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日益推进,目前的高中历史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对教学的参与,注重师生共同对问题的探究,注重对学生历史思维的培养,注重在教学中对史料的运用和理解。
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给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平台。无论研究历史还是学习历史都很难接触到实际的历史,史料是回归历史的重要中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无论版本如何,都引用了许多的历史资料,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笔者从史料与教材的关系、运用史料的方法、史料运用的作用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 史料与教材的关系
高中教材中引用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图片、地图、图表、数据、文献和专家论述资料。这些资料使材料中枯燥的文字描述生动而饱满,不同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教材的主题。
1.1 史料将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类史料以地图为主。教材的知识涉及地理空间概念时,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落实到实处,而地图史料恰好辅助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地图可以直观、清晰的体现教材知识。例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几条航线时,分别用地图和文字表格清晰地再现了几条航线的概况和影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表格和地图联系,总结几条航线的行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将知识落实到空间地理位置上,使学科之间的知识自然衔接。
1.2 史料的内容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补充,这类史料主要以文字资料为主。教材内容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版面和教学课时的限制,有些知识无法在教材中体现,这样就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知识点。例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在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时,除了让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外,教学中还要求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教材引用两段史料,一是《独立宣言》,另一个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前者强调人的自由与平等,体现对民主的追求,后者体现了美国在选举中存在经济限制和种族歧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全面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
1.3 史料的内容使教材的知识更加圆润丰满,这类史料以图片为主。文字的叙述较单一枯燥,图片则生动直观。如果加入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把平面的图片处理成动态的,或者引入影像资料,将教学的内容生动化。岳麓版的历史教材中就引入了大量的图片资料,《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材中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时,教材一共用了21张图片。
2 运用史料的方法
2.1 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史料,这些材料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且针对性很强,适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要求,容易阅读理解。这些史料来源于教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真实性的特点,这是运用史料必须注重的,再通过认真备课合理运用后,其价值又高于教材。例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特点时,教材有三段文字资料,分别用数据和史实体现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特点,第一段指出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第二段指出外国资本的竞争和排挤;第三段指出资本主义还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逐一阅读材料,讨论归纳其特点。
2.2 利用教材史料,设置恰当问题,整合章节知识。现行的高中教材中许多史料没有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上册的《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一节,教材要求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材料中明确规定有分田地,请问田地从何而来?(3)这些田地是按照什么原则分配?(4)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农民起义提出相同的要求和主张?他们具体是怎样实施?与太平天国的一样吗?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同时纵向比较并整和历史知识,使学生既理解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又全面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的主张和要求。
2.3 认真备课,适当补充史料。补充的教材既紧扣教材,体现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又可以充分调用学科研究的前沿材料,使史料的运用具有时代感。例如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隋朝大运河一节时,教材没有涉及大运河的评价,教学中可以补充以下史料: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史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四段材料,综合归纳出对大运河的开凿全面的评价及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自己补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资料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观判断能力,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的真谛和乐趣所在。例如在评价辛亥革命的教学中,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补充了很多资料,而且还有学生引用了鲁迅的文章,如《阿Q正传》、《风波》等。学生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 史料运用的作用
3.1 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反映历史,虽然真实的历史是唯一的,但史料是多样化,从史料中获取结论的途径则更多。尽管史料相较于真实的历史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同的史料片段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多元性,例如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史料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时代、阶级及个人思想的影响,其记录和描述的历史已经掺入别样的成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了解历史。
3.2 对史料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教材的内容。史料是教材的补充与说明,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深化教材的知识,学生更饱满和生动地掌握教材知识。
3.3 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分析理解史料、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利用史料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
历史课堂教学中恰当运用史料给学生参与教学、发挥主观能动性提供了一个平台。无论研究历史还是学习历史都很难接触到实际的历史,史料是回归历史的重要中介。现行的高中历史教材,无论版本如何,都引用了许多的历史资料,教学中可以充分挖掘这些资料,引导学生分析、总结,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笔者从史料与教材的关系、运用史料的方法、史料运用的作用三个方面谈几点看法。
1 史料与教材的关系
高中教材中引用的史料主要有以下几类:图片、地图、图表、数据、文献和专家论述资料。这些资料使材料中枯燥的文字描述生动而饱满,不同资料从不同的角度诠释教材的主题。
1.1 史料将教材内容具体化、形象化,这类史料以地图为主。教材的知识涉及地理空间概念时,知识点相对比较抽象,学生很难落实到实处,而地图史料恰好辅助解决教学中的这一难点,地图可以直观、清晰的体现教材知识。例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在讲解新航路开辟的几条航线时,分别用地图和文字表格清晰地再现了几条航线的概况和影响,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表格和地图联系,总结几条航线的行程。学生通过这样的学习,一方面将枯燥的知识形象化,另一方面又将知识落实到空间地理位置上,使学科之间的知识自然衔接。
1.2 史料的内容是对教材知识的延伸和补充,这类史料主要以文字资料为主。教材内容的编排在一定程度上受到版面和教学课时的限制,有些知识无法在教材中体现,这样就无法全面完整地反映知识点。例如人教版世界近现代史上册在讲解美国1787年宪法时,除了让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外,教学中还要求学生了解1787年宪法的局限性。关于这方面的知识教材引用两段史料,一是《独立宣言》,另一个是《美利坚合众国宪法》,前者强调人的自由与平等,体现对民主的追求,后者体现了美国在选举中存在经济限制和种族歧视。教学中可引导学生将两则材料进行比较分析,进而全面认识美国1787年宪法。
1.3 史料的内容使教材的知识更加圆润丰满,这类史料以图片为主。文字的叙述较单一枯燥,图片则生动直观。如果加入现代的多媒体课件,把平面的图片处理成动态的,或者引入影像资料,将教学的内容生动化。岳麓版的历史教材中就引入了大量的图片资料,《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教材中在讲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过程时,教材一共用了21张图片。
2 运用史料的方法
2.1 立足于教材,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史料。现行各种版本的高中历史教材都引用了大量的历史史料,这些材料浅显易懂,直观形象,且针对性很强,适合高中学生的认识要求,容易阅读理解。这些史料来源于教材,具有科学性、实用性、真实性的特点,这是运用史料必须注重的,再通过认真备课合理运用后,其价值又高于教材。例如人教版中国近现代史上册的《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一节,在讲解资本主义的特点时,教材有三段文字资料,分别用数据和史实体现资本主义产生时的特点,第一段指出资金少、技术力量薄弱的特点;第二段指出外国资本的竞争和排挤;第三段指出资本主义还受到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逐一阅读材料,讨论归纳其特点。
2.2 利用教材史料,设置恰当问题,整合章节知识。现行的高中教材中许多史料没有设置相应的思考问题,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可以依据教材内容的需要设置一些富有启发性、规律性的问题。例如人教版高中中国近现代上册的《太平天国的兴起与发展》一节,教材要求学生理解太平天国的《天朝田亩制度》是几千年来农民反封建斗争的思想结晶,教学中可以设计以下问题:(1)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有哪些?(2)材料中明确规定有分田地,请问田地从何而来?(3)这些田地是按照什么原则分配?(4)中国历史上有没有农民起义提出相同的要求和主张?他们具体是怎样实施?与太平天国的一样吗?通过这些问题可以引导学生逐步理解教材的知识点,同时纵向比较并整和历史知识,使学生既理解了《天朝田亩制度》的内容及特点,又全面理解中国历史上的农民运动的主张和要求。
2.3 认真备课,适当补充史料。补充的教材既紧扣教材,体现教材知识的内涵和外延,又可以充分调用学科研究的前沿材料,使史料的运用具有时代感。例如人教版高中中国古代史在讲解隋朝大运河一节时,教材没有涉及大运河的评价,教学中可以补充以下史料: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史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通过引导学生分析这四段材料,综合归纳出对大运河的开凿全面的评价及认识,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辨证唯物主义观点分析历史事实的能力。 第四、引导学生广泛查阅资料,自己补充资料,这一过程本身就体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学生查阅资料的过程,既丰富了学生的知识面,同时又增强了学生动手解决问题的能力。选择资料的过程,既培养了学生认识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又培养了学生主观判断能力,训练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才是学习的真谛和乐趣所在。例如在评价辛亥革命的教学中,笔者布置学生自己查阅资料,学生补充了很多资料,而且还有学生引用了鲁迅的文章,如《阿Q正传》、《风波》等。学生也真正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发现的乐趣,同时又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
3 史料运用的作用
3.1 史料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反映历史,虽然真实的历史是唯一的,但史料是多样化,从史料中获取结论的途径则更多。尽管史料相较于真实的历史而言,有一定的局限性,但不同的史料片段从不同的视角反映出某一历史时期的多元性,例如政治、经济、思想、军事等等;另一方面,由于历史史料的记录者和撰述者受时代、阶级及个人思想的影响,其记录和描述的历史已经掺入别样的成分。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适当的问题,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多元化地了解历史。
3.2 对史料的理解可以使学生更进一步理解教材的内容。史料是教材的补充与说明,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可以深化教材的知识,学生更饱满和生动地掌握教材知识。
3.3 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分析理解史料、得出结论的过程本身就是引导学生探究的过程,历史课堂教学中注重史料的运用,引导并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学习的能力,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
综上所述,历史课堂教学过程中,合理适当地利用史料教学,不但有利于学生掌握巩固知识,而且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