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国度,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统——道德胜于法律。这个传统源自于以家庭、村落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农耕文化,老子所讲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这种农耕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老百姓以土地为根耕织度日,世代定居在村落里,极少异地迁徙,浓重的土地情结让中国人永远走不出故乡的概念。稳定的村落式社会结构,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具“人情”意识的人际关系,道德约束也就成了村落成员之间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准则,这般自觉而充满温情的村落乡情,正是中国原始村落的令人向往之处。
在推崇“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下,这种自觉诞生的道德规则,被认为出自于人的“天性”,孔子也因此推崇“人皆圣贤”,人人可至尧舜之德。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中进大都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稳定的乡情关系已经破裂,自古形成的道德约束也渐渐让位于法律,那种原风原情的村落道德文化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
福建原始深山的大丘脊村,卻是现代社会里关于“人皆圣贤”的活标志。
原始村落文化的遗存记忆,在这个僻处深山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人与人维持着最质朴的乡邻关系,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族,自觉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道德遗风。
自古以来,“百年无讼”都是衡量一个地方民风纯善,一个时代达到“大治之世”的标准,大丘脊正是这样一个仁义兼具的大治之村。
大丘脊村里有一座村庙,庙门前立着一块“功德碑”,碑上镌刻的是历年历代每位村民为村子里做的捐赠和贡献,修桥,铺路,建学,修庙,扶贫,助老,历历皆在。村里人不管在村耕种,抑或是外出谋事,最大的荣耀不是大富大贵衣锦还乡,而是为乡亲和村落做了多少功德。这座功德碑,只是大丘脊道德传承的一个缩影,这份渗透在一言一行、一年一日里的天性习俗,体现在大丘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孝悌之义”是大丘脊村民最看重的事。村中山水环境纯净,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地,年岁八旬以上老人颇多,但却无一位老人老无所依,子女不孝,而是晚辈们争相孝顺,让老人安度晚年;很多家庭往往兄弟姐妹数人,但却从无兄弟不睦,姊妹不和,抑或争夺家产之类事件,而是兄友弟恭友爱互助,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村子里,这种孝敬老人、家庭友善是一种自觉的习俗,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违反这一习俗是令人瞧不起的丢人行径,即便是在电视上看到子女不善待老人,家庭成员夺家产的案件甚至影视剧,村民们也会言语之间激愤谴责。耳濡目染之间,孝悌就成为大丘脊村的自觉自贤,并以此为荣。
大丘脊是一个不足200人口的小村落,每逢红白之事,一家的事就是全村的事,所有人都会自动来帮忙。时日久了,甚至渐渐形成一整套的“人事安排”,某人职司某事,都会自觉进入角色。以婚礼为例,在举行婚礼前一星期,各家就开始派人前来帮忙,从婚前筹备,酒席办理,迎亲待客,花轿吹打,甚至连桌椅板凳杯盘碗碟,都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帮助主家热热闹闹顺顺利利把事情办完。全村没有任何人会生出“事不关己”的想法,而是热情热忱尽心尽力地帮忙,把邻里之间的互相协助视为身为本村居民的责任。
而在村里的公共事务上,更能体现出大丘脊村民自觉承担责任的道德传统。村中每年都会有修补道路、清理水渠、修缮村庙等事,村民们会自动筹款,无论在乡或是外出,只要是在册的大丘脊成员,都会主动缴纳或由家人代交筹款。之后,村中的青壮年会承担起主要体力工作,老人会做一些琐碎事务,而劳作队伍路过哪户人家门口,家里的女性成员就会准备丰厚的菜肴,为劳作者供应餐饭。几十年来,大丘脊村从未有过一起因村中事务引发的纠纷,而是人人和睦,户户谦让,让这个小小山村一直保留着谦谦之风,令人赞叹。
如今,大丘脊村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山村,走向都市,在离乡谋事之时,长辈们总是会用村里的规矩教育子弟,无愧于事,无愧于心一直是大丘脊人做事的准则。而今,一位在外打拼事业多年的青年,正在创立一个“地主家的”品牌,希望将家乡的原生食品特产运出山外,运进都市,为改善村里的清苦状况努力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名字会出现在村庙“功德碑”的前排。
在都市繁华境,我们总是自认进入了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理所当然地将法律视为调节社会人利益关系是最高准则,而在大丘脊村,这一准则似乎受到了“无处着力”的考验,人们几乎很少用法律手段去处理人与人之间是关系,甚至将“诉讼见官”视为家族的不光彩,人皆圣贤的道德文化传统,让这里既有着百年无讼的大治之世,也让人的“善之天性”得到了至真至美的体现。
在推崇“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下,这种自觉诞生的道德规则,被认为出自于人的“天性”,孔子也因此推崇“人皆圣贤”,人人可至尧舜之德。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中进大都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稳定的乡情关系已经破裂,自古形成的道德约束也渐渐让位于法律,那种原风原情的村落道德文化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
福建原始深山的大丘脊村,卻是现代社会里关于“人皆圣贤”的活标志。
原始村落文化的遗存记忆,在这个僻处深山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人与人维持着最质朴的乡邻关系,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族,自觉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道德遗风。
自古以来,“百年无讼”都是衡量一个地方民风纯善,一个时代达到“大治之世”的标准,大丘脊正是这样一个仁义兼具的大治之村。
大丘脊村里有一座村庙,庙门前立着一块“功德碑”,碑上镌刻的是历年历代每位村民为村子里做的捐赠和贡献,修桥,铺路,建学,修庙,扶贫,助老,历历皆在。村里人不管在村耕种,抑或是外出谋事,最大的荣耀不是大富大贵衣锦还乡,而是为乡亲和村落做了多少功德。这座功德碑,只是大丘脊道德传承的一个缩影,这份渗透在一言一行、一年一日里的天性习俗,体现在大丘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孝悌之义”是大丘脊村民最看重的事。村中山水环境纯净,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地,年岁八旬以上老人颇多,但却无一位老人老无所依,子女不孝,而是晚辈们争相孝顺,让老人安度晚年;很多家庭往往兄弟姐妹数人,但却从无兄弟不睦,姊妹不和,抑或争夺家产之类事件,而是兄友弟恭友爱互助,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村子里,这种孝敬老人、家庭友善是一种自觉的习俗,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违反这一习俗是令人瞧不起的丢人行径,即便是在电视上看到子女不善待老人,家庭成员夺家产的案件甚至影视剧,村民们也会言语之间激愤谴责。耳濡目染之间,孝悌就成为大丘脊村的自觉自贤,并以此为荣。
大丘脊是一个不足200人口的小村落,每逢红白之事,一家的事就是全村的事,所有人都会自动来帮忙。时日久了,甚至渐渐形成一整套的“人事安排”,某人职司某事,都会自觉进入角色。以婚礼为例,在举行婚礼前一星期,各家就开始派人前来帮忙,从婚前筹备,酒席办理,迎亲待客,花轿吹打,甚至连桌椅板凳杯盘碗碟,都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帮助主家热热闹闹顺顺利利把事情办完。全村没有任何人会生出“事不关己”的想法,而是热情热忱尽心尽力地帮忙,把邻里之间的互相协助视为身为本村居民的责任。
而在村里的公共事务上,更能体现出大丘脊村民自觉承担责任的道德传统。村中每年都会有修补道路、清理水渠、修缮村庙等事,村民们会自动筹款,无论在乡或是外出,只要是在册的大丘脊成员,都会主动缴纳或由家人代交筹款。之后,村中的青壮年会承担起主要体力工作,老人会做一些琐碎事务,而劳作队伍路过哪户人家门口,家里的女性成员就会准备丰厚的菜肴,为劳作者供应餐饭。几十年来,大丘脊村从未有过一起因村中事务引发的纠纷,而是人人和睦,户户谦让,让这个小小山村一直保留着谦谦之风,令人赞叹。
如今,大丘脊村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山村,走向都市,在离乡谋事之时,长辈们总是会用村里的规矩教育子弟,无愧于事,无愧于心一直是大丘脊人做事的准则。而今,一位在外打拼事业多年的青年,正在创立一个“地主家的”品牌,希望将家乡的原生食品特产运出山外,运进都市,为改善村里的清苦状况努力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名字会出现在村庙“功德碑”的前排。
在都市繁华境,我们总是自认进入了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理所当然地将法律视为调节社会人利益关系是最高准则,而在大丘脊村,这一准则似乎受到了“无处着力”的考验,人们几乎很少用法律手段去处理人与人之间是关系,甚至将“诉讼见官”视为家族的不光彩,人皆圣贤的道德文化传统,让这里既有着百年无讼的大治之世,也让人的“善之天性”得到了至真至美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