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问题策略的探讨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ngwil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习惯的养成对于学生解决问题有着重要作用。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良好的习惯是人在他的神经系统中所储存的资本。这个资本不断增值,而人在其整个一生中,就享受着它的利息。”这就说明好习惯的养成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一、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出现的错误
  (一)失误性的错误
  在小学阶段,学生的思维开始从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观察事物时往往注意感兴趣的因素。因此读题时带有随意性,题目看错、条件看漏等现象比比皆是。
  (二)解题能力的欠缺
  一些学生智力虽正常,但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所欠缺,无法理解题目所表达的意思,思维混乱,解决问题时手足无措。
  (三)思维定势的错误
  学生在做题目时机械联系,根据以往的知识经验,套用习惯的计算方法,先入为主,看到多就加,看到少就减,不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地解决。
  (四)知识迁移的错误
  知识迁移就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这种影响是一把双刃剑,有时是正向的,同时这种影响有时是负面的。例如将8个气球分掉2个后,还有几个?在学习了表内除法后,有些学生就会列出8÷2。
  (五)解题算式的错用
  在低年级学习中,学生认识了乘法和除法之间的练习及加法和减法之间的练习后,经常会将算式搞混。经常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学生的思维是对的,在脑子里能形成自己的答案,但是在列出算式时往往会将所求的答案当成已知条件来用。
  (六)解题策略的限制
  有时学生为了解决问题而解决,思维停留在表面,没有对问题的实质进行综合分析,升华思维。在解决抽象问题时,由于解题策略的限制,学生一般不会借助相应的直观辅助手段解决,在解决直观问题时也不会表述。
  二、教学策略
  针对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在平时的教学中教师要不断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一)多读多写
  在解决问题时,要养成多读多写的习惯。针对小学生理解能力的局限性及易分散的注意力,教学时可以要求在找出关键词或者条件上做记号。通过读题做记号,例如圈出关键词或者在下面画上辅助线等,这样能调用学生的手和脑,思维活跃起来,较好地集中注意力。如果第一次读不懂题目,就可以多读几次。
  (二)多问
  低年级新教材在编排时往往采用大量的图片,其中隐藏很多数学问题,因此在学习中要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引导学生多问,整理数学信息。平时可以引导学生养成多问问的习惯:图上已知什么?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要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什么信息?怎么解决?为什么这么解决?解答对吗?例如在解决除法问题时,学生习惯于解决数字问题,即看到12和3,立即就根据数字凑出算式12÷3,这时应该多问问为什么用除法?
  (三)多说
  在解决直观问题或是图文并茂的问题,学生往往不会将题目中的已知条件联系起来,没有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对题目的理解不够深入,不能筛选出解决问题的有效信息。因此审题时可以多引导学生用数学语言完整地表述题目信息。重视表述训练,加强语言组织,使得表述更符合题意,使得数量关系更清晰。
  (四)多画多摆
  在解决问题时要通过多种方法多种手段充分让学生理清题目中的数量关系。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学生对于通过直观图形列式掌握得比较好,而越是抽象的题目学生的思路就越模糊。“数无形不直观,形无数难入微”,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解决,如摆小棒、画实物图、画线段图等理清数量关系,将抽象的信息转化成直观的模型,易于学生分析和理解。
  例如一班得到18面红旗,一班比二班多3面,求二班有几面红旗?这时可以鼓励学生通过小棒、实物图等直观反映出数量关系,这样理解起来更透彻。
  (五)多总结
  问题是多变的,但是变的往往只是形式,对于低年级学生而言,难以发现这些问题的实质。教师应该引导学生学会总结,将问题进行归类分析,发现问题的本质,学会举一反三。同时在平时学习中,学生可以将出现的错误及时地记录下来,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找找到底错在哪里,另一方面可以针对学生比较集中的错误,分析其产生的原因,为纠正错误、找出错误指明方向。
  (六)多检查
  新课标非常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检查过程。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我们要让学生养成检查习惯。可以运用以下方式促进学生检查习惯的养成。
  1.自查,推动学生主动检查作业,作业连续3次都正确可以获得一个积分。
  2.互查,开展学生作业互查活动:比一比,谁能当好小先生;评一评,看谁的本领高,能够发先别人作业中的错误,就能得到一个积分,多找多得。
  3.小组查,以小组为单位,发现自己组里的各种错误,发现最多的小组获胜,将得到积分。
  (七)多变化
  教师对学生学习中可能出现的错误要有一定的预见性,进而能够在课堂练习中有意识地设计变式练习,有效控制错误的发生。现代认知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只有通过变式练习,才能在以后碰到新的与教材不同或在完全不同的情境时,识别产生式中的条件,迅速做出正确的行为反应,解决新问题,而不致产生错误。教师可以联系以往知识,精心设计练习,变化内容,变化形式,灵活解决问题,这样学生就能很好地举一反三,提高迁移能力。
  例如设计:第1题:小朋友分组做游戏,每组4个人,共有2组,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第2题:小朋友分2组做游戏,一组4个人,另一组2人,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
  让学生在观察、比较、思考中选择合适的解题方式。引导学生归纳第1题是求2个4是多少,第2题是求4和2合起来是多少。
其他文献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情境”,“意义构建”,“对话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通过反向教学设计和师生协作修改作文,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中学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传统的写作教学常把精力集中在“原创”文本的产生上,常采用个人论文、记叙文、个人经历等形式,而不是把作文建立在别的文本的基础上[1]。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也往往只
摘 要: 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划分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编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一般模式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教与学的结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  1.学习需要的分析  通过确定现状、确定期望的状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学习需要分析的
摘 要: 语文教学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得到的内容。写作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从小学阶段就需要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训练。面对目前学生对作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的现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重新激发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要点分析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被
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生动、和谐地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强化体验学习、重视
摘 要: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提高作文教学效率对提高语文教学质量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关键词: 小学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教学效率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生作文就是练习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内容或亲身经历的事情,用恰当的文字表达出来。”作
摘 要: 在高考中选考美术类的考生,首先要参加全省的美术联考或各美术学院的单考,通过以后再参加普通高考,两者的成绩一起作为高校录取的依据。故他们要先花大量的时间攻克美术并通过美术联考,然后才开始主攻文化,最终实现高考的成功。美术考生的特点有以下三个:1.复习时间短,任务重。2.基础不好,对双基的掌握欠缺。3.有较高的学习积极性。教师应该开展高效课堂教学,让学生通过高效的课堂学习快速地提高数学成绩。
摘 要: 职高数学一定要和专业整合起来,在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分层次教学,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成功中重塑自我,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并建立多梯度的评价体系,让学生获得成就感,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唯有这样中职数学教学才能走出尴尬的困境。  关键词: 中职数学教学 情境教学 教学方法 学以致用 评价体系  数学是职业高中各类专业学生必修的文化基础课,是职业高中学生学好专业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