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模因这个术语是在20世纪70年代初出现的,起初模因学在西方文化进化领域就广泛流行,渐渐地被应用到教学领域,研究者们将模因论与语言的起源、言语的交际行为、语言教学领域相结合进行可行性研究。模因成为不少学者关注的热点,模因理论对语言的发展研究及语言教学的具体操作起到了很好的作用,所以,我们也能否让教师从语言模因论中受到启发,感知、理解并运用模因论来指导中学语文教学呢?
关键词:模因论 中学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模因论与模因
(一)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1999年布莱克摩尔在《模因机器》中拓展了模因的概念范围,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的成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成为模因了。”、模因具有复制的真实性、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点。
(二)模因的四个阶段
1.同化
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像病毒一样能够传染宿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要实现同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需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进而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为宿主所注意,如果不能够吸引宿主,那么这个模因同样很难进入到其认知结构中。
2.记忆
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停留时间越长,感化宿主的机会就越多。这决定于模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越大,重复的频率就越高,在宿主的记忆中保持的时间越长,就越易度过遗忘期进入到长期记忆中。
3.表达
指在与其他个人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突出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的过程。它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模因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话语,此外还有文字、图画、行为表情等。
4.传播
宿主需把获得的模因以各种媒介传播,这种媒介可以是声音的、视觉的、形象的或其他介质的。模因就像病毒那样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从而完成模因复制的整个过程。不断变化着的形态会出现模因变异,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
二﹑模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一)模因论与中学语文习得的对应变体
学习本身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并传播,这与模因的概念是相似的,从模因传播类型特征传播的四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发现其与中学语文习得有密切联系。语文习得过程实际也是作为模因从一个宿主(或教师)传播到另一个或众多宿主(学习者)的过程。语文知识输入也就是第二语言信息通过模仿输入给宿主,知识被宿主注意到而输入即同化的阶段。完成了同化阶段,那些特点明显的能够被学习者理解的的模因才能吸收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体系中,这个过程也就是被理解的输入。然后,那些复制力强、保真度高、具有独占性的模因被记忆选择并且长期保存下来,也就是语文知识中显性知识被记忆选择而隐性知识则较难在记忆中保存,甚至被遗忘。再通过话语交际书面表达等形式使知识模因从记忆中突出转化为被感知的有形体传播给另一个宿主,完成了整个传播也就是输出过程。
(二)模因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启示
模因的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断开。通过前面对模因四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得到了如下启示:
(1)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并重。模因论提出知识的输入使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而有效的输出即学生对语言模因的灵活应用才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得以实现。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所讲的词汇,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在语法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的使用语法表达句子,实现交际功能。
(2)丰富同化方式,强化记忆。美国语言学家克拉什的输入假说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因而,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考察中学语文教学,同化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以要充分注意同化的重要性。充分的同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模仿对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所呈现的信息能够吸引学习者时,学习者才会集中注意力达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促使学生成功地对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
②模仿对象的可理解性。在前面提到同化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接触到新的个体被新的个体所接受、认可。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大部分教学内容如词汇、阅读、写作教学等就是被模仿和复制的对象,所教学的内容必须被理解才能够复制和传播。
③模仿过程中足够的输入量。在语言模因复制的过程中,要让学习者对模仿的事物接受足够的输入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通过强化让习得者在不断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三)反复表达,加强传输
这与前面的两点有相通之处,这点主要强调表达在整个传播过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反复的表达,所获得的知识模因才能够进入到长期记忆中。表达是对所学东西理解基础上的升华不论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教学中都要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表达,丰富交流形式,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综上,模因论这种应用理论必然可以更好地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但是,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而,在模因视角下进行对中学语文教学时要注意: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固有的思维定势和知识水平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模因论的认知视角看,迁移本身就是模因,也就是在形成语言文化模因的过程中同时会产生积极、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运用模因论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要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结合隐喻、转喻的理论站在学习者的视角进行教学,削弱学习过程中负迁移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雪.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0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9
[3]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
关键词:模因论 中学语文教学 作用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8--02
一、模因论与模因
(一)概念
模因论是基于达尔文进化论观点解释文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模因是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指通过非遗传的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播的文化的基本单位。1999年布莱克摩尔在《模因机器》中拓展了模因的概念范围,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的成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成为模因了。”、模因具有复制的真实性、多产性、长久性三个特点。
(二)模因的四个阶段
1.同化
指一个有效的模因应该像病毒一样能够传染宿主,被宿主注意、理解和接受。要实现同化必须满足两个条件:一是个体必需和模因载体有接触,通过思考重组现存认知因子,进而独立发现模因。二是所呈现的模因必须为宿主所注意,如果不能够吸引宿主,那么这个模因同样很难进入到其认知结构中。
2.记忆
模因必须在记忆中保持一段时间,停留时间越长,感化宿主的机会就越多。这决定于模因的重要性和实用性,重要性和实用性越大,重复的频率就越高,在宿主的记忆中保持的时间越长,就越易度过遗忘期进入到长期记忆中。
3.表达
指在与其他个人交流时模因必须从记忆模因中突出进入能被他人感知的物质外形的过程。它既可以是有意识的也可以是潜意识的。模因最突出的表达方式是话语,此外还有文字、图画、行为表情等。
4.传播
宿主需把获得的模因以各种媒介传播,这种媒介可以是声音的、视觉的、形象的或其他介质的。模因就像病毒那样传播,从一个宿主过渡到另一个宿主,从而完成模因复制的整个过程。不断变化着的形态会出现模因变异,但始终保持其固有的性质。
二﹑模因论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启示
(一)模因论与中学语文习得的对应变体
学习本身就是在模仿的基础上的灵活创新并传播,这与模因的概念是相似的,从模因传播类型特征传播的四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发现其与中学语文习得有密切联系。语文习得过程实际也是作为模因从一个宿主(或教师)传播到另一个或众多宿主(学习者)的过程。语文知识输入也就是第二语言信息通过模仿输入给宿主,知识被宿主注意到而输入即同化的阶段。完成了同化阶段,那些特点明显的能够被学习者理解的的模因才能吸收纳入到学习者的认知体系中,这个过程也就是被理解的输入。然后,那些复制力强、保真度高、具有独占性的模因被记忆选择并且长期保存下来,也就是语文知识中显性知识被记忆选择而隐性知识则较难在记忆中保存,甚至被遗忘。再通过话语交际书面表达等形式使知识模因从记忆中突出转化为被感知的有形体传播给另一个宿主,完成了整个传播也就是输出过程。
(二)模因论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具体启示
模因的四个阶段周而复始,任何一个环节都不可断开。通过前面对模因四个阶段的了解,我们得到了如下启示:
(1)知识的输入与输出并重。模因论提出知识的输入使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成为可能而有效的输出即学生对语言模因的灵活应用才是模因的复制和传播得以实现。因而:在词汇教学中既要让学生通过各种方式理解所讲的词汇,又要积极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的词汇。在语法教学中,最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正确的使用语法表达句子,实现交际功能。
(2)丰富同化方式,强化记忆。美国语言学家克拉什的输入假说理论是语言习得研究中论述最全面影响最大的理论。因而,从语言模因论的角度来考察中学语文教学,同化贯穿于教学的每一个环节,所以要充分注意同化的重要性。充分的同化应注意以下三点:
①模仿对象的趣味性。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所呈现的信息能够吸引学习者时,学习者才会集中注意力达事半功倍的效率。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习者的兴趣,让教学变得生动形象,让学习者对所学的知识感兴趣,促使学生成功地对语言模因进行复制和传播。
②模仿对象的可理解性。在前面提到同化有两个条件,首先要接触到新的个体被新的个体所接受、认可。从模因论的视角分析,大部分教学内容如词汇、阅读、写作教学等就是被模仿和复制的对象,所教学的内容必须被理解才能够复制和传播。
③模仿过程中足够的输入量。在语言模因复制的过程中,要让学习者对模仿的事物接受足够的输入量,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强化。通过强化让习得者在不断拓展的语言环境中得到熏陶和感染。
(三)反复表达,加强传输
这与前面的两点有相通之处,这点主要强调表达在整个传播过程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反复的表达,所获得的知识模因才能够进入到长期记忆中。表达是对所学东西理解基础上的升华不论词汇、语法、阅读、写作教学中都要鼓励学生不断进行表达,丰富交流形式,鼓励学生在模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
综上,模因论这种应用理论必然可以更好地为中学语文教学服务。但是,任何一种理论和方法都不是万能的,因而,在模因视角下进行对中学语文教学时要注意:在习得过程中,学习者固有的思维定势和知识水平都会产生积极或消极的影响,从模因论的认知视角看,迁移本身就是模因,也就是在形成语言文化模因的过程中同时会产生积极、消极两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运用模因论进行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中,要充分的了解和研究学生,结合隐喻、转喻的理论站在学习者的视角进行教学,削弱学习过程中负迁移产生的影响。
参考文献:
[1]任雪.模因视角下的网络语言词汇特点[J].商品与质量.理论研究.2010-10
[2]刘珣.对外汉语教学引论[M].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10-9
[3]教育心理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