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品德课堂驻留在孩子记忆深处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onel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一名品德教研员,我想能够在孩子的记忆深处驻留的品德课堂,必然是有效的课堂。鉴于此,笔者建议,品德教师应把上出孩子们难忘的课作为自己的自觉追求。
  一、以“新”动“心”:设计新颖的形式
  唯有能打动心灵的课堂,才能留下久远的记忆。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征,精心设计教学过程,以新颖、独特的教学形式来触动学生,不失为一种好的策略。
  曾记得某教师在设计三年级《家人关怀我成长》一课时,打破了常规的教学设计模式,没有简单地让学生罗列出父母如何关心、爱护自己的事例,而是从当前不少学生与父母存在“代沟”的现象出发,引发学生思考:是不是所有的父母都爱自己的孩子?是不是父母所做的事情都在关怀着我们?如此“新奇”的问题直击学生的心灵深处,勾起了学生的回忆。当有孩子谈到自己仅仅因为不爱午睡就遭到母亲严厉责骂并流露出怨恨情绪时,教师不是立即辩解,而是播放事先准备好的一位母亲的真实讲话,原来母亲是因为担心孩子睡眠不够而影响孩子生长。母亲因爱而责骂孩子的情感表达顿时打动了在场每一个人的心。这位学生也表达了自己错怪母亲的内疚之情。此时,教师再因势利导:“此刻,你想对自己的母亲说些什么吗?”并立刻拨通了孩子母亲的电话。从孩子泪流满面的诉说和充满诚意的道歉中,我们相信,不仅当事人的道德认识水平在提高,其他孩子也受到了教育。最后,教师再以点带面,引导学生理解父母爱孩子的不同表达方式,真正明白“家人关怀我成长”的真实内涵。
  提出问题(全班讨论)——了解真相(播放录音)——消除误解(电话沟通)——提高认识(真诚道歉)——拓展延伸(点明主题),如此充满新意而又极具操作性的教学设计,怎能不让人记忆深刻呢?这堂课的成功证明了,新颖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动“心”,品德课也才能深入人心,达至孩子的灵魂深处。当然,我们也应该看到,这样一种形式上的“新”,实际上是建立在教师对品德教学目标的深刻理解基础之上的。毕竟,形式是为内容服务的,不管采用何种形式,其最终目的都是为了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提高教学实效。因此,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具体情况来创造性地设计出新颖的教学形式,而不可只追求形式上的“新”。
  二、以“真”促“忆”:选择真实的内容
  我们知道,检验品德课堂教学实效的标准在真实的生活世界里,而非课堂上。实践也已表明,只有那些真实的教学内容,才能引发学生强烈的参与动机,产生情感上的共鸣与心理上的认同,最终留下深刻的记忆。
  曾听过一堂六年级的品德课,主题是“感谢母校,感谢老师”,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回忆自己成长的过程,进一步体会自己的成长离不开母校老师的培养,激发学生感谢母校、老师的感情。执教老师采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的形式组织教学。课堂上,教师邀请了曾教过此班的所有班主任和任课教师作为嘉宾参与这节课。结合教材内容,师生围绕“回顾师恩,感谢老师”这一话题展开深入对话与互动。课堂上,孩子们争着用六年中最难忘的一件事来表达自己对母校老师的感情,用作品、荣誉证书等实物来说明自己在母校老师的培育下所取得的进步,用一个个平凡而细小的感人事例来重温那一幕幕难忘的师生情……听者无不为之动容。课后,校长动情地说:“不少人说品德课教学是说教课,没有效果,我认为像今天这样的课堂教学就一定会有效果。以后,即使教材中没有这样的内容,我们的教师每年也要坚持上好这一课。”
  驻足沉思,我不禁要问:究竟是什么原因让这堂课如此有效呢?我想这应归功于教师能将真实的教学材料引入课堂。这样一种真实的情境,怎能不让人有畅所欲言的冲动?又怎能不触动孩子们的真实情感呢?可以肯定,如此充满生活气息的品德课堂,一定会给学生留下永久的回忆。
  三、以“情”催“思”:注入真情与实感
  研究证明,情感是沟通认知与行为的桥梁,积极的情感会产生积极的行为。我们的品德教学更是一个情感交流与心灵交汇的过程。富有真情的课堂,才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记忆深刻。
  1998年10月,浙江省小学思想品德教学观摩评优活动在温州举行。期间,金华某老师执教的《孝敬父母》一课给听课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位教师现身说法,生动地讲述自己的亲身经历:“我生活在山区,家里很穷,初中毕业考上师范学校,因缴不起学费,无法完成学业。后来,父亲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忍痛卖掉了家中唯一的那头黄牛才让我继续学业。没有了牛的父亲干起了牛的活,在那个特别炎热的夏天里,父亲劳累过度,患上了严重的肝病,最后不幸身故……”说到这里,教师的眼泪夺眶而出,泣不成声。那种对早逝父亲的痛惜、眷念之情,一览无遗地写在脸上,感动并刺痛着在座的每一个人。学生在教师情感的感染下,纷纷举例诉说父母对自己的养育之恩,课堂气氛十分活跃,有效地达成了“懂得自己的成长离不开父母的辛勤养育和教导,我们要孝敬父母”的教学目标。
  如此看来,充满真情实感的课堂前提是教师自己有真情实感。从教学的视角来看,我们要激发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首先需要深度挖掘自己内心深处的情感,并且通过生动地表达让这种情感自然流露,最终才可能实现以情激情、以情育情的目的,进而让这样的品德课堂驻留在孩子记忆的深处。
  四、以“巧”激“情”:创造独特的界面
  现代教育技术的飞速发展,为品德课堂教学带来了无限的创造自由。超越物理时空的虚拟世界拓展了品德课堂教学的时空,生动活泼的媒体形式创造出了多姿多彩的教学情境,吸引了学生的眼球,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的记忆。
  温州市平阳县某教师在执教《从一滴水说起》一课时,为了能让学生更深刻地感知到世界上淡水资源的极度匮乏,巧妙地借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首先,他让学生观看因人类无节制开发与利用资源而导致淡水资源紧张的一系列图片,同时还开展了“切苹果”的小活动,这些都让学生体验到了淡水资源匮乏的残酷现实。中间又通过谈停水生活的感受以及展示身边浪费水资源现象的调查成果来加深学生的体验。最后,教师进行了小结,他以沉重的语调告诉大家:“如果人类再不注意保护水、节约水,那么地球上的最后一滴水,将是人类的眼泪。”此时,教师再一次播放多媒体课件,只见大屏幕上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一双无奈的眼睛,眼角浸润出一滴大大的泪珠,缓缓地滴向干涸的土地……
  从学生离开课堂时的沉重表情中,我们已然感受到,这堂课是成功的。课堂最后环节出现的那幅独具匠心的画面,不仅与教学内容十分吻合,而且内涵极为丰富,画面中的那双大眼睛似在诉说,又似在警示,一下子让人的心情沉重起来,揪人心弦,催人沉思。由此,我们看到,巧用技术,的确会带来意想不到的震撼心灵的效果。
  有人说,“当孩子们毕业多年后,把所学的东西都忘了,剩下的才是教育。”那么,我们的品德课堂怎样才能成为真正的教育呢?我想,只有那些驻留在孩子们记忆深处的才是真正的教育。
  
  
  
  (作者单位:杭州市萧山区教研室
  浙江杭州 311200)
  责任编辑 徐向阳
其他文献
现代科学研究表明,人有“向外看”认识世界的需要,也有“向内看”认知自我的需要。这就引导我们,认知事物要从系统出发,需要“内外兼修”。那么,我们又如何来理解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之间的关系呢?  一个教学活动,一般需要历经课前学情分析,教学预案设计,以及具体的课堂学习活动、学习作业等环节。笔者认为,教学活动每一步的展开,都表征着学科教学与道德教育的有机融合。现以本校老师执教的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
2011年,中山市启动了“全民修身行动”,致力于培育高素质的现代公民。作为全市修身学堂的示范点,中山市石岐区体育路学校将修身行动融入校园生活,以扎实的修身行动唤醒师生的生命自觉,引领学生向着美好梦想不断前行。  一、德育常规,让修身成为生活常态  修身是成就梦想的基础。修身,即修养身心,一谓修智,二谓修德,追求德才兼备。修身立德,追求养成和内化,需要滴水石穿的坚持和毅力,需要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
摘 要:班主任专业成长是一种特殊的教师专业化问题,基点是读透学生,关键要素是转化力。基于“工作室”的区域德育研训,是通过 “接受习得”“研究发现”“实践探索”“建构新知”四阶段实施模式,指向班主任转化力的提升,用实践转向视角揭示班主任学习的实现条件,推进对班主任专业学习的研究。  关键词:班主任专业成长;转化力;研训模式;“工作室”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
作者简介:特级教师,执教高中思想政治课十年,其后,从事德育课程教学研究和编写德育教材,参与有关专家编写论著和德育教材十余部;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中国人民大学书报资料中心全文转载论文二十余篇。出版《中国著名特级教师教学思想录·陈光全单元》《小学德育课程论》《教师发展之路》等专著。  笔者以为,中学德育课程若要提升教学品质,须回归到问题的原点:即教师的“教”应助推学生的“学”,要让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学习成
江苏:出台全国首个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  日前,《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正式出台,并从今年春季开学起全面推行,这是全国首个未成年人文明礼仪规范。《规范》强调“践礼修德,从小抓起”,对不同阶段的未成年人提出“仪表之礼”等八项礼仪要求,要求开展“入学仪式”等四项仪式。“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仪式之礼,从生活细节入手,让
教学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当讲到“公元前207年,项羽以少胜多,在巨鹿大败秦军主力”时,我引用了蒲松龄的名言“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来进行德育渗透,希望学生像项羽一样拥有远大的志向。不料一石激浪,有学生提出项羽并没有远大的志向,不是我们学习的英雄。由于当时快要下课,没有时间展开讨论,于是我提议同学们回家查资料,下节
启发,指开导指点或阐明事理;疏导,即疏通和引导。启发疏导法,指对孩子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引发孩子主动探究、自主领悟与觉醒,从而建构知识、智能与品性。  故事分享:万松山上的对话  10月份的一天,我带着12岁的杳杳登万松山。  山顶上有许多蜜蜂,在我们身边飞来飞去。  杳杳很怕蜜蜂,说:“我爬山关它们什么事,偏来捣乱?”  我笑着说:“我想蜜蜂也会说——‘我飞来飞去关你什么事,偏来捣乱?’”  “
童年是弥足珍贵的,古人有云:“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说的是品质的变化。而今,为学的日子,连味道都变了。学者张文质说,童年是人类的精神家园,是唯一可以喘息的地方。虽有夸张,却甚为在理。相比于成人世界的污浊,童年确实如清风明月。作为孩子童年的见证者,教师、家长、社会都应该意识到,童年是人类精神的母地,凝聚着人类理想的净洁和崇高,我们都有义务去维护她的美好,保卫她的纯洁,而不是用成人的视野去污染她的源流
行为规范教育不仅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也是检验办学成效的重要标志。近年来,上海市杨浦区建设小学在“培养黄浦江畔现代中国人”的办学目标引领下,在“崇公、养品、静思、立能”培养目标的要求下,积极规范办学行为,不断强化行为规范教育,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一、行为规范教育要体现思想引领  思想认识引领着实践行为,行为方式映衬着价值选择。学校行为规范教育是一定教育思想的反映。  学校在谋求发展的过程中,唯有
摘 要:面对课改十年后南京市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师队伍依然存在着兼职比例高、流动性大、专业化程度偏低的现状,品德教研培训需要变革思路,遵循“应该做什么、能做什么、可以做什么”的研究思路,处理好兼职与专任、专职与专业、主体与载体的关系,重新架构教研策略,促进品德学科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德育教师专业化;教师培训;小学品德教师;品德教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