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通过活动区游戏实施《指南》的过程中,我园通过开展园本教研,围绕“活动区材料投放体现层次性”的实践探究主题,以跟进式的实地观摩研讨,集中分析改进了活动区游戏材料的投放策略。
一、同种游戏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层次体现
首先,我们在各班完成区域环境创设后,针对性地集体观摩了大、中、小3个年龄段班级各个常规活动区基本材料的投放情况。
典型问题:同一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在不同年龄段班级呈现相似或一致。突出表现在美工区,基本材料投放多为绘画笔、手工纸、橡皮泥,其他废旧物辅助品,年龄层次体现不明显。
我们针对出现问题集中进行了研讨交流,以各年龄段绘画活动材料投放为例,学习了相关资料,及时规整改变了美工区材料贪多、混乱的现象。小班活动区以投放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等为主,让幼儿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中班活动区里提供蜡笔、各类纸张、一些清晰勾画轮廓线或小面积涂色的图画等;大班则有目的地选用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
有经验的教师在研讨中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在“串项链”游戏中,教师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差异及动作的精细程度,提供蕴含不同目标、具有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教师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提供较硬较粗的塑料线和孔较大的珠子,让他们学习“穿”的动作,一段时间后则替换成较细的彩绳和小孔的铃铛,小班下学期后操作材料可换成豆子般大小的彩色珠子。
二、同一活动区中游戏材料的种类和层次体现
在投放区角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间的能力差异。投放材料应讲究层次策略,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又要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典型问题:不同活动区材料种类或过多或过少。建构区、益智区材料种类多,数量充足。角色区、科学区材料单一,流于形式。
在观摩教研的同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伴随活动逐步增添材料
要用材料最大限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活动区材料不要一开始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投放新的材料,不断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投放材料时要根据观察到的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适当删减,不能只投不取。
2.材料的种类数量要适宜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杂乱繁多,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且要有适宜的数量保证。比如,小班班级人数25人,共创设区角5个,玩乐角、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5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按照现有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成品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项操作游戏活动。如玩乐角有投篮、玩沙、钓鱼等3种活動、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喂食、电话厅、折叠衣物等5种活动。
3.恰当的投放成品和半成品材料
成品与半成品材料的投放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小班活动区中成品的数量要多于半成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品数量要递减,半成品数量递增,同时种类要增多。如角色扮演区成品的材料比较多时,幼儿的行为多集中在交往行为上;当装扮区里半成品的材料多一些时,幼儿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动手操作上。
三、同一活动中游戏材料的分层投放
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典型问题:各年龄段根据长期或近期教育目标,统一投放数量充足的同种材料,“喂不饱”能力强的孩子,能力弱的孩子则“吃不消”。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小班娃娃家中,教师投放的电话号码簿上的号码数字个数不等,有两个一组的、三个一组的、五个一组的,呈现出难易程度递进的材料层次性。中班生活区游戏“夹夹乐”,提供豆子、木珠、花片积木三个难易不同、呈现递进的材料,这样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夹花片,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豆子。而当能力弱的幼儿挑战完积木时,也可以向木珠、豆子挑战。这样会增加幼儿对活动的持续关注与兴趣。
四、同种游戏材料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投放
《指南》倡导活动区游戏中投放低结构材料,充分体现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
典型问题:废旧材料随意投放,缺乏设计。纸杯、吸管、光碟、纸箱等材料不做任何设计加工同时放在不同的区域供孩子们自由地玩,缺乏层次感、目标性。
要使低结构材料准备得有效而充足,老师需花心思将所有的规则都隐藏在环境材料之中。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发现不同材料的规律排序,可以在建构区、数学区、美工区等活动区准备平铺排列、点数排序、装饰贴画等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想想、试试、做做的过程中,感知理解事物多样化。
园本教研源于教学实践,归于师幼发展。材料投放后,教师要及时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反思材料中蕴含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时对材料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就体现了《指南》引领下的活动区游戏对教师的观察思辨提出的更高要求。
一、同种游戏材料在不同年龄段的层次体现
首先,我们在各班完成区域环境创设后,针对性地集体观摩了大、中、小3个年龄段班级各个常规活动区基本材料的投放情况。
典型问题:同一活动区的材料投放在不同年龄段班级呈现相似或一致。突出表现在美工区,基本材料投放多为绘画笔、手工纸、橡皮泥,其他废旧物辅助品,年龄层次体现不明显。
我们针对出现问题集中进行了研讨交流,以各年龄段绘画活动材料投放为例,学习了相关资料,及时规整改变了美工区材料贪多、混乱的现象。小班活动区以投放软笔、棉签棒、各种拓印材料等为主,让幼儿逐步学习控制手的动作;中班活动区里提供蜡笔、各类纸张、一些清晰勾画轮廓线或小面积涂色的图画等;大班则有目的地选用蜡笔、水彩笔、毛笔等不同工具。
有经验的教师在研讨中介绍了自己的一些具体做法。如在“串项链”游戏中,教师可根据各年龄段幼儿手眼协调能力的差异及动作的精细程度,提供蕴含不同目标、具有不同操作难度的材料。教师为刚入园的小班幼儿提供较硬较粗的塑料线和孔较大的珠子,让他们学习“穿”的动作,一段时间后则替换成较细的彩绳和小孔的铃铛,小班下学期后操作材料可换成豆子般大小的彩色珠子。
二、同一活动区中游戏材料的种类和层次体现
在投放区角材料时,教师要考虑同一年龄段幼儿间的能力差异。投放材料应讲究层次策略,既要符合幼儿的原有水平,又要起到提升幼儿经验、促进其发展的作用。
典型问题:不同活动区材料种类或过多或过少。建构区、益智区材料种类多,数量充足。角色区、科学区材料单一,流于形式。
在观摩教研的同时,我们可以这样做:
1.伴随活动逐步增添材料
要用材料最大限度引发幼儿的认知兴趣和操作动机。活动区材料不要一开始都提供出来,应该在游戏的发展过程中,教师循序渐进地投放新的材料,不断吸引幼儿参与到游戏中去。同时,投放材料时要根据观察到的幼儿与材料的互动情况适当删减,不能只投不取。
2.材料的种类数量要适宜
活动区投放的材料不能五花八门、杂乱繁多,但也不能过于单一,应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发展水平,且要有适宜的数量保证。比如,小班班级人数25人,共创设区角5个,玩乐角、图书角、娃娃家、生活区、建构区。每个区角按5个人的比例进行材料分配。按照现有的及家长共同收集来的成品材料,在相应的区角中设置了多项操作游戏活动。如玩乐角有投篮、玩沙、钓鱼等3种活動、建构区有玩具5类、生活区有喂食、电话厅、折叠衣物等5种活动。
3.恰当的投放成品和半成品材料
成品与半成品材料的投放比例要与幼儿的年龄特点相适应。小班活动区中成品的数量要多于半成品,随着幼儿年龄的增长,成品数量要递减,半成品数量递增,同时种类要增多。如角色扮演区成品的材料比较多时,幼儿的行为多集中在交往行为上;当装扮区里半成品的材料多一些时,幼儿的注意力会集中在动手操作上。
三、同一活动中游戏材料的分层投放
教师在选择、投放材料时,应按照由浅入深、从易到难的要求,分解出若干个能够与幼儿认知发展相吻合的、可能的操作层次,使材料“细化”。
典型问题:各年龄段根据长期或近期教育目标,统一投放数量充足的同种材料,“喂不饱”能力强的孩子,能力弱的孩子则“吃不消”。
在日常活动中,我们可以这样做:小班娃娃家中,教师投放的电话号码簿上的号码数字个数不等,有两个一组的、三个一组的、五个一组的,呈现出难易程度递进的材料层次性。中班生活区游戏“夹夹乐”,提供豆子、木珠、花片积木三个难易不同、呈现递进的材料,这样能力弱的幼儿可以夹花片,能力强的幼儿可以挑战豆子。而当能力弱的幼儿挑战完积木时,也可以向木珠、豆子挑战。这样会增加幼儿对活动的持续关注与兴趣。
四、同种游戏材料在不同区域的不同投放
《指南》倡导活动区游戏中投放低结构材料,充分体现自由、自主、自发的游戏活动。
典型问题:废旧材料随意投放,缺乏设计。纸杯、吸管、光碟、纸箱等材料不做任何设计加工同时放在不同的区域供孩子们自由地玩,缺乏层次感、目标性。
要使低结构材料准备得有效而充足,老师需花心思将所有的规则都隐藏在环境材料之中。如为了让幼儿通过体验发现不同材料的规律排序,可以在建构区、数学区、美工区等活动区准备平铺排列、点数排序、装饰贴画等操作材料,让幼儿在想想、试试、做做的过程中,感知理解事物多样化。
园本教研源于教学实践,归于师幼发展。材料投放后,教师要及时观察幼儿的使用情况,反思材料中蕴含的能力要求是否与幼儿的发展水平相适应,并适时对材料进行针对性的调整。这就体现了《指南》引领下的活动区游戏对教师的观察思辨提出的更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