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语文教学;情境;情感;悬念;疑问;重点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60-01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较全面、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在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依据实物模型,课件中的景致、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当中。如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美景的课件,花香鸟语、桃红柳绿等春景容易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讲解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各自回忆自己自记事以来,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教导的种种感人情景,这就引起学生的集中回忆和感动的思考,也引起学生的情感涌动,这为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提供了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时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母亲》,学生就能够理解课文,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也会大增。如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人:“课文开头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时,就写到‘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里的‘笑’字,给我们造成很大悬念。为什么孔乙己一到店就遭人笑呢?”通过后面几个孔乙已生活的片断学习,学生就不难理解,酒客恣意取笑、揭发孔乙己偷东西,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完全是把他们的无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痛苦之上,这就有力地揭示了当时世态人情的冷酷。这种悲凉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问题的解决。这样导人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文中多次叙述:“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对揭示菲利普的性格有怎样的效果?后来菲利普在船上看到那个卖牡蛎的像于勒时,为何脸色那么苍白?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就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同时,教授新课前,教师可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字,剖析诗人陶渊明隐居躬耕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趣,更让学生理解,路窄草长,夕露沾衣,虽其辛苦,但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保持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再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较全面的理解。
编辑:郭裕嘉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0463(2011)02(B)-0060-01
在语文教学中,只有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才容易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较全面、较深入地理解课文,把握课文的思想主旨。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使笔者深深地体会到,要激发学生的情感就要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
一、开门见山,先入为主
在语文课教学之初,教师可依据实物模型,课件中的景致、图片、音乐等形式创设一种生动感人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为之所动,为之所感,产生共鸣,激励他们快速进入课文的情感世界当中。如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先放一段有关春天风光美景的课件,花香鸟语、桃红柳绿等春景容易激起学生对春天的喜爱之情。在讲解胡适的《我的母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各自回忆自己自记事以来,母亲对自己的关怀、教导的种种感人情景,这就引起学生的集中回忆和感动的思考,也引起学生的情感涌动,这为探索新知的积极性,为学生理解新知识提供了感性材料,也为学生提供了真挚的情感体验。这时再去引导学生学习《我的母亲》,学生就能够理解课文,体会和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巧设悬念,激发情感
教师在让学生接触课文之前,可先自己复述课文情节,在关键处停下来,让学生去猜测情节会如何发展,人物的命运会怎样。这样巧设悬念,能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学生阅读课文的热情也会大增。如讲解《孔乙己》一文时,教师就可以这样导人:“课文开头在交代故事发生的具体环境和社会背景时,就写到‘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所以至今还记得’。这里的‘笑’字,给我们造成很大悬念。为什么孔乙己一到店就遭人笑呢?”通过后面几个孔乙已生活的片断学习,学生就不难理解,酒客恣意取笑、揭发孔乙己偷东西,奚落孔乙己没有进学,完全是把他们的无聊乐趣建立在孔乙己的不幸遭遇和痛苦之上,这就有力地揭示了当时世态人情的冷酷。这种悲凉的情景深深地感染了学生。
三、创设疑问,启迪思维
教师在导人新课时,可针对所讲内容,提出一个或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使学生的思维更加集中,积极地期待问题的解决。这样导人新课,能较好地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求知感,增强讲课的吸引力。如教学《我的叔叔于勒》时,可设计这样的提问:标题一语有什么特别的含义?文中多次叙述:“父亲总要说他那句永不变更的话:唉!如果于勒竟在这只船上,那会叫人多么惊喜呀!”这对故事的发展有什么作用?对揭示菲利普的性格有怎样的效果?后来菲利普在船上看到那个卖牡蛎的像于勒时,为何脸色那么苍白?
四、故事吸引,情境感染
中学生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他们爱听爱看有趣的故事。教师可以就这一特点,针对教学内容,从与课题有关的趣闻轶事出发导入新课。同时,教授新课前,教师可花极短时间,用绘声绘色的语言,讲述一则引人入胜的故事,显得亲切自然,既缩短了师生间的心理距离,又可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习。如教学《阿长与(山海经)》时,可先联系《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给学生讲讲长妈妈所讲的美女蛇的故事,再讲讲阿长本人的故事。这样,学生在特定的氛围中受到感染,自然而然地进入作品的意境。
五、抓住重点,纲举目张
教学中,教师可抓住文中的重点加以点拨,这样,就能使学生一下子领悟到文中所包含的情感。如教学《归园田居》时,教师可就“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的“愿”字,剖析诗人陶渊明隐居躬耕中淳朴直率的生活情趣,更让学生理解,路窄草长,夕露沾衣,虽其辛苦,但突出地反映了诗人保持清高的节操,不与污浊的社会同流合污的愿望。
六、故留空白,意味深长
中国古代的绘画作品常常留下空白,让欣赏者去驰骋想象,进行再创作活动。语文教学亦可借鉴这一手段,故留空白,让学生去体验课文情感。如教学《我的老师》《最后一课》时,教师可不分析课文的主题思想,而让学生重读课文,结合课后练习、预习提示及有关资料,去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归纳主题思想。再适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同样可以使学生对课文有较全面的理解。
编辑:郭裕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