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自己留一幅自画像

来源 :书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l823256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萨基是英国著名的讽刺小品作家,《黄昏》、《敞开的窗户》、《帕克尔泰德太太打虎记》等都以短小精悍著称,是读者耳熟能详的名篇。在构思的精巧,尤其是结尾的大逆转上,和欧·亨利颇为相似。欧·亨利心肠软,有同情心,因此带点伤感,萨基则以调侃和毫不客气的针砭为能事。讽刺需要夸张,夸张则不免离奇。不过既然是小品,篇幅有限,好比速写;尽管离奇,到底简单,令人解颐,也不过是睡前的消遣而已。相比之下,萨基的个人经历倒是比他任何一篇小说都更不寻常。据冯涛在《萨基短篇小说选》前言里的介绍,萨基才两岁,母亲就被受惊的母牛踩死,父亲把他和另外两个孩子托付给奶奶和两位姑母照料,独自去缅甸当差。两位姑母生性古板,为人刻薄,体弱多病的萨基在她们羽翼下过的日子,据他自己说,是难以想象的痛苦不堪。后来,在他的小說中,总有愚蠢而专横的姑母形象出现。成人之后,萨基和乔治·奥威尔一样也去缅甸做了军警,但由于染上严重的疟疾,只待了一年多就返回英国。第一次世界大战暴发,已经超龄的萨基报名参军,不愿做军官,以普通士兵身份奔赴前线。1916年11月,在法国博蒙-阿梅尔附近被一名德军狙击手射杀,年仅四十六岁。冯涛和维基百科词条里都说,萨基的姐姐埃塞尔在他死后毁掉了他的大部分文稿,并在1924年出版的书中,“从她的角度重新描述了他的童年时光”。
  写作者最大的噩梦,莫过于那些呕心沥血的文稿在其死后被糟蹋:销毁、删削、藏匿等各种破坏性的整理以及最可怕的篡改。其次,是亲近者不可靠的回忆:误解和偏见固然浸透了生活中的每一个细节,臆测和怀疑乃至恶意的诽谤也是家常便饭。鲁迅说他宁愿死后速朽。在伟大的一面,是希望他抨击的社会现象有一天会消失殆尽,他投枪匕首式的杂文从此变成空谈,自然而然地与之偕亡。
  萨基的姐姐为何要毁掉弟弟的文稿?她“重新描述”弟弟的童年时光,是不愿家事外扬,还是对弟弟的感受不认同,必欲修正而后快,我们不得而知。不管是哪一种情况,意图都在以她的“历史”掩盖和替代她弟弟的“历史”。
  博尔赫斯在与奥斯瓦尔多·费拉里的谈话节目中曾谈到伊壁鸠鲁。费拉里说,关于伊壁鸠鲁有一点很特别,就是桑塔亚那所说的,尽管世人都不相信,伊壁鸠鲁其实是一个圣人。博尔赫斯说,是的,就因为伊壁鸠鲁一直受诬蔑,“想到我们是通过对手的责难才知道这么多哲学家的,这是多么可悲啊”。那些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我们是通过反对他们的亚里士多德才知道他们的;伊利亚的芝诺,我们是通过诋毁者的言论知道他的。这一切,就像我们对迦太基的知识,是出自他们的敌人罗马人的记述。假如迦太基人赢得了布匿战争,谁知道我们眼中的罗马又是什么样子。
  博尔赫斯熟读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他曾说,如果困于荒岛,只许带一本书,他要带的就是《西方哲学史》。
  伊壁鸠鲁主义在后代成为纵情享乐的代名词,其实伊壁鸠鲁及其弟子的生活非常俭朴。他关心他人,很少顾及自己,终生受疾病折磨,但“学会以极大的勇气去承当”。他的哲学的目的主要是想获得恬静,因为心灵的快乐胜过肉体的快乐。伊壁鸠鲁的团体不仅有其弟子和朋友,还有奴隶和妓女,正是这些妓女成了敌人诽谤他的借口。
  据罗素说,关于伊壁鸠鲁生平的资料,主要是来源于第欧根尼·拉尔修的传记。然而,拉尔修的传记有两个问题:第一是他常采用一些极少甚至毫无历史价值的传说。第二,也是更可悲的,就是采纳了斯多葛派对伊壁鸠鲁的诽谤性攻击。
  在论述赫拉克利特时,罗素有一段发自内心的感叹:“他的著作正如柏拉图以前一切哲学家的著作,仅仅是通过引文才被人知道的,而且大部分是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了反驳他才加以引证的。只要我们想一想任何一个现代哲学家如果仅仅是通过他的敌人的论战才被我们知道,那么他会变成什么样子的时候,我们就可以想见苏格拉底以前的人物该是多么值得赞叹,因为即使是通过他们的敌人所散布的恶意的烟幕,他们仍然显得十分伟大。”
  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运气较差,苏格拉底本人则幸运多了,因为阐述其思想、记载其生平的主要两位——柏拉图和色诺芬,都是他的学生。歪曲和诽谤大约不会有,但还是存在问题。柏拉图写苏格拉底,是借“六经注我”,他又太有文学家的天赋,对话场景刻画生动,后人很难分清他的叙述多大程度上是虚构。至于色诺芬,罗素毫不客气地指出,色诺芬是个军人,头脑不大开明。有人认为这样很好,正由于他不够聪明,缺少想象和虚构的能力,因此他关于苏格拉底的回忆一定真实可靠。罗素不这么看,他说:“一个蠢人复述一个聪明人所说的话时,总是不会精确的,因为他会无意中把他听到的话翻译成他所能理解的语言。我就宁愿让一个是我自己的死敌的哲学家来复述我的话,而不愿意让一个不懂哲学的好朋友来复述我的话。”
  前苏格拉底的哲学家们即使通过论敌和忌恨他们的人的记述,仍使后人感觉到他们的伟大。这一方面说明他们确实伟大,但另一方面,也是我们在今天更觉得奇怪的地方:何以他们的敌人没有把他们渲染成彻底的恶徒和笨伯呢?颠倒黑白,混淆是非,这在技术上并不难啊。难道论敌们在攻讦和诬蔑时居然能恪守中道,不忍心把对方的好处全部抹杀吗?透过历史,我们很容易看明白,污蔑既极容易,民众又一贯轻信,他们往往宁愿不加思考地接受别人灌输给他们的东西,而不肯费一点点脑子。
  考虑身后的声名实在是一件奢侈无比的事。一些有作为的皇帝和权臣会想到这一点,因此会比较恭谨和节制。但对于普通人,所谓声名,那么狭小的范围,那么短暂的时间,值得两只芦花鸡?值得一辆宝马车吗?即使贵为帝王将相,不是尸骨未寒就有人对着他们的坟茔吐口水吗?除非灵魂不朽,除非有来世和因果报应,否则身后的名誉与此生关系不大。在我看来,唯一重要的是留下真相,使我们想到历史这样一种东西时,由于这些真相而对它多少怀着一点敬意。所以,归根结底,拒绝歪曲和诽谤,是一种没有太多现世价值的道德关怀,是一个追求真实的人最后的堂·吉诃德式的奋斗。
  古人说,弭谤莫如自修。说得何尝不好,然而没用,与其让别人乱涂乱写,还是自己留一幅自画像吧。
其他文献
同治九年(1870)十二月初二日,再度履任两江总督仅一月余的曾国藩致函李鸿章道:“事务丛集,官场多故……孱躯暮齿,每日见客七八次后,便觉日短事繁,即寻常文牍,草草应付,都不自惬,其大者更未暇一为营度。”  与得意门生言事,曾自不必虚与委蛇,应多是肺腑实情。从是非缠绕、危机四伏的“天津教案”中脱身而出,重返福地金陵,曾国藩竟依然心情不佳,所谓“丛集”之事务为何,“多故”之官场又是怎样?人生最后两载的
2015年3月16日,Google首页的涂鸦图片被一张蓝底白影的植物图所占据,这是为了纪念英国植物学家兼插画家安娜·阿特金斯(Anna Atkins,1799—1871)。时至今日,阿特金斯在中国学界仍名不见经传,乃是因为她倾尽心力所完成的一部书《不列颠藻类:蓝晒印象》(British Algae:Cyanotype Impressions,以下简稱《不列颠藻类》),仅自费印刷十七册。  当然,“
汤一介先生是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他出身书香门第,祖父汤霖是清末进士,父亲汤用彤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是贯通中西的国学大师。而今,汤一介先生遗作《我们三代人》(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15年12月第1版),书写汤氏一门三代知识分子在中国百年社会变迁中的政治命运,以及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守望。  汤一介很看重传承,书的封底印有汤家祖训:“事不避难,义不逃责,素位而行,随适而安。”
从寒风凛冽的申城飞至暖流扑面的狮城,脚一踏上这个地处赤道附近的岛国,一股炎夏才有的湿热感随即灼肤刺脑,新加坡“长夏无冬、赤日炎炎”的热带海洋气候让人体验深切。坐在开往市区的中巴车上,眼前不停地晃过这个被誉为“世界花园城市”的树木参天、花草簇拥的绿化植被,已褪去冬装的我渐渐平息了燥热,思绪却飞转到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大地曾几度升温的“新加坡热”。  新加坡于1965年被马来西亚联邦驱逐独立后,在总理李
2017年11月9日,曼哈顿滴水成冰,大都会博物馆却是人潮滚滚,这一天,来自世界各地的会员们可以参观《神的最爱》——米开朗琪罗特展的预展。走向特展大厅的门口,接待人员安娜看到我便笑着迎了上来,我却被远处一个修长的绛紫色身影所吸引,匆匆谢了安娜便向前移动,走向那个婀娜的身影,她正面对着自己的画像,脸上的表情有些错愕、有些兴奋、又有些害羞。她是这样的美丽啊,我在心里赞道。“这真的是我啊,没有想到,会在
一  很多年前,为撰写一篇关于阮籍的小文,翻阅《晋书·阮籍传》,其中一段文字记忆犹新,说阮籍“性至孝。母终,正与人围棋,对者求止,籍留与决赌。既而饮酒二斗,举声一号,吐血数升。及将葬,食一蒸豚,饮二斗酒,然后临诀,直言‘穷矣’,举声一号,因又吐血数升”。  通过强调在日常生活中的“失礼”、“无礼”,来表彰阮籍包括“竹林七贤”们的“魏晋风度”,表彰他们至情至性到“越名教而任自然”,譬如阮籍的“胡闹”
二十世纪初,颇有传奇色彩的漫游者亚历山大·凯瑟琳伯爵(A.Kyeserling)曾著有一部奇思妙想、异彩纷呈的《一位哲学家的旅行日记》,他对东西文化与哲学精神的比较颇有心得。凯瑟琳曾经向人们倡导马鸣菩萨“不住涅槃”的理想,认为只有这一理想才能拯救今后的世界。他说:“我想起了菩萨的一句誓言:‘只要地球上还有一个灵魂未得到拯救,正陷入人世束缚和烦恼之中,我自己就不进入涅槃(不住涅槃)。’我们把菩萨的这
赵清阁,著名女作家、编辑家、画家。她被人称为受“五四运动”影响的第二代女性作家。赵清阁精通写作,善于绘画,通晓乐律,多才多艺,为人正直,有独特的人格魅力,与众多名人结为好友,有些甚至成为人生知己。这样一位奇女子,引起我深入了解她的兴趣。我有幸读到她当年主编的《弹花》杂志,在《弹花》杂志中有许多她发表的作品,从这些作品中能看出她有关抗战的思想。这些思想主要包括“团结一切力量,战争高于一切”、“文艺创
一  “涉园”在浙江省海盐县城南三里乌夜村(现浙江省海盐县城南门外),为清初张惟赤所创。惟赤字螺浮,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礼科、刑科给事中,称为“都谏螺浮先生”。三藩之乱,延议加赋,他不赞成,去官归,筑“涉园”,康熙六年(1667)复官,未几卒。涉园当建于康熙初年。惟赤次子皓,字小白,号皓亭,康熙十一年(1672)举人,官至刑部主事。园毁于太平天国战乱,见道光《海盐县志》。皓亭作涉园图,
一  《挥戈马上》是开国上将杨得志的回忆录,1984年由解放军文艺出版,该书记录了将军从参加革命到1949年解放大西北的军旅生涯,聂帅作序并题书名。全书近二十九万字,从井岗山到延安,从抗日战争到解放战争,里面充满了壮怀激烈的故事,让我深受感染。  就在全书行将结束时,将军单独记述了一个小故事,三页长短,约一千六百字的“一个小小的插曲”,但就是这个悲泣的插曲,让我感慨万千,浮想联翩……二  故事很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