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初春的阳光带着几分暖意。
位于歌乐山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曾是重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之一,如今这里已经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医护人员正有序地忙碌着。
然而,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池祥波却不敢松下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正如他那颗加速跳动的心脏——那是和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后留下的后遗症,由于压力太大、睡眠不足,他的心率骤然增快,至今未恢复正常。
“未来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如何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池祥波推了推眼镜,目光坚定。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改造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3日,这一天,市公卫中心被确定为定点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医院。
“当初没想到疫情来得如此之快,严重程度超出预计。”池祥波感叹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吹响后,池祥波连夜组织召開党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召回全体职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医疗、科研、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12个工作组,细化明确职责任务。
随后,市公卫中心在隔离病区成立5个临时党支部,将战斗堡垒筑在抗疫最前线。
但在抗疫初期,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那时候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例如病房改建,我们先要妥善安置病房中原有的病人,然后将普通病房改建成隔离病房。如果在平时,这些问题都很好处理,但是在疫情期间难度就变大了,材料在哪里购买,工人到哪里寻找都是问题。”市公卫中心党办主任张晓蓉回忆道。
一边是即将送达的新冠肺炎患者,一边是大门紧闭的建筑材料商铺,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不少人急得直掉眼泪。
“疫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池祥波顶住压力,迅速行动:对上,他积极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报告情况,全力争取物资保障集中开展救治工作;对下,他动员全体职工发挥积极主动性,寻找物资供应渠道。
“有池书记在,无疑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张晓蓉称,“改建隔离病房时,有一种材料还是我们同事的家属提供的。”
2020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市公卫中心顺利接收第一位确诊患者。
此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其余病房的改建工作也陆续完成。“我们仅花了13天时间,就完成了9个隔离病区、2个发热门诊、2个预检分诊的改建工作。这为我们后来救治患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池祥波称。
两份数字为“零”的答卷
“那枯树上似有新芽正在萌出/那冰地里种子正在冲破重重阻隔/那些蜷缩在洞里的生命张开了眼睛/那满天乌云正在被阳光驱散……”
这首满怀豪情的诗是池祥波为鼓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团队所写的。
作为市公卫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总指挥,池祥波明白,市公卫中心除了要对患者负责,还要对投身前线,用“逆行”传递生命接力棒的430余名医护人员负责。
“在当时,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要从各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后勤支持。”除了用文字为大家提振精气神,在池祥波的带动下,市公卫中心成立了一线医护人员关爱组,为一线战士们缓解后顾之忧。
有位医生的父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了一线,关爱组成员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有位护士的外婆在疫情期间去世了,关爱组成员专程前往位于长寿区的护士外婆家,帮忙料理后事……
“这些行动,让很多人都感到温暖。”张晓蓉称。
白天,池祥波频繁地穿梭在会议室、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地督导工作;到了晚上,他又通过市公卫中心信息工作群、12个工作组群协调工作。
“池书记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我们常劝他休息一下。”众人很心疼。
但池祥波却毫不在意,面对同事的关心,他总说:“疫情不退我就不退,我要与战士们在一起。”
从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2020年3月15日,市公卫中心累计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37名,占全市确诊病例总数的40.23%。
令人自豪的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市公卫中心交出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答卷。
“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做到了!”池祥波笑道。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池祥波代表市公卫中心领回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块沉甸甸的奖牌。
回忆起那一刻,池祥波说:“这既是对我们的褒扬,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当竭尽全力,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座“脱胎换骨”的公卫堡垒
2016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池祥波来到市公卫中心任主任、党委副书记。
作为西南片区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公卫中心责任重大。
“之前我在综合性医院工作,与市公卫中心相比,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管理人员的方式,不同的是工作重心各有侧重,综合性医院面对的疾病范围更广,而市公卫中心更多接触的是慢性传染病。”池祥波称。
如何整合市公卫中心的各项资源,使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打牢基础,提高医疗诊断技术水平。
在池祥波的带领下,市公卫中心大力开展学科建设,不仅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成立了艾滋病和结核病2个实验工作室。2016年,市公卫中心在原有的歌乐山院区的基础上,又新开诊了平顶山院区,解决了综合性疾病转院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二是筑巢引凤,让人才带动市公卫中心发展。
将“人才建院”纳入治院方针,打破以往按职称高低分配薪酬的方式,将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等人员倾斜。
“给予他们平台和待遇上的支持,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干净干事。”池祥波称。 好的建院方针不仅吸引了外来人才,也调动了市公卫中心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陈耀凯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作为特殊人才,临床医学博士后陈耀凯被引进到市公卫中心。然而,在这里工作的前两年,他虽然在科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后来,医院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医院的诚意,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也更足了。”陈耀凯称,“去年,我们团队就发表了近10篇SCI论文。”
5年来,市公卫中心日新月异:业务总收入增长113.77%,出院人次增长121.4%,拥有各类高端人才161人,科研取得飞跃式突破,获批含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内的各项科研项目51项,发表SCI论文41篇。
不仅如此,2020年7月,在三级甲等医院指导性评审中,市公卫中心得到各位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通过指导性评审。
一颗“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
“医者,不仅要有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为百姓服务的情怀和理想。”池祥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7年深秋,20多岁的李某突发意识障碍,被工友送至市公卫中心。经诊断,他患有结核性脑膜炎,急需住院治疗。
李某来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父母在他4岁时便离异了,母亲一走了之,只剩下年幼的李某与父亲相依为命。
而李某的生病,让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父亲揣着家里仅有的5000元积蓄赶到医院,含着眼泪恳求医生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孩子。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李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好转。但是,由于无力支付后续的治疗费用,还未痊愈,他便急着出院了。没承想,2018年1月24日,李某再次陷入昏迷,被其大伯送至市公卫中心。
几天后,由于无法支撑医疗费用,大伯不辞而别。
无人照料的李某孤苦伶仃地躺在病床上,以泪洗面。
得知李某的情况后,池祥波带头组织职工捐款,并为其争取减免了部分治疗费用。
一时间,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
当李某拿到爱心捐款时,这个内向又孤独的小伙子,红着眼眶,连声说着“谢谢”。
“医治这样的传染病其实是一场持久战,也并不是花钱就能治好的,我們不能让他们,特别是贫苦家庭最后人财两空。”池祥波称。
于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市公卫中心成立了由医护人员共同捐款成立的救治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至今,池书记仍坚持每月捐钱到救治基金账户中。” 张晓蓉称。
这样的善举并不是心血来潮,疫情期间,池祥波主动向武汉因抗疫而殉职的医生捐款1万元。身为沙坪坝区人大代表,他特别关注民生。“我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想法,只是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池祥波说。
位于歌乐山的重庆市公共卫生医疗救治中心,曾是重庆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主战场”之一,如今这里已经恢复了往日的从容,医护人员正有序地忙碌着。
然而,市公卫中心党委书记池祥波却不敢松下心里紧绷的那根弦,正如他那颗加速跳动的心脏——那是和新冠肺炎疫情斗争后留下的后遗症,由于压力太大、睡眠不足,他的心率骤然增快,至今未恢复正常。
“未来的任务还很重,特别是如何面对突发急性传染病,我们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池祥波推了推眼镜,目光坚定。
一场与时间赛跑的改造
时间回到2020年1月23日,这一天,市公卫中心被确定为定点集中收治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医院。
“当初没想到疫情来得如此之快,严重程度超出预计。”池祥波感叹道。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号角吹响后,池祥波连夜组织召開党委会会议,专题研究部署疫情防控工作:召回全体职工,成立疫情防控工作领导小组;设立医疗、科研、护理、医院感染控制等12个工作组,细化明确职责任务。
随后,市公卫中心在隔离病区成立5个临时党支部,将战斗堡垒筑在抗疫最前线。
但在抗疫初期,困难远比想象中多。
“那时候的问题是十分具体的,例如病房改建,我们先要妥善安置病房中原有的病人,然后将普通病房改建成隔离病房。如果在平时,这些问题都很好处理,但是在疫情期间难度就变大了,材料在哪里购买,工人到哪里寻找都是问题。”市公卫中心党办主任张晓蓉回忆道。
一边是即将送达的新冠肺炎患者,一边是大门紧闭的建筑材料商铺,看着时间一分一秒流逝,不少人急得直掉眼泪。
“疫情就是命令。”关键时刻,池祥波顶住压力,迅速行动:对上,他积极向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等部门报告情况,全力争取物资保障集中开展救治工作;对下,他动员全体职工发挥积极主动性,寻找物资供应渠道。
“有池书记在,无疑给我们吃了一颗‘定心丸’,让大家都有了努力的方向。”张晓蓉称,“改建隔离病房时,有一种材料还是我们同事的家属提供的。”
2020年1月24日,农历大年三十,市公卫中心顺利接收第一位确诊患者。
此后,在众人的共同努力下,其余病房的改建工作也陆续完成。“我们仅花了13天时间,就完成了9个隔离病区、2个发热门诊、2个预检分诊的改建工作。这为我们后来救治患者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池祥波称。
两份数字为“零”的答卷
“那枯树上似有新芽正在萌出/那冰地里种子正在冲破重重阻隔/那些蜷缩在洞里的生命张开了眼睛/那满天乌云正在被阳光驱散……”
这首满怀豪情的诗是池祥波为鼓舞奋战在抗疫一线的医护团队所写的。
作为市公卫中心疫情防控工作总指挥,池祥波明白,市公卫中心除了要对患者负责,还要对投身前线,用“逆行”传递生命接力棒的430余名医护人员负责。
“在当时,一线医护人员的压力非常大,我们要从各方面给予他们最大的后勤支持。”除了用文字为大家提振精气神,在池祥波的带动下,市公卫中心成立了一线医护人员关爱组,为一线战士们缓解后顾之忧。
有位医生的父亲不知道自己的孩子上了一线,关爱组成员主动上门做思想工作;有位护士的外婆在疫情期间去世了,关爱组成员专程前往位于长寿区的护士外婆家,帮忙料理后事……
“这些行动,让很多人都感到温暖。”张晓蓉称。
白天,池祥波频繁地穿梭在会议室、发热门诊、隔离病区等地督导工作;到了晚上,他又通过市公卫中心信息工作群、12个工作组群协调工作。
“池书记就像一个不知疲倦的‘陀螺’,我们常劝他休息一下。”众人很心疼。
但池祥波却毫不在意,面对同事的关心,他总说:“疫情不退我就不退,我要与战士们在一起。”
从收治第一例新冠肺炎确诊患者到2020年3月15日,市公卫中心累计救治新冠肺炎确诊患者237名,占全市确诊病例总数的40.23%。
令人自豪的是,在这场惊心动魄的战役中,市公卫中心交出了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的骄人答卷。
“让每一个人的生命安全得到保障,我们做到了!”池祥波笑道。
2020年9月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池祥波代表市公卫中心领回了“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和“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两块沉甸甸的奖牌。
回忆起那一刻,池祥波说:“这既是对我们的褒扬,更是对我们的鞭策,我当竭尽全力,为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而努力奋斗!”
一座“脱胎换骨”的公卫堡垒
2016年1月,根据组织安排,池祥波来到市公卫中心任主任、党委副书记。
作为西南片区最大的传染病专科医院,市公卫中心责任重大。
“之前我在综合性医院工作,与市公卫中心相比,两者既有相同点也有不同点。相同的是管理人员的方式,不同的是工作重心各有侧重,综合性医院面对的疾病范围更广,而市公卫中心更多接触的是慢性传染病。”池祥波称。
如何整合市公卫中心的各项资源,使传染病的传播扩散得到有效控制?
一是打牢基础,提高医疗诊断技术水平。
在池祥波的带领下,市公卫中心大力开展学科建设,不仅获批博士后科研工作站,还成立了艾滋病和结核病2个实验工作室。2016年,市公卫中心在原有的歌乐山院区的基础上,又新开诊了平顶山院区,解决了综合性疾病转院难的问题,进一步增强了其社会影响力。
二是筑巢引凤,让人才带动市公卫中心发展。
将“人才建院”纳入治院方针,打破以往按职称高低分配薪酬的方式,将奖励性绩效工资重点向工作一线、关键岗位等人员倾斜。
“给予他们平台和待遇上的支持,让想干事的人能干事,干净干事。”池祥波称。 好的建院方针不仅吸引了外来人才,也调动了市公卫中心原有人才的积极性,陈耀凯就是其中之一。
2013年,作为特殊人才,临床医学博士后陈耀凯被引进到市公卫中心。然而,在这里工作的前两年,他虽然在科研方面做了一些工作,但成效并不明显。
“后来,医院出台的一系列措施让我们感受到了医院的诚意,大家干事创业的动力也更足了。”陈耀凯称,“去年,我们团队就发表了近10篇SCI论文。”
5年来,市公卫中心日新月异:业务总收入增长113.77%,出院人次增长121.4%,拥有各类高端人才161人,科研取得飞跃式突破,获批含国家级科研课题在内的各项科研项目51项,发表SCI论文41篇。
不仅如此,2020年7月,在三级甲等医院指导性评审中,市公卫中心得到各位评审专家的一致认可,顺利通过指导性评审。
一颗“为民服务”的公仆之心
“医者,不仅要有为病人解除病痛的技术能力,还要有为百姓服务的情怀和理想。”池祥波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2017年深秋,20多岁的李某突发意识障碍,被工友送至市公卫中心。经诊断,他患有结核性脑膜炎,急需住院治疗。
李某来自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的大山深处,父母在他4岁时便离异了,母亲一走了之,只剩下年幼的李某与父亲相依为命。
而李某的生病,让原本入不敷出的家庭雪上加霜。他的父亲揣着家里仅有的5000元积蓄赶到医院,含着眼泪恳求医生一定要救救自己的孩子。
经过医护人员的全力抢救,李某的病情得到了有效控制和好转。但是,由于无力支付后续的治疗费用,还未痊愈,他便急着出院了。没承想,2018年1月24日,李某再次陷入昏迷,被其大伯送至市公卫中心。
几天后,由于无法支撑医疗费用,大伯不辞而别。
无人照料的李某孤苦伶仃地躺在病床上,以泪洗面。
得知李某的情况后,池祥波带头组织职工捐款,并为其争取减免了部分治疗费用。
一时间,医护人员积极响应,纷纷慷慨解囊。
当李某拿到爱心捐款时,这个内向又孤独的小伙子,红着眼眶,连声说着“谢谢”。
“医治这样的传染病其实是一场持久战,也并不是花钱就能治好的,我們不能让他们,特别是贫苦家庭最后人财两空。”池祥波称。
于是,在这样的理念下,市公卫中心成立了由医护人员共同捐款成立的救治基金,专门用来帮助需要帮助的人。
“至今,池书记仍坚持每月捐钱到救治基金账户中。” 张晓蓉称。
这样的善举并不是心血来潮,疫情期间,池祥波主动向武汉因抗疫而殉职的医生捐款1万元。身为沙坪坝区人大代表,他特别关注民生。“我没有什么特别伟大的想法,只是承担起了自己的社会责任,做好了自己该做的事而已。”池祥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