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彩课堂来源于精品问题

来源 :中小学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ailala77882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问题与教学是不可分离的统一体。教学围绕问题展开,问题在教学中得以解决,教学又发现新的问题……周而复始,推进了教学活动的开展。就物理学科而言,物理教学是一门自然科学的教学,不论是自然现象的发现和解释,还是自然规律的总结和应用,都充满了问题。一个好的教学问题,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使学生达到情绪高涨、智力振奋的状态;但不好的问题,可能让学生毫无兴趣,也可能使学生糊里糊涂,不知所云,达不到应有的教学效果。孔子说过:“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能有思,无思则不能释疑。设疑、释疑是人生追求。由于中学生缺乏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教师若能在其似懂非懂、似通非通处及时提出“精品”问题,然后与学生共同释疑,势必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有了问题,才能发现规律,有了问题,才有讨论的话题。
  多年教学实践中,我尝试采用下述几种提问方法,获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挖掘教材,设计问题,激发思维,突出主体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能够围绕问题积极思考,本身就是学生主体的表现。教师在教学中巧妙设计问题,让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努力运用科学原理与方法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使学生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 通过这些问题的层层设问和讨论,不断激发思维火花,使之成为有序的思维训练过程。
  例如“自感”一节教学中,我们可用三个演示实验来创设质疑情境,启发学生的思维:如图1所示,当电键闭合时,我们没有观察到电路中发生的现象,教师可及时设疑:这说明了什么?是没有发生电磁感应呢?还是我们没有发现电磁感应呢?学生建议加接电灯或电流表,改用图2演示,结果也没有发现电灯迟亮的现象。这时学生就特别来劲:“老师,要进行对比实验。”然后,师生一起讨论,采用图3电路进行演示。这样通过提问、演示实验等手段来创设质疑情境,使这一情境与学生头脑中原有的概念有冲突和矛盾,促使他们主动思索,从而对知识的学习从一味地“机械接受”转到“主动探索”。
  二、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必然会遇到许多认知问题,这些问题交织在一起,成为学生学习的心理动力和课堂教学的契机。中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时常表现为思想上的困惑和疑问,正是这些思想和认知问题驱动学生去追求知识、探索真理。教师通过挖掘教材,以问题为契机,精心设计,释疑解惑,帮助学生完成学习目标。联系学生的知识,层层深入提出问题。
  例如,我在《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中,根据伽利略反驳亚里士多德的观点,设计成这样的问题:假如越重的物体下落得越快,越轻的物体下落得越慢,那么将这个重物和这个轻物拴在一起,快慢情况又如何呢?有的同学说,两物相加更重了,应该下落得更快;有的同学说,重物的下落由于受到轻物的牵制,下落肯定要比原来慢。学生经过充分的思考和讨论,寻找正确的答案。这样通过挖掘教材,设置问题,让问题在学生新的需要与原有水平之间产生冲突,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断切入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不断地缩短学生原有水平与学习目标之间的距离,从而拓展学生的心智品质。
  三、优化问题设计,遵循认知规律,培养创新思维
  为了使设计的问题更能有效地激发创新思维,教师应在可能的条件下,组织协作学习(开展讨论与交流),并对协作学习过程进行引导,使之朝着有利于知识建构的方面发展。引导的方法包括:提出适当的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和讨论,在讨论中设法把问题引向深入以加深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启发诱导学生自己去探究物理规律。如摩擦力的学习过程中,可以让学生想象没有摩擦的世界;在学习惯性的概念时,也可以设问:“物体如果没有惯性,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给学生提供激发想象的问题,也就为自由想象提供了土壤,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
  又如在分析飞车表演时,得出表演成功的临界条件(顶端速度vmin= gr)后,提出以下几个问题:①如果表演室做大一些(半径r增大),杂技演员该怎么办?②如果表演室半径增大到6400公里(跟地球一樣大),摩托车的速度至少该多大?③如果有一辆摩托车以v=7.9×103m/s的速度,沿地球赤道的高速公路行驶,对地面压力多大?如果把摩托车换成人造卫星呢?随着问题的逐步解决,学生不仅了解了人造卫星的发射条件(第一宇宙速度),而且还深刻体会了天上地下服从同一个规律的统一和谐美;既为后面人造卫生的学习铺平了道路又展示了物理学的科学方法美,取得了最佳的教学效果。
  此外,还有很多找问题的方法、途径,教师在教学中,应灵活采用各种方法。以上讨论的都是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如何设计教学问题,以有效地创设问题情景,促进思维活动的开展,达到优化课堂教学的目的,这些都属于预设性问题。教学中还应关注学生的活动,捕捉生成性问题,展开分析讨论,解决疑难,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问题设计在物理课堂教学中的意义是一种教学观念问题,是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和谐统一。它的思维核心功能在综合程序教学法的课堂教学实践中被越来越多的教师所认同。只有充分重视问题的设计并不断优化,才能真正使学生学得轻松、高效,课堂效益才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其他文献
摘 要:感受与欣赏是整个音乐学习活动的基础,是培养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良好的音乐感受能力与欣赏能力的形成,对于学生丰富情感、提高文化素养、增进身心健康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新课标的研究学习,我提出了小学音乐欣赏教学的几点策略,并收到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小学 音乐欣赏 提高 策略  2011年版《音乐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是形成音乐的基础,发展学生的音乐听觉应贯
期刊
摘 要:音乐的美有很多,其中悲剧美是音乐美中极具光彩的一部分。鲁迅先生针对悲剧说过,悲剧就是将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当有价值的东西遭到毁灭的时候,总是能给人的心灵以震撼的。悲剧美能使人产生深沉而巨大的同情共感和心靈震撼,并以其深刻的艺术感染力,给人以激励和启示,引发人们深层次的审美感受。  关键词:音乐 悲剧美 审美  音乐作品中的悲剧美是重要的审美形态。音乐作为人类社会生活的艺术表现形式之一,
期刊
语文是文化科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学好语文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语文课教学应着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因此,在低年级打下良好的基础,使学生乐学、会学、自主学习是极其重要的。  我们少数民族的学生由于居住分散,路途遥远,大部分学生刚上一年级就得住校,在寄宿制学校对刚入学的小学生而言,起初几周的教学中是不存在学生积极性不高的问题,他们正处在对小学生活的向往之中,同学们思维很活跃,对小学生活
期刊
摘 要:创新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主题,时代呼唤具有创新能力的人才涌现,而创新能力的培养则是一项长期的教育工程。为使我们拥有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就必须从我们的民族语言——汉语抓起。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汲取民族文化,积淀文学精华,为其一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 学生 创新能力 培养  当今国际国内日趋激烈的各种竞争,归根结底取决于人才的竞争,尤其重要的是创新
期刊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犹如三月的春风,为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在新课程理念下,小学语文课堂也悄然地发生变化,出现了欣喜的景象。在这百花齐放、百鸟争鸣的景象里,我们看到了成功,享受到了乐趣;也看到了失败,感受到了无奈。可是,不管怎么失败,怎么无奈,课改课改,就是要改变我们陈旧的、不符合学生的、没有人文精神的教学方式,让教师教得激趣,学生学得有趣。失败了再来,成功了继续,因此,課改对我们来说是
期刊
兴趣是学生探求知识的原动力,也是发明创造的精神源泉。学生没有兴趣,就失去了求知的原动力,发明创造也就失去了精神源泉。可见兴趣对学习的重要性非同一般。因此,培养学习兴趣是提高學习能力,取得良好学习效果的重要条件。  那么,如何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呢?我把这几年的教学中的一些做法、感受说出来与大家共勉。  一、重视化学实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平时教学过程中
期刊
“你已经很美了,请不要过多关注自己的形象,你应该关注的是自己的学习,你有一个聪明的大脑,但成绩总在中游徘徊,这说明你没有将全部的身心投入到学习中去。用忘我的精神,去搞好自己的学习,让你的成绩同你一样‘美丽’。”  这是我给八年级三班王娟同学写的书信上的话。最近,她打了耳洞,还经常在课堂上照小鏡子,她学习有点分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何况是处在青春期的学生呢!我不想在课堂上揭她的短,但又不想姑息她的过
期刊
小学语文教材中,有许多丰富多彩的艺术形象,引人入胜的深邃意境。桂林山水的介绍,凝练生动的优美词句,强烈感人的抒情色彩。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不断感受、体验这些以教材内容为本的审美内容及形式外,还要遵循学生审美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体验到评判,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在阅读教学中进行美的渗透,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意识与审美能力。  下面,本人谈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审美
期刊
课堂气氛是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所呈现的一种心理状态,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效率。教师作为教学的组织者,课堂气氛如何在一定程度上是由教师决定的,教师的教学理念、教学方式、教学手段等都影响着课堂教学气氛。那么,如何营造良好的语文课堂气氛呢?  一、教师的教态促成良好课堂气氛  教态是教师讲课时的情绪的外在表现,比如,教学心情、表情、体态动作、神态等,是教师开展课堂教学的一种重要辅助手段
期刊
化学实验是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把学到的理论知识在实践操作中进行论证,使理性认识转化为感性认识,并在感性认识过程中不断升华,通过实验促进知识的积累和独立思考,不断丰富学生的观察力、想象力及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新课改下化学实验在概念教学中的作用显得更加重要。  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