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年无讼,“人皆圣贤”的道德净土

来源 :醒狮国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yinghu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这个有着五千年文明的悠久国度,自古以来就有一个传统——道德胜于法律。这个传统源自于以家庭、村落为社会基本构成单位的农耕文化,老子所讲的“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正是这种农耕生活方式的真实写照:老百姓以土地为根耕织度日,世代定居在村落里,极少异地迁徙,浓重的土地情结让中国人永远走不出故乡的概念。稳定的村落式社会结构,让人与人之间产生了极具“人情”意识的人际关系,道德约束也就成了村落成员之间共同认可和遵守的准则,这般自觉而充满温情的村落乡情,正是中国原始村落的令人向往之处。
  在推崇“天人合一”的中国文化传统下,这种自觉诞生的道德规则,被认为出自于人的“天性”,孔子也因此推崇“人皆圣贤”,人人可至尧舜之德。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人口不断集中进大都市的今天,人与人之间稳定的乡情关系已经破裂,自古形成的道德约束也渐渐让位于法律,那种原风原情的村落道德文化也慢慢淡出人们的记忆。
  福建原始深山的大丘脊村,卻是现代社会里关于“人皆圣贤”的活标志。
  原始村落文化的遗存记忆,在这个僻处深山与世隔绝的小山村里,人与人维持着最质朴的乡邻关系,一个村子就像一个大家族,自觉守护着这份珍贵的道德遗风。
  自古以来,“百年无讼”都是衡量一个地方民风纯善,一个时代达到“大治之世”的标准,大丘脊正是这样一个仁义兼具的大治之村。
  大丘脊村里有一座村庙,庙门前立着一块“功德碑”,碑上镌刻的是历年历代每位村民为村子里做的捐赠和贡献,修桥,铺路,建学,修庙,扶贫,助老,历历皆在。村里人不管在村耕种,抑或是外出谋事,最大的荣耀不是大富大贵衣锦还乡,而是为乡亲和村落做了多少功德。这座功德碑,只是大丘脊道德传承的一个缩影,这份渗透在一言一行、一年一日里的天性习俗,体现在大丘脊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
  “孝悌之义”是大丘脊村民最看重的事。村中山水环境纯净,是名副其实的长寿之地,年岁八旬以上老人颇多,但却无一位老人老无所依,子女不孝,而是晚辈们争相孝顺,让老人安度晚年;很多家庭往往兄弟姐妹数人,但却从无兄弟不睦,姊妹不和,抑或争夺家产之类事件,而是兄友弟恭友爱互助,一家人其乐融融。在村子里,这种孝敬老人、家庭友善是一种自觉的习俗,在所有人的心目中,违反这一习俗是令人瞧不起的丢人行径,即便是在电视上看到子女不善待老人,家庭成员夺家产的案件甚至影视剧,村民们也会言语之间激愤谴责。耳濡目染之间,孝悌就成为大丘脊村的自觉自贤,并以此为荣。


  大丘脊是一个不足200人口的小村落,每逢红白之事,一家的事就是全村的事,所有人都会自动来帮忙。时日久了,甚至渐渐形成一整套的“人事安排”,某人职司某事,都会自觉进入角色。以婚礼为例,在举行婚礼前一星期,各家就开始派人前来帮忙,从婚前筹备,酒席办理,迎亲待客,花轿吹打,甚至连桌椅板凳杯盘碗碟,都会有专门的人来负责,帮助主家热热闹闹顺顺利利把事情办完。全村没有任何人会生出“事不关己”的想法,而是热情热忱尽心尽力地帮忙,把邻里之间的互相协助视为身为本村居民的责任。
  而在村里的公共事务上,更能体现出大丘脊村民自觉承担责任的道德传统。村中每年都会有修补道路、清理水渠、修缮村庙等事,村民们会自动筹款,无论在乡或是外出,只要是在册的大丘脊成员,都会主动缴纳或由家人代交筹款。之后,村中的青壮年会承担起主要体力工作,老人会做一些琐碎事务,而劳作队伍路过哪户人家门口,家里的女性成员就会准备丰厚的菜肴,为劳作者供应餐饭。几十年来,大丘脊村从未有过一起因村中事务引发的纠纷,而是人人和睦,户户谦让,让这个小小山村一直保留着谦谦之风,令人赞叹。
  如今,大丘脊村越来越多的青年离开山村,走向都市,在离乡谋事之时,长辈们总是会用村里的规矩教育子弟,无愧于事,无愧于心一直是大丘脊人做事的准则。而今,一位在外打拼事业多年的青年,正在创立一个“地主家的”品牌,希望将家乡的原生食品特产运出山外,运进都市,为改善村里的清苦状况努力着,也许未来的某一天,他的名字会出现在村庙“功德碑”的前排。
  在都市繁华境,我们总是自认进入了文明高度发达的时代,也理所当然地将法律视为调节社会人利益关系是最高准则,而在大丘脊村,这一准则似乎受到了“无处着力”的考验,人们几乎很少用法律手段去处理人与人之间是关系,甚至将“诉讼见官”视为家族的不光彩,人皆圣贤的道德文化传统,让这里既有着百年无讼的大治之世,也让人的“善之天性”得到了至真至美的体现。
其他文献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宋神宗熙宁年间,曾两度出任宰相。他写的七言绝句《元日》,着重描写农历正月初一人们欢度春节的情景。“元”,含有“第一”和“开始”的意思,“元日”指的就是农历正月初一。全诗是这样写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前两句写大年初一,人们燃放爆竹、饮用屠苏酒的喜气洋洋的景象。“爆竹声中一岁除”:“爆竹”,古时候人们用火燃烧竹
期刊
“人生实苦”,这是杨绛《走在人生边上》发出的感慨,经历了无数风霜雨雪,1997年春,爱女钱瑗先二老而去,钱钟书长期病重住院,1998年岁末,离开了相濡以沫63年的妻子,“我们仨”只剩下了87的杨绛,内心的苦痛可想而知。  杨绛有过一个以学术为重温馨幸福的家  1935年7月,不到25岁的钱钟书和24岁差几天的杨绛结婚,紧接着俩人一起赴英国留学,在牛津大学,他们接受的是先进的西方教育,中西交融的文化
期刊
清代邹一桂在《小山画谱》中说:“今以万物为师,以生机为运,见一花一萼,谛视而熟察之,以得其所以然,则韵致丰采,自然生动,而造物在我矣。”东方的传统插花和中国古代文人的折枝画如出一辙,折枝画是纸上的瓶花,插花是空间里静止的绘画,二者相辅相成,是互为促进的艺术。  负有花癖能成痴的风雅士子文人,时常爱用“花解语”来赞美自己喜爱的花草。花草如何能解人语,全是意象之所向,心随而往,是情愫在物我之间的通感呼
期刊
反战传统 好生之德  我们看老子的军事智慧,简直就是反战的智慧。他对战争破坏性的揭露,对战争手段的厌恶,简直和他的对立派儒家的孟子异曲同工。孟子在战国时代,也就是主要靠战争来决定国家生死存亡的时代,响亮地提出“善战者服上刑”,谁最能打仗,就判谁死刑,这种主张对于那个时代自然太离谱,没有一个统治者会听孟子的。但超越时代的局限,孟子的反战思想却表现出强大的人道力量和批判精神。请看他对战争残酷性的揭露、
期刊
题材自觉  从玄言诗到山水诗,则是在创作题材上反映这种自觉。这些创作本身,从郭璞到谢灵运,当时名声显赫而实际并不成功。他们在内容上与哲学本体论的追求一致,人的主题展现为要求与“道”——自然相同一:在形式上与绘画一致,文的自觉展现为要求用形象来谈玄论道和描绘景物。但由于自然在这里或者只是这些门阀贵族们外在游玩的对象,或者只是他们追求玄远即所谓“神超理得”的手段,并不与他们的生活、心境、意绪发生亲密的
期刊
许嘉璐,1937年6月生,江苏淮安人,著名训诂学家、语言学家。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民进原中央主席,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汉语文化学院院长,世界汉语教学学会会长。  我不得不去思考文化问题  我并不从事文化某个门类的研究,而是研究古代汉语的。但是,现实的刺激又逼迫我不得不去思考文化问题。  我们悠久的、优秀的文化传统,随着西方剩余资本、技术、产品大量涌入,受到强烈地冲击,其后果直接体现在社会上普遍存
期刊
从《廊桥遗梦》的畅销说起:罗伯特·沃勒那本写婚外恋的小说《廊桥遗梦》够得上名副其实的畅销书。先是风靡欧美,随后越洋跑到东方的读者中急速蔓延。大导演斯特威普成功地把它搬上银幕,推波助澜,给这热潮加温。不久前,大陆正流行这本书,我到了台湾,看到《麦迪逊之桥》(此系台湾出版的另一中文译本)在台北几乎像槟榔一样随处可见;后来到香港,见它竟然亮晃晃摆在自选市场的畅销书架上。一位日本《每日新闻》记者找到我,我
期刊
作者简介:雪小禅,知名文化学者,中国作协会员,曾获第六届老舍散文奖、首届孙犁文学奖等多个奖项。曾任教中国戏曲学院,对传统文化、戏曲、书法、收藏、茶道均有自己独到的审美与研究。著有《裴艳玲传》《那莲那禅那光阴》《在薄情的世界里深情的活着》等作品。  小禅语录:  “你心里要有一朵莲花。微微一阵。转而嫣然。那朵莲花,要经了风雨,要经了伤害。然后,依然带着跋扈的清凉。或者说,带着那种低温却从容的温暖,和
期刊
徐文兵,高级中医讲师,中医教育家,身心医学专家。现为北京厚朴中医学堂堂主,北京御源堂、平心堂中医门诊专家、中国气象频道《四季养生堂》栏目长期主讲嘉宾;受著名主持人梁冬之邀,做客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主讲《重新发现中医太美之黄帝内经》;著有《字里藏医》等。  我们学中医也好,学道家的也好,都有一个初始阶段和一个比较高的阶段。初始阶段是意识层面上的认和识,形成知,也就是认识和认知,形成知识。中间的阶段是“
期刊
现在,我们谈谈第七章: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这一章有两个关键词——“长生”和“无私”。  时间是一种尊严  让自己存在,是生物与生俱来的本能。因此对于人类来说,时间就成为了一种尊严。  对于新生命,人们最好的祝福莫过于“长命百岁”;对于新婚夫妻,则莫过于“百年好合”“白头偕老”;至于长者,则往往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