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过程,让思维走向深入

来源 :教育界·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hua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内容】苏教版小学数学四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认识列和行的含义,指导确定第几列、第几行的规则;初步理解数对的含义,会用输的表示具体情境中物体的位置。
  2.使学生经历由具体实物抽象成点子图,由语言表示抽象成数学表示的过程,初步感悟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让学生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3.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拓宽知识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在具体的情境中,能正确运用数对描述出物体的位置。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发问题
  1.情境提问:小军坐在哪?你能描述出他的位置吗?先想一想,把你的想法写下来。(见图1)
  2.资源对比:展示学生写法(图2),结合图轻声地读一读,你能读懂他们的描述方式吗?
  你有没有想法或者问题需要提出来?
  3.引导聚焦:对小军的位置的描述,不同的角度观察,描述结果不一样;
  但描述方法不清楚就会使人产生误解,只有讲清楚怎么数才能确定小军的位置。
  4.揭题课题: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重要的数学问题——确定位置。
  (板书:确定位置)


  【评析:利用情境,激活学生描述物体位置的已有经验;通过结构性的资源对比,在对比、争辩与反思中唤醒学生对确定位置时的精准表达,从而产生统一的需求。】

二、逐步抽象,建构概念


  1.统一列行
  (1)提问:在数学上究竟该怎样确定位置呢?你能大胆地想象一下吗?
  统一列行:竖排叫列,横排叫行,确定第几列,通常从左向右数,确定第几行,通常从前向后数。
  交流:读一读、想一想,你能找到例图的第1列吗?第1行呢?全班一起指认列和行。
  (2)提问:你能用列和行的表述方式确定小军的位置吗?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资源对比:他们都可以确定小军的位置吗?
  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
  你又有什么新的问题?(见图3)
  再次统一:列在前,行在后。规范小军位置:第3列第2行。学生调整。
  追问:那你能描述出小英的位置吗?(第5列第4行)小华呢?(第1列第6行)
  第6列第1行是谁?(指明指认)
  对比:比较自己两次对小军位置的描述,你有什么想说的?(板书:精确、简洁)


  【评析:学生自然产生的问题和需求更容易凸显“确定位置”的思想,并因其与已有经验的描述 “从前往后”“从左往右”相一致,从而显得规定行和列这一新知识的合理和自然。学生在数形结合的品读与探究中感悟列行的规则;但学生即使统一了列行,又产生了新的问题:到底先写列还是先写行?从而进行二次统一;最后把小军位置的两次描述进行对比。这种逐渐推进统一的过程,让学生自然却强烈感受到用“第几列第几行”表达方式的精确性和简洁性。】
  2.统一数对
  (1)对比中国和其他不同国家对小军位置的描述。(见图4)
  矛盾聚焦:由于语言不通,又会使人产生误解。能不能想一种办法,让全世界的人都能看得懂?
  (2)学生活动:创造表示方法。
  交流:展示学生的创造(见图5)你觉得怎么样? 这些方法有什么共同之处?
  (3)数学文化:介绍数对创始人笛卡尔。
  简述数对(3,2)的含义及读写法。
  (4)完善课题:用数对表示位置的方法就叫“用数对确定位置”。
  (5)追问:数对(3,2)表示什么意思?
  你能用数对表示出小英和小华的位置吗?(5,4)(1,6)
  (6)对比:两种确定位置的描述方式,你更喜欢哪一种?为什么?


  【评析:前面的学习活动让學生感受到描述不清楚会产生误解,从而形成的认知统一,那么多国语言描述所产生的语言误解,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二次统一的必要,在矛盾与探索中逐渐经历数对的抽象过程,理解数对的本质。】

三、实际应用,加深巩固


  抽象成圆圈图,用数对表示。
  参照:我找的数对是( , ),表示图中第( )列第( )行的位置。同桌相互说一说。
  反馈聚焦:用的数字相同,位置怎么不同?例如:(2,5),(5,2)
  数字完全相同表示的意思一样吗?例如:(3,3)
  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里的位置。
  统一确定教室里的第1列和第1行;明确自己在教室的第几列和第几行。
  用数对表示自己所在的位置。
  用数对描述出好朋友的位置,让别人猜一猜。
  师报数对生起立:(5,1)、(5,2)、(5,3)、(5,4)、(5,5)、(5,6)……你发现了什么?
  观察数对,你又有什么想说的?(同一列的数对,列数相同。)
  由“同一列的数对,列数相同”,你还能想到什么?(同一行的数对,行数相同。)
  大胆想象,还有哪些数对也会出现在一条直线上?他们有什么特点?   生活中的数对运用。
  你能用数对表示下面4块瓷砖的位置吗?(见图5)
  观察数对,他们有什么规律?
  按照这样的规律再贴2块瓷砖,你觉得应该贴在哪里?你是怎么想的?
  照这样的规律,如果给定瓷砖的位置用数对(99,98)表示,那它上面的的那块瓷砖在哪?用什么数对表示?右边那块瓷砖呢?(见图6)
  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用数对确定位置的情况?(国际象棋、飞机票、高铁票、地球仪……)


  【评析:练习的设计分三个层次:首先,把实物图抽象成圆圈图,找出数对并说出其表示的意思,强化用数对确定位置的规则内涵;其次,通过用数对表示自己在教室的位置,拉近学生与数对的距离,并在不断游戏变换中感受数对的规律,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发现问题,思考问题;第三,让学生充分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数对的意义,学会数学推理,感受“变与不变”的数学思想。】

四、全课总结,拓展延伸


  1.通过今天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2.抽象线状图。你还能找到数对吗?它在哪呢?下节课我们再来研究……
  【总评】
  数学概念是人们反映客观事物中有关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抽象概括,蕴含着数学思考的条件、方法与规则,具有抽象性和概括性;概念是开展其他内容学习的核心和基础,对学生后续的学习有着直接的、深远的影响,它具有极强的基础性。四年级下册《用数对确定位置》就是一节形概念课,是学生后继学习用方向和距离确定位置的支撑点和着力点。就这一节课而言,用数对怎样确定位置,为什么有这样的规定?这是孩子们需要理清,但又说不清的道理。课堂上,曾老师抓住概念本质,带着学生经历概念的发生发展过程,促进学生主动从事数学活动,并在学生需要的时候给予恰当的帮助,促进他们的思维走向深入。整节课,没有追求知识的“一步到位”,而是重在让学生体验到概念发展的阶段性,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没有把概念过早地“符号化”(限制思维、创新),而是延长知识点发生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没有追求“统一化”“最佳化”(知识点理解与表达方式、问题的求解思路等方面),而是致力于“合理化”“精准化”和“简洁化”,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
  1.把已有经验作为资源,让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
  许多数学概念是从日常生活概念中抽象发展而成。但由于生活概念的宽泛性、易变性、多义性,容易对学生学习抽象的数学概念造成错误的、模糊的的理解。所以,在概念学习时要密切联系学生的原有经验,聚焦核心内容,让学生亲身经历借助对生活概念的观察、分析、逐步抽象出数学概念的本质特征。
  “你能描述出小军所在的位置吗?先想一想,再把你的想法写下来。”鼓励学生充分调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和生活经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描述位置的想法,教师直接呈现出他们不同的想法。当学生用书面语言描述位置时,也就是思维从直观走向抽象的过程。教师帮助学生实现逐步抽象这一过程,并创造条件(展示在投影上),让孩子们以对比的形式再认识自己的描述方法。“轻轻读一读这些描述方法,你能读懂吗?你有没有想法或问题需要提出来?”
  “第一种,没有说清楚哪里是第一排。”
  “第二种描述方法,没有说清楚是从哪边数起的。”
  “第三种,好像说明白了。”
  “我感觉需要说清楚怎么数。”
  ……
  肯定了学生的想法后和学生一起研读“行和列”的确定位置方法,再引导学生利用“行”和“列”的方式确定位置。
  “你能读懂吗?”“你有没有想法或问题?”这样的要求对学生来说,既亲切又陌生,而且具有挑战性。三位同学的描述方式形成一组材料,同样的位置不同的描述方式刺激学生对确定位置的方法进行剖析,让学生从新的角度去观察它、研究它。学生的“描述”一开始可能是盲目的、无序的,但对比会让学生把直观的位置和抽象的描述方式在头脑中建立联系,使思维从无序走向有序。
  简单的唤醒并不是引入活动的真正目的,让孩子渐渐从具体思维实现向抽象思维过渡来获取对“概念内涵的认识”,从而促进思维发展,这才是活动的真正内涵。
  2.把知识发展作为资源,让思维逐步走向深入。
  数学概念所代表的不是个别事物而是一类事物,所反映的不是事物的表面属性,而是本质属性。学生往往停留在解决这个具体的问题上,这就需要教师在设计概念学习活动时,把握好解决一个具体问题到发现一类问题的超级连接,以培养学生正确的数学思维方式。
  “看一看自己两次描述小军的位置的方法,你想说一些什么呢?”
  “第二种确定位置的方法更简洁、精确!”
  ……
  “我们再看一看其他国家确定位置的方法。”
  “看不懂”“我好像看明白了,他们都有3和2,意思应该就是说第3列第2行”……
  “同学们能不能想一种简单准确的办法,让全球的人都能看懂小军的位置?”有学生选择用数字3、2确定位置,有学生数轴图确定位置,也有学生用数字和拼音首字母确定位置……“我觉得还要再统一!”“笛卡尔研究出了用数对确定位置!”“请用数对确定小军的位置!”
  “看看自己三次确定小军位置的方法,你又有怎样的想法?”
  上述过程中把知识发展作为资源,延长知识点发生与发展过程,让学生充分经历“非正式定义”的过程,不追求“统一化”“最佳化”(知识点理解与表达方式、问题的求解思路等方面),而是致力于“合理化”“精准化”和“简洁化”,使得学生对知识的真正理解(自主建构)和个性化发展成为可能。这样的学习活动潜在价值在于,使学生有机会感受:(1)存在多种成功解决问题的途径;(2)直观感悟到不同的方法产生于不同角度或想法;(3)自己的想法直接影響自己的选择倾向;(4)有时需要评价并调整自己的策略。小学生不可能通过少数几次活动就能有所领悟。
  有研究表明,人的一般认知发展,包括认知能力的发展和认知水平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深刻的反思活动。在上面的对话中,教师不满足对步骤的简单总结,而要求学生不断的反思与创造:对比自己的两次描述方法、对比国内外描述位置的方法,用简单准确的方法确定位置、对比自己三次确定位置的方法,你有什么想说的?最终,学生很可能会在小组讨论中模仿教师的提问技巧。这样,学生就学会怎样检测和反思他们在问题情境中的数学思维了。
  整节课,教师抓住概念本质,通过创造支持性的课堂环境,为学生挑选合适的任务,细致实施这些任务,以及连续评估学生对于数学概念的理解情况,从而促进学生的思维走向深入。

【作者简介】


  苏瑜,中学高级教师,江苏省第十一批小学数学特级教师、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常州市优秀教师、常州市教科研先进工作者、常州市“831”中青年科学技术人才、溧阳市第五批拔尖技术专业人才、溧阳市首批名师工作室领衔人。近10年,每一年都被“常州市名师大讲堂”邀请作专题培训。2014年被聘为江苏省“国培计划”授课专家。曾应邀到安徽、盐城、建湖、南京等省市上课或作学术报告,受到与会专家和老师们的好评。参与主编并出版《小学生发展性课堂学习活动设计》(四川教育出版社2008年9月出版),分别在《中国教师报》《上海教育科研》《中小学管理》《小学数学教师》《江苏教育研究》等教育报刊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科研报告40余篇。自2004年至今,一直主持学校主课题,多项科研成果获得省市级奖。
  曾潇洁,溧阳市文化小学教师,苏瑜工作室成员。
其他文献
【摘要】陶行知先生一生致力于改造乡村教育,今天,我们依然努力践行陶先生的主张,致力于办好一所有情怀的乡村小学。近年来,丹阳市里庄中心小学立足于乡村教育,践行“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借助独特的自然环境和生态资源,以省级课题“问题导学”为抓手,开展了立体丰富、个性鲜明、形式多样的研究,引导学生由苦学变乐学,由学会变会学,从学生兴趣、爱好和特长出发,从学校教师的特点出发,构建并不断完善丰富而有校本特色的
期刊
【摘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指出:数学学习活动不能依赖死记硬背等单纯的模仿记忆,而要组织学生开展实验、操作、尝试等活动。数学实验在小学数学课堂的应用是落实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体现,是对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等重要学习方式的深层诠释。 本文主要以笔者学校两年来开展数学实验研究的经历,从对数学实验概念和特征的认识、数学实验开展遵循的原则;以及在数学课上哪些环节必要开展实验这三
期刊
【摘要】数学是我国九年制义务教育小学阶段的主要课程,同时也是最重要一门基础学科。在新的课改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要重点培养同学们数学的核心素养,要注重课堂教学的创新与优化,增强学生对数字的思想意识,用数学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问题,课堂教学要轻松愉快、如诗意一样的让同学们掌握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本文以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容与特点出发,探讨如何愉快的进行课堂教学,快速提高同学们主动思考,创新思维的能力
期刊
【摘要】“本色”即返朴归真、洗尽铅华、清水芙蓉……曾几何时,语文已被异化得面目全非了,我们在语文课堂上已然找不到语文的影子了。老师怕上语文课,生怕课上没有“花头”,没有“亮点”,缺少“理念”,因此,费尽心思创设的情境犹如“雾里看花”,使语文课失去了应有的韵味。笔者以为,语文教学就应该回归语文本原,探寻语文本真,立足语文本位,特别是小学语文教学,教师要从语文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用语文的方式方法进行课堂
期刊
【摘要】器乐演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竖笛演奏,它音色优美、简便易学的艺术特点和天真活泼的儿童心理有着天然的联系,在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开展竖笛教学的意义非凡,只有开发适合学生生理和心理特点特色教材,才能挖掘个性化的教学途径,结合学校的竖笛社团教学,才能让儿童兴趣投入到竖笛世界里,在笛声中实现艺术对童心的浸润。  【关键词】竖笛;教学;兴趣  随着素质教育的深入开展,“器乐进课堂”
期刊
【摘要】语文教学应该改变以往“一讲到底”或“一问到底”的传统模式,而应努力为学生创造更广阔的学习空间,注重学生对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在自主、合作和探索中发展能力,在开放、活泼的语文课程中快乐地学习。  【关键词】分开放; 活力; 语文课堂  《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应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
期刊
【摘要】根据低年龄段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来正确引导,关注他们的听、说、读、写训练,培养和提升他们在早期教育阶段的语文学习力,帮助他们学会学习、持续有效进行学习,使他们真正地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势,以便更好的投入其他学科的学习。  【关键词】听说读写;低年级学生;语文学习力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终身教育局长保罗·郎格朗说过 :“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对于低年级学生,必须
期刊
【摘要】随着教育信息化的迅速发展,微视频作为一种具有独特优势的辅助教学媒体,为信息技术教学打开了一扇窗。本文论述了微视频的基本特征和运用原则,结合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案例分析了微视频的教学应用方法,其对转变学习方式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具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关键词】 微视频;学习方式;课堂效率  随着课改脚步的前行,作为教师,我们经常反思:怎样把信息技术学习变得更灵动?怎样让信息技术学习随时随刻在学生
期刊
【摘要】随着中班幼儿个别化学习活动交流分享的深入开展,教师习惯性“一言堂”的分享形式阻碍了幼儿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导致出现幼儿消极的互动,影响其学习品质的养成。如何打破教师的定式思维以及与幼儿互动的单一模式,让幼儿真正成为活动的主人?作者采用“偷懒”放手的方式,改进交流分享环节的固有模式,激发幼儿自主探索、主动参与,营造共生共长的学习氛围、提升幼儿的学习品质。  【关键词】中班个别化学习活动;交流分
期刊
【摘要】所谓餐后活动指从第一个幼儿用完午餐到全体幼儿进行午睡大约一个小时的时间内所展开的活动。它分为“进餐”和“自主游戏”并存、全体幼儿进行安静活动两个阶段。其中第一阶段是最难管理的。那么如何组织好小班幼儿餐后活动,本文针对在课程游戏化的推进中如何组织小班幼儿餐后活动进行了实践与研究,阐述了相关的做法并归纳了相应的策略,进而为有效促进幼儿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课程游戏化;小班;餐后活动一、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