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照儿童立场的小组学习深度思考

来源 :中小学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dkkkkk5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新课程所倡导的教学活动方式,小组学习早已成为品德课堂的常态。但是,有小组学习的课堂并不意味着学生合作学习的真正发生。“常态”之中存在的忽视小组学习展示环节和评价过程、以个别学习或竞争學习代替小组学习等现象,严重影响了小组学习效果。
  有效的小组学习必须基于儿童立场,采用适宜而丰富的展示形式,激活每一个儿童的展示愿望;观照“学习过程”本身的价值,根据学习内容的复杂程度以过程性评价激活学生的个体评价与反思;借助课堂观察工具,科学设定小组学习目标和对话序列,发挥同伴关系的价值,才能精准提升小组学习效能,使之更好地服务于儿童的道德成长。希望我们编选的文章能引发更多的思考。
其他文献
班级氛围对班级建设影响显著。对于不团结的一班孩子,通过心理游戏、体育比赛、主题班会和专题讲座,让他们打开“心结”,凝心聚力,走好儿童时代的最后行程。  小学高年段;班级氛围;交往策略  G41  A  2095-1183(2017)03-00-03  那年,我新接手了一个六年级班。这是一个“问题”班,在他们读五年级时,我就发现他们班有个很大的问题——男女生之间极不团结。因此,在成为他们的班主任后,
唐汉卫在《教育研究》2017年第6期《学校德育改革应该确立的四种意识》一文中指出,在全面深化改革、落实立德树人、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的形势下,学校德育改革和实践迫切需要确立以下四种意识:  第一,坚定的使命感和责任意识。学校德育效果、改革改进成果的取得,需要改革者和行动者保持自身的定力、坚韧不拔的意志力和一以贯之的行动力。第二,文化方向的选择和价值反思意识。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学校教育首要
摘 要  2015年全国部分省市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命题注重加强学科统筹配合,将语文、数学、英语、史地、艺术等元素融入试卷。这种跨学科渗透的命题思路说明,思想品德课教学应加强与其他课程的联系和融通,充分发挥各学科综合育人功能。  关 键 词  思想品德;中考命题;学科统筹;跨学科渗透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指出:“统筹各学科,特别是德育、语文、历史、体育、艺术等学
常常有年轻老师惊叹于我在处理班级事务时举重若轻的干练,与家长沟通交流时的从容;或感慨于我帮扶他们的即兴班会,精彩得仿若精心布局、反复打造的主题班会。他们经常会问我,要如何修练这般功夫?思忖再三,我找到了一条“秘籍”——阅读。  叩问阅读,不忘初心——你的阅读有反思吗?  2017暑假,“别人家的熊孩子那么牛”成为我身边师生家长热议的话题。北京市高考状元、外交官之子熊轩昂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一语道破“
【案例描述】  刚接手这个班时,我就听说班上有个“女汉子”X——胆子大、男孩子气、爱打架……是个令周围同学害怕,老师苦恼的“狠角色”。但和X慢慢接触后,我发现她其实是个很可爱的孩子——礼貌、善良、乐于助人。只是,她坚信武力是解决麻烦的最好方式,所以人缘不太好。  为了帮X走出“孤立无援”的困境,我开始尝试运用正面管教的工具。正面管教由美国杰出心理学家简·尼尔森提出,是一种主张不严厉惩罚孩子也不娇纵
摘 要 根据小组学习任务的复杂程度,以学习态度和学习能力主要维度实施过程性评价。当学习内容难度较低,成果比较隐性时,重点评价学习态度,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学习习惯;难度较高,成果比较明显时,则着重评价学习能力,以促进学生学习思维的发展;当学习任务比较复杂时,则综合考查学习态度与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引领学生学会学习。  关 键 词 品德与社会;小组合作学习;过程性评价;学会学习  中图分
摘 要学校教育向学生传递有关大屠杀的知识与理解,是一件充满矛盾性与复杂性的事情。大屠杀可能被作为事件来对待,也可能被当作现代性的社会结构去理解,还可能被视作社会建构的结果。教师对有关大屠杀的知识性质以及自身在教育过程中的立场,应当保持足够的警觉。  关 键 词:大屠杀教育;事件论;社会结构论;社会建构论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编码:A  文章编号:2095-1183(2015)09-0015
读完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周春梅老师的新著《一间辽阔的教室》,不禁对周老师书中的很多观点产生深深的共鸣。作为一名扎根在一线课堂二十年的优秀老师,周老师通过不断思考和前行,引导学生发现生命的价值、课堂的美妙。相信在周老师的教育之下,学生的成长会如这本书的封面所描绘的那样:“课堂引发无尽的想象,思绪会飞往遥远的未来,当学生回望童年、少年和青春的教室,辽阔的空间尽是梦和诗。”确实,正如周老师所言:“光能照
“我听到过,过眼云烟;我看到过,历历在目;我做到了,铭记在心;我体验过,沦肌浃髓。”  ——题记  “子非鱼,安知鱼之乐?”这是哲学上一个著名的诘问,回答很吊诡:“子非我,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乐不乐,只有鱼知道。在学校,孩子们都是“鱼”。  海滨厦门,槟榔小学里快乐畅游的“鱼”们,没有人问询他们乐不乐。游,是他们的存在方式,也是他们的学习、成长方式。  槟榔的“渔夫”,因此也享受着放养的欢乐。
摘 要:将“实践”定位为德育的灵魂,不是对实践的神化,而是出于班华老师对德育的理解,绝不能将德育看作是一项有关“说”的工作。在德育研究本土化的道路上,班华老师是走在学术前沿的先锋之一。作为德育研究一个时代的标志,开辟了一个可持续性的研究领域。班华老师非常关注德育及德育研究的时代主题,对德育改革作宏观背景式的思考,这些思考包括对现代化的人、德育模式实践、德育心育的结合、榜样变迁等话题。同时,班华老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