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早以前,我已经铁了心不参加摄影比赛了,因为摄影比赛大多倾向于沙龙摄影,而我的努力方向是职业摄影。许多爱好者或者发烧友认为在摄影比赛中获了奖就成为了“专业摄影师”,或者“摄影家”了。但我认为职业摄影师才是真正专业的,而且我们也不会称自己为“摄影家”。我们评判照片的标准是有没有市场,而不是获奖。
我不参加摄影比赛有几个原因。很多摄影比赛为了体现其公正性,评委的构成总是要包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像新闻、商业、沙龙等几大类一个都不能少。但这种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评选不专业,反倒失去了相当的公正性。
许多摄影比赛的奖金确实很诱人,但要想得到它却有很大偶然性,从这个角度看摄影比赛有点像赌博。但我从不想从摄影比赛中发财,就像我从不买彩票一样。我还是想扎扎实实地做我的摄影,拍我喜欢的照片。
说实话,我并不认同摄影比赛,因为它也会误导很多人的生活。我认识的许多喜欢摄影的朋友聚在一起的话题就是摄影比赛,好象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比赛中获奖,自己的追求目标也是获奖。许多人总是把精力放在研究比赛规则上,或者看以前的获奖作品是什么题材,什么手法,自己去学着拍。实际上摄影应该是一项很有趣,内涵丰富的艺术。而参加比赛的损失就在于由于你必须去适应比赛规则,去拼命迎合评委,结果就使自己变得没有个性。
在我看来,摄影比赛应该有更细的分类。比如,可以把职业摄影和业余摄影分开评奖。这样会公平一些。我希望有专门的时尚类和实验性的摄影比赛。我想这样的比赛会更适合我。
我们这些职业摄影师和传统上说的专业摄影师(如报社记者,单位的宣传干事等)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胡渝江 做过摄影助手和影楼摄影师,拍过广告,在报社当过摄影记者。
在生活的逆境中,胡渝江曾经想放弃摄影,但就在这时,国内许多杂志开始改版,图片的使用量开始大量增加,摄影师迎来了自己职业的春天。胡渝江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坚定了自己在职业摄影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胡渝江现任职于广州《城市画报》,驻北京记者。在这个岗位上他有极大的选题自由和采访自由,所以他很快乐。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成为一个“摄影者”。在他的思想里,“摄影者”要比商业摄影师还“高级”。因为“摄影者”具有独特的摄影理念和风格,为达到自己的拍摄目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具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各抒己见
众多的摄影比赛,使我国的摄影事业生机勃勃,摄影队伍不断壮大。摄影比赛使摄影人的创作热情旺盛不减,同时也是验证摄影创作水平的良好方式。经常参加摄影比赛,会大大提高摄影人的艺术、技术水平,奖金、奖品的获得不仅使摄影人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了部分拍摄资金。何乐而不为?
梁达明(沈阳摄影师)
各抒己见
就目前全国性的摄影比赛看,不管是作品的分类,还是评委的组合都比较合理,只是觉得获奖作品中组照比较多。本人认为组照与单幅作品分开评会比较公平。人像作品中时尚的较多,少了有内涵、能打动人心的作品。20届国展获奖作品集出版、发行不够及时,是否能把落选的作品退给作者,当然此项工作比较烦琐,但主办者要考虑参赛者多数是工薪阶层,他们的创作和制作非常不容易。
包丽霞(浙江省舟山市摄影师)
各抒己见
摄影比赛好象都是摄影作者的事,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赛评比考的是评委,考的是主办者。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了评委的艺术品味及修养和博学。每一幅参赛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汗水与辛劳。评委们应认真公正地评选。
主办者是否可以借鉴国外摄影比赛的经验,比如制作影赛图录分发给参赛者;将参赛者的资料输入电脑;主办者与历届参赛作者保持长期的联系。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无形中拉近了主办单位和作者的距离,使我们的影赛更具权威性和大众性。
左 伟(西安摄影师)
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李意欣都要去运动,让自己出汗,以把内热排出来。同时也是保持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运动量通常是,跑步6公里,游泳1公里。
故宫旁边的南池子,那里有一大片的胡同。前几天李意欣就决定要来这个地方看看,对于中国城市建筑的传统,他有切身的感受,并且正在把建筑和他的公关专业联系起来研究。
红墙绿瓦前,李意欣可以得到真正的放松,这是在上海体会不到的。
从第一个医生开始至今,李意欣已经看过6个医生,有西医,有中医。
各抒己见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摄影比赛很多,主办者想方设法激励摄影师的创作热情,影赛中确实也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为摄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赛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要保证影赛的权威性、公正性。有的影赛为保证公平与公正性,采取请第三方参与督评及公证机关进行公正、向媒体开放评选等方式,希望这些做法今后能得到广泛采用。二是评委构成不合理,有些评委常年在全国各地参与评选,参加摄影创作活动也很频繁,这样就很难摆脱在评选中的人情误区。在完善评选机制的同时,是否对某些评委做一些调整。
赵志强(赤峰摄影师)
西藏“洗脑”行
胡渝江 图/文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去西藏,暗自窃喜。第一次去,并不想拍好多照片,只是想感受一下那里清新的空气和看看那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有去经受一下“高原反应”。因为平时在城市里拍摄模特和人物照片是最主要的工作,因此很想通过这次旅行换一下思路,给脑袋“洗澡”。去到西藏后,兴奋,狂喜。立即决定不拍纯粹的西藏风光,希望拍得不一样一点,主观一些,在照片中能够多少看到自己对于西藏的各种表情。当时,拍照片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行为。我尝试着尽可能的“解放思想”。那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北京病人
胡渝江 图 /刘琼雄 文
1997年3月的一天,李意欣的身体突然垮掉,几乎无法正常工作。
简单地说,李意欣成了一个“亚健康”病人。按照医学上的解释,他的身体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由于工作压力繁重,已经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
据李意欣描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情形就像日本人的那种“过劳死”,不过是死前。
得病的那一年,李意欣27岁,在上海工作,是一家国际性公关公司的首席代表,工作经验总共是7年。
1998年9月,由于病况没有显著改善,李意欣决定正式辞职,开始全身心投入治病。从上海到北京到福州,从西医到中医,至今已经历时数年,耗费积蓄30多万,为一般人所不能想象。
我不参加摄影比赛有几个原因。很多摄影比赛为了体现其公正性,评委的构成总是要包括各行各业、方方面面,像新闻、商业、沙龙等几大类一个都不能少。但这种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评选不专业,反倒失去了相当的公正性。
许多摄影比赛的奖金确实很诱人,但要想得到它却有很大偶然性,从这个角度看摄影比赛有点像赌博。但我从不想从摄影比赛中发财,就像我从不买彩票一样。我还是想扎扎实实地做我的摄影,拍我喜欢的照片。
说实话,我并不认同摄影比赛,因为它也会误导很多人的生活。我认识的许多喜欢摄影的朋友聚在一起的话题就是摄影比赛,好象摄影的最高境界就是在比赛中获奖,自己的追求目标也是获奖。许多人总是把精力放在研究比赛规则上,或者看以前的获奖作品是什么题材,什么手法,自己去学着拍。实际上摄影应该是一项很有趣,内涵丰富的艺术。而参加比赛的损失就在于由于你必须去适应比赛规则,去拼命迎合评委,结果就使自己变得没有个性。
在我看来,摄影比赛应该有更细的分类。比如,可以把职业摄影和业余摄影分开评奖。这样会公平一些。我希望有专门的时尚类和实验性的摄影比赛。我想这样的比赛会更适合我。
我们这些职业摄影师和传统上说的专业摄影师(如报社记者,单位的宣传干事等)的概念是不一样的。
胡渝江 做过摄影助手和影楼摄影师,拍过广告,在报社当过摄影记者。
在生活的逆境中,胡渝江曾经想放弃摄影,但就在这时,国内许多杂志开始改版,图片的使用量开始大量增加,摄影师迎来了自己职业的春天。胡渝江抓住这宝贵的机会,坚定了自己在职业摄影道路上走下去的决心。
胡渝江现任职于广州《城市画报》,驻北京记者。在这个岗位上他有极大的选题自由和采访自由,所以他很快乐。
他的最大愿望就是将来成为一个“摄影者”。在他的思想里,“摄影者”要比商业摄影师还“高级”。因为“摄影者”具有独特的摄影理念和风格,为达到自己的拍摄目的不受任何客观条件的限制,同时具备一种轻松、自在的生活方式。
各抒己见
众多的摄影比赛,使我国的摄影事业生机勃勃,摄影队伍不断壮大。摄影比赛使摄影人的创作热情旺盛不减,同时也是验证摄影创作水平的良好方式。经常参加摄影比赛,会大大提高摄影人的艺术、技术水平,奖金、奖品的获得不仅使摄影人精神上得到了愉悦,同时也帮助他们解决了部分拍摄资金。何乐而不为?
梁达明(沈阳摄影师)
各抒己见
就目前全国性的摄影比赛看,不管是作品的分类,还是评委的组合都比较合理,只是觉得获奖作品中组照比较多。本人认为组照与单幅作品分开评会比较公平。人像作品中时尚的较多,少了有内涵、能打动人心的作品。20届国展获奖作品集出版、发行不够及时,是否能把落选的作品退给作者,当然此项工作比较烦琐,但主办者要考虑参赛者多数是工薪阶层,他们的创作和制作非常不容易。
包丽霞(浙江省舟山市摄影师)
各抒己见
摄影比赛好象都是摄影作者的事,其实不然。从某种意义上讲,影赛评比考的是评委,考的是主办者。作品的艺术价值体现了评委的艺术品味及修养和博学。每一幅参赛作品都凝聚了作者的汗水与辛劳。评委们应认真公正地评选。
主办者是否可以借鉴国外摄影比赛的经验,比如制作影赛图录分发给参赛者;将参赛者的资料输入电脑;主办者与历届参赛作者保持长期的联系。这些看似不经意的做法,无形中拉近了主办单位和作者的距离,使我们的影赛更具权威性和大众性。
左 伟(西安摄影师)
身体状态不好的时候,李意欣都要去运动,让自己出汗,以把内热排出来。同时也是保持一种好的精神状态。运动量通常是,跑步6公里,游泳1公里。
故宫旁边的南池子,那里有一大片的胡同。前几天李意欣就决定要来这个地方看看,对于中国城市建筑的传统,他有切身的感受,并且正在把建筑和他的公关专业联系起来研究。
红墙绿瓦前,李意欣可以得到真正的放松,这是在上海体会不到的。
从第一个医生开始至今,李意欣已经看过6个医生,有西医,有中医。
各抒己见
近年来,各种形式的摄影比赛很多,主办者想方设法激励摄影师的创作热情,影赛中确实也出了不少好的作品,为摄影的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是,有些赛事仍然存在着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一是要保证影赛的权威性、公正性。有的影赛为保证公平与公正性,采取请第三方参与督评及公证机关进行公正、向媒体开放评选等方式,希望这些做法今后能得到广泛采用。二是评委构成不合理,有些评委常年在全国各地参与评选,参加摄影创作活动也很频繁,这样就很难摆脱在评选中的人情误区。在完善评选机制的同时,是否对某些评委做一些调整。
赵志强(赤峰摄影师)
西藏“洗脑”行
胡渝江 图/文
终于有了一个机会,去西藏,暗自窃喜。第一次去,并不想拍好多照片,只是想感受一下那里清新的空气和看看那个截然不同的世界,还有去经受一下“高原反应”。因为平时在城市里拍摄模特和人物照片是最主要的工作,因此很想通过这次旅行换一下思路,给脑袋“洗澡”。去到西藏后,兴奋,狂喜。立即决定不拍纯粹的西藏风光,希望拍得不一样一点,主观一些,在照片中能够多少看到自己对于西藏的各种表情。当时,拍照片对我而言只是一个自娱自乐的行为。我尝试着尽可能的“解放思想”。那是一次愉快的旅行。
北京病人
胡渝江 图 /刘琼雄 文
1997年3月的一天,李意欣的身体突然垮掉,几乎无法正常工作。
简单地说,李意欣成了一个“亚健康”病人。按照医学上的解释,他的身体状态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由于工作压力繁重,已经超出了身体所能承受的负荷。
据李意欣描述,自己处于一种严重的亚健康状态,情形就像日本人的那种“过劳死”,不过是死前。
得病的那一年,李意欣27岁,在上海工作,是一家国际性公关公司的首席代表,工作经验总共是7年。
1998年9月,由于病况没有显著改善,李意欣决定正式辞职,开始全身心投入治病。从上海到北京到福州,从西医到中医,至今已经历时数年,耗费积蓄30多万,为一般人所不能想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