究活动,获得多样化的学习体验。
  4.培养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社会大课堂”课程学习与实践中,教师为学生提供了多样的实践机会,引导学生开展一些富有探索性的实践任务,使学生具有探索的广阔时空,提高了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
  
  【贾美华,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基础教育教学研究中心副主任】
其他文献
苏霍姆林斯基在他生活的那个高歌猛进的激荡时代,在那个意识形态高于一切的时代,敢于摆脱“高大上”的目标模式,坚持在日常的学习、劳动、集体生活、休闲活动,乃至通常被视为“狭隘的”家庭关系之中,依据每一个学生道德发展的最大可能,确立自己的德育目标,体现出他勇于独立思考的胆识与坚定不移的求实精神。  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一以贯之地指向“培养美好的人”这个最高目标。他说:“进行道德教育,造就真正的人——
:于局长您好,很高兴您接受采访。西海岸新区教体局主动适应中学生德育工作的新形势、新任务,努力开创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新局面,取得了明显成效。请您谈一下西海岸新区是如何增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的?  于瑞泳:青岛西海岸新区自2014年成立以来,利用自身国家级新区的政策、区位等优势,不断加快融入“一带一路”的步伐,形成了一系列国际经贸合作、资源能源开发等重大合作成果。新区教育以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积极响应人
课程学习是知与行统一的过程,道德与法治课程强调学生认知向行为的转化,以德性为本,以法治为要,能够有效地将法律的约束力量、底线意识与道德教育的感化力量、提升精神紧密结合,引导学生建构有道德、有智慧的美好生活。  党的十八大提出,用道德滋养法律,用法律支撑道德。将“德性”和“法治”作为道德与法治课程的两个核心元素,其目的是以《道德与法治》教材为蓝本,使学生在课堂上受到综合性、一体化的熏陶和教育。“德性
伴随着夏日的暖阳,孩子们迎来了一年一度的儿童节。这一天,是属于儿童自己的日子,他们可以尽情地撒欢、愉快地玩耍。孩子天真的模样、无邪的笑脸总是能给这世界带来无尽的希望和绵远的温暖。童心是一種没有受到成人社会污染的、极其珍贵的生命自然状态,作为教育工作者,有责任、有义务呵护儿童的童心。教师应该确立儿童本位的教育理念,站在儿童的立场,尊重儿童,呵护童心,保护童真,使儿童身心能够自由地生长。
能陪伴你一生的人很少很少,所以面对离别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潇洒转身,带着幸福的回忆,昂首阔步地前行。生命中的每一段历程都是无可复制的孤本,请懂得珍惜、珍爱和珍藏!  栀子花开,离别季。又过了一个三年!没有我预想的窃喜,也没有离别的忧伤,心绪异常平静,不知道这是不是我以修行的心境静待花开的宁静使然。三年教诲,你们已具备了独立行走的能力,是时候该数点行囊,送你们去远行了。  远行的行囊
最近各省高考成绩陆续公布,各学校似乎迫不及待地以喜报形式向社会公告学校在高考工作中所取得的成绩。高考喜报既成了高中三年工作的展示,也成了学校新工作的预备—为后续工作设定了超越的基点。随着新媒体技术的发展,总能在各种信息平台上见到千篇一律的高考喜报,除了各种上线人数和上线率的数字外,只剩下一堆格式化的致谢。当见多了各种高考喜报之后,人们逐渐对其视若无睹,即使是知名学校的喜报。知名学校与普通学校的高考
新一轮课改中德育课程兴起了整合的热潮,因此充分开发和利用好资源显得尤为重要。以国家品德课程为主轴,整合地方课程、综合实践活动、少先队活动等,既可以减少目标、内容的交叉,省时省力,又可以激活品德课程资源,更好地服务于学生,促进学生能力的发展。  一、整合的角度多元化  小学品德课程资源是丰富多元的,包括以“我”为圆心的文本资源、生活资源以及社会环境资源等。而地方课程、综合实践课程以及学校的德育实践活
在网络社会中,青少年由于过度重视“我”的利益与生活,由此表现出片面“我”的特征:理念上对权利的理解有偏差,行为上展现出精致利己性,情感上对集体较为冷漠。究其原因,网络信息传播“议事日程”功能带來的示范效应、网络社会中时空变化诱致的个体“生存孤立”状态以及网络社会发展前景难料造成的自保心态,这些网络社会的个性化特质共同催生了片面“我”的产生。为了消解片面“我”,引导青少年走向完整“我”,德育工作者可
英国著名戏剧家莎士比亚在《哈姆雷特》里的一句独白“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因其深刻内涵成为经典名句。莎士比亚所揭示的人类面临两难选择的困境并不仅限于生死关头,“是还是否”“前进还是后退”“获得还是放弃”等抉择始终存在于人类发展的历史进程之中。  当下,教育也正在面临两难选择。信息时代的媒介技术不断刷新着人类的生活方式。虚拟世界与真实世界并存
制定班级管理制度过程中,管理者始终贯彻着正确价值取向与价值追求,对學生品德修行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伦理化的班级管理制度能够将道德教育的规则或是道德价值完全呈现在学生眼前,且学生在参与班级管理的过程中时刻都在受到制度伦理道德的影响。  班级管理制度可以推动学生从被动接受道德教育到主动接受道德教育,形成优秀品德意识。班级管理制度中形成的德性环境使学生清楚地知道自己是班级管理的一分子,且处于主体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