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底蕴浸润学子,读写经典滋养心性

来源 :文教资料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huang123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高中语文教育应注重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要用文化底蕴浸润学生,要用读写经典滋养学生心性,让学生得到可持续发展,建构学生独特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应不断铸造自身的人格魅力,突破原有的课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的思想高度,指导学生阅读经典,丰富思想内涵。使学生走向学语文、用语文的广阔天地。让母语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关键词: 幸福语文 可持续发展 情感熏陶 课堂创新 积淀与传承
  作为一线语文教师,面对市场经济条件下母语文化的退化,独生子女内心道德底线节节后退,应试高考又似一道紧箍咒,将教师局限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的培养与训练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熏陶,往往处于被忽视的地位。语文教育恰恰是构建学生审美观、价值观、人生观不可或缺的重要媒介,对于滋养学生的心性,成就一位具有真正意义的“人”,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魏书生先生曾经说:“语文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就是为了育人。”
  语文教育应该努力促进每一个学生能够过一种幸福的生活,享受文学经典所带来的独特魅力。强调让学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是对语文教育终极意义的思考与追求。老师上好一节完整的语文课并不难,难在如何用文化底蕴浸润学子,读写经典滋养心性,达到对母语文化的积淀与传承。
  一、做时尚之外的思考者,做道德风范的榜样,以独到见识和独立人格去熏陶学生
  1.铸造自身教育品格,使自己的工作拥有别样的美丽。
  语文教育工作者要不断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要熟知教育的本源,只有教育者真正捧出一颗真诚的心,就一定能打动学生的心,并真正走近学生的心灵。要明白老师和学生是一起不断走向成熟和成功的伙伴。所谓“教育”,并不是凭空外在地给学生灌输多少美好的道德,而是充分助长学生心灵本来就有的善良的萌芽,并使之凸显,再用这些善良的萌芽鼓励他们保持并表现出更多的善良,使自己的教育工作具有别样的美丽。
  2.提高自身专业修养,形成一面镜子,塑造一个丰碑,点染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当今社会,语文教育工作者需要静下心来,诵读经典,不仅仅是《论语》、《诗经》、《圣经》、《金刚经》、《唐诗宋词》、中外名著等,更要博览群书,涉猎史、哲、心理学等多门学科,逐步建构自成一体的知识体系,形成独有的文化底蕴与人文情怀。要以自身的书卷气熏陶学生,以自身的文化品位吸引学生,以一语中的的境界震撼学生。只有学生发自内心的仰慕与敬佩,才能使教育效果在无声无息之中诞生,才能点染学生内心的人文情怀。
  3.打造语文教师个性化的语言魅力,积极影响学生爱语文,乐学语文。
  真正优秀的语文教师都要打造独有的语言魅力,这就需要语文教师广采博闻,熟悉与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充分运用这些素材,把教材上无声的文字化为有声语言,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扣住每个学生的心弦。语文教师的语言要含蓄,要有影响力,要给予学生思考品味的空间,能给予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产生丰富的联想。用个性化语言点亮学生的心灵,开启学生学习语文的智慧之门。用犀利的语言激发学生的思维,打开学生的思维空间。
  二、突破原有的课堂框架,重新整合教材内容,在学生已有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础上,提升学生阅读文本的独特的思想高度,真正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界
  1.课前阅读讲解经典,形成独特的课堂情境氛围。
  新课标强调:“学会鉴赏文学作品……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和思考,受到感染和启迪。努力探索作品中蕴含的民族心理、时代精神,错以了解人类丰富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必须丰富学生的情感体验,升华学生健康积极的内心情感和心灵世界,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精神基础,从而强化教学效果。教师应注重课前引领学生诵读《论语》经典,学会思考人生,学会修身养性。让学生结合教材文本的内涵,选择合适的《论语》内容,利用课前五分钟让学生品读讲解,升华学生的情感,提升课堂品味。
  2.增加学生生活情感的阅历,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是提高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关键。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学习兴趣的高低,决定着学习内驱力的大小。这种内驱力能促使学生保持专注的注意力、强烈的好奇心和思维的活跃度。在高中阅读教学中学生思维时常会出现肤浅化甚至“短路"的现象,表现为百思而不得解,茫然而无所措,需要教师在平时备课过程中,既要关注国家政策、世界大事、热点新闻,又要关注学生感兴趣的话题、喜爱的体育运动、娱乐新闻等。这样便于教师在传授知识、分析课文的过程中,有意识地联系学生生活体验,引领学生深入解读文本,把握作者的情感,形成阅读感受,从而建构对于文本的独特感受与情感体验。
  3.整合教材内容,适当创新语文课堂教育形式,真正触动学生内心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人文情怀,不断提高语文素养。
  语文教师应适当整合教材内容,充分发掘学生的情感体验,使课内外紧密结合,让学生喜闻乐见的《百家讲坛》、《中国好歌曲》等走进课堂,给予学生独特情感体验。让经典的纪录片《大师》迈入学生的视野,感受大师的人格魅力,让大师们所以涉及的社会、历史、科学、文化等领域的丰富知识熏陶学生。现实中,青少年很愿意亲近历史上的民族精英,我们应运用各种方式,在语文课堂上,通过耳濡目染奠定学生人文内涵。
  三、营造书香班级,师生共写随笔,拓宽文化视野,积淀人文素养,丰富思想内涵,强化言语能力
  1.營造良好的班级读书氛围,师生共同阅读经典作品。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课外阅读的要求,希望借助课外阅读扩大学生的阅读量,提高阅读水平,开阔阅读视野,并且最终能通过阅读好作品而使学生获益。高中生因辨识能力和时间的限制使“浅阅读”“反阅读”行为盛行,经典阅读日益萎缩,阅读带有较强的功利性,不利于学生成长。语文教师应为学生创设阅读文学经典的条件、氛围,建构有利于高中生良好的阅读空间。应在班级内开设班级图书馆,利用学生的闲暇时间与学生一起阅读,通过阅读塑造他们美好的心灵和人格,构建高中生良好的审美品格。
  2.推荐诵读经典篇目,给予诵读方法指导。
  新课程标准要求高中生课外自读文学名著要达到五部以上。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每位高中学生至少读六部文学名著。高中阶段学业虽然紧张,但一学期读一部文学名著,还是可以做到的。老师应为学生制订阅读计划,根据学生的阅读兴趣及内心情感需求,围绕语文课程标准,精挑细选诵读经典篇目,力求做到少而精、涉猎面广。教师应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时间以课本为中心,引导学生进行课外经典扩展性阅读,使学生通过课堂主动进入阅读经典的世界。
  3.撰写读书笔记,与经典对话,与同学交流,展示读书成果,提高阅读质量。
  萧伯纳曾说:“你有一种思想,我有一种思想,交流之后,我们就各有了两种思想。”教师要鼓励学生每读一部文学名著,及时撰写读书笔记、评论或读后感,并开展读书感想交流,通过两种思想交流或许可以产生第三种甚至更多思想。结合学生的读书成果,一学期举行一次文学名著论坛,由学生交流鉴赏心得,展示读书成果。通过阅读交流,学生的阅读思维时常处于积极状态中,必将拓展学生的阅读思维空间,从而达到提高阅读质量,极大地调动阅读热情,使名著阅读成为一种时尚,甚至成为一种生活需要。
  语文教师所追求的语文教育生活应该是幸福而完整的,可持续发展的。应该积极通过营造书香校园的活动,打造个人魅力,丰富课堂形式,诵读文化经典,过一种幸福完整的语文教育生活,让母语文化得到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叶澜主编.新基础教育实验研究报告集.三联书店,1999.
  [2]朱永新.走在新教育路上.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2-1.
  [3]魏书生.魏书生文选(一、二卷).漓江出版社,1995.
  [4]于漪.看母语教学地位的升沉.语文建设,2009(7、8).
  [5]郑红蕾.高中生经典著作阅读刍议.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第1期.
其他文献
摘要 随着涂鸦在网络上的发展,参与涂鸦的群体越来越壮大,投身其中的人越来越多,随着涂鸦者技术与表现力的升华,涂鸦也更具商业价值和艺术价值,可读性也越来越强,而且,其本身的网络因素也为其传播快速,反应热烈奠定了基础。当涂鸦遇到网络,可谓如鱼得水。  关键词 消网络涂鸦 互联网 传播    1、网络涂鸦的产生    网络博客则兴起于21世纪,随着WEB2.O时代的开启,私人博客媒体逐渐成为备受关注的传
摘 要: 现代社会,培养创造型人才已是人们的共识。在创造性思维运动过程中,最重要、起主导作用的就是发散性思维。在语文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通过精心引导,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让语文课堂充满活力。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学 发散性思维 阅读教学    《语文课程标准》的总目标里这样写道:在发展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思维能力,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如今,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创造型人才,而创造思维是
中国电影产业竞争日益激烈,电影营销的重要性在电影市场上愈发突显。回顾2013年的国内电影的市场成绩,《人再囧途之泰囧》、《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中国合伙人》等国产片“小片大卖”的现象令人印象深刻。仔细观察,这些电影都在宣传上大下手笔,并且这些电影在宣传上都是借助微博、空间、豆瓣等社交媒体进行宣传营销,并取得了显著的效果。今年的这些小片的票房惊喜,也让电影人注意到社交媒体的力量,明确了社交媒体在
[摘要] 20世纪90年代以来,中国历史题材电视剧进入了一个全盛时期,不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导致了大众普遍性的心理缺失并使他们有了强烈的精神补偿需要。基于历史剧的一些叙事策略下的历史剧受众常常表现出怀旧、圆满追求、英雄崇拜、欲望宣泄、情爱心理替代性满足等补偿性心理。历史剧可以慰藉人的心灵,给人以精神安慰;但也可以腐蚀人、麻醉人,导致人的心灵失衡,精神异化。对电视大众文化作出正确的价值引导,已成为当
夏俊娜被认为中国最有时代代表性的女画家之一,她以优雅、神秘、轻松、灵动、散发着梦幻般光芒的画面感动观众,她不刻意模仿别人,也很少认真地去研究某家某派,她也曾说一些大师影响过她:比如毕家索、雷偌阿、巴尔蒂斯、弗兰西斯卡……。从许多关于她的评论文章中,很少把她与17世纪荷兰小画派代表人物之一维米尔相比较。维米尔擅长营造中产阶级家庭宁静温馨氛围,画面透逸出温婉、平和、沉静的气质,具有永恒的纪念意义。实际
[摘要] 影片《小六》综合运用了边缘题材、民俗展示、文化意蕴几个创作要素,显示了青年导演王焕武不俗的创作潜力——尽管有些许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西安曲江电影双新展的庆典上,《小六》不仅被评为“推介影片”,而且一举囊括了晚会上的三项大奖,我们盼望着他有更多更好的作品问世。  [关键词] 边缘题材 民俗展示 文化意蕴    导演是电影艺术创作的中心,他通过诸如文学、画面构图、光、色彩、音乐、戏剧等艺
【摘要】现实主义是历久弥新的议题。取向、语态、现照、批评的暧昧性,是当下现实题材影视剧的基本问题。自反中自足以及开拓球土现实空间的再出发;跨越典型化疆界以及重塑现实主义抱负的涅槃,不仅有助于解决这些问题,而且有助于重塑大叙事,以表达当下中国人的现实与理想、困境与抗争、价值立场与价值追求,从而为人类现实生活议题提供有意义的表达和思考。  【关键词】现实主义 自足与自反 球土现实空间 主题剧    
[摘要] 五年前,康洪雷导演的《激情燃烧的岁月》在三十多年跨度内从纵向上反映军人的情感和内心世界在历史大背景下的变化和发展,从而渲染出动人的怀旧色彩和真挚的人伦亲情和爱情。2007年康洪雷导演的《士兵突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在当下这个大部分人过多追求物质利益,理想不再、精神不振的社会现实之中,《士兵突击》所展现的道德精神力量和真诚的战友之情给观众以巨大震撼,它帮助观众放大了信仰,找回了美德。  
摘 要: 《语文新课程标准》在肯定语文课程“工具性”的前提下,第一次高举起“人文性”大旗。这就要求广大教师顺应时代的发展,充分挖掘语文课程中所蕴含的丰厚的人文精神。立足于农村中学现状,教师充分利用当地丰富的自然和人文资源,积极开拓各种渠道来在当前新课改形势下进行语文课人文精神的挖掘,就一定会取得丰硕的成果。  关键词: 新课改 语文课 人文精神 课程资源    现代社会要求学生不仅具有先进的思想、
在摄影历史上,有关于鸽子摄影师的一段佳话。人们利用鸽子飞上高空的时候,把小型照相机绑在鸽子的胸部,从高空向下俯拍。  鸽子摄影的最初的设想,是在1840年开始的,也就是在摄影术刚刚发明的一年之后。在Baviére的Kronberg的一位药剂师,名字叫耐布罗耐尔(Wilhelm Neubronner)。这个地区交通不便,药剂师在与分散在各地的医生的联系十分不便。于是老耐布罗耐尔经常利用信鸽来传递药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