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一门创新性思维颇为丰富的学科,学生一旦处于主动状态,必定会爆发出无限的创新火花。一位优秀的语文教师,首先应当是一位高度自立意识的思想者和创新者。语文教师应根据学生年龄特征和教材的具体特点,采用多种方法和形式,诱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当代教育新理念》指出,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教育应成为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使人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人的先进价值理念得以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只有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积极效应。
二、优化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1.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把激励带进课堂
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把激励带进课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和进行的探索活动,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你说的真好!”“你真聪明!”……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些充满艺术的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让学生获得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3.创设创新性学习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济南冬天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雪的“洁白”。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雪后的美景。学生完全陶醉于雪后的美景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雪后济南小山的美吗?”。这时学生已有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那点薄雪像江南水乡的少女,洁白的面庞上带着羞红”有的同学说:“风儿吹起的雪花拂过脸面,恰是母亲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自己,柔柔的……”。
三、挖掘教育因素,培养创新意识
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前提是要渴望创新,也就是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一个不想战胜对方的棋手是永远不会在棋赛中获胜的。研究化学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呢?因为他做梦都渴望把元素排列成有规律的表格。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远大而高尚的志向。这样,创新能力才有正确的方向和源泉,才能产生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力。如我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赵州桥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赵州桥的杰出在于创新,而赵州桥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从小热爱科学、不畏艰险,长大才能有所发明创造。”的道理后,便帮助学生树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和人民发明创造的远大志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新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思维品质是人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个体间思维的水平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抓住学生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实行因材施教,逐步完善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倡导独立见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倡导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克服思维上一味从众定势。如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辩论主题是:“开卷是否一定有益”,我就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正方认为“开卷有益”,反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辩论双方都引经据典,各持己见。如果那一方有迟疑,我就会给予提醒,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辩论结束后,我让双方共同总结了一下,肯定双方有道理的地方,以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交流对辩论的体会,认识到开展辩论对锻炼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 2.重视质疑探究,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形成。批判思维以“怀疑——探究——重建”为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重建是目的。它是可以帮助人克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等陋习的自觉思维。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感,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权威。且不管学生们这些问题提得是否正确,我们都不能轻易否定。我们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3.启发放飞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新力,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性想象。中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新力的最好时机。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和西蒙的孩子”,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文中标点、关键词语、课文结尾、课文空白处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流畅。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1.重视学科活动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活动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为学生设置“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课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同学们兴致很高,不仅演得栩栩如生,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课外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我在课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剪报、贴报到自己办报。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个人优秀作文集”,自己给这个集子命名,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给这个集写一篇创刊词,再定期将自己的最佳作文纳入“集子”里。应该说这个“优秀作文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创新的技能和素质。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232100)
一、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观念决定行动。为此,必须打破传统教育的模式,更新教育观念,在教育内容、方式等诸方面,改变过去重知识传授、轻学生能力培养的传统。《当代教育新理念》指出,创新教育必须赋予学生以自主发展的能力,教育应成为为改善人的生存状态,提升人的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使人拥有幸福美满的人生打下坚实的基础,促进人主动、和谐、自由、完整、可持续、多样化、个性化发展,人的先进价值理念得以确立,人的个性得以充分张扬,人的科学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普遍得到提高的教育。创新教育需要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保护学生的创新积极性,鼓励学生在创新活动中的主动性。创新注重的不只是知识,更重要的是人的思想、情感、人格及个性。只有语文教学的观念更新,倡导个性化的教学,学生的创新能力才可能获得一定的积极效应。
二、优化教学氛围,诱发创新兴趣
1.创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和谐民主的课堂气氛。”一个人的创新才能和个性的形成,一方面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还受外部环境教育的影响。良好的教学氛围,可以促使人才的出现,不良的氛围,会影响甚至扼杀人的创新才能。只有建立和谐民主的师生关系,形成良好的教学氛围,学生的潜能才能得以发展和发挥,学生才可能去探索、去创新。因此,作为教师一进课堂,必须抛弃杂念,甩开烦恼,集中精力,进入角色,事事处处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问题,把信任的目光投向每一位学生,把尊重的话语送给每位学生,把和蔼的微笑洒向全体学生。教师用热爱与尊重学生的行为,去赢得学生对教师的喜爱与信任,创造出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平等的教学氛围。
2.把激励带进课堂
激励是利用外部诱因调动人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过程。把激励带进课堂,就是教师运用语言、体态、暗示、情感、需要等多种激励措施,激发学生创新的兴趣。在课堂上,教师要科学运用“无错原则”,承认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属于不成熟的个体,对学生提出的种种奇怪甚至错误的问题和进行的探索活动,都给予及时而积极的评价,坚持“激励”——“你说的真好!”“你真聪明!”……在教学中我经常用这些充满艺术的语言,不断地帮助学生树立自尊自信,激励学生好学上进,让学生获得创新成功的情感体验,使学生产生强烈的创新欲望。
3.创设创新性学习的情境
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与教师自身思维的灵活性和丰富性密切相关。因此,教师自身的思维也应具有创新性,并以创新者的身份进入到设置的课堂情境中去,为学生提供敢想善思的创新性的良好情境。例如,教学《济南的冬天》一课时,我让学生根据课文中对济南冬天的描写。“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上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创作一幅图画。学生边读课文边蘸颜料作画,课堂气氛活跃。他们通过颜色的“涂抹”体会到雪的“洁白”。在此基础上,我又以生动的教学语言形象地描述雪后的美景。学生完全陶醉于雪后的美景之中,处于积极、兴奋的状态。这时,我提出:“你能根据图画,想象出雪后济南小山的美吗?”。这时学生已有创作的欲望,思维活跃,有的同学说:“那点薄雪像江南水乡的少女,洁白的面庞上带着羞红”有的同学说:“风儿吹起的雪花拂过脸面,恰是母亲温柔的手轻轻抚摸着自己,柔柔的……”。
三、挖掘教育因素,培养创新意识
具有很强创造力的前提是要渴望创新,也就是要具有很强的创新意识。一个不想战胜对方的棋手是永远不会在棋赛中获胜的。研究化学的人很多,为什么偏偏是门捷列夫发现元素周期律呢?因为他做梦都渴望把元素排列成有规律的表格。因此,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教育因素,帮助学生树立为国家、为人民造福的远大而高尚的志向。这样,创新能力才有正确的方向和源泉,才能产生战胜困难的顽强的意志力。如我在《中国石拱桥》一文的教学中,通过赵州桥的特点让学生明白“赵州桥的杰出在于创新,而赵州桥的创新设计又来源于实践,实践是创新的源泉。只有从小热爱科学、不畏艰险,长大才能有所发明创造。”的道理后,便帮助学生树立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为祖国和人民发明创造的远大志向,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四、注重创新思维的训练
语文教学不应仅仅拘泥于语言运用能力、文学素养的培养,还应注重对创新思维潜能的开发。要充分发挥学科优势,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激发起创新的欲望,使语文学科成为创新人才培育的重要阵地。让学生在广泛的作品阅读中汲取知识,认识社会,感受生活,在写作训练中抒发情怀,感悟人生。思维品质是人思维的个性特征,是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标志,体现了个体间思维的水平差异。所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就必须抓住学生思维品质这个突破口,实行因材施教,逐步完善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倡导独立见解,培养思维的独创性
《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正是倡导学生读书要有自己的见解,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克服思维上一味从众定势。如在口语交际的课堂教学中,辩论主题是:“开卷是否一定有益”,我就引导学生从多渠道、多角度来阐明自己的观点,正方认为“开卷有益”,反方认为“开卷未必有益”。辩论双方都引经据典,各持己见。如果那一方有迟疑,我就会给予提醒,以拓展他们的思维。辩论结束后,我让双方共同总结了一下,肯定双方有道理的地方,以便对问题有比较全面的认识。同时,交流对辩论的体会,认识到开展辩论对锻炼思维,提高口头表达能力的益处,从而激发学生参与辩论的兴趣。 2.重视质疑探究,培养思维的批判性
批判思维是创新思维的关键组成部分,它有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形成。批判思维以“怀疑——探究——重建”为特征,其中,怀疑是出发点,探究是支点,重建是目的。它是可以帮助人克服墨守成规、人云亦云等陋习的自觉思维。在中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思维主要是要培养学生的怀疑感,鼓励学生敢于怀疑课本、敢于怀疑老师、敢于怀疑权威。且不管学生们这些问题提得是否正确,我们都不能轻易否定。我们要引导他们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
3.启发放飞想象,培养思维的广阔性
想象力是一种特殊形式的思维活动,是在头脑中创造出过去遇到过的事物的形象,或者将来才能实现的事实的形象的思维活动。因而我们说想象是创新力,一切创新活动都离不开创新性想象。中学生正处在由无意想象向有意想象过渡,由再造想象往创造想象发展的重要阶段,所以是培养创新力的最好时机。教学中可结合课文内容激发学生想象,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如在教学《穷人》一课时,我让学生续写“桑娜一家和西蒙的孩子”,许多学生写出了富有创造性的文章来。另外,还可以结合课文插图、文中标点、关键词语、课文结尾、课文空白处等方面让学生进行思维训练,使他们的思维更加广阔、流畅。
五、开展实践活动,培养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造发明成功的重要条件。大多数发明家从小喜欢创新性活动,牛顿小时候喜欢制作风车、风筝等,爱迪生从小喜欢做实验。因此,教师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不仅要体现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而且要更突出地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
1.重视学科活动
活动课的特点是以实践为主,强调学生亲自实践、发现、体验,强调学以致用,教、学、做合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语文学科活动课,使创新教育渗透到整个教学之中,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和能力。
活动课中,教师可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分别为学生设置“欣赏课”、“说说做做课”、“畅想课”、“演讲课”、“做做写写课”、“童话课”等课型,让学生通过亲自实践,有所发现,有所创新。如在《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的课堂中,我让学生自编自演了课本剧,同学们兴致很高,不仅演得栩栩如生,还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丰富课外活动
学生创新能力的形成,只限于课堂,只限于课本,那就太狭隘了。教师要经常带领他们到大千世界去接触、去思考,在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中培养学生“试一试”的精神,达到培养创新能力的目的。因此,我在课外经常组织学生进行各种比赛:朗读比赛、演讲比赛、书法比赛、征文比赛等,鼓励学生从剪报、贴报到自己办报。还让学生准备一个“个人优秀作文集”,自己给这个集子命名,自己设计封面,自己给这个集写一篇创刊词,再定期将自己的最佳作文纳入“集子”里。应该说这个“优秀作文集”为学生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园地,提高了他们创新的技能和素质。
中学语文是基础学科,语文教学内容丰富,练习形式多样,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广阔天地。教师要创造性地挖掘、研究、使用教材中的创新性思维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用适当的创新性教学形式、创新性教学方法、创新性教学语言来启迪学生的创新性思维,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作者单位:安徽省凤台县第四中学 232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