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当代大学生通过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立人、立行、立善、立和、立礼、立志,增强民族自豪感,提高人文素养,增加人生的价值,丰富生命的内涵,当他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参与竞争时,将毫无悬念地成为组织的首选,时代的宠儿。
关键词:国学经典传承大学生人文素养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中有“:国故学之独立性。”[1]国故学即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国学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正如《易经·文言》中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2]。
2009年以来,在成都市政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利用专业和专家优势,在全校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通过在全校各年级、本专科开设“国学经典导论”省级精品课,举办国学大讲坛,策划、组织开展国学经典宣传和器物展示活动等,逐渐培养成都大学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客观地推动了学校良好学风建设的开展。
同学们通过品读经典,聆听讲座,参与活动,潜移默化地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加人生价值,陶冶思想情操,丰富生命内涵,当他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参与竞争时,将毫无悬念地成为组织的首选,时代的宠儿。
一、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人
当樊迟问仁时,孔子曰:“爱人。”[3]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超越了种族、阶级的局限。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所谓“忠恕”,就是“己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同等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进而提出:“仁也者,人也。”[5]他强调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是对“人”的伟大发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同时,孟子还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所谓“仁”是指人的内心,“义”是指人的大道;“仁”是一种爱人之心和内在的道德体验,“义”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内外统一的责任,二者密不可分的。
“布施”是佛教用语,即以慈悲心而施舍福利与人之意。佛家认为,常行布施的人,常处于清静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觉醒而温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佛陀云:“学会施舍,才能真正得到。”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说:“给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常言道:“助人者,天助之;助人者,人助之。”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现,爱别人就足以温暖曾经寒冷的心灵。
大学生应该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能帮助别人的人,证明你有价值,能亲近别人的人,说明你有爱心。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会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会感到快乐,而力所能及帮助了别人的人会更感到快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圣洁的快乐,是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后的快乐,是爱心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某种满足后的快乐。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做人就该助人,并且不求回报,其实不求回报,自有回报。这种回报,对于自己是积攒功德,对于社会则是给你赞誉。
二、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行
南宋思想家朱熹的人格及思想对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在伦理道德上要求更高更严,这既是专制加人治的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而理性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道德“泽民”(即对民众施加良好的影响和导向)的民本诉求。他针对《大学》中“意诚心正”条目,认为去“私欲”以“正心”,才能修身、治国、平天下,统治阶级只要“德修于己”,就能感化别人、感化天下。
老子也认为,为人处世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7],并在功名利禄面前要“去甚、去奢、去泰”[8]。其实老子主张寡欲,并非倡导“禁欲”、“不欲”、“绝欲”,只是要顺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去获得正当的需求。他认为,人之多欲,是因其自私,自私之人必大欲存焉。欲望大之人,则凡事不能满足,做事自然过分。正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9]庄子更是启导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10]。他呼唤人们从声名、物欲中超拔出来,过返璞归真、不掺杂任何人为造作的自然生活。
佛家《八大人觉经》曰:“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11]每个人应该知道,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身心里。殊不知,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贪欲过多不仅会招致痛苦,而且会导致罪恶。燃灯法师告诫人们:“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和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服、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12]
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人要除去过度的贪欲,这对当下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尤其对时下部分年轻人尤其大学生存在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观念具有鞭策作用和警示意义。
三、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善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13]恻隐和羞恶是性善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外在表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领悟罢了。他还强调,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
老子甚至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4]老子强调,对于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都要一律平等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良的人,也不要因其不善良而鄙视他、抛弃他,而应该劝解他、诱导他,帮扶他,以心换心,最终使他向善、从善、归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圣人学习,学习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
佛教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因果报应”思想,它宣传因果报应、业报轮回,去恶从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乐善好施等观念,其目的是告诫人们,今世所作之业将决定来世之命运,如果希冀下一世获得更好的回报,就务必在当下有不断行善的举动,即使面对现实社会的苦楚和坎坷,也要忍辱负重以求得好报,要养成容忍、宽容、忍辱、忍受、忍受的心态。当代大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又要让被帮助的人生发同情之心的心态,这不仅为社会奠定“去恶从善”的道德准则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他们孝道观念的强化、社会伦理制度的维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四、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和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生致力于“和”,明确提出“和合”、“和而不同”、“和为贵”、“人人之和”的思想理论。他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君子和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君子求和谐但讲原则,小人不讲原则人云我云。他强调以“中”来建“和”,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
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三大法则:一是道的运动法则;二是道的应用法则;三是道的和谐法则。道的和谐法则实际上就是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17]、“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和谐作为道家的哲学范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二是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宽容是和的前提,是和的需要。佛陀曰:“与人相处之道,在与无限容量”;“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言道:“被人包容,显示自己的渺小,原谅别人,才能扩大自己”;“只记仇恨不记恩德,是下等人;只记恩德不记仇恨,是上等人。”宽容精神实际上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因而被誉为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和”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千年来中国人对“以和为贵”思想的认同和追求,才形成了中国人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的品格,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取向;才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使得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大学生学习并弘扬这些思想,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和谐思想与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和谐文化,从文化导向上给他们心以安抚,为他们的内心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五、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礼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处的方式和准则。礼蕴涵着做人和处人的道义,同时也包含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胡乎哉?”[19]他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不可或缺的,但只限于形式是不够的,应注重礼的精神。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0]意谓不仁的人,怎么谈得上礼乐呢?援仁入礼,以人冲礼,为孔子构建学说体系最关键环节。“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张“居处恭”[21]、“貌思恭”[22],但反对过分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3]“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孔子主张敬爱父母,在孝养父母的同时要有教,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他赞扬子产敬上:“其事上也敬”;赞扬晏子敬友:“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4]他自己在行为上也表现了以礼而行的恭敬,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5]尊敬别人,别人才赞美你;敬仰别人,别人才爱戴你,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让”是忍让、不争。但凡懂礼仪、礼节、礼貌的人,都不是争强好胜的人,都具有忍让的精神。老子倡导不争,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26]、“物壮则老”,人强则亡,甚至曰:“强粱者不得其死。”[27]他认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人逞强就会走向深渊。善于忍让一种修养,修养是智慧的心曲、思想的灯盏。
我们常听一些西方人在评价一些言行不雅的中国年轻人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教育,但没教养。听来似乎顿生反感情绪,但理性地思索一下,又不得不承认,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人在去国外“逍遥游”时在行为上,众目睽睽敞胸露怀、过分亲热,公众场合脱鞋晒脚、占椅睡觉、排队加塞等;在言语上,肆无忌惮高声喧哗,颐指气使说话粗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等,也就难怪一些外国人如此评价了。
六、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志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文学家首先不是文学家,而是政治家,当他们在政治上难有建树后,就转而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并著书立说成为文学家。他们诸多经典言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感召作用。
荀子在《王制篇》中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则成为后来唐太宗执政的座右铭。孟子也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告诫统治阶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身为进士的陆游更是表达了拳拳爱国心:“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8],他告诫人们,贫穷时就要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去帮助天下民众都走善道。他还盛赞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9]韩非子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30]他警示人们,不要轻视自己小的缺点和错误,大的缺点和错误就是出于小缺点错误的积累,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质变往往是由量变而开始的。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刘禅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唐诗巨匠李白在不得势时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圣杜甫那带有强烈民本思想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为千古绝唱。而司马迁直面自己荣辱一生,向世人发出了铿锵之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下了豪言壮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下大学生许多已经从以前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他们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格扭曲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和不自觉地麻痹着自己,思想变得浮躁、萎缩、迟钝、偏狭和封闭。殊不知,一个人没有了信念和志向,那么他就会像行尸走肉一般,就会像一只船没有了指南针一样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寻找精神家园”、“重建精神家园”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他们应当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历史的使命,在人生的追求中务必立言、立志,以言涵志,应该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精神气质。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商务印书馆,2010,12
[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3
[3]《论语·颜渊》、[4]《论语·雍也》、[5]《孟子·尽心下》、[6]《孟子·离娄下》
[7][8][9][14][17][26][27] [春秋]李聃著乙力注释.《道德经》第19章、29章、44章、42章、76章、42章,三泰出版社,
2008,1
[10]《庄子·秋水》
[11][12]宋天平佛家妙语话人生,新世界出版社,2008,9
[13]《孟子·告子上》、[15]《论语·子路》、[16]《中庸》、[18]《庄子·齐物论》、[19]《论语·阳货》、[20]《论语·入佾》
[21]《论语·先进》、[22]《论语·季氏》、[23]《论语·学而》、[24]《论语·公冶长》、[25]《论语·乡党》、[28]《孟子·尽心上》
[29]《孟子·媵文公下》、[30]《韩非子》
关键词:国学经典传承大学生人文素养
“国学”一说,最早见于近代思想家章太炎先生的《国故论衡》中有“:国故学之独立性。”[1]国故学即国学。作为中国固有的传统学术文化,国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体系,“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国学的基本精神与核心价值,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的高度总结,浸透着每个中华儿女的血液和灵魂。正如《易经·文言》中道:“夫大人者,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和其序”,“君子黄中通理,正位居体,美在其中,而畅于四支,发于事业,美之至也”[2]。
2009年以来,在成都市政府以及学校的大力支持下,成都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利用专业和专家优势,在全校扎实推进“国学经典进课堂”工作,通过在全校各年级、本专科开设“国学经典导论”省级精品课,举办国学大讲坛,策划、组织开展国学经典宣传和器物展示活动等,逐渐培养成都大学学生对国学经典的浓厚兴趣,在校园中逐步形成了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浓厚氛围,客观地推动了学校良好学风建设的开展。
同学们通过品读经典,聆听讲座,参与活动,潜移默化地逐渐提升自己的人文素养,增加人生价值,陶冶思想情操,丰富生命内涵,当他们以良好的人生态度、崇高的思想境界和健全的人格、道德和智慧投身于社会参与竞争时,将毫无悬念地成为组织的首选,时代的宠儿。
一、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人
当樊迟问仁时,孔子曰:“爱人。”[3]爱人是修己之学的根本。这里的人,超越了种族、阶级的局限。孔子认为“爱人”的具体表现和方法就是“忠恕”。所谓“忠恕”,就是“己予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4]。这样由己及人,人己同等对待。对己,要求“克己”;对人,要求“爱人”。孟子继承了孔子的仁,并进而提出:“仁也者,人也。”[5]他强调仁者必须以人来对待人,不仅自己是“人”,而且也要承认别人也是“人”。这是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是对人自身价值的自我认识,是对“人”的伟大发现。人与人之间,应该互敬、互爱:“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6]同时,孟子还发展了孔子的思想,将孔子的“仁”发展为“义”。所谓“仁”是指人的内心,“义”是指人的大道;“仁”是一种爱人之心和内在的道德体验,“义”则是一种行为规范和内外统一的责任,二者密不可分的。
“布施”是佛教用语,即以慈悲心而施舍福利与人之意。佛家认为,常行布施的人,常处于清静之中;常行布施的人,心常觉醒而温柔;常行布施的人,是世界上最有福报的人。佛陀云:“学会施舍,才能真正得到。”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说:“给人利用也是一种结缘,帮助别人就是帮助自己。”常言道:“助人者,天助之;助人者,人助之。”帮助别人实际上是一种爱的表现,爱别人就足以温暖曾经寒冷的心灵。
大学生应该懂得“送人玫瑰,手留余香”的道理,能帮助别人的人,证明你有价值,能亲近别人的人,说明你有爱心。当一个人遇到困难时得到别人的帮助,他会感到这个社会的温暖,会感到快乐,而力所能及帮助了别人的人会更感到快乐!因为这样的快乐是更高层次的快乐,是圣洁的快乐,是思想境界得到升华后的快乐,是爱心得到了释放、精神得到某种满足后的快乐。
助人一次,胜似诵经十年,做人就该助人,并且不求回报,其实不求回报,自有回报。这种回报,对于自己是积攒功德,对于社会则是给你赞誉。
二、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行
南宋思想家朱熹的人格及思想对当时及后代的文人都产生了重要影响,尤其是他的“存天理,灭人欲”,对当时的上层统治阶级在伦理道德上要求更高更严,这既是专制加人治的中国古代社会必然而理性的选择,实际上也是一种以道德“泽民”(即对民众施加良好的影响和导向)的民本诉求。他针对《大学》中“意诚心正”条目,认为去“私欲”以“正心”,才能修身、治国、平天下,统治阶级只要“德修于己”,就能感化别人、感化天下。
老子也认为,为人处世要“见素抱朴,少私寡欲”[7],并在功名利禄面前要“去甚、去奢、去泰”[8]。其实老子主张寡欲,并非倡导“禁欲”、“不欲”、“绝欲”,只是要顺其自然,以“无为”的态度去获得正当的需求。他认为,人之多欲,是因其自私,自私之人必大欲存焉。欲望大之人,则凡事不能满足,做事自然过分。正所谓“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9]庄子更是启导人们“无以人灭天,无以故灭命,无以得殉名”[10]。他呼唤人们从声名、物欲中超拔出来,过返璞归真、不掺杂任何人为造作的自然生活。
佛家《八大人觉经》曰:“觉知多欲为苦,生死疲劳,从贪欲起,少欲无为,身心自在。”[11]每个人应该知道,太多的欲望就会带来无穷的痛苦,如果能减少欲望,顺应自然而不强作妄为,身体和心灵就会安闲自在。佛说,地狱在哪里?地狱在我们身心里。殊不知,人的欲望是永远无法得到满足的,贪欲过多不仅会招致痛苦,而且会导致罪恶。燃灯法师告诫人们:“如果我们破除一切执著和尘劳,丢掉身外乱性的贪婪和物欲,找回自己,这样就能获得身心的自然安宁,惬意、舒服、安逸、幸福的生活也随之而来。”[12]
儒释道三教都强调人要除去过度的贪欲,这对当下反腐倡廉、遏制现实生活中因私欲膨胀而滋生的腐败现象,仍然具有十分积极的借鉴作用和启迪意义,尤其对时下部分年轻人尤其大学生存在的拜金主义、功利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观念具有鞭策作用和警示意义。
三、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善
孟子曰:“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13]恻隐和羞恶是性善的一种自然流露和外在表现,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社会属性,而社会属性才是人的本质属性。所以孟子说性善“人皆有之”,是人的一种心理常态,这种人心所固有的心理常态就是仁义的萌芽之所,是仁义礼智的本原。孟子认为,人向善的本性是天生的、与生俱来的,不是从客观存在着的外部世界所取得的、不是后天形成的,只是人们不领悟罢了。他还强调,人的本性虽然是善的,但是每一个人的作为都有善有不善,并非可以不加努力完全自动地依据本性去行善。遵守性善的人,就是顺受其正,就得天之助,得人之心,就是正命,就得以成功。不遵守性善的,就不得天助,不得人心,就非正命,就要逆天而亡。
老子甚至曰:“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14]老子强调,对于善良的人和不善良的人都要一律平等善待,特别是对于不善良的人,也不要因其不善良而鄙视他、抛弃他,而应该劝解他、诱导他,帮扶他,以心换心,最终使他向善、从善、归善。作为当代大学生,我们应该向圣人学习,学习他们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
佛教对中国社会心理产生最大影响的莫过于“因果报应”思想,它宣传因果报应、业报轮回,去恶从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乐善好施等观念,其目的是告诫人们,今世所作之业将决定来世之命运,如果希冀下一世获得更好的回报,就务必在当下有不断行善的举动,即使面对现实社会的苦楚和坎坷,也要忍辱负重以求得好报,要养成容忍、宽容、忍辱、忍受、忍受的心态。当代大学生如果用自己的能力去帮助别人,同时又要让被帮助的人生发同情之心的心态,这不仅为社会奠定“去恶从善”的道德准则打下深厚的思想基础,而且对他们孝道观念的强化、社会伦理制度的维持,对维护社会的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都有极大地促进作用。
四、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和
儒家的代表人物孔子一生致力于“和”,明确提出“和合”、“和而不同”、“和为贵”、“人人之和”的思想理论。他在如何处理社会关系时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15]君子和小人在处事为人方面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君子求和谐但讲原则,小人不讲原则人云我云。他强调以“中”来建“和”,认为“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16]
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包括三大法则:一是道的运动法则;二是道的应用法则;三是道的和谐法则。道的和谐法则实际上就是说,“万物负阴抱阳,冲气以为和”[17]、“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18]。和谐作为道家的哲学范畴,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以人类活动为中心座标的和谐:包括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人与人关系的和谐,人的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关系的和谐;二是以国家为中心座标的和谐:包括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和谐,国家的经济、政治、文化三大领域的和谐,国内各阶层相互关系的和谐。
宽容是和的前提,是和的需要。佛陀曰:“与人相处之道,在与无限容量”;“不宽恕众生,不原谅众生,是苦了你自己。”星云大师在《佛光菜根谭》中言道:“被人包容,显示自己的渺小,原谅别人,才能扩大自己”;“只记仇恨不记恩德,是下等人;只记恩德不记仇恨,是上等人。”宽容精神实际上是人的道德修养达到较高水平的一种体现,因而被誉为中华民族待人处事的一种美德。
“和”是中华民族的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千年来中国人对“以和为贵”思想的认同和追求,才形成了中国人仁爱温良、平和宽大的品格,崇尚团结、热爱和平的价值取向;才使得中国人十分注重和谐局面的实现和保持;才使得做事不走极端,着力维护集体利益。大学生学习并弘扬这些思想,将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和谐思想与先进文化和时代精神相结合,建设以崇尚和谐、追求和谐为价值取向的和谐文化,从文化导向上给他们心以安抚,为他们的内心和谐、实现和谐社会提供文化源泉和精神动力。
五、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礼
古人云:“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无礼则不宁。”礼是人与人、人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相处的方式和准则。礼蕴涵着做人和处人的道义,同时也包含着应当遵守的行为规范。
孔子曰:“礼云礼云,玉帛云乎哉?乐云乐云,钟鼓云胡乎哉?”[19]他认为玉帛、钟鼓是礼乐不可或缺的,但只限于形式是不够的,应注重礼的精神。礼的精神主要体现为“仁”、“恭”、“敬”、“让”等方面。“仁”是礼的最根本的精神内容。孔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0]意谓不仁的人,怎么谈得上礼乐呢?援仁入礼,以人冲礼,为孔子构建学说体系最关键环节。“恭”是对人的庄重和顺。孔子主张“居处恭”[21]、“貌思恭”[22],但反对过分做作的恭顺:“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23]“敬”是对人严肃、真诚,以礼相待。孔子主张敬爱父母,在孝养父母的同时要有教,只养不敬不是真正的孝。他赞扬子产敬上:“其事上也敬”;赞扬晏子敬友:“善与人交,久而敬之。”[24]他自己在行为上也表现了以礼而行的恭敬,如“入公门,鞠躬如也,如不容。立不中门,行不履阈。”[25]尊敬别人,别人才赞美你;敬仰别人,别人才爱戴你,正所谓:“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让”是忍让、不争。但凡懂礼仪、礼节、礼貌的人,都不是争强好胜的人,都具有忍让的精神。老子倡导不争,认为:“兵强则灭,木强则折”[26]、“物壮则老”,人强则亡,甚至曰:“强粱者不得其死。”[27]他认为,事物强盛了就会走向衰败,人逞强就会走向深渊。善于忍让一种修养,修养是智慧的心曲、思想的灯盏。
我们常听一些西方人在评价一些言行不雅的中国年轻人有知识,但没文化;有教育,但没教养。听来似乎顿生反感情绪,但理性地思索一下,又不得不承认,随着国门的打开,许多人在去国外“逍遥游”时在行为上,众目睽睽敞胸露怀、过分亲热,公众场合脱鞋晒脚、占椅睡觉、排队加塞等;在言语上,肆无忌惮高声喧哗,颐指气使说话粗鲁,趾高气扬不可一世等,也就难怪一些外国人如此评价了。
六、学习国学精粹,有助于当代大学生立志
在中国古代文化的大背景下,许多文学家首先不是文学家,而是政治家,当他们在政治上难有建树后,就转而成为思想家、哲学家或教育家,并著书立说成为文学家。他们诸多经典言论对于当代大学生立志、成才,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都具有感召作用。
荀子在《王制篇》中云:“君者,舟也;庶人者,水也;水则载舟,水则覆舟。”则成为后来唐太宗执政的座右铭。孟子也明确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范仲淹则在《岳阳楼记》一文中,抒发了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理想。欧阳修告诫统治阶级:“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国。”身为进士的陆游更是表达了拳拳爱国心:“位卑未敢忘忧国。”虽然自己地位低微,但是从没忘掉忧国忧民的责任。
孟子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28],他告诫人们,贫穷时就要搞好品德的修养,得志时就去帮助天下民众都走善道。他还盛赞那些“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29]韩非子曰:“千丈之堤,以蝼蚁之穴溃;百尺之室,以突隙之烟焚。”[30]他警示人们,不要轻视自己小的缺点和错误,大的缺点和错误就是出于小缺点错误的积累,有了错误就要及时改正。小洞不补,大洞吃苦,质变往往是由量变而开始的。刘备在遗诏中告诫刘禅道:“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劝勉儿子要进德修业,有所作为。
唐诗巨匠李白在不得势时依然坚信:“天生我材必有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诗圣杜甫那带有强烈民本思想的“穷年忧黎元,叹息肠内热”,“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已成为千古绝唱。而司马迁直面自己荣辱一生,向世人发出了铿锵之言:“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文天祥在《过零丁洋》一诗中写下了豪言壮语:“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当下大学生许多已经从以前的“天之骄子”转变为“普通劳动者”,他们在物欲横流,拜金主义、享乐主义泛滥,人格扭曲的社会生活中,自觉和不自觉地麻痹着自己,思想变得浮躁、萎缩、迟钝、偏狭和封闭。殊不知,一个人没有了信念和志向,那么他就会像行尸走肉一般,就会像一只船没有了指南针一样到达不了成功的彼岸。“寻找精神家园”、“重建精神家园”已经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当代大学生,是国家的栋梁,是国家的未来,是社会进步最大的动力,他们应当肩负起社会的责任,历史的使命,在人生的追求中务必立言、立志,以言涵志,应该有“将相本无种,男儿当自强”的精神气质。
参考文献:
[1]章太炎《国故论衡》,商务印书馆,2010,12
[2]高亨《周易古经今注》(重订本),中华书局,1984,3
[3]《论语·颜渊》、[4]《论语·雍也》、[5]《孟子·尽心下》、[6]《孟子·离娄下》
[7][8][9][14][17][26][27] [春秋]李聃著乙力注释.《道德经》第19章、29章、44章、42章、76章、42章,三泰出版社,
2008,1
[10]《庄子·秋水》
[11][12]宋天平佛家妙语话人生,新世界出版社,2008,9
[13]《孟子·告子上》、[15]《论语·子路》、[16]《中庸》、[18]《庄子·齐物论》、[19]《论语·阳货》、[20]《论语·入佾》
[21]《论语·先进》、[22]《论语·季氏》、[23]《论语·学而》、[24]《论语·公冶长》、[25]《论语·乡党》、[28]《孟子·尽心上》
[29]《孟子·媵文公下》、[30]《韩非子》