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北教育行

来源 :美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


  教育是什么?
  作为一名工作十几年的中年教师,偶尔也会有一些想法:教育是日复一日备课上课出题判卷;教育是提心吊胆怕学生出事日夜盯紧学生;教育是因自己班考试平均分高出他班0.5而心中窃喜;教育是送走一届学生叹曰又是新的一轮再带几轮就退休;教育是拿着每月稳定工资还房贷供孩子锱铢必较入不敷出……
  如果没有这次学校组织高三老师去甘肃进行教育考察的西北教育行,也许,这些想法会盘踞在我这个中年教师心中直至退休。紧张得让人有点窒息的高考结束后,我们开始了这趟行程,此时,北京的夏天有些闷热,西北的气候凉爽得让人不忍离去。


  甘肃地名来自古甘州(今张掖)和古肃州(今酒泉),地形狭长,自东向西如两端圆鼓中间扁平的大棒槌,是中原地区通向西域和中亚乃至欧洲的咽喉要道,俗称河西走廊。来之前反复听到“金张掖,银武威”的说法,果真是这样么?印象中西北就是黄沙漫漫千里,荒漠茫茫无垠。
  我们从北京飞到兰州,再从兰州坐火车直奔张掖。朦朦欲睡中,忽听有人欢呼:“快看,雪山!”抬眼望去,远处一抹淡白,随地势渐显开阔,在山腰以下的青灰色映衬下,山顶皑皑白雪更加洁白晶莹。阴云渐渐散去,夕阳投来了最后光亮,雪峰轮廓更加鲜明。暮色四合中,天地间一片暗绿色充盈,代替了从兰州过来看到的荒山秃岭的灰黄色。依然清晰可辨一团团厚重的深绿色,那是葱茏的树木;一块块轻盈的浅绿色,那是茂密的草地和农作物田地,这些都让张掖成为西北重要的林木基地和粮仓。空气中绿意昂然,让人忍不住想伸出窗外,狠狠呼吸几大口这里的空气。
  邻座一位满头白发却精神矍铄的老人轻声告诉旁边的孙子:“那是祈连雪山的雪融化成水,浇灌了花草树木、小麦、青稞。”于是,小男孩晶莹透亮的眼睛里仿佛也流淌着一抹绿意。
  “金张掖”果然名不虚传。
  第二天,我们来到了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康乐乡明德学校。热情的老师们把我们迎接到操场,孩子们已盛装等待,从幼儿园小朋友到小学各年级都有,他们身着裕固族民族服装,红蓝相间,色彩鲜艳,尖顶的帽子,长长的裙摆,五彩斑斓,煞是好看。优美的乐曲响起,孩子们抬手提脚,翩翩起舞,连最小的3岁多的小朋友也跳得有模有样。以裕固族民族舞蹈作为课间操,真是一个有创意的想法。欣赏着孩子优美可爱的舞姿,质朴天真的笑脸,我们久久不愿离去,拉着孩子们的手,合影,赠小礼物。边走边频频回头看孩子们,脚下已跨过一条小溪,水流潺潺穿过校园,主人说这条小溪是从雪山流过来的,有了水流的校园更加灵动。
  后来,我们在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第一中学又看到了裕固族民族歌舞,不过表演者已是中学生。这是裕固族口语展示大赛,节目很丰富,有的说明裕固族的风情,有的塑造自信奔放裕固族青年形象,充分显露了少数民族能歌善舞的特点。其中有一个节目让我印象犹为深刻,三五个着鲜艳裕固民族服装的姑娘小伙,围着一座模型小山边唱边舞,后又团坐火盆前互相敬酒,主人说这是模拟古时裕固族大家族团聚祭拜祈连雪山神的情景。长着几颗青春痘、喉结渐粗的裕固小伙子,黑发如云眉眼渐开的裕固姑娘们,演着这充满宗教和家族生活气息的节目,一脸庄重虔诚。
  整个中国裕固族只有一万余人,都定居在甘肃肃南,有语言,没文字,民族文化如何传承?两个活动已让我看到他们对这个问题用心而巧妙的回答。这不正像祈连雪水浸润绿野沃畴一样吗?裕固族用着族服、唱族歌、演族舞、说族语的形式,把民族文化和传统浸润到一代代孩子的心里。教育也应如此,如雪水涓涓细流,润泽孩子的心灵,涤荡粗俗鄙陋暴躁任性,浇灌出文明高雅真诚善良。我想起刚送走的这一届高三学子,我让他们高一、高二抄了两年论语,每天一则,一笔一画,工工整整,既练字,又炼能坐得住的心,更学儒家千百年传承下来的仁义恭谨谦让温和。两年下来,孩子们音量降低了,脏字减少了,遇到小事不再剑拔弩张了,也慢慢能想着他人了。没有功利想法的设计初衷,每天点滴的扎实行动,去除浮躁之气,让它变得有意义。
  教育是一种浸润。


  从张掖往西,过酒泉,穿嘉峪关,至敦煌。绿意渐稀,天地间是荒漠戈壁的灰黄色,地势狭长平缓,这正是著名的丝绸之路。
  随后两天,我们来到甘肃西端,第一站是敦煌鸣沙山。刚入景区,一大片沙漠扑面而来。沙粒细软,沙面柔和,山顶沙线生动,切割成阴阳面甚是明朗。我们每人租骑一匹骆驼,形成长长的驼队,俨然古时奔西域到中亚甚至前往更远地中海沿岸的驼商队。只是,这嬉闹拍照的情景,哪及古驼队长途跋涉的艰苦劳累?
  骑在骆驼上,想象脚下的沙漠曾多少次响起清脆的驼铃,多少僧众商人使节离家万里,挥汗如雨,甚至埋骨他乡,多少物質曾你来我往于这沟通东西方的路上桥梁。丝绸、瓷器、茶叶、香料、玉石、金银……让这条路很富有,但更富有的是文化的传递。据说,印度学者研究正宗的佛教文化,要到中国来,且要感谢玄奘当年担千辛历万苦,学到佛教最高深的教义,取回最好的经书,播于中土,遂使之成为研究佛教的重要来源。当然,丝绸、造纸术、印刷术的西传,对欧洲历史发展进程起到了重要影响。文化的沟通和传递,让这条荒凉坎坷之路生动起来,也有了更厚重的内涵,更让传递两端的国度都有了更丰富饱满的文化。
  我想起昨天在肃南一中进行的“同课异构”教学活动,围绕同一主题,北京和肃南的教师各上一节课。一起备课、听课、评课,一起听双方校长讲座,一起探究今年高考特点,畅所欲言,深入研讨,在思想碰撞中,双方教师对教育的真谛又有新的认识,悟到课堂的主人是学生,要想方设法促进学生理解,让学生从课堂带走能受益终身的能力和素养。我更佩服肃南县领导及一中校长安维武先生的高远视野和开阔胸襟,走出去,请进来,不孤芳自赏,不固步自封,与更多不同的教育理念沟通,激励自己不停往前走,这已是双方互访的第五次了,人员流动的背后是教育理念和先进文化的互相传递,这也让相对偏僻的肃南呈教育事业蒸蒸发展的态势。   其实,师生间每天的教与学的活动,不也是一种传递吗?这是一种生命的传递。薪火相传,教师有限的个体生命在朗朗书声和谆谆教诲中,通过学生得以无限延伸,这便是教师存在的意义吧!昨天上课的情景历历在目,肃南一中的孩子们那比北京孩子更粗糙黝黑的脸,脸上那格外专注渴盼的眼神,那到了高中还依然举起表示要发言的手,那动脑想动手写的良好学习习惯,都让我怦然心动。多么纯粹质朴的师生关系,多么令人舒畅的课堂氛围!生命的传递也可以非常生动,非常美好。
  教育是一种传递。


  此次西北教育行的最后一站是敦煌莫高窟。站在北凉、北周以及隋唐的洞窟前,尤其是久负盛名的藏经洞中,人人屏息凝神,静听沉思,恍惚间,那造型生动的彩塑仿佛就要开口,诉说千年的传奇。那极其飘逸的飞天似乎正向自己飘来,要与我携手遨游美妙天国,那鲜艳繁复的壁画眼看着从四面八方铺盖过来,不容喘息,不许思考。这是怎样的一座艺术宝库啊!一千七百多年了,多少帝王将相早已湮没无闻,多少勾心斗角早已灰飞烟灭,唯有这一根根会说话的线条和这一块块有生命的色彩不朽。
  为什么是敦煌?
  来之前,这个问题一直萦绕在心,几天下来,朦胧中有了些想法。当然首先是地理位置。佛教东传,敦煌是西域经河西走廊至中原的桥头堡,人员和物质频繁往来,使此地拥有较厚实的经济基础,能承担凿窟、雕刻、彩塑、绘画的费用。莫高窟所在地相对偏僻,能少些中原战火的纷扰。岩壁干燥,便于保存。前有宕泉河,水流淙淙,能提供僧人生活的基本条件。但相比繁荣富庶的中原地区,这儿还是很荒凉。我们参观出来,大风已起,沙尘弥漫,天地间一片晦暗灰黄。我想,是什么力量让公元366年的乐僔和尚发宏愿,穷经年在坚硬的三危山岩壁一点点凿出第一个洞窟?是什么力量让众多供奉人为一个洞窟或一尊佛像,家族一代代接力奉献?是什么力量让众多工匠画师在阴暗憋闷的洞窟中一点点刻凿勾画,一做就是几十年?
  答案一天天清晰起来,是精神的力量吧?物质易散,肉体易腐,唯有精神不朽。僧侣和民众,在对佛教的信奉中获得精神的安顿和心灵的安宁。艰苦的物质条件更凸显这种精神和心灵坚守的可贵。惟有这坚守,才能创造和留下众多堪称无价之宝的艺术精品。
  教育不也如此么?没有众多肃南一中,康乐明德学校,乃至之前参观的马蹄学校的教师们在相对闭塞、荒凉艰苦的西北地区的坚守,哪会有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逐步实现?中国梦也是西部梦,要圆梦就要靠济济人才,靠扎实的基础教育。感谢你们的坚守。
  教育是一种坚守。


  《论语》20章中,我最喜欢《子路侍坐》篇,在老师营造出的自由轻松的氛围中,在曾皙优美悦耳的瑟声中,学生们畅谈志向,或主中等国家,或为國事司仪,惟曾皙沂水春风的美妙构想赢得老师的首肯甚至向往。
  这不正是鲜活的教育吗?随和亲切的态度,平等愉悦的师生关系,巧妙高超的引导点拨,不功利,不琐碎,充满人文关怀,着眼学生终身发展的教学内容,让抽象枯燥的仁义礼治思想浸润到学生心田。就这样,儒家思想被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等一代代传递下去,成为中国两千多年的主流思想和文化精髓。身处礼崩乐坏、战乱频仍的春秋战国时期,孔孟等大儒没有为己谋私利。要知道,孔子单靠占据各国要位的贤明弟子,要做成什么都有可能,但他坚守为人谋一条更美好的路,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中,坚守理想和信仰。
  浸润、传递、坚守,使教育成为教育,既非政治,更非娱乐。
其他文献
每一个善良的人死后都会变成一只萤火虫,他们放心不下那些仍然在凡尘里挣扎的生命,用这般缥缈的弱小搅乱了胧在人类眼前的混沌,徘徊于这间巨大无声的穹顶,点起无数的明灯,试图让黑暗不那么令人绝望。  可是,人們宁愿用黑夜来伪装自己,也容不下为他们点灯的人。  ——题记 楔子  南京。  男孩一直知道这座城,因为它太有名了,用流成河水的鲜血换来的。他一直觉得这片土地太沉重,明明抬头应是同样的天空,可是他看到
期刊
他深知网络直播是一面镜子,人性的镜子。  老李是一位剪纸艺人,听说了“网络直播”非常流行,对此非常感兴趣。尽管自己不是很懂电脑,他还是让自己的儿子小李给自己在网上注册了一个直播账号。  每天下午2点到5点,3个小时,老李的直播时间,小李会帮他调好摄像头,帮他关注直播间的评论等等。  直播的第一天,正处寒冬。窗外的寒风让人颤抖。很快,老李迎来了自己第一位观众。在儿子的提醒下,他赶忙摆好自己的剪刀和朱
期刊
一  沉睡中的乡村,被一声鸡鸣叫醒。  清晨的第一缕阳光,照射到寺庙门前。庙门里的神像,熠熠生光。圆睁的怒目,守护乡村的精神。  悠远的钟磬声,融入空气,与洋槐叶沙沙作响的声音为伍,显示着历史的余音。  太阳耐不住性子,一蹿出大山,便一个劲儿往上长。它照耀着天空,也投影出乡民们深厚的内心。  薄雾逐渐消散的青山,是乡民们逐渐开朗的心情。烟囱上淡蓝色的炊烟,是人们对生活固执的希望。几把铁锨,舒服地枕
期刊
矛盾,本就是日本的特色,他爱美又黩武,尚礼而好斗,喜新又顽固。  早在1944年,社会学家鲁思.本尼迪克特便以一本《菊与刀》形容了日本社会的状况,菊与刀是日本两个非常重要的意象,将日本社会的美好与灰暗,矛盾以及和谐完美的呈现。时至今日,菊花所代表的忠诚,纯洁与美好,刀所意味着的矛盾,武士道,戾气,依然存在于当今社会的每一个角落,使日本社会呈现两个极端。  每年春天四月,东京的樱花就开了,像灿烂的祥
期刊
一声刺耳的急刹车声终于扭转了他的视线,大爷吓得站在马路中间,走也不是,停也不是。  大爷提前回老家了,我心里不是什么滋味。  三年前,大爷、爷爷和姑奶奶一起去武汉参加叔叔的婚礼。大爷的穿着实在是寒酸,我很担心新婶娘会看不起我们这些老家的人。  在婚礼后,新婶娘和叔叔竟然提议要带我们去武汉转转,原因是考虑到我老家的人来武汉一趟也不容易。就因为这一提议,我对那个操着湖北口音的婶娘多了几分好感。  大爷
期刊
江父亲喜欢钓鱼、捕鱼。  在我看来,这是极不易为之而又十分危险的事。虽然父亲每次都满载而归,但我总是担心:会不会抬不动鱼叉,收不回鱼线,理不清渔网,撑不动渔船?  那天,暮色昏沉,去收渔网的父亲却未归家,我去喊父亲回家吃饭。  田埂泥泞,稻田上的空气湿漉漉的,只听见风吹稻叶的“沙沙”声,而黯淡的光线只让我捕捉到它们模糊的影子。我站在河岸斜坡的高处看河面,夜晚黑漆漆的河水与河岸融为一体,水与岸都分不
期刊
今年年初的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人的手机可能都被“佛系青年”一词刷了屏,一时间,我们形容一个人、一件事的时候都会讲“×××很佛系”。而“佛系”究竟是何意呢?  “佛系”一词最早出现在2014年日本某杂志中,形容一种怎么都行,不大走心,看淡一切的活法与生活态度。而它的真正爆红,则是2017年12月登上中国的微博热搜,之后迅速融进广大网友的语言体系,一时风头无两。  从“佛系青年”的爆红不难看出,“佛系”
期刊
我喜欢灵气,大概是因为它世间少有。  灵气有多种解释,比如人对外部世界感受和理解的能力、聪慧或秀灵的气质、仙灵之气……当然还有更多,无论哪种都让人艳羡。  灵气和仙气不同,仙气是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的,是一袭白衣,外罩轻纱,联袂翩飞,灵气是那“却把青梅嗅”的邻家女孩,娇俏可人,梳了两髻,蹦蹦跳跳地携了竹篮要去泉眼采水。她的一举一动都在人世间。  这样说未免有点玄,但事实确实如此。  玉,本身就是一
期刊
冬天已至,腊梅初绽,然而霾锁雾横,腊梅幽香虽可破禅,却除不去这天网地罩的灰霾。每当此际,我等雪的心情犹如“等待戈多”——雪“迟迟不来,苦死了等的人”。我等一场将灰黄萧瑟变作纯然一色的洁白,雪收敛喧嚣,让城市归于宛如太初的静。无论是细雪簌簌,还是鹅毛飘飖,在雪来临的那一刻,我等焦了的心情才重回柔软安宁。  800多年前的杭州,也有一个女子怀着热切的渴望,等一场雪来。她有更美丽的情思,她知道雪来梅也该
期刊
一声凄险的哀号穿透寂寞的冬夜,但没有谁听得出傻子斌的无助与悲哀。  这是一个夜深人静的冬夜,呼啸的北风在窗外张牙舞爪,耀武扬威。五娘干瘦的躯体静静蜷缩在冷硬似铁的床板上,她面如蜡纸,目光呆滞,气若游丝,行将就木。在这油尽灯枯的时刻,她只是用尽全力拉住傻儿子斌粗糙的大手,带着隗疚,带着不安。她突然流下两滴温热而混浊的汩,泪滴里模糊映出许多年前她一袭红衣出嫁的场景。喜庆的唢呐,鲜红欲燃的嫁衣,娇羞的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