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是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那教师该如何真正实现教师自身的文本细读,又如何使之成为有效的文本细读呢?本人结合多年的教学实际谈谈自己一些粗浅的看法。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师阅读有效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只有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它才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只有关注了文本细节,在教学过程,才能机智巧妙设疑,积极引导探讨,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从而也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入文本。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是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这也就强调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来说,文本细读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曾试着进行文本细读,但又因自己的“精神惰性”而放弃了。那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文本细读,使之成为有效的文本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开始于教师的虚静心态
文本细读是从虚静心态开始的。虚静心态就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自觉摒除一切欲求杂念和先在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知觉里,对文本进行自由、全面的审视与观照,从整体上感知阅读对象,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并为文本阅读营造出凝神静气的澄沏心境。阅读者只有保持虚静心态,摆脱传统经验和偏见的干扰,以豁达开放的心态和澄沏透明的心境去观照和玩味审美对象,才可以使读者敏锐地感知到文本的特定审美内涵,获得全面的、新鲜的审美感受。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写阿Q的流氓特性时有一段话就传递出鲁迅深刻的社会体认。阿Q在调戏小尼姑后被骂之后,鲁迅写道“他十分得意地笑了”,接着又说了一句,“酒店里面的人九分得意地笑了”。“十分”是有亲密接触的阿Q获得的满足感,而“九分”则写出了周围人没有直接而是变相地从阿Q的行动当中体会到的快感,这种间接感觉自然没有直接来的爽快,因此减少了“一分”。可以说,“九分”这一陌生词汇恰恰新异性地表明阿Q和酒店里面的人同属一个流氓群体,也巧妙地点明了国民的劣根性。假若没有虚静心态去阅读,这些深刻的内涵是领略不到的。
(二)、文本细读根植于教师的文化积淀
王崧舟曾说过“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文本细读的质量是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语文学科要求语文教师的文化内涵要很丰富,除了知识外,还包括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这些文化内涵从哪里来呢?我想首先是读书。语文老师必须是个爱读书的人,不但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其他的书,尤其是文学书。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就会广阔了,理解力、想象力才会丰富。人的理解能力受到“知识背景”的制约。如果你对历史上的萧何和曹参不了解,那么你读书时遇到“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就会茫然。
(三)、文本细读实践在教师的反复朗读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文本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所谓“读书白遍,其义自见”。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我们只有不断的朗读,把书读通、读顺、读懂、读化,把书读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上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 我上《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这篇课文时,我始终找不到文章的切入口。后来经过反复的朗读,我终于发现了切入文章的两个字:“思”和“善”。因为这两个字不但承转全文而且最能体现人物特点。正因为有了“思”,才会有下文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不值一提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主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同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
(四)、文本细读要借助多渠道的参考资料。
一说到细读文本,很多老师可能首选想到的就是自己在那里埋头苦读。我告诉大家一个窍门,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便捷地走入文本。便捷的方法就是借助多渠道的参考资料。
首先要参考教学参考书。 有人提倡教学设计要有独创性,要有个性,因此反对参考教学用书,而我觉得备课不应该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教学参考书一定要好好学习,而且大胆采用,因为他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专家研究的成果,分析最全面深入精致,是现阶段众所公认的,具有把舵作用。
其次我除了学习权威性的教参书,更要通过上网和查文献杂志等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补充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学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同一篇课文,往往从几本杂志上同时读到几位名家对它的解读。这对我来说,就像和这些作者一起座谈。我会把他们长处综合起来,为我所用。“组装”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呀!
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育,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经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练就语言本领。让我们一起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让我们“细微之处见精彩,细微之处显神奇”,让这“精彩、神奇”之中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吧!
参考资料:
1、叶雨《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2、吴云《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3、《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社
【关键词】文本细读教师阅读有效阅读
语文阅读教学要“关注文本”,“回归文本”;语文课堂要有“语文味道”,“语文意识”。只有走进文本,精读细品,深挖细掘,教出“语文味”,才是语文阅读教学的根本所在;且有学者早已指出,“其他课程学的不是文本本身,而是文本所负载的内容;而唯有语文课,它才主要是学习文本本身的。”
只有关注了文本细节,在教学过程,才能机智巧妙设疑,积极引导探讨,才能形成一个又一个意想不到的高潮,从而也使学生对文本的阅读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使课堂上升到一个师生融合互动的境界。文本是阅读教学的依据,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深入文本。而阅读教学中的文本细读,实质是以教师的细读引领学生的细读,以教师的细读体验唤醒学生的细读体验,是教师把自身对作者和作品的理解与感悟以及在阅读过程中获取的知识与经验传递给学生,使之成为学生阅读的参考与借鉴。这也就强调了教师阅读的重要性。
但作为普通教师的我们来说,文本细读确实是一件很难的事。我曾试着进行文本细读,但又因自己的“精神惰性”而放弃了。那我们该如何真正实现我们自己的文本细读,使之成为有效的文本细读呢?
(一)、文本细读开始于教师的虚静心态
文本细读是从虚静心态开始的。虚静心态就是在文本的阅读过程中,自觉摒除一切欲求杂念和先在经验,全身心地投入到文本的知觉里,对文本进行自由、全面的审视与观照,从整体上感知阅读对象,获得充分的美感享受,并为文本阅读营造出凝神静气的澄沏心境。阅读者只有保持虚静心态,摆脱传统经验和偏见的干扰,以豁达开放的心态和澄沏透明的心境去观照和玩味审美对象,才可以使读者敏锐地感知到文本的特定审美内涵,获得全面的、新鲜的审美感受。如,鲁迅小说《阿Q正传》中写阿Q的流氓特性时有一段话就传递出鲁迅深刻的社会体认。阿Q在调戏小尼姑后被骂之后,鲁迅写道“他十分得意地笑了”,接着又说了一句,“酒店里面的人九分得意地笑了”。“十分”是有亲密接触的阿Q获得的满足感,而“九分”则写出了周围人没有直接而是变相地从阿Q的行动当中体会到的快感,这种间接感觉自然没有直接来的爽快,因此减少了“一分”。可以说,“九分”这一陌生词汇恰恰新异性地表明阿Q和酒店里面的人同属一个流氓群体,也巧妙地点明了国民的劣根性。假若没有虚静心态去阅读,这些深刻的内涵是领略不到的。
(二)、文本细读根植于教师的文化积淀
王崧舟曾说过“文本是一个美丽的倒影,你在这个倒影中看到的不是文本,而是你自己。你的精神倒影有多深,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深;你的精神倒影有远,你对文本细读就有多远。”文本细读的质量是取决于教师的文化积淀和文化内涵。语文学科要求语文教师的文化内涵要很丰富,除了知识外,还包括道德修养、艺术修养等。这些文化内涵从哪里来呢?我想首先是读书。语文老师必须是个爱读书的人,不但要读专业书,还要读其他的书,尤其是文学书。书读多了,“知识背景”就会广阔。“知识背景”就会广阔了,理解力、想象力才会丰富。人的理解能力受到“知识背景”的制约。如果你对历史上的萧何和曹参不了解,那么你读书时遇到“萧规曹随”这个成语就会茫然。
(三)、文本细读实践在教师的反复朗读
文本细读是个很好的理念,细读的前提是多读。文本必须反复读,只读一遍两遍不会有什么感觉。所谓“读书白遍,其义自见”。不要企图读一两遍就能进入文本,即使悟性好的人。我们只有不断的朗读,把书读通、读顺、读懂、读化,把书读厚了,才能做到厚积薄发,才能在课堂上成为一个谙熟一切的向导,在前边引领着,提示着,点拨着。 我上《邹忌讽齐威王纳谏》这篇课文时,我始终找不到文章的切入口。后来经过反复的朗读,我终于发现了切入文章的两个字:“思”和“善”。因为这两个字不但承转全文而且最能体现人物特点。正因为有了“思”,才会有下文的“讽”,这是行文的一大轉折——由不值一提的闺中小事转向了国家大事。“善”,可算是全文的高潮,一次充满危机进谏君主的险事至此已化为君臣思想相同的喜事,揭开了齐国走向强盛的序幕。一“思”一“善”,可以说是解读本文的枢纽。
(四)、文本细读要借助多渠道的参考资料。
一说到细读文本,很多老师可能首选想到的就是自己在那里埋头苦读。我告诉大家一个窍门,文本细读也要学会便捷地走入文本。便捷的方法就是借助多渠道的参考资料。
首先要参考教学参考书。 有人提倡教学设计要有独创性,要有个性,因此反对参考教学用书,而我觉得备课不应该一味靠自己冥思苦想,教学参考书一定要好好学习,而且大胆采用,因为他是前人经验的总结,是专家研究的成果,分析最全面深入精致,是现阶段众所公认的,具有把舵作用。
其次我除了学习权威性的教参书,更要通过上网和查文献杂志等方法来对文本进行补充细读。文本细读,不是死抓住文本不放,要学会打开细读的视角。读教育教学杂志上的教学分析文章,也是一种文本细读的方式。同一篇课文,往往从几本杂志上同时读到几位名家对它的解读。这对我来说,就像和这些作者一起座谈。我会把他们长处综合起来,为我所用。“组装”本身也是一种创造呀!
韩军认为,好的语文教育,需要师生共有一种植根于语言人文精神的人伦情怀、人生经验、人性感受,充分激活本来凝固化的语言,充分施展个性,使情感交融,造成一种痴迷如醉、回肠荡气的人化情境,从中体悟语言妙处,练就语言本领。让我们一起努力,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的语言深处, 让我们“细微之处见精彩,细微之处显神奇”,让这“精彩、神奇”之中散发着浓浓的“语文味”吧!
参考资料:
1、叶雨《中学语文教师与文本解读》
2、吴云《语文阅读教学的文本解读策略》
3、《 韩军与新语文教育》,国际文化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