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主题图”是人教版小学数学实验教材编写的一大特色,其意图在于体现《数学课程标准》“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重视学生的经验和体验”的基本理念。教材中这些五颜六色的图画、生动有趣的故事、憨态可爱的小动物和卡通人物等内容,贴近学生生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不仅给枯燥的数学赋予了生命,融入了生活气息,同时也充分体现了数学学习的价值,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丰富的教学资源。然而,由于“主题图”以“场景”的形式来呈现学习素材,虽然富有儿童情趣和丰富的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已有的认知经验,但其丰富的内涵在教学过程中还需要以一定的“事件”为裁体来展开和演绎“主题图”情境。如果没有有效地运用,就会不利于引发学生产生问题,不利于促进学生的思考和探究,不利于学生主动建构知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认真分析教材,领悟主题图的意图,挖掘主题图教学资源,发挥主题图功能,真正体现主题图的“内在魅力”。
1 优化主题图——创情激趣
教育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然而,这些主题图在未加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只是处于静止的、可欣赏的状态,它只是一幅图,如果直接呈现,将不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和现场演示,让静止的图画产生动感;也可以用语言赋予主题图生动的故事情节或背景,丰富主题图的思想内涵,让主题图“有血有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即百羊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主题图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让羊群在画面上能够移动,从而有了以下的教学实录——
生1:那些羊老动,我们数不清。
生2:我数得眼都花了,还是数不清。
生3:这些羊动来动去,数完了又不在那儿了,这样会数多的。
师:那么你来想个办法,怎样才好数?
生l:给每只羊编号。
生2:用一个围栏,数一只,放一只。
生3:可以把羊弄成十只十只的,然后把它们放在羊圈里,这样就好数了。
教师借助多媒体,把羊群十只十只地围在一个个栅栏里。学生很快数出,原来是100只羊。本节课,由于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主题图设计成了动态的,使原来比较呆板的问题情境,显得比较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说,它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从认识和思维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显然被激活了。他们说出了好多办法,有合理的,也有不那么合理的,当然也有教师希望得到的“十只十只地数”这种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本环节预定的教学目标达成了;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现。而这也正是如此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2 挖掘主题图——建构内化
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不能挖掘出主题图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或者不能根据主题图中的相关数学信息进行内化、建构,这样的主题情境至少在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的生成,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信息的内化和知识的建构的机会留给学生。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4页“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加法,激活了学生的思准,学生有的说:4个学生和1个老师合起来是5个人,4+l=5;有的说:天空中有1只小鸟,草地上有3只小鸟,合起来是4只小鸟,3+l=4……就连图中的白云、花朵、大树都成了学生找加法的话题,学生在愉悦、探索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了加法的意义。
3 依托主题图——培养能力
3.1 观察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事物的细节,只能说出事物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观察的错误较多。而教材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主题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1.1 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整体场景,再用“特写镜头”展示局部场景:国旗、运动场上的单杠、走廊边的石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
3.1.2 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教师指着主题图提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他们往往会东拉西扯,花了很多的时间仍无法引入正题、教师只有对主题图进行认真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正确地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它指向于必须知觉的对象上,真正有效地完成观察任务,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训练的形式在课堂上要经常出现,只要教师训练到位,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他们会有意识地、细心地留神观察与他学习生活有关的事物,学会主动地观察事物。
3.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每一幅图的各个角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学生去发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没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和培养学牛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上“9加几”一课时,我先以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主题图。接着让学生重点观察看台边小朋友数饮料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现在有多少盒饮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比赛场景图,选择图中的信息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并让他们用门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的问题较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接着往上数;有的是用凑十的方法……枯燥的计算在此变得如此有意义,同时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了算法的多样化。
3.3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综观教材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上面例举到的主题图;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高矮”、“图形的认识”、“分类”、“数学乐园”等,这些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主题图提示,为学生有效创没活动、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亲近生活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方向!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开掘智能时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让我们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1 优化主题图——创情激趣
教育家奥苏贝尔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教材以主题图的方式设计了与学生生活紧密相连、富有儿童情趣的主题情境,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然而,这些主题图在未加任何说明的情况下。只是处于静止的、可欣赏的状态,它只是一幅图,如果直接呈现,将不能很快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制作课件和现场演示,让静止的图画产生动感;也可以用语言赋予主题图生动的故事情节或背景,丰富主题图的思想内涵,让主题图“有血有肉”,以激发学生学习的浓厚兴趣与动机。如一位教师在教学100以内数的认识的主题图,即百羊图时,利用多媒体技术,对原有主题图进行了适当的处理,让羊群在画面上能够移动,从而有了以下的教学实录——
生1:那些羊老动,我们数不清。
生2:我数得眼都花了,还是数不清。
生3:这些羊动来动去,数完了又不在那儿了,这样会数多的。
师:那么你来想个办法,怎样才好数?
生l:给每只羊编号。
生2:用一个围栏,数一只,放一只。
生3:可以把羊弄成十只十只的,然后把它们放在羊圈里,这样就好数了。
教师借助多媒体,把羊群十只十只地围在一个个栅栏里。学生很快数出,原来是100只羊。本节课,由于教师把教材上静态的主题图设计成了动态的,使原来比较呆板的问题情境,显得比较生动、有趣、具有挑战性,从而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应该说,它更加有效地体现了教材原有“主题图”的意义和作用,从认识和思维上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学生的思维显然被激活了。他们说出了好多办法,有合理的,也有不那么合理的,当然也有教师希望得到的“十只十只地数”这种方法。对于教师而言,本环节预定的教学目标达成了;而对学生来说,则是其创造性思维的充分展现。而这也正是如此处理教材主题图的价值所在。
2 挖掘主题图——建构内化
如果一个主题情境展开后,学生不能挖掘出主题图中蕴涵的数学信息,或者不能根据主题图中的相关数学信息进行内化、建构,这样的主题情境至少在数学教学中价值不大,甚至是无意义的。所以,教师既要考虑知识的生成,又要引导学生经历知识产生的过程,把材料的选择权还给学生,把信息的内化和知识的建构的机会留给学生。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第14页“1~5的认识和加减法”时、出示“主题图”后让学生观察,然后引导学生从图中找加法,激活了学生的思准,学生有的说:4个学生和1个老师合起来是5个人,4+l=5;有的说:天空中有1只小鸟,草地上有3只小鸟,合起来是4只小鸟,3+l=4……就连图中的白云、花朵、大树都成了学生找加法的话题,学生在愉悦、探索的情境中进一步了解了加法的意义。
3 依托主题图——培养能力
3.1 观察能力的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观察能力不强,观察事物零乱、不系统、看到哪里就是哪里;不能全面细致地感知事物的细节,只能说出事物的个别部分或颜色等个别属性;观察的错误较多。而教材中的主题图,给学生创设了充分观察、探究的空间。在教学实践中,我充分利用主题图,从以下两个方面来提高学生的观察力,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3.1.1 教给学生观察的具体方法。如在教学“数一数”时,主题图呈现的是一幅美丽的校园图。教学时,先让学生充分感知整体场景,再用“特写镜头”展示局部场景:国旗、运动场上的单杠、走廊边的石凳……引导学生按照一定的顺序数数。
3.1.2 向学生明确地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在平时的听课中,我们总能看到这样的现象,上课一开始,教师指着主题图提一些漫无边际的问题:“认真观察这幅图,你发现了什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这样的问题,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观察力,他们往往会东拉西扯,花了很多的时间仍无法引入正题、教师只有对主题图进行认真思考,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提出有针对性、启发性的问题,才能正确地引发学生的注意,使它指向于必须知觉的对象上,真正有效地完成观察任务,进入到课堂学习中来。这种训练的形式在课堂上要经常出现,只要教师训练到位,久而久之,可以培养学生主动地给自己提出观察的目的和任务的能力,而不是处处依赖教师的指示。他们会有意识地、细心地留神观察与他学习生活有关的事物,学会主动地观察事物。
3.2 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学习数学是自我探索、体验、建构的过程。在主题图中,编者有意识地设计了许多相关的数学知识。渗透在每一幅图的各个角落,蕴涵着丰富的信息资源,等待着学生去发现,为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教师作为教材的开发者、教学的组织者,应尽力发挥自身的主导作用。为学生创没实际情境,激励!学生独立探索,启发和培养学牛多向思维的意识及习惯,使其能在学习过程中提出高质量的数学问题,有效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如在上“9加几”一课时,我先以一定的情境将学生带入主题图。接着让学生重点观察看台边小朋友数饮料的情境,引导学生用多种方法计算:“现在有多少盒饮料?”然后,再让学生观察比赛场景图,选择图中的信息提出9加几”的数学问题,并让他们用门己喜欢的方法解决问题。学生兴趣盎然,提的问题较多,解决问题的方法也是多样的。有的是一个一个地数:有的是接着往上数;有的是用凑十的方法……枯燥的计算在此变得如此有意义,同时也使学生自然而然地体验了算法的多样化。
3.3 动手操作、合作交流能力的培养。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综观教材的主题图,大致可以分两类:一类是向我们提供了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学资源,属于自然情境类,如上面例举到的主题图;另一类则是提供了一些师生在教学过程中的活动或操作方式,属于活动方式类,它提示给我们的是一种“做数学”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在类似的操作活动中体验和感悟数学。如一年级上册中“长短、高矮”、“图形的认识”、“分类”、“数学乐园”等,这些主题图呈现了学生动手操作、小组合作交流的学习情境。教学中,我们要根据主题图提示,为学生有效创没活动、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能力。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亲近生活中拥有一个数学学习的方向!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拓宽视野中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
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让学生在开掘智能时拥有一个数学的头脑!
让我们有效挖掘主题图的“内在魅力”,着力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