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来源 :语文教学与研究(教研天地)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denglu11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论语》记载,马棚失火,孔子问伤人了吗?而不问马。这说明在孔子看来,人比马重要。而今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对人本思想的重视,正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充分尊重。随着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渐人人心,新的教学方法也呈现百花齐放之势。其中,设置情境,激发思维,辨明真理,发现真知的讨论式教学,就是一种以人为本思想的重要体现。
  
  一.讨论式教学法的价值认识
  
  英国大文豪萧伯纳曾经说:“倘若你有一个苹果,我也有一个苹果,而我们彼此交换这些苹果,那么,你和我仍然都只有一个苹果。但是,倘若你有一种思想,我也有一种思想,而我们彼此交流这种思想,那么,我们每个人将各有两种思想。”的确,这段话精辟地道出了人与人之间交流思想的重要性、互补性。
  讨论,也是一种交流,即就某一问题交换意见或进行辩论。自古至今,文人墨客都很在意“讨论”一事。《南史·儒林传·顾越》记载:“弱冠游学都下,通儒硕学,必造门质疑,讨论无倦。”孙犁在《秀露集·文学和生活的路》有言:“要想使文学艺术提高,应该经常有一些关于艺术问题的自由讨论。”可见,经常讨论对于人的成长与发展大有裨益。
  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对同一问题会有不同的观点和看法。课堂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就这些观点和看法创设“问题——思考——讨论——解决”的情境模式,就能对学生形成强烈的外部刺激,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动性,而且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更能让学生在讨论中学会倾听、表达、理解和包容。
  
  二.讨论式教学法的模式建构
  
  (一)讨论的准备
  
  1.合理分组
  实践表明:大规模的讨论,会限制某些学生的参与,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这就需要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分组。“布鲁菲在他的关于小组规模研究的总结中建议,5人是小组讨论的一个理想数字,增加人数会使讨论不够广泛、充分,减少人数会降低讨论的效率和水平。”在分组中,应坚持教师指定分组和学生自由组合两种方式的平衡,因为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从两种分组中获益匪浅,又避免因偏重一种而带来的不利。组分好后,还要以圆形的方式展开讨论,这样,每个人都有同样的机会被别人注视和倾听,每个人也有同样的机会看清别人。学生在这种尊重和平等中,一定会积极参与,畅所欲言。
  
  2.确定原则
  “大卫·布瑞斯基认为:由于讨论会对参与者扩展知识面,增强理解力和判断力方面产生作用,因而讨论不同于交谈或对话,她应该是严肃、认真的。”为此,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讨论法,首先要向学生明确讨论应遵循的原则。
  (1)批判性原则
  批判性的讨论,是指以一种开放的心态来反复斟酌有价值的观点,使这些观点经受怀疑、争辩以及反驳等一系列过程。它的特点之一就是参与者愿意以一种开放的心态进行讨论。这就是说,当听到有说服力、理由充足的反对意见时,能及时更改自己的意见;当反对意见理由不充足时,能对自己的想法坚信不移。
  (2)高度注意、热情倾听原则
  讨论时,如果学生都不认真、没耐心倾听发言同学所讲的内容,那么讨论也就只能停留在肤浅的表面。所以,讨沧需要高度注意和热情倾听。汉斯一乔治·盖德默在谈及讨论这一概念时讲道:对他人给予高度注意这种有礼貌的做法,往往可以使我们不再以自我为中心,而是被他人所讲的内容深深吸引。这里的高度注意就是我们平时所讲的多留神儿。“帕克·帕玛尔也认为:只有热情倾听他人发言,才能使发言人感到自己是受欢迎的。”由此可见,这种高度注意、热情倾听,为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讨论创造了一个良好的氛围。
  (3)谦虚、有秩序原则
  谦虚是指一个人愿意承认自己的知识是有限的和不完整的,并且行为举止也与这种态度相符。只有具有谦虚的态度,才能为讨论的和谐、持续进行提供保证。同时,谦虚的另一种形式就是在讨论时井然有序。我们可以要求学生按圆形顺序依次发言,之后,可以自由发言。这样,当一位学生讲完后,不管下一位同学愿不愿意发言,发言的压力都会传到他身上,这就为每一位同学提供了至少一次的发言机会。自由发言,更可以为想说的同学提供多次发言的机会。
  (4)民主、平等原则
  在讨论时,我们都追求理想的讨论氛围,也就是参与讨论的人在民主的氛围中,都能平等的阐述自己的观点,对所有成员的观点都给予充分、平等的考虑。只有坚持这一点,讨论才能愉悦,也才能获得理想的结论。
  
  (二)讨论的进行
  
  1.问题的提出
  (1)教师在提出问题时,应该尽可能用清晰的、简单易懂的语言来表达,尽量有具体的细节描述,避免空洞的、冠冕堂皇的抽象语言。
  (2)课堂教学中,不是所有问题都值得讨论。问题必须对学生的思维能起到启发、促进、深化的作用,问题还需与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相近,最好处于最近发展区。有学者已经从性质这个角度对知识进行了分类,如下表所示:
  学习结果(目标)与教学任务(目标)分类比较(认知领域)
  从上表知识的分类以及讨论式教学的特点,可以看出上表中的第一类知识采取传统的讲授式最有效,可以在有限的时间内让学生理解有关系统的基本知识。而第二类和第三类知识可以采取提问,让学生进行讨论,加深理解,培养他们的创造意识和精神。
  
  2.讨论的展开
  问题已经提出,情景已经创设,学生着力的就该是切实的讨论。讨论时,学生应该按确定的讨论原则和步骤展开讨论,摆出自己的观点,接受别人的意见,进行思维的碰撞,在交流中集思广益,求同存异,形成对问题的深入理解。教师在学生讨论时,应多观察、多倾听,对出现的问题多指导。更重要的是,教师要以一个与学生平等的身份适时参与各个小组的讨论。这样,学生的讨论才能够持续、深入下去。
  
  3.时间的调控
  讨论还需要根据讨论内容的难易及容量大小,调节相应的时间。对于困难的、容量大的问题,要舍得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进行深入探讨;而对于容易的、容量小的问题,要适当调控时间,让学生既讨论了问题,又不至于浪费时间。
  (三)讨论的汇报
  当小组讨论结束后,应通过一定的方式来汇报讨论的结果,促使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交流。一般而言,可以通过以下两种途径:
  
  1.学生代表发言
  由小组成员集体商议,并推选1名代表向全班汇报本组讨论结果,但选定代表的发言必须是本组成员共同思考的结果、集体智慧的结晶。代表人不能舍弃、偏解其他小组成员的观点。这既是对知识的尊重,也是对他人的尊重。
  
  2.书面汇报
  在小组讨论开始之前,给每个小组分发一个“讨论汇报单”,在小组讨论过程中,按顺序,由最后发言的同学对讨论过程中他人的观点进行记录。当讨论结束后,集体商讨,求同存异,把小组成员的结论进行归纳、整合,最后把结论记录下来,并上交。教师课后要对各小组的最终结论进行批阅,并进行反馈。这一过程,既发挥了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又培养了学生的合作精神,也锻炼了书面表达能力。
  总之,教学有法,教无定法,以上对讨论式教学法的思考和实践,都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我们应该根据教学目的来选择讨论法。
其他文献
当我们每个人降生到这个世界,就需要与别人交流,而交流的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口头表达。口头表达能力的优秀与否直接关系到交际的效果,对于学生将来找工作、融入社会更是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明确指出:“良好的口语交际能力是现代公民的重要素养”,“应重视指导学生在各种交际实践中提高口语交际能力,选择他们感兴趣的、贴近生活的交际话题,采用灵活的形式组织口语交际教学”。但是口语交际教学在
傅谨,浙江衢州人,文学博士。中国戏曲学院特聘教授、中国戏曲学院学术委员会主任、中国戏曲学院研究所所长,《戏曲艺术》杂志社主编,当代著名戏剧理论家。主要从事戏剧理论、中国现当代戏剧与美学研究。  黄春黎:傅老师,您好!看到您,我感到自己正与戏剧相对。在影视媒体尤其发达的今天,我们不断追求模拟真实的3D、4D、5D的感官刺激和享受,但同时也不能不面对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与传播问题。对于传统文化艺术的
洪治纲,暨南大学中文系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广东省高等学校“千百十工程”省级培养对象,并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主要从事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与批评,曾在《中国社会科学》《文学评论》《文艺研究》《当代作家评论》《南方文坛》等刊物发表论文及评论200余万字。出版有《守望先锋》《余华评传》《无边的迁徙》《中国六十年代出生作家群研究》《主体性的弥散》等个人专著十余部,以及《国学大师经典文存》《最
2020年1-4月上证主板涨、跌幅前50只股票(今年以来指数涨跌不大,但个股和板块内部涨跌差异巨大。)注:剔除了近半年上市的新股,上證主板包括部分科创板股票
诗有诗眼,文有文眼。文眼,是我国传统的独有的关于文章写作的术语,指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蕴的关键词句。《白杨礼赞》开篇第一句“白杨树实在是不平凡的,我赞美白杨树”,这“不平凡”三字便是统系全文之眼,眼在篇首。鲁迅《一件小事》中“——他满身灰尘的后影,刹时高大了——而且他对于我——甚而至于要榨出皮袍下面藏着的‘小’来”,段中的一“大”一“小”,就是全文之旨,眼在篇中。眼在篇末的俗称画龙点睛之笔,《
《西部作家精神档案》(商务印书馆,2012年7月版)是一部以文化心理和艺术取向为视角透析中国当代西部作家精神世界乃至中国当代文化历程与现状的著作,著者李遇春先生打破主观阐释的藩篱,而采取史证、心证和形证相结合的新实证批评方法,对张贤亮、陈忠实、贾平凹、路遥、红柯、李锐等几位西部作家及其重要作品进行深层分析,其全新的实证与深透的阐释为读者打开了一个更为丰富、复杂且不断演变、承续发展的现实世界、精神世
温儒敏,1946年生,广东紫金人。北京大学原中文系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大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国家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评审委员,《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主编,人教版新课标《高中语文》教材执行主编,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修订专家组召集人。曾任南京大学、华东师大、西安交大、北京外国语大学、韩国高丽大学、法国波尔多大学等校客座教授。完成4项
散文,是阳光、空气与大海的酝酿,是青春、阅历和情感的发酵,如老酒般香醇醉人。但高中学生年纪尚轻,阅历尚浅,不容易从中品味出成人世界的情感与寄托。要提高对散文艺术形象的领悟能力,就需要我们能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掌握一些散文的基本特点,找到阅读的突破口。    一 抓线索,理思路,理解“形散神聚”的特点    散文是一种不易把握的文体。古今中外的散文家,仿佛都是神奇的骑手,纵横驰骋,洒脱不羁。他们
洪治纲,暨南大学文学院教授,著名文学评论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小说学会年度排行榜评委。2000年获全国首届冯牧文学奖·青年批评家奖。2007年10月,获第四届全国鲁迅文学奖。2008年11月,获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家奖。主要著作有:《审美的哗变》《余华评传》《永远的质疑》《无边的迁徙》《清平乐》《零度疼痛》《守望先锋》等。其中,《审美的哗变》获浙江省政府颁发的第四届鲁迅
关于逻辑教学,《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没有明确的规定,但在“教学目的”中提出“培养思维”的重要任务;思维自然离不开逻辑。我认为,所谓“思维”,也就是依靠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对阅读材料进行把握和剖析,从而达到《大纲》提出的“能整体把握阅读材料的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作者的思想、观点和感情”的效果。  逻辑推理的基本形式是三段论,但在实际运用中,则往往要复杂得多,一篇议论性作品就是一个复杂的逻辑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