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1875(2010)01-108-01
师:“为什么加热溶解速度就快了?”
生:“温度升高硫酸铜的溶解度增大了。”(学生共同回答道)
這是发生在2009年3月10日笔者在九年级六班讲授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内容时的情景。本节为了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首先展示颜色深浅程度不同的三种硫酸铜溶液,让学生通过观察颜色深浅程度不同推断颜色越深硫酸铜溶液浓度越大的结论。为了能证明学生的判断,笔者在授此内容时当场配制三种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即:分别向三支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0.5g、1g、1.5g固体硫酸铜并溶解。结果发现加入0.5g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浅、加入1.5g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深、从而证明了学生刚才的推断。但是所加入的硫酸铜固体不能很快地溶解,为了节省时间,笔者给试管加热以加快其溶解,并顺便问了一句:“为什么加热溶解速度就快了?”,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学生共同的答案。
就学生的答案笔者感到有点诧异及异意,并觉得应该抓住机会探讨下去弄个究竟。于是决定打破本课的计划,顺便问一句:“一定是溶解度增大吗?”学生被我的突然反问感到茫然,教室顿时寂静,片刻之后有学生说温度升高分子或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扩散速度加快,硫酸铜溶解的速度就加快了。后经过讨论暂定有两种因素。为了证明是哪种因素或两种因素都起作用,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决定做以下实验:将加入1.5g硫酸铜溶液冷却,结果未发现有硫酸铜晶体从溶液中析出。说明加入1.5g的硫酸铜并没有达到饱和。学生于是就得出了是后者在起作用的结论。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两者都起作用。经过讨论认为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探究下解决了。
课后我作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本课虽然有冲淡主题之过,但我觉得这节课处理得还是得当的。首先,我抓住了学生的盲点和疑点,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并以他们为主体进行探究此问题、成功地解决了此问题。让他们感到有一种成功感,以快乐、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下面的内容。其次,我认为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一些问题要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用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而不能向过去那样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半信半疑。以探究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也符合现在的中考命题趋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吧!”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命题,迎接中考。最后,上课初始时学生的回答也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在课题二刚刚学过溶解度的有关内容,那样的回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课题一所讲的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的有关内容,这个知识点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认为不重要,一时想不起来用这个知识点解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对这个未预料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再一次告诉学生什么是探究性问题,怎样探究这样探究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前面所学的有关内容。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学生、老师都受益匪浅的一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价值的一节课。
师:“为什么加热溶解速度就快了?”
生:“温度升高硫酸铜的溶解度增大了。”(学生共同回答道)
這是发生在2009年3月10日笔者在九年级六班讲授初中化学人教版第九单元课题三《溶质的质量分数》这节内容时的情景。本节为了引入表示溶液组成的一种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首先展示颜色深浅程度不同的三种硫酸铜溶液,让学生通过观察颜色深浅程度不同推断颜色越深硫酸铜溶液浓度越大的结论。为了能证明学生的判断,笔者在授此内容时当场配制三种不同浓度硫酸铜溶液。即:分别向三支盛有10ml水的试管中加入0.5g、1g、1.5g固体硫酸铜并溶解。结果发现加入0.5g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浅、加入1.5g试管中溶液颜色最深、从而证明了学生刚才的推断。但是所加入的硫酸铜固体不能很快地溶解,为了节省时间,笔者给试管加热以加快其溶解,并顺便问了一句:“为什么加热溶解速度就快了?”,于是就有了本文开头学生共同的答案。
就学生的答案笔者感到有点诧异及异意,并觉得应该抓住机会探讨下去弄个究竟。于是决定打破本课的计划,顺便问一句:“一定是溶解度增大吗?”学生被我的突然反问感到茫然,教室顿时寂静,片刻之后有学生说温度升高分子或离子的运动速度加快,扩散速度加快,硫酸铜溶解的速度就加快了。后经过讨论暂定有两种因素。为了证明是哪种因素或两种因素都起作用,由老师引导、学生讨论决定做以下实验:将加入1.5g硫酸铜溶液冷却,结果未发现有硫酸铜晶体从溶液中析出。说明加入1.5g的硫酸铜并没有达到饱和。学生于是就得出了是后者在起作用的结论。但还有一部分的学生认为两者都起作用。经过讨论认为最后一种说法比较合适,这个问题在这样的探究下解决了。
课后我作了深刻的反思,认为本课虽然有冲淡主题之过,但我觉得这节课处理得还是得当的。首先,我抓住了学生的盲点和疑点,很快地将学生引入课堂,并以他们为主体进行探究此问题、成功地解决了此问题。让他们感到有一种成功感,以快乐、积极、主动的心态投入下面的内容。其次,我认为这符合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对于一些问题要以老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用探究的形式解决问题而不能向过去那样直接把答案告诉学生,让学生半信半疑。以探究讨论的形式解决问题也符合现在的中考命题趋势。“养兵千日,用兵一时吧!”让学生逐渐适应这种命题,迎接中考。最后,上课初始时学生的回答也是我备课时所没有想到的。他们之所以这样回答是因为在课题二刚刚学过溶解度的有关内容,那样的回答也是在情理之中的。而课题一所讲的溶解过程中发生了两种变化的有关内容,这个知识点往往是学生容易忽视的内容,认为不重要,一时想不起来用这个知识点解题也是在情理之中的。通过用探究的方法对这个未预料的问题进行研究,一方面再一次告诉学生什么是探究性问题,怎样探究这样探究性的问题;另一方面又加深了前面所学的有关内容。总之,我认为这是一节学生、老师都受益匪浅的一节课,是成功的一节课,是有价值的一节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