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墓碣文》是鲁迅《野草》里以“我梦见……”为开头的第四篇,以梦代入,即可将一切合理化,墓碣文顾名思义,即刻在墓碑上的文字,此篇散文诗在《野草》中的地位不容小觑,也代表了鲁迅内心深处的哲学思想与反思。
关键词:碣文; 自剖; 痛楚; 虚无
全篇散文诗结构分明:“我”来到墓碣前,读到了阳面的文字;“我”绕到碣后,看到了阴面的文字;“我”疾走离开。可以说通过此篇,能够与《野草》题辞前后呼应,也可以说,题辞是《野草》的前序,而《墓碣文》是对《野草》更加详细的说明总序,让我们理解鲁迅作《野草》的目的,代入进鲁迅对自我的有力剖析之中。
开篇写梦境中,“我”伫立在墓碣之前,读着上面的文字,墓碣上生着苔藓,并且剥落较多,墓碣上残存文句不多,可以看出墓碣被制的时日已经很长了,阳面墓碣上的文字一共三段,让我们能够得知墓主人的经历:“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中寒”是中医词汇,意为邪寒入侵,伤及五脏阳气,这意味着墓主人在生前,在热情的奋斗与讴歌理想之时,突然遭到一盆冷水,将自己的理想火花浇灭,受到这种挫折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只得到定论即失败了;“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上一句的递进,失败之际,就是天上看到深渊之际,未知的恐惧占据着内心,不知道将要经历什么;“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一切与无所有是一种对立,正如前面的热对寒,天上与深渊,从拥有一切到失去一切,变得不再相信;而“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中“得救”的意思,可理解为是绝望拯救了你,在无所希望中,彻底的陷入到绝望中,一直处在绝望之地中从未逃脱过,在没有期待之后反而使一种解脱,能够得到救赎。这四句话较为笼统的叙述了墓主人的思想哲学与经历,在竭尽所有奋战时遭到挫折,掉进深渊但并没消沉,还在思索着“得救”。碣文第二段,描述了墓主人死去的原因,即为自己啃食自己而亡,毒蛇的獠牙啃噬着自己,决绝的将利刃刺向自身,这不就是鲁迅的真实写照么,阴沉的心理,晦暗的社会,让鲁迅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争斗。纵观《墓碣文》的写作时期,自己的所经所感,让鲁迅开始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这一切像蛇一样缠在自己的心口上让人不得喘息,是多么的痛苦与煎熬,这是一些平常之人所无法感知的。第三段只有两个字“离开”,这二字究竟作何解释,我们不必非得盖棺定论,鲁迅是冷的,世界是热的,还是有希望与出路的,鲁迅希望对自己的无情的啃噬,让自己承担,希望相信温暖与争取希望的人,远离自己,继续去追寻理想和光明。
第一部分到此告一段落,阳面的文字虽然不很连贯但得出的信息也十分重要,大体明了了墓主人的经历,这时“我”继续探寻,绕到了碣后,发现了墓主人。状态是“胸腹俱破,中无心肝”,有阳面文字作解释,可知没有心肝的原因,那就是被自己吃掉了,即是自己的意愿,这种结果算是达成了墓主人的愿望,所以“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没有哀,没有乐。
墓碣阴面的文字也是三段,并且是墓主人自己的陈述。“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这几个字,就把游蛇自食的原因点出来了,因为想知晓自己的味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心,然而過程是痛苦的,惨烈的,难以坚持的,并且思想又是复杂混乱的,所以有了疑惑,到底怎么知本味。“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墓主人知道,“知本味”是必须的,所以在坚定决心后,继续探知本味,然而思绪最难琢磨,此时的思想不代表旧时的感官,即使得知如今的碰撞,却再也抓不住之前的火花。进而又有了疑惑,从怎么分辨本味,到得到的失去时效的本味,从何能知到何由知,反映除了自我剖析的艰难和得到结论的不易。“答我。否则,离开!”墓主人从生到死,都没有放弃追逐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得出本味的决绝,即使已经胸腹俱破的躺在坟墓中,却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解答,那么就让他人离开这旋涡,回去继续生活。阴面这三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心灵探索的过程与艰难,他对自己进行剖析,没有得到答案,就将疑问刻在墓碣上,希望人们能够进行解答。
墓碣上的文字都已观毕。当“我”要离开时,死尸竟坐起并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句话,是这篇散文诗的关键。“成尘”意味着死尸还可以朽腐,是有生命的东西,成尘时也就是真的死亡之时。“微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死尸现在是悲剧的,是在黑暗中的灵魂,当他成尘了,也就是与世界的彻底分离,可以与这纷扰是非彻底远离,再也没有这样苦难的灵魂,他微笑了;第二个含义是当他看到他所理想的世界出现了之后,他才会微笑,而这样的世界出现,于个人于他人都是值得欣喜的,成尘也无所畏惧。投射到作者鲁迅上,代表着鲁迅从心灵的自我斗争中得以解脱,并且在死中获得重生。这样的情景在《野草》里并不陌生,虽然知道前路未必是光明的,甚至是黑暗的,但为了追求自我,获取真理,也要一味前行,不顾一切。如《过客》中一路西行的“过客”。显示出鲁迅的悲剧意识,毫不留情的对自我进行剖析以及重获新生的盼望。
为什么说《墓碣文》可以说是《野草》的总序呢,因为读懂了《墓碣文》也就大体了解了鲁迅的所思所想。只有鲁迅能够做到,将当时他所处的纷繁社会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原封不动的呈现出来,他对社会无论有什么看法,最终的指向还是自己的内心。他的自我解剖,是准确的,严格的,生动的,他将自己纠结矛盾的内心用文字记录下来呈献给每一个读者。通过《墓碣文》,我们即可了解鲁迅为什么要如此残酷的自剖。纵观鲁迅写此散文诗时期,鲁迅怀有巨大希望的辛亥革命受到了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由高潮转为低落,五卅运动的前景不知如何,让鲁迅的内心开始痛苦,苦闷与彷徨,继而开始了对自我的理想追求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审核。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和历史联系起来,思考自我的价值,进而追究整个人类的前进与出路。鲁迅在《写在<坟>后面》这样说道:“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鲁迅也深知这个过程是激烈的,不忍直视的,即便末路不知如何,但仍旧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与他一路同行。从《墓碣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而产生的自我渺茫与无力的悲剧感,所以在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无力时,鲁迅将刀子指向了自己的内心,用温热的血液来产生力量,在无情的自我解剖中认清自己,抛离一些破的,旧的,重新拾起一些好的,新的。在“成尘”中达到新生。 最后一段,“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墓主人还要追随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墓主人还想知道他所追寻的答案,就是知本味与微笑世界何时来临的问题。而“我”只是误闯入墓碣旁的一个路人,并不能解答墓主人的疑惑。只能赶紧逃走,但其实“我”在看完这些墓碣文之后,心里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这些碑文已经进入了“我”的脑海里与心里,让“我”也开始受到墓主人的影响,思索“本味”的问题,这在墓主人看来,也是有些许欣慰的吧,让每一个人都开始审视自我,剖解自我,那微笑世界,肯定会早一点到来的。这也是鲁迅所想要看到的,鲁迅以他的人生经验为根据,看似是悲观的,绝望的虚无主义思想,其实是在灰暗中绽放光明。《墓碣文》不仅反映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挫折时内心的矛盾、斗争与痛苦,更展现出鲁迅对于从自我中汲取力量的堅定执着的精神以及即便已无力战斗但仍相信微笑世界的到来。
在《野草》的整个创作过程中,鲁迅始终都在自己精神深处进行着自省,因此进入不不停歇的自我否定中,但是 “ 否定” 不能没有边境,鲁迅的自省精神极大地侵蚀了他的生命,必须重新肯定什么, 以挽救自己。鲁迅重新肯定了社会生活, 真诚而且执着, 像劫后余生的人一样, 对生活更加敏感和珍惜。然而这种对生活的珍惜,是由于否定和虚无所得到的,这种情感基调时而浮现,透露出鲁迅心灵深处无法痊愈的创伤,他的重新肯定,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当他从精神追求的困境中逃脱,投入现实生活, 承受来自现实生活的各种伤害与侵蚀。共同地、全面地侵蚀人的心灵, 使他千疮百孔。因为他所期待的世界还遥远无比。但从另一角度来说, 自啮其身尝之本味, 何尝就不是另外一种绽放, 生命因遭侵蚀而从空洞走向充实, 从苍白走向斑斓———“ 被蚀而斑斓”的蜡叶,就是鲁迅最贴合的描述。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林岗:论“抉心自食”———写于新思潮百年之际[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李玉明: 通往心灵世界的门扉———鲁迅《墓碣文》新析[J].《齐鲁学刊》,1992 ,5
作者简介:李研佳(1994——),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
关键词:碣文; 自剖; 痛楚; 虚无
全篇散文诗结构分明:“我”来到墓碣前,读到了阳面的文字;“我”绕到碣后,看到了阴面的文字;“我”疾走离开。可以说通过此篇,能够与《野草》题辞前后呼应,也可以说,题辞是《野草》的前序,而《墓碣文》是对《野草》更加详细的说明总序,让我们理解鲁迅作《野草》的目的,代入进鲁迅对自我的有力剖析之中。
开篇写梦境中,“我”伫立在墓碣之前,读着上面的文字,墓碣上生着苔藓,并且剥落较多,墓碣上残存文句不多,可以看出墓碣被制的时日已经很长了,阳面墓碣上的文字一共三段,让我们能够得知墓主人的经历:“于浩歌狂热之际中寒”,“中寒”是中医词汇,意为邪寒入侵,伤及五脏阳气,这意味着墓主人在生前,在热情的奋斗与讴歌理想之时,突然遭到一盆冷水,将自己的理想火花浇灭,受到这种挫折的原因我们不得而知,只得到定论即失败了;“于天上看见深渊”,是上一句的递进,失败之际,就是天上看到深渊之际,未知的恐惧占据着内心,不知道将要经历什么;“于一切眼中看见无所有”,一切与无所有是一种对立,正如前面的热对寒,天上与深渊,从拥有一切到失去一切,变得不再相信;而“于无所希望中得救”中“得救”的意思,可理解为是绝望拯救了你,在无所希望中,彻底的陷入到绝望中,一直处在绝望之地中从未逃脱过,在没有期待之后反而使一种解脱,能够得到救赎。这四句话较为笼统的叙述了墓主人的思想哲学与经历,在竭尽所有奋战时遭到挫折,掉进深渊但并没消沉,还在思索着“得救”。碣文第二段,描述了墓主人死去的原因,即为自己啃食自己而亡,毒蛇的獠牙啃噬着自己,决绝的将利刃刺向自身,这不就是鲁迅的真实写照么,阴沉的心理,晦暗的社会,让鲁迅的内心产生了激烈的争斗。纵观《墓碣文》的写作时期,自己的所经所感,让鲁迅开始想要更加深刻的了解自己,看清自己,这一切像蛇一样缠在自己的心口上让人不得喘息,是多么的痛苦与煎熬,这是一些平常之人所无法感知的。第三段只有两个字“离开”,这二字究竟作何解释,我们不必非得盖棺定论,鲁迅是冷的,世界是热的,还是有希望与出路的,鲁迅希望对自己的无情的啃噬,让自己承担,希望相信温暖与争取希望的人,远离自己,继续去追寻理想和光明。
第一部分到此告一段落,阳面的文字虽然不很连贯但得出的信息也十分重要,大体明了了墓主人的经历,这时“我”继续探寻,绕到了碣后,发现了墓主人。状态是“胸腹俱破,中无心肝”,有阳面文字作解释,可知没有心肝的原因,那就是被自己吃掉了,即是自己的意愿,这种结果算是达成了墓主人的愿望,所以“而脸上却绝不显哀乐之状”,没有哀,没有乐。
墓碣阴面的文字也是三段,并且是墓主人自己的陈述。“抉心自食,欲知本味。创痛酷烈,本味何能知?”这几个字,就把游蛇自食的原因点出来了,因为想知晓自己的味道,自己的想法,自己的内心,然而過程是痛苦的,惨烈的,难以坚持的,并且思想又是复杂混乱的,所以有了疑惑,到底怎么知本味。“痛定之后,徐徐食之。然其心已陈旧,本味又何由知”,墓主人知道,“知本味”是必须的,所以在坚定决心后,继续探知本味,然而思绪最难琢磨,此时的思想不代表旧时的感官,即使得知如今的碰撞,却再也抓不住之前的火花。进而又有了疑惑,从怎么分辨本味,到得到的失去时效的本味,从何能知到何由知,反映除了自我剖析的艰难和得到结论的不易。“答我。否则,离开!”墓主人从生到死,都没有放弃追逐自己想要的答案,想要得出本味的决绝,即使已经胸腹俱破的躺在坟墓中,却也没有忘却自己的本心。如果不能解答,那么就让他人离开这旋涡,回去继续生活。阴面这三段文字,让我们看到了心灵探索的过程与艰难,他对自己进行剖析,没有得到答案,就将疑问刻在墓碣上,希望人们能够进行解答。
墓碣上的文字都已观毕。当“我”要离开时,死尸竟坐起并说:“待我成尘时,你将见我的微笑。”这句话,是这篇散文诗的关键。“成尘”意味着死尸还可以朽腐,是有生命的东西,成尘时也就是真的死亡之时。“微笑”有两个含义,一个是这个死尸现在是悲剧的,是在黑暗中的灵魂,当他成尘了,也就是与世界的彻底分离,可以与这纷扰是非彻底远离,再也没有这样苦难的灵魂,他微笑了;第二个含义是当他看到他所理想的世界出现了之后,他才会微笑,而这样的世界出现,于个人于他人都是值得欣喜的,成尘也无所畏惧。投射到作者鲁迅上,代表着鲁迅从心灵的自我斗争中得以解脱,并且在死中获得重生。这样的情景在《野草》里并不陌生,虽然知道前路未必是光明的,甚至是黑暗的,但为了追求自我,获取真理,也要一味前行,不顾一切。如《过客》中一路西行的“过客”。显示出鲁迅的悲剧意识,毫不留情的对自我进行剖析以及重获新生的盼望。
为什么说《墓碣文》可以说是《野草》的总序呢,因为读懂了《墓碣文》也就大体了解了鲁迅的所思所想。只有鲁迅能够做到,将当时他所处的纷繁社会对个人内心世界的影响原封不动的呈现出来,他对社会无论有什么看法,最终的指向还是自己的内心。他的自我解剖,是准确的,严格的,生动的,他将自己纠结矛盾的内心用文字记录下来呈献给每一个读者。通过《墓碣文》,我们即可了解鲁迅为什么要如此残酷的自剖。纵观鲁迅写此散文诗时期,鲁迅怀有巨大希望的辛亥革命受到了冲击,五四新文化运动由高潮转为低落,五卅运动的前景不知如何,让鲁迅的内心开始痛苦,苦闷与彷徨,继而开始了对自我的理想追求进行全面的考虑与审核。将个人与社会国家和历史联系起来,思考自我的价值,进而追究整个人类的前进与出路。鲁迅在《写在<坟>后面》这样说道:“我的确时时解剖别人,然而更多的是更无情面地解剖我自己,发表一点,酷爱温暖的人物已经觉得冷酷了,如果全露出我的血肉来,末路正不知要到怎样。我有时也想就此驱除旁人,到那时还不唾弃我的,即使是枭蛇鬼怪,也是我的朋友,这才真是我的朋友。”鲁迅也深知这个过程是激烈的,不忍直视的,即便末路不知如何,但仍旧希望有人能理解他,与他一路同行。从《墓碣文》里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处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而产生的自我渺茫与无力的悲剧感,所以在面对现实的黑暗与无力时,鲁迅将刀子指向了自己的内心,用温热的血液来产生力量,在无情的自我解剖中认清自己,抛离一些破的,旧的,重新拾起一些好的,新的。在“成尘”中达到新生。 最后一段,“我疾走,不敢反顾,生怕看见他的追随。”墓主人还要追随什么呢,答案是肯定的,墓主人还想知道他所追寻的答案,就是知本味与微笑世界何时来临的问题。而“我”只是误闯入墓碣旁的一个路人,并不能解答墓主人的疑惑。只能赶紧逃走,但其实“我”在看完这些墓碣文之后,心里没有触动是不可能的,这些碑文已经进入了“我”的脑海里与心里,让“我”也开始受到墓主人的影响,思索“本味”的问题,这在墓主人看来,也是有些许欣慰的吧,让每一个人都开始审视自我,剖解自我,那微笑世界,肯定会早一点到来的。这也是鲁迅所想要看到的,鲁迅以他的人生经验为根据,看似是悲观的,绝望的虚无主义思想,其实是在灰暗中绽放光明。《墓碣文》不仅反映了一个革命者面对挫折时内心的矛盾、斗争与痛苦,更展现出鲁迅对于从自我中汲取力量的堅定执着的精神以及即便已无力战斗但仍相信微笑世界的到来。
在《野草》的整个创作过程中,鲁迅始终都在自己精神深处进行着自省,因此进入不不停歇的自我否定中,但是 “ 否定” 不能没有边境,鲁迅的自省精神极大地侵蚀了他的生命,必须重新肯定什么, 以挽救自己。鲁迅重新肯定了社会生活, 真诚而且执着, 像劫后余生的人一样, 对生活更加敏感和珍惜。然而这种对生活的珍惜,是由于否定和虚无所得到的,这种情感基调时而浮现,透露出鲁迅心灵深处无法痊愈的创伤,他的重新肯定,是别无选择的选择, 当他从精神追求的困境中逃脱,投入现实生活, 承受来自现实生活的各种伤害与侵蚀。共同地、全面地侵蚀人的心灵, 使他千疮百孔。因为他所期待的世界还遥远无比。但从另一角度来说, 自啮其身尝之本味, 何尝就不是另外一种绽放, 生命因遭侵蚀而从空洞走向充实, 从苍白走向斑斓———“ 被蚀而斑斓”的蜡叶,就是鲁迅最贴合的描述。
参考文献:
[1]李玉明:“人之子”的绝叫:《野草》与鲁迅意识特征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
[2]丸尾常喜:耻辱与恢复——《呐喊》与《野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1
[3]林岗:论“抉心自食”———写于新思潮百年之际[J].北京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
[4]李玉明: 通往心灵世界的门扉———鲁迅《墓碣文》新析[J].《齐鲁学刊》,1992 ,5
作者简介:李研佳(1994——),女,山东临沂人,青岛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现当代文学。
(作者单位:青岛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