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秋天到》这首小诗描写了秋天的美丽景色。语言优美,结构严谨。由于课文音韵和谐,比较上口,所以学生容易产生朗读兴趣。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一想:秋天来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有的说: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风也变爽了; 有的说: 秋天来了,能吃到肥美的鱼虾、螃蟹,还能吃到很多美味的水果;还有的说:秋天来了,到处都是一片金黄、到处都是一片火红------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气候的宜人和丰收的喜人,我问学生:“八月天凉,太阳不再炎热,风吹在身上很凉爽,这样的天气你感觉怎么样?”学生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回答说很高兴、很舒服、很爽。我便让学生快一些用高兴、轻松的语气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当有的孩子读得还不十分到位时,我便引导他说:看,这样的天气连小蟋蟀都非常高兴,唱起了动听的歌曲。老师想听一听谁的声音比小蟋蟀的歌声还动听!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读得更用心了。接着,我让学生们看图,理解什么是“秋收”?“收什么”?虽然孩子们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秋收的景色略知一二,但毕竟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有真实的体验,丰富的想象从何而来?特别是“田野翻金浪”一句读不明白。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对于学生反复读仍不明白的地方就应该由教师讲解,该传授的知识不能丢。于是我连说带打手势: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黄的稻穗随风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學生恍然大悟。在读的时候,学生自己就能注意放慢语速,突出鱼虾的肥、瓜果的香。最后我同孩子们词语搭配游戏:金黄的—— 火红的-——“灯笼!”“枫叶”“脸颊!”……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说着。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书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个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认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时期对一个人终身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工程”的独特作用,发生着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因此,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他的一生。
学完生字,我让学生再次读课文,想一想:秋天来了,我们周围发生了哪些变化?同学们快速地从课文中找出了答案.有的说:秋天来了,天气变凉了,风也变爽了; 有的说: 秋天来了,能吃到肥美的鱼虾、螃蟹,还能吃到很多美味的水果;还有的说:秋天来了,到处都是一片金黄、到处都是一片火红------
为了让学生更进一步地感受秋天景色的美好,气候的宜人和丰收的喜人,我问学生:“八月天凉,太阳不再炎热,风吹在身上很凉爽,这样的天气你感觉怎么样?”学生根据自己切身的体会,回答说很高兴、很舒服、很爽。我便让学生快一些用高兴、轻松的语气把这种感觉读出来。当有的孩子读得还不十分到位时,我便引导他说:看,这样的天气连小蟋蟀都非常高兴,唱起了动听的歌曲。老师想听一听谁的声音比小蟋蟀的歌声还动听!孩子们的眼睛亮了起来,读得更用心了。接着,我让学生们看图,理解什么是“秋收”?“收什么”?虽然孩子们也能够根据自己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秋收的景色略知一二,但毕竟是生活在城里的孩子,没有真实的体验,丰富的想象从何而来?特别是“田野翻金浪”一句读不明白。我静下心来想了想,虽然我们强调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但对于学生反复读仍不明白的地方就应该由教师讲解,该传授的知识不能丢。于是我连说带打手势:田野里的稻子熟了,金黄的稻穗随风一起一伏,多像大海的波浪啊!學生恍然大悟。在读的时候,学生自己就能注意放慢语速,突出鱼虾的肥、瓜果的香。最后我同孩子们词语搭配游戏:金黄的—— 火红的-——“灯笼!”“枫叶”“脸颊!”……学生们意犹未尽地说着。多美的句子啊,越读越爱读,让我们深情地读一读吧!”又一串带着赞美情感的读书声飞出窗外……
这篇课文的处理我是根据新课标中“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为基点去做的。美的文字,美的情景,就要用美的心情去对待,当学生的心情与美的文字形成共鸣的时候,学生的朗读还用指导吗?那种发自内心的赞美之情不是老师范读引出来的,也不是老师强调读出感情逼出来的。而是文本、孩子、情感融为一体时的情不自禁地宣泄。在这个片断的教学中,我收获到了成功。这样的阅读兴趣盎然孩子们能不喜欢吗?时间长了,孩子们自然会爱上阅读。新课标强调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基于此点,我在教学中着重培养孩子们的学习方法。我不会忘记这句话:孩子是一张白纸,就看你在上边画什么图画了,我们要在这张白纸上画出最美的图画。去年教一年级,面对着天真可爱、什么都不懂的孩子们,我时常想起这句话。因此我立志在孩子们的头脑里画出最美的画图。一年级我培养了孩子们预习的习惯,曾有人说,一年级的孩子们不能课下预习,但是我觉得只要不给家长增加负担,教给孩子们方法,他们会做好的。实践证明,我成功了。在学第二册书的时候,我的孩子们都能自己完成预习任务了。他们在课下熟读课文,圈出生字,勾出生词,然后认读生字,不会了,翻开课文找到那个生字读课文,在句子中就能认识这个字,他们还主动地用各种方法去识字,好到课堂上大显身手——告诉同学们我是用什么方法认识这个字的!遇到有的同学没有学会,小老师们可就要发挥作用了,他们教得很认真。由于有了课下预习做基础,我们的课还不算太赶,在课还可以培养孩子们说话、朗读、写字等能力,重要的是,学生们已经把预习当成了必需要进行的一项活动,他们觉得必须要做。这不就是一种好的习惯吗?这个好习惯的养成,不就是学习过程吗?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说过:“播下一个行动,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个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小学时期对一个人终身的成长和发展,起着一种“基础性工程”的独特作用,发生着极为深刻和长远的影响。因此,我深信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一旦养成,必将使学生受益匪浅,乃至会影响他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