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精品”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例如“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可用三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图1所示,当电键闭合时,我们没有观察到电路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可及时设疑:这说明了什么?是没有发生电磁感应呢?还是我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呢?学生建议加接电灯或电流表,改用图2演示,结果也没有发现电灯迟亮的现象。这时学生就特别来劲:“老师,要进行对比实验。”然后,师生一起讨论,采用图3电路进行演示。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二、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如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也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又如在分析飞车表演时,得出表演成功的临界条件(顶端速度vmin= gr)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如果表演室做大一些(半径r增大),杂技演员该怎么办?②如果表演室半径增大到6400公里(跟地球一樣大),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该多大?③如果有一辆摩托车以v=7.9×103m/s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的高速公路行驶,对地面压力多大?如果把摩托车换成人造卫星呢?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不仅了解了人造卫星的发射条件(第一宇宙速度),而且还深刻体会了天上地下服从同一个规律的统一和谐美;既为后面人造卫生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又展示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美,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找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以上讨论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例如“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可用三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图1所示,当电键闭合时,我们没有观察到电路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可及时设疑:这说明了什么?是没有发生电磁感应呢?还是我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呢?学生建议加接电灯或电流表,改用图2演示,结果也没有发现电灯迟亮的现象。这时学生就特别来劲:“老师,要进行对比实验。”然后,师生一起讨论,采用图3电路进行演示。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二、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如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也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又如在分析飞车表演时,得出表演成功的临界条件(顶端速度vmin= gr)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如果表演室做大一些(半径r增大),杂技演员该怎么办?②如果表演室半径增大到6400公里(跟地球一樣大),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该多大?③如果有一辆摩托车以v=7.9×103m/s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的高速公路行驶,对地面压力多大?如果把摩托车换成人造卫星呢?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不仅了解了人造卫星的发射条件(第一宇宙速度),而且还深刻体会了天上地下服从同一个规律的统一和谐美;既为后面人造卫生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又展示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美,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找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以上讨论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