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正面管教”是一种最新的教育理念,《正面管教》这本书也为我们提升了大量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教育工具。在班主任工作中,我也努力学习这种教育理念,并运用它进行班级管理,取得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倡导“和善而坚定”,通过正面管理中教育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班级管理实际,阐述如何以“共情技术”使“对立”变为“亲融”,怎样用启发式提问将“完美”变成“改善”。
一、让“共情”技术使“对立”变为“亲融”
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班主任常常采用“說教”“责罚”等方式,这些常常让学生产生反感,从而使他们产生对立的情绪,如此以来,他们便不再向老师敞开心扉,因此教师再多的“说教”也都是“水过地皮湿”,常常不奏效。学习了正面管教后,我发现它在引导我们解决问题时,常常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使用“共情”技术,让师生首先建立起情感的联结,然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但“治标”也“治本”,更能融洽师生关系。
我们班的小霸王虎子(化名)当着数学老师的面把作业本撕了个稀烂,当数学老师气呼呼地来找我告状时,我的大脑就开始冒小火苗了。我本打算把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再给些惩罚,给他个警醒。但我又一想,这样反复惩罚过多次,为什么不见效果呢?这次我尝试一下使用“共情”技术,先建立情感联结,看看能不能引领他自己分析问题,认清自己的错误,进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于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后,我第一时间让他坐下来,并关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而且我把自己的座位进行了设计,使师生间保持1米左右的人际距离,既给学生亲切感又给他安全感。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我引导他倾诉并不断重复他话语中的关键字,表示我在认真倾听,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在聊天触及到他内心最软弱的地方时,他开始抽泣,并主动说出了撕作业本的原因。原来是老师和他的妈妈一样都只关注他的弱点,没有发现他的长处,这让他很愤怒,今天一下子暴发了出来。但当他冷静下来发现老师也是出于关心他的目的,所以现在他既懊恼又伤心,他从内心也想好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决定,把作业本上的错改正后,去跟数学老师道歉,请求老师的原谅。
由此可见,“改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的做法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中,“共情”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不要再反复使用“惩罚”的手段,试一试正面管教的教育工具,可以使师生关系从“对立”变为“亲融”。
二、用启发式的提问将“完美”变成“改善”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爱孩子的,而且我希望把他们都教育好,更重要的是我还追求“完善主义”,因此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总是想着把问题解决得尽善尽美,特别是表现在治理班级方面,也追求“完美”。但班级管理的效果却常常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从而使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一度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当我遇到了正面管教这一教育理念之后,它就像一剂良方一样,纠正了我的“完美主义”思想,使我由追求“完美”到“改善”。
在“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读了这句话,我才发现,在班级管理中,有时我之所以感到心力交瘁,是因为我太过追求“完美”了。如为了管好那个爱扔碎纸片,爱揪别人辫子的冬冬(化名),我无数次苦口婆心地跟她讲道理,有的时候都把我自己给感动了,但在他那里却并没有见效。从“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来看,是我太追求完美了,如果我不是期待着他身上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部解决,而是期待着问题慢慢得到改善,那么我就不会变得焦虑,就不会在他没有多大改变时产生那么强烈的失败感。正是因为迫切地追求完美的结果,从而使师生间的谈话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有时还起了反作用。
有一次,冬冬在课堂上与他人说悄悄话,不但打扰了同学听课,还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次,我放弃了“完美”的念头,而是怀着“改善”的想法找到了冬冬,并用正面管教中的工具——启发式提问来引导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改善”和成长。如我的问题有:“课上我看到你跟同桌说悄悄话,其他同学都听不清讲课了,你觉得上课应该保持安静吗?”“你觉得安静的课堂让你有什么感受?”……同样是解决问题,训斥和惩罚,这种急功近利想要尽快达到“完美”效果的做法,常常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而怀着“改善”的心理采用“启发式的问题”会向学生发送慢慢“寻找答案”的信息,从而在学生亲自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基于“正面管教”的班级管理,使我的工作焕发了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阐述了从“对立”到“亲融”、从“完美”到“改善”的教育实践探索。希望本文能为教育同仁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廖爱云.践行正面管教 做幸福的师者——浅谈“正面管教”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8(15):78-79.
[2] 姜情艺.正面管教助力成长——浅谈正面管教在一年级班级管理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8(07):214.
关键词:初中班主任;班级管理;正面管教
正面管教倡导“和善而坚定”,通过正面管理中教育工具的使用,可以提高班主任工作的质量。本文结合班级管理实际,阐述如何以“共情技术”使“对立”变为“亲融”,怎样用启发式提问将“完美”变成“改善”。
一、让“共情”技术使“对立”变为“亲融”
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班主任常常采用“說教”“责罚”等方式,这些常常让学生产生反感,从而使他们产生对立的情绪,如此以来,他们便不再向老师敞开心扉,因此教师再多的“说教”也都是“水过地皮湿”,常常不奏效。学习了正面管教后,我发现它在引导我们解决问题时,常常不是“单刀直入”,而是使用“共情”技术,让师生首先建立起情感的联结,然后让学生积极主动地来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不但“治标”也“治本”,更能融洽师生关系。
我们班的小霸王虎子(化名)当着数学老师的面把作业本撕了个稀烂,当数学老师气呼呼地来找我告状时,我的大脑就开始冒小火苗了。我本打算把他叫到办公室训斥一番,再给些惩罚,给他个警醒。但我又一想,这样反复惩罚过多次,为什么不见效果呢?这次我尝试一下使用“共情”技术,先建立情感联结,看看能不能引领他自己分析问题,认清自己的错误,进而自己找到解决问题办法。于是把他叫到办公室后,我第一时间让他坐下来,并关心地询问发生了什么事情,为什么会这样。而且我把自己的座位进行了设计,使师生间保持1米左右的人际距离,既给学生亲切感又给他安全感。在师生问答的过程中,我引导他倾诉并不断重复他话语中的关键字,表示我在认真倾听,让他感受到我的关心。在聊天触及到他内心最软弱的地方时,他开始抽泣,并主动说出了撕作业本的原因。原来是老师和他的妈妈一样都只关注他的弱点,没有发现他的长处,这让他很愤怒,今天一下子暴发了出来。但当他冷静下来发现老师也是出于关心他的目的,所以现在他既懊恼又伤心,他从内心也想好好解决这个问题,最后他决定,把作业本上的错改正后,去跟数学老师道歉,请求老师的原谅。
由此可见,“改正行为前,先连接感情”的做法是顺利解决问题的前提,在建立情感联结的过程中,“共情”技术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在学生犯了错误时,老师不要再反复使用“惩罚”的手段,试一试正面管教的教育工具,可以使师生关系从“对立”变为“亲融”。
二、用启发式的提问将“完美”变成“改善”
作为一名教师,我是爱孩子的,而且我希望把他们都教育好,更重要的是我还追求“完善主义”,因此当学生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时,我总是想着把问题解决得尽善尽美,特别是表现在治理班级方面,也追求“完美”。但班级管理的效果却常常与我想象的相去甚远,从而使我感到压力越来越大,甚至一度产生了职业倦怠感。当我遇到了正面管教这一教育理念之后,它就像一剂良方一样,纠正了我的“完美主义”思想,使我由追求“完美”到“改善”。
在“正面管教”中有这样一句话:为了改善而努力,而不必期待完美。读了这句话,我才发现,在班级管理中,有时我之所以感到心力交瘁,是因为我太过追求“完美”了。如为了管好那个爱扔碎纸片,爱揪别人辫子的冬冬(化名),我无数次苦口婆心地跟她讲道理,有的时候都把我自己给感动了,但在他那里却并没有见效。从“正面管教”的教育理念来看,是我太追求完美了,如果我不是期待着他身上的问题在最短的时间里全部解决,而是期待着问题慢慢得到改善,那么我就不会变得焦虑,就不会在他没有多大改变时产生那么强烈的失败感。正是因为迫切地追求完美的结果,从而使师生间的谈话及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欠妥,不利于问题的解决,当然有时还起了反作用。
有一次,冬冬在课堂上与他人说悄悄话,不但打扰了同学听课,还干扰了正常的课堂教学秩序。这次,我放弃了“完美”的念头,而是怀着“改善”的想法找到了冬冬,并用正面管教中的工具——启发式提问来引导他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实现了“改善”和成长。如我的问题有:“课上我看到你跟同桌说悄悄话,其他同学都听不清讲课了,你觉得上课应该保持安静吗?”“你觉得安静的课堂让你有什么感受?”……同样是解决问题,训斥和惩罚,这种急功近利想要尽快达到“完美”效果的做法,常常使学生产生抗拒心理,而怀着“改善”的心理采用“启发式的问题”会向学生发送慢慢“寻找答案”的信息,从而在学生亲自参与问题解决的过程中,使问题得到有效改善。
基于“正面管教”的班级管理,使我的工作焕发了新的活力。本文结合班主任进行班级管理的实践,阐述了从“对立”到“亲融”、从“完美”到“改善”的教育实践探索。希望本文能为教育同仁开展相关研究与实践探索提供有益的参考。
参考文献
[1] 廖爱云.践行正面管教 做幸福的师者——浅谈“正面管教”在班主任工作中的运用[J].华夏教师,2018(15):78-79.
[2] 姜情艺.正面管教助力成长——浅谈正面管教在一年级班级管理的运用[J].新课程(上),2018(07):2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