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

来源 :作家·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iwent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艾伦·金斯堡是美国“垮掉的一代”文学的代表人物。他的诗歌揭露和批判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反生态实质,具有生态主义思想倾向和现实主义创作倾向。然而,金斯堡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它打上了深深的后现代文化烙印,成为了后现代语境下异化的现实主义。鉴于金斯堡诗歌创作的生态主义思想内容,生态美学成为了考量这种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的合理视角。
  关键词:垮掉的一代 生态美学 异化的现实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2 文献标识码:A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经济再次焕发出勃勃生机,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人们似乎又回到了灯红酒绿、光怪陆离的爵士时代。然而,优裕的物质生活无法掩盖精神的空虚。在麦卡锡主义压抑下的沉闷气氛中,有一群年轻人不甘同别人一样麻木地生活,面对僵化的生活和沦落的精神,他们以自己的方式发出了控诉的哀号。他们就是“垮掉的一代”或称“垮掉派”作家和诗人,而诗人艾伦·金斯堡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秉承惠特曼无拘无束的自由诗风,又在后现代语境中将其发扬光大,创作出《嚎叫》、《美国》、《美国的衰落》等大量作品,成为公认的“垮掉派”代表诗人。
  一 垮掉派诗人金斯堡的后现代文学创作
  研究金斯堡不得不先对他所属的那一个群体——垮掉派做一番考量。垮掉(英文beat)一词具有多重含义,因而“垮掉派”这一称谓也非常容易引起误解。因为垮掉派作家和诗人经常嗜酒、吸毒,甚至通过同性恋发泄不满情绪,所以人们常把垮掉的一代等同于堕落的一代。垮掉派代表人物之一、著名作家凯鲁亚克曾经在《垮掉的一代的来源》一文中对这一称谓作过精到的界定,肖明翰先生对此作过介绍:
  “他说:‘Beat这个词最初的意思是贫困、潦倒、一无所有、垮掉、流浪、在地铁睡觉。’后来它竟成了‘美国社会里行为举止上的革命口号和标签’。他在文中还从不同方面追溯了‘垮掉的一代’的来源。不过他所列出的各种所谓‘来源’,从他祖先的独立性到印度圣哲和中国道教徒的深邃与执着,实际上是垮掉的一代的精神追求的深层含义。”
  从凯鲁亚克的界定可以看出,垮掉派表面上的沦落只是他们反抗令人窒息的社会的一种方式,这种表面上的消极只是深层次上的积极在一种非常态的社会环境中的歪曲的实现形式。而从他们的实际行动也可以看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对于社会的积极态度。正如文楚安先生所述:“无论是‘垮掉的一代’青年或‘垮掉的一代’作家,在当时,特别是在60年代后大都投身於有益于社会进步的活动和事业提倡人权、改善教育、反对美国在朝鲜和东南亚的战争、结束冷战、保护环境、妇女解放运动,主张推荐可信赖的政治候选人等等。”“垮掉的一代”作家不羁的生活方式和对东方宗教的喜爱给人一种出世的感觉,而从深层次上看,他们却密切关注着社会现实,有着浓厚的入世色彩。“垮掉的一代”这一后现代文学流派由此与现实主义文学建立起了某种内在的联系。
  现实主义是“一种给人如此印象的写作方式:忠实地记录或‘反映’一种实际存在的生活方式”。在人类文学史的长河中,现实主义文学创作一直是文学家反映社会现实、提出其改造社会的主张与方案的最为直接和有效的方式。现实主义这艺术甘霖浇灌出来的思想之花,是文学家求索于社会、执着于艺术的明证。“垮掉的一代”文学记录和反映了战后美国社会的问题与危机,只不过不是“忠实地”记录和反映,而是以一种扭曲的形式反映,因而可以说,“垮掉的一代”文学是后现代文化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而这种异化的现实主义在“垮掉的一代”诗人金斯堡的思想和创作中得到了集中体现。在对金斯堡的探讨中,方兴未艾的生态美学理论提供了一个恰切的视角。
  二 金斯堡对反生态的社会文化形态的批判
  要从生态美学的视角理解金斯堡对反生态的社会文化形态的批判,首先需要对生态美学理论进行一番梳理。生态美学是在国际生态主义思潮的大背景下,由我国学者开拓的美学研究新领域。致力于生态美学研究的著名学者曾繁仁先生把生态美学定义为一种“在新时代经济与文化背景下产生的有关人类的崭新的存在观,是一种人与自然、社会达到动态平衡、和谐一致的处于生态审美状态的存在观”。曾繁仁在建构生态存在论美学理论的过程中广泛吸收了西方哲学的优秀成果,而海德格尔哲学则成为了生态存在论美学的重要理论来源。其中,海德格尔的“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消解了认识论“主客二分”和“人类中心主义”,是“生态存在美学的存在论根基”。“天地神人四方游戏说”消解了“人类中心主义”和“主客二分”,建立起了一个人与自然平等对话和谐共处的宇宙模型,实现了主观与客观界限消融超然合一的超认识论的突破,是哲学史上的重大发展。这种哲学观念与生态科学中的基本原则系统整体论有异曲同工之妙,从哲学和自然科学两个层面支持着生态存在论美学观。由此,人类不再是宇宙万物的绝对主宰,自然的主体重要性获得了重新的审视。正如学者王茜所论,“在生态美学中,‘自然’将作为一个基本维度被用于重新拷问自我意识形成和文化身份建构的每一个环节,建立起一个以‘自然’为基础的存在本体论和艺术本体论系统。”当然,这里的自然概念已经不仅仅指自然科学意义上的自然界,而是通向了更加宽广的意义,表征着一种人类文明之外的意义之维,而崇尚自然的生态存在论美学观则意味着一种摆脱现代文明异化的生活观念和哲学诉求,是一种返璞归真回复万物本性的价值观念,是一种不以人为主宰而以人与环境的交流和共处为基础的文明模式。
  然而,金斯堡所生活的战后美国社会呈现的却是一种摒弃自然的文明模式。高度的工业文明伴随着人类中心主义的不断膨胀,人类对自然的过度索取使得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濒于崩溃。在社会关系方面,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经济剥削和政治压迫使得资本主义政治、社会和价值体系走入困境。不管是人对自然的傲慢与索取还是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剥削和压迫,都可以归结为主体对于他者的排斥与否定,是一元主宰的价值模式对二元融通的价值模式的颠覆,从本质上说是主客二元对立尖锐化的表现,从而形成了一种反生态的社会文化形态。垮掉的一代是后现代社会中最为敏感的一群人,他们最先也最为强烈地感受到了反生态的社会文化危机,他们脆弱与敏感的心必然会作出拼死的挣扎,从而在这种本性的挣扎与文化的反制中达到暂时的局部的平衡。在狂野与不羁的生活中,在性、酒精与毒品的麻醉中,他们的心找到了暂时的和不稳固的支点;在打破藩篱、随心所至的文学创作中,他们寄寓着消解主客二元对立的星星点点的希望。他们生活中的反叛与疯狂、他们思想中的庞杂与无序,正说明了他们在本性的挣扎与文化的反制中手足无措、缺乏明确的目标和策略,显示出一种群体性的文化心态的慌乱。而这种群体性慌乱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他们的社会责任感是何等强烈,他们建设美好世界的心情是何等急切。他们的文学创作貌似随意,却蕴蓄着震撼的力量,具有着丰富的审美意义和现实意义,是垮掉的一代之未垮精神的明证。
  垮掉派代表诗人金斯堡的思想与创作导源于主客二元对立的反生态的社会文化形态,是对这一社会文化形态的有力反制。可以说,他的诗歌不仅仅是后现代主义的嚎叫,更是现实主义的呐喊。然而,挣扎中的狂乱使金斯堡无暇顾及传统现实主义在文学艺术性上的追求,无暇从传统意义上考量文学的审美性,他的现实主义已经不是传统的和主流的现实主义,而是在后现代语境中异化的现实主义,一种以异化的形式对抗异化的社会文化形态,从而诠释自己的现实性的特别的现实主义。金斯堡在《嚎叫》的开头就写道:
  我看见我这一代的精英被疯狂毁灭,饥肠辘辘赤身裸体歇斯底里,拖着疲惫的身子黎明时分晃过黑人街区寻求痛快地注射一针……
  系统整体观和动态平衡观是生态美学的基本原则,而在诗中所表现的场景中,个人已经在社会中迷失了自我,从而无法将自身合理地纳入到社会中,因而社会也就无法构成一个系统整体。人与社会的关系、精神和肉体的关系陷于僵化的状态,无法复归动态平衡,“精英”们只能通过毒品的刺激打破这种死寂,在幻象中苟延残喘。这些“精英”们是最敏感的一群人,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垮掉的一代的代名词,他们以颓废的生活方式和别样的文学创作控诉着当时美国主客对立的、摒弃自然的社会形态,而金斯堡也正是用他的后现代诗歌批判着战后美国的反生态社会形态。可以说,金斯堡是生态美学的天然的同盟军,其思想与创作是生态美学理论与实践的绝佳注脚。从这个意义上说,他的诗歌可以说是生态诗歌,而他本人可以说是一位生态诗人,他以他的诗歌进行着后现代语境下别样的现实主义批判。
  三 金斯堡对于生态诗人文化身份的建构
  金斯堡在《嚎叫》第二部分把美国社会比作古代凶神摩洛克,他这样写道:
  摩洛克的脑袋纳粹的机械!摩洛克的血液流淌着金钱!摩洛克的手指是十支大军!摩洛克的胸膛是一架屠杀生灵的发电机!摩洛克的耳朵是一片冒烟的坟地!
  在这里,金斯堡把美国社会的反生态本质形象地表现了出来。金钱、武力、屠杀和死亡充斥在社会结构各个角落,像摩洛克一样向全世界伸出罪恶的魔爪。在这种环境下,阶级的、思想的、种族的对立愈演愈烈,主体膨胀,其身份建构胀而欲爆,他者遭到贬抑,而其身份建构则趋于弥散,主客二元对立近乎发展到了极致。社会的动态平衡在层层禁锢中被打破,社会的系统整体在重重对立中趋于瓦解,人无法与自然、与社会达到动态平衡与和谐一致,整个美国社会成为了一个摩洛克般的怪物,其反生态实质显露无遗。在《嚎叫》等作品中,金斯堡对于美国社会的反生态实质进行了较为彻底的揭露,这种揭露可以归入现实主义的范畴。然而,特定的内容决定了特定的形式,金斯堡在后现代语境下表现后现代主题,其现实主义必然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现实主义。金斯堡的现实主义倾向是与他不拘一格的后现代创作方法融为一体的,他不是一位传统的现实主义者,而是一位异化的现实主义者。他以异化的现实主义文学实践揭露和批判了战后美国社会的反生态实质,完成了其生态诗人的文化身份建构,成为了一位异化的现实主义者。
  四 结语
  综上所述,美国“垮掉的一代”代表诗人金斯堡在其诗歌创作中表现出了现实主义倾向,他用他的诗歌与战后美国的反生态社会作斗争,用生态主义的音符吹响了现实主义的号角。然而,金斯堡是一位后现代文化背景中成长起来的诗人,而他本人也是后现代主义文学颇有建树的实践者。他的现实主义已经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现实主义,而是深深地打上了后现代文化的烙印,成为了一种后现代文化语境中的异化了的现实主义。
  
  注:本文系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资助项目,项目名称:生态美学视域中的美国“垮掉派”诗歌研究,项目编号:ZXH2010E001。
  
  参考文献:
  [1] 肖明翰:《垮掉的一代的反叛与探索》,《外国文学评论》,2000年第2期。
  [2] 文楚安:《近半个世纪的回声:“垮掉的一代”和金斯堡》,《当代文坛》,1997年第4期。
  [3] Chris Baldick(ed.)Oxford Concise Dictionary of Literary Terms,
  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0.
  [4] 曾繁仁:《试论生态美学》,《文艺研究》,2002年第5期。
  [5] 朱立元、栗永清:《从“生态美学”到“生态存在论美学观”》,《东方丛刊》,2009年第3期。
  [6] 王茜:《生态美学研究的困境与边界》,《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5期。
  [7] 金斯伯格,文楚安译:《金斯伯格诗选》,四川文艺出版社,2000年版。
  
  作者简介:
  刘磊,男,1982—,河北乐亭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学,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迟欣,女,1972—,河北南皮人,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英美诗歌、比较文学,工作单位:中国民航大学外国语学院。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通过对艾丽丝·沃克的书信体小说《紫色》中黑人女性主题的分析,揭示了黑人女性在种族歧视和性别歧视双重压迫下的生存困境,探讨了其受害根源,指出了黑人女性的解放是任重而道远的,并为黑人女性昭明了一条通往自我解放的途径——依靠黑人女性之间的姐妹友谊和支持获得经济独立和人格独立,从而更加有力地反对双重压迫,获得彻底解放。  关键词:黑人女性 种族歧视 性别歧视 解放 困境  中图分类号:I106.
期刊
摘要:本文通过阐述历史题材、“文革”题材和新时期题材在哈萨克族小说创作中所占的重要地位,来论述新时期哈萨克小说的题材特色。  关键词:新时期 哈萨克族 小说创作 题材特色  中图分类号:I207.42 文献标识码:A    与其他文学体裁相比,小说能够更广泛、更深刻、更全面、更形象地表现社会生活。中国哈萨克小说题材广泛,进入新时期以来,哈萨克族作家的审美需求也不断提高,他们从五彩缤纷的社会生活中选
期刊
摘要:库尔特·冯内古特的《五号屠场》是黑色幽默小说的代表之作。本文以《五号屠场》为例,探究了黑色幽默创作的艺术特色。  关键词:《五号屠场》 黑色幽默 反英雄 荒诞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黑色幽默”,是用冷漠、诙谐、调侃的嘲讽态度,对待现实中一切荒谬、丑恶、残酷、虚伪等阴暗的“黑色”东西,是把荒诞悲凉的人生看成痛苦的玩笑,用喜剧形式来表现悲剧内容,让人感到笑语背后隐藏
期刊
摘要:罗格·齐灵渥斯是美国作家霍桑《红字》中的主要人物之一。他一直被看作是一位心理阴暗、冷酷、偏狭、复仇欲望强烈的卑鄙小人。但通过分析,我们不难发现:齐灵渥斯的前半生是努力、勤奋、平和、幸福的,符合伦理学关于善的理念。只是生活中突如其来的巨变,使他失去了方向,致使他在后半生走向了善的对立面。最后当仇人逝去,仇恨亦不复存在,齐灵渥斯内心深处的善重又复苏、回归。这是一个复杂的心路历程,是由他自己的个人
期刊
摘要:《野性的呼唤》是杰克·伦敦最受欢迎的小说之一,人们一般将之视作杰克·伦敦的自然主义小说典范。本文拟从人兽、生物遗传、环境决定论、弱肉强食、适者生存等角度分析小说中强烈的自然主义色彩。  关键词:《野性的呼唤》 杰克·伦敦 自然主义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19世纪下半叶,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和阶级矛盾的加剧,法国社会各种哲学思潮风起云涌。受实证主义、遗传学
期刊
摘要:玛格丽特·劳伦斯是加拿大文学史中最受关注的女作家之一。在其为数众多的作品中,她常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和见闻为背景,客观真实地反映现实问题,同时也展示了地方文学的威力和普遍性。其中,极具代表性的作品——《石头天使》,鲜明地向读者展现出一位性格倔强、不肯屈服于权威及世俗禁锢、勇于把握自己命运的女性形象。  关键词:倔强 困惑 挣扎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前言  玛格丽
期刊
摘要:本文运用女性主义理论与心理分析理论,选取美籍华裔女作家汤亭亭代表作《女勇士》中母亲的成长过程中具有代表性的食物与饥饿意象展开分析与讨论。进而揭示华裔女性尤其是华裔母亲长期受压制的欲望与身份寻求的困境,以便深刻认识和理解第一代华裔女性的生存状态及母女关系。  关键词:《女勇士》 食物意象 女性饥饿 心理分析  中图分类号:I106.4 文献标识码:A    一 引言   美籍华裔女作
期刊
摘要:英国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作品常常探索人类生活的各种问题,尤其关注个体与社会的联系、人类的精神状态与生命的意义,充满了冲突与悖论。本文运用新批评相关理论来研究其两部宗教小说中精巧的悖论建构,以期有助于深入探讨其小说创作的复杂性与艺术价值,展现出其小说的精神境界的矛盾性,从而观照当下人们的精神状态,启迪人们剖析和超越自我,寻求生存的意义与灵魂的家园。  关键词:宗教小说 悖论建构 戏剧效果 艺术
期刊
摘要:乔治·艾略特本人过着离经叛道的私生活,可惜在女性观上却一直趋于保守:她认同女性身上的美德,其小说中的女性人物都被刻画为拥有美丽外表和崇高心灵的动人形象;她认为婚姻仍旧是女性最完美的归宿。其小说既揭示了女性在男权社会中的种种不公的遭遇,同时又强化了女性在婚姻家庭中的作用。这就是艾略特小说中独特的女性意识。同时,本文还着重挖掘了其背后所隐藏的宗教追求以及道德精神。  关键词:女性意识 超验诉求
期刊
摘要:《李尔王》中的“愚人”是贯穿整部戏剧的一条重要线索,他的存在帮助剧中的李尔王更清楚地认识了自我和现状,也使剧外的观众更清晰地掌握了作者的思绪和整部戏剧的节奏。因此,愚人的存在搭建了观众—角色—作者三者间思维相通的桥梁。  关键词:《李尔王》 愚人 桥梁  中图分类号:I106.3 文献标识码:A    《李尔王》的背景是17世纪初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前夕,伊丽莎白女王统治的末年,农村的圈地运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