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应重视人文素养的培养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992070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是有着丰富人文内涵的课程,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氛围,让学生生动、和谐地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方面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打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也就是说语文课程的性质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语文作为一门人文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一、语文学科的人文性
  语文是“语言”与“文学”的结合体,前者注重的是语言与技能,而后者所体现的是语文学科的人文价值。由此反思传统语文教学,它是以传承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关注的是学生对语言知识或表达技能的掌握,忽视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确切地说,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理念还停留在工具性层面,过少地考虑或研究其“人文意义”的一面。语文是有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的课程,语文教育具有强烈的人文色彩,因此必须关注学生的人文素养的培养。人文素养提高包括陶冶情操和发展个性两方面。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包含语文教学中的文化知识和文化精神,它渗透在语文教学的方方面面。语文作为一门人文色彩浓厚的学科,在培养人文素养和弘扬人文精神方面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我将研究的视野由“语文素养的培养提高”变为“对学生人文素养提升”,以更高层次的追求和宽广视野探索新课标背景下的语文教学中三维目标的有效整合与落实,努力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从而在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重视语感的培养
  夏丏尊先生曾指出:“在语感锐敏的人心中,‘赤’不但只解作红色,‘夜’不但只解作昼的反义吧。见到‘新绿’二字,就会感到希望焕然的造化之工,少年的气概等等说不尽的情感。见了‘落叶’二字,就会感到无常、寂寞等说不尽的诗味吧。真的生活在此,真的文学也在此。”多么精辟的论述,一语道破“语文”的内涵。培养学生语感的最佳办法莫过于一个字——“读”,“故书不厌百回读,书读深思子自知”,多读是我国学习语文的传统经验,只有多读,才能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形成独立阅读的能力”。
  1.在读中品词学句。“字·词·句”是文章的细胞和血肉,一篇文章中不乏好词好句,我注重让学生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用得好的词句,边读边品味好在哪里,体会“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境界及如何才能读好等。久而久之,学生养成了习惯,在读《日出》时,注意了大量拟人句、比喻句的阅读与学习,将日出的美景表达得淋漓尽致。《小英雄雨来》一课,在读到“千钧一发”这个词时,多数学生停下来想想,甚至还在这个词的旁边写上“十万火急、迫在眉睫”等表示情况紧急的词语。这样学生边读边品,由点到面,使语文教学扎实有序。
  2.在读中感悟文章丰富的人文内涵。《春酒》一课侧重表现琦君浓浓的思乡思亲之情。我让学生反复诵读课文,利用多种形式地读,以读促讲。并在学生读熟以后,组织讨论,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打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
  语文是一门很感性的学科,许多时候需要一种感应,一种心灵上的沟通和交流,而这种交流特别需要一种其乐融融的心理环境。认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外部环境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相互作用的结果,因此,教师要牢记学生也是一个“人”,尊重学生的情感和个性,营造自由、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氛围,让学生获得生动、和谐的发展。人文环境是浸透着人性和人情的文化环境,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是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基础,但它又不局限于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将教材中蕴含的人文教育因素与和谐、融洽、欢快的人文心理氛围合理、有机、巧妙地整合,让学生“沉浸”其中,在人文素养的培育上强化体验学习、重视以情施教、打造平等和谐的人文课堂,把学生内心最美好的东西激发出来,使他们的语言丰富起来,让课堂韵味十足。
  1.教师走下来。教师从神圣的三尺讲台上走下来,到学生中去,做学生的朋友,让学生卸下心理上的包袱,挖掘创新潜能。
  2.教师退下来。教师从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宰者的位置上退下来,改变自己无视学生人格,忽视学生个性差异的做法,容许学生自由活动,容许学生提问质疑,容许学生指出老师的错误,打破教师的“权威”,把学生精神生命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新课改要求教师实现从知识灌输者到学习引导者,从课堂主导者到平等交流者,从单向传播者到互动合作者等角色的转换,这就意味着建立民主平等、互动和谐的师生关系已经成为新时代的必然趋势。在研究过程中,教师始终要明确一点——自己面对的是一个个具体的“人”,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因此,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都能以学生为主体,尊重学生的个性,倾听学生的心声。尤其是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中注重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课堂上师生间的交流是一种民主平等的对话,一种互动的对话,甚至是一种“精神的接纳和人格的对话”,有利于创造融合的人文环境。
  总之,语文教师要明确教学任务,挖掘教材中的生活因素,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创造性地开展各类活动,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从而培养其良好的人文素养,弘扬人文精神。
其他文献
语文指语言、文字和文学。语文教学的“传道授业解惑”包含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知识的传授,即“授业解惑”;二是思想政治教育,即“传道”。初中语文是一门思想性很强的工具学科,面对的是刚刚脱离童年期的初中生,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正在逐步形成,对人、对事、对社会开始有自己的看法,这段时期他们的思想正处于需要被正确指导的阶段。在语文教学中,既要传授语文知识,又要在授课中渗透思想教育。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一千多年前韩愈的《师说》为“师”作了一个精彩的注解,将“传道”,传授道义,即今之德育培养的内容置于教育工作的首位。当代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说:“教育的重点是‘育’,就是培养,就是给学生创造种种条件,让他们健康成长。教师教书还要育人,知识方面的教学跟思想品德方面的教育本来是密切联系的,不要把两者机械地割裂开来;必须用这样的思想来设置课程,编选教材,设计方案才能把学生培育成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非常重要,直接关系高中语文课的存在价值。我结合语文教学实践,大致总结了一些提高高中语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策略和方法。  1.每堂课有重点地实现一到两个教学目标,让学生至少“一课有一得”  “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个特点决定了高中语文课具有多维的教学目标。多维的教学目标要在某一堂课中(有限的45分钟时间里)得以实现是不太现实的,即使勉强完成,学生也难以
何谓收藏?如何收藏?如何鉴赏收藏品的艺术价值?如何发现收藏品的科研价值?如何摆正收藏文化与收藏品市场经济的兼容关系?赤峰收藏家协会经常接待藏友和会员,大家在切磋收藏事
摘 要: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实施,小学语文教材的儿童文学化已成为一种趋势,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的要求随之提高。本文对小学语文教师的儿童文学素养现状进行了调查,结合当前政策和实际情况初步分析了原因,从职前教育、在职教育、社会媒体等方面出发提出了一些对策。  关键词: 小学语文教师 儿童文学 文学素养 调查分析  成尚荣先生说:“小学教师既是孩子们美好明天的指引者和建设者,又是孩子们幸福今天的缔
摘 要: 职高生畏惧写作,要消除这种心理就得抓好习作指导,备好教案,训练学生从读入手,积累词汇,仿写文章,多练多改,并将评讲作为作文课的重点。  关键词: 职高生 写作 畏惧心理  职高生“爱语文,怕作文”。“爱”是因为语文易懂,“怕”则是作文无话可写,一提作文便头痛,存在恐惧情绪,即使勉强为之也不知所云。要消除他们写作的恐惧,我认为可从三个方面入手。  一、抓指导  作文指导是一个综合性工程,包
摘 要: 建构主义学习观强调“情境”,“意义构建”,“对话合作”,这就要求教师在中学作文教学中了解学生的思考过程,用多媒体创设情境,并通过反向教学设计和师生协作修改作文,促进学生知识的主动建构。  关键词: 建构主义 中学作文教学 教学方法  传统的写作教学常把精力集中在“原创”文本的产生上,常采用个人论文、记叙文、个人经历等形式,而不是把作文建立在别的文本的基础上[1]。教师在作文教学时也往往只
摘 要: 数学教学设计的过程模式划分为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编制教学目标、教学内容设计、教学设计的策略选择与设计阶段和教学设计结果评价阶段。  关键词: 高中数学新课程 教学设计 一般模式  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设计模式是教与学的结合,可以将教学设计的全过程划分为以下五个阶段。  一、教学设计的前期分析阶段  1.学习需要的分析  通过确定现状、确定期望的状态、收集数据、分析数据,呈现学习需要分析的
摘 要: 语文教学贯穿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始终,可见其重要性,作文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也是日常生活中应用得到的内容。写作水平直接影响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语言表达能力,因此从小学阶段就需要对学生的作文水平进行训练。面对目前学生对作文学习逐渐失去兴趣的现状,教学工作需要不断更新内容和形式,重新激发学生作文学习的兴趣。  关键词: 小学语文 作文教学 要点分析  作文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重点和难点,需要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